甘肃建筑文化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丝绸之路”是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国和西亚、欧洲等地,甘肃武威地区位于其中心地带,成为历代商旅必经之地。
传统民居建筑是“丝绸之路”沿线人民生活方式、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着眼于对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分析,阐述其历史演变、建筑特色和文化意义。
一、历史演变1.前期甘肃武威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距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地人民就开始采集、打磨石器,逐渐向农业和畜牧业转变。
到了商周时期,武威地区逐渐进入国家统一时代,大量农民定居下来,建立了自己的村落和居所。
此时期主要是采用土坯或石头等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简单的住宅、地窖、厢房等。
2.中期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渐开通,商业贸易的兴盛,武威地区人口、经济、文化均得到了发展。
尤其到了唐宋时期,武威地区成为了西域和中原贸易的中心,此时期的民居建筑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武威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建筑样式多样,有平房、四合院等。
其中,四合院常见于中产阶级家庭,此时期属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四合院空间布局合理,形式优美,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家庭需求。
并且结构上也加入了一定的装饰,如雕花、窗花等,营造出高雅、精致的气息。
3.后期到了明清时期,武威地区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建筑特色,逐渐走向壮观、精美的方向。
此时期的民居建筑大量使用黄土砖瓦以及木质结构,高墙围院,构造严谨大方,同时又注重装饰艺术效果,建筑中还常出现无梁、无柱、无钉互插的构式,设计上注重宁静、通透、自然等原则。
二、建筑特色1.空间布局武威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布局宽敞整洁,大都是坐北朝南,主次分明。
其四合院常见于中产阶级家庭,尤其在明清时期,是其空间规划最典型的表现。
一般以三进三合院为主,其中前面两进为门房,第三进为正房。
偏安一侧的小门房常作为杂用房或者仆佣房,正房与大院相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回”字形或“品”字形的空间形态,使得院内一系列房间公司,环境布局协调有序,美观舒适,大大提高了舒适性。
甘肃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甘肃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作者:侯秋凤唐晓军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摘要]甘肃古代民居建筑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甘肃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古民居建筑有明显的西北地域性、民族性和丝路文化特征,现存建筑形制有合院式建筑、堡寨式民宅、窑洞民居、板屋式民居建筑、庄窠院、土司庄园、军阀公馆等,是甘肃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甘肃古民居;丝路文化;建筑形制;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00-06甘肃在文化地理上属于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圈(内蒙古自治区)、回族伊斯兰教商业及农耕文化圈(宁夏回族自治区)、黄土旱作农耕文化圈(陕西省)、巴蜀稻作农耕文化圈(四川省)、藏传佛教高原农牧文化圈(西藏)、中亚伊斯兰教绿洲农牧文化圈(新疆)之间及其过渡地带,文化生态具有兼容性与综合性特征①。
各地经济发展、风土人情、人文环境、民族宗教不同,建筑形制有合院式建筑、堡寨式民宅、窑洞民居、板屋式民居建筑、庄窠院、土司庄园、军阀公馆等。
一、合院式民居建筑(一)河西地区1.张掖市张掖市的民居建筑多修建于清末民国时期。
多沿街修建,或为住宅,或为店铺。
按中轴线布局,有堂屋、倒座、垂花门,两边有对称的厦房、书房、套间等(见图1)。
堂屋的修建最为考究,分为一步彩、两步彩、三步彩、五步彩等形制。
②堂屋用于祭祀祖先、敬神,不住人。
民乐县称合院式住宅建筑为“四梁八柱加宽廊四合院”,院中间有过厅,分为里、外两院或多院,称“一品当朝”、“五子多魁”等(见图2)。
普通人家的房屋均不起脊、不出廊、无彩枋、无基脚,安装“一块玉”门扇,称为“齐头房”。
有些非常简陋,夯土筑墙,屋顶架杨木、柳木椽子,上覆盖麦草泥。
有的是在空地上随意修建而成,没有庄墙,等级最低。
③2.武威市武威市民居建筑有三类:一是各县、各城区、各村镇普遍使用的四合院,二是偏远乡村的堡寨式建筑,三是凉州区特有“蜗庐”小院。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宗祠是民间信仰的场所,往往与某个宗教信仰相关。
不同宗教有着不同的礼仪和仪式,这些仪式需要特定的空间来进行。
民间宗祠建筑在设计上注重营造宗教氛围,通常包括有殿堂、祭坛和祭台等空间。
这些空间旨在为宗教仪式提供合适的场所,并传达宗教信仰的文化精神。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甘肃省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民间宗祠建筑不仅受到了汉族的影响,还融合了西域文化、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元文化的元素。
在建筑风格上,甘肃的民间宗祠往往融合了汉式建筑和藏式建筑的特点,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些民族特色的表达,丰富了宗祠建筑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甘肃省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民间宗祠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宗祠建筑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甘肃省的历史、宗教和文化。
宗祠建筑也是文化传统的传承场所。
在宗祠中,人们进行各种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和文化表演,这样的传统活动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
宗祠建筑作为活动场所,为社区和族群提供了一个聚会、交流和相互了解的空间。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也体现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宗祠建筑往往由多个空间组成,每个空间都有特定的用途和意义。
中殿常常被用作祈福和拜神的场所,而东、西偏殿则被用作举行宗教仪式和会议的场所。
这样精确规划的空间布局,反映了甘肃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宗教信仰的核心价值。
兰州地标性建筑

兰州地标性建筑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这座城市位于黄河边,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孕育了众多的地标性建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兰州的地标性建筑,带您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与风情。
第一个要提到的兰州地标性建筑是甘肃省博物馆。
该博物馆坐落在兰州市中心的南山上,占地面积达到160亩。
该建筑由中国一流的建筑师设计,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著称。
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包括甘肃省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发展,还可以在宽敞明亮的展厅中感受到宁静和思考的氛围。
其次是兰州大学的主教学楼。
兰州大学是甘肃省的一所知名高等学府,其主教学楼也成为了兰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庄重而优雅的外观闻名,采用了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
主教学楼坐落在兰州大学的校园中心,向来是学生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学生们在这里度过了大学生活中最为难忘的时光,建筑本身也顺应了兰州大学独特的学术氛围,成为了学子们心中永恒的象征。
紧接着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中山桥。
中山桥是兰州最古老的一座桥梁,建于1914年,是兰州的地理标志之一。
这座桥梁横跨在黄河之上,连接了兰州市的东西两岸。
中山桥以其独特的拱券样式和石质结构而著名,不仅承载着人们的行驶和交通,也蕴含着城市历史和黄河文明的传承。
站在桥上,您可以俯瞰黄河壮丽的景色,感受到黄河带给兰州的无限魅力。
最后要介绍的是白塔山,也是兰州的地标之一。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中心南山脚下,是一座以白塔为标志的山丘。
白塔山是兰州市主要的风景名胜之一,也是兰州市最高的山峰之一。
白塔山上有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和旅游。
登上白塔山,您可以远眺整个兰州市区的美景,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厚重和宁静。
兰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城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地标性建筑。
无论是博物馆、大学建筑,还是桥梁和山丘,每一个地标都带给兰州一番独特的色彩和风景。
甘肃地区传统建筑脊饰初探

甘肃地区传统建筑脊饰初探摘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脊饰艺术文化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文化特色的建筑装饰构件。
脊饰艺术随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文化的前进发展而不断演变出丰富的形式和全新的内涵。
脊饰作为甘肃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本文通过引经据典,对中国甘肃地区的传统建筑脊饰文化进行分析,以促进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甘肃地区;脊饰文化;传统建筑屋顶作为建筑的冠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有艺术魅力的设计之一。
屋顶有各种装饰,有从龙、凤到各种飞禽走兽的动物形象,有帝王将相到凡夫俗子的人物题材,有日月星辰到山河大川的自然风光,包罗万象,蕴含极丰。
中国传统建筑的脊饰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殖崇拜文化、图腾崇拜文化、祖先崇拜文化,更受宗教文化、区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由于各种文化的相互交织融合,从而产生了富有中国特色且主题丰富的中国建筑脊饰文化。
我国的传统建筑脊饰文化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的建筑脊饰是用瓦当堆砌成向上翘起的形状,在那时地位崇高的宫廷贵族居住在以凤作为正脊脊饰的建筑之中。
据昭公十七年记载:“我高祖少昊,契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这里面的凤鸟就是四神纹之中的朱雀,是古代传说中的四神兽之一,对应五行学说中的色红,属火。
古人因为害怕火事而崇拜火形成的图腾凤凰是朱雀的代表,人们将这种动物形象放置于屋脊之上用来克制火事。
由此原因汉朝当时盛行以凤鸟作为脊饰装饰。
太初元年,由于柏梁台被大火焚毁的原因,使得人们的观念发生改变。
火灾发生后巫向皇帝进言,放置属水的鸱尾形象替换之前的凤凰形象于屋脊之上。
从此鸱尾作为水神登上了古代宫廷建筑的屋脊。
一直到唐中期,鸱尾的形象开始简化成为带有短短的尾巴的兽头,做张口状,口含正脊,因此也被称为鸱吻,从唐朝承袭至辽金时期。
明朝,从帝王开始以真龙天子自诩以后,鸱吻的形象也开始朝着龙的形象特征发展,人们将之前的鸱吻改称龙吻,。
甘肃传统建筑风格研究报告

甘肃传统建筑风格探究报告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省份。
甘肃传统建筑风格奇特,融合了汉族、藏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建筑传统,形成了奇特的风格特点。
本篇报告将对甘肃传统建筑风格进行深度探究。
甘肃传统建筑风格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丝绸之路的茂盛时期。
在隋唐时期,甘肃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不仅是商贸沟通的枢纽,也是文化沟通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奇特的甘肃传统建筑风格。
甘肃传统建筑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起首,它接受了稳固的结构和材料,以适应甘肃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
由于甘肃位于高原和山西地区,地震和风力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因此,甘肃传统建筑使用厚重的砖石墙壁和牢固的木质结构,使建筑物能够承受自然灾难的侵略。
其次,甘肃传统建筑凸显了民族特色。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藏族、回族等多个民族都在这里生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奇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技巧,这些都体此刻甘肃传统建筑中。
例如,回族建筑中的奇特穹顶和护卫墙、藏族建筑中的彩绘和装饰等等。
此外,甘肃传统建筑也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甘肃的自然风光极其壮丽,拥有宏伟的群山和宽广的河流。
为了与四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甘肃传统建筑接受了简单而美丽的设计,不会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并且能够利用自然资源为居民提供便利。
最后,甘肃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宜居性。
宜居性是指建筑能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安全和便利的居住环境。
甘肃传统建筑在设计上充分思量了居民的生活需求,例如合理的采光、通风和隔热,宽敞的庭院空间等等,使居民能够在宜居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综上所述,甘肃传统建筑风格奇特,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建筑传统,并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甘肃传统建筑以其奇特的风格和宜居性,在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为甘肃地区居民提供。
嘉峪关文昌阁简介

嘉峪关文昌阁简介嘉峪关文昌阁是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文昌阁街的一座历史建筑,是嘉峪关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
文昌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也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场。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嘉峪关文昌阁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文化意义。
嘉峪关文昌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嘉峪关是西北边塞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
明代时,文昌阁是嘉峪关的重要文化场所,供奉文昌帝君,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祈求考试顺利的场所。
文昌阁不仅是考生们的精神寄托,也是社会上重视教育的象征。
嘉峪关文昌阁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文昌阁的主体建筑为三层木结构的楼阁,高耸挺拔。
整座建筑采用黄色琉璃瓦作为屋顶,墙体则以红色砖瓦为主,显得庄重而典雅。
阁内供奉着文昌帝君的神像,神像造型庄重,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阁内还陈列着许多古代书籍和文房四宝,展示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嘉峪关文昌阁作为古代科举制度的考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昌阁作为考场,见证了无数学子们的奋斗和辛劳。
在这里,他们为了梦想,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汗水。
文昌阁所代表的科举制度也展示了中国古代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传统。
除了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外,嘉峪关文昌阁还是嘉峪关市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们可以在文昌阁内感受到浓厚的古代文化氛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文昌阁所处的嘉峪关市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游客们还可以参观嘉峪关长城、嘉峪关博物馆等其他景点,丰富自己的旅行经历。
嘉峪关文昌阁作为嘉峪关市的象征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它见证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兴衰和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文化探索者来说,嘉峪关文昌阁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参观,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甘肃历史文化景点介绍

甘肃历史文化景点介绍甘肃是我国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省份之一。
甘肃省的历史文化景点众多,而这些景点都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以下是对甘肃历史文化景点的介绍。
兰州白塔寺白塔寺位于兰州市城西区,是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佛教寺庙。
白塔寺古建筑群体现了典型的民族特色,主要建筑包括护国禅院、万佛楼、白塔和藏经阁等。
白塔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汉族和西北民族的建筑风格,因此其建筑特别美丽,它也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藏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
莫高窟内保留有五千多尊佛像、壁画和珍贵的经典文献,这些佛像、壁画、经典文献表现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发展历程,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典范。
甘肃文殊院文殊院位于甘肃省酒泉市中心,始建于明朝。
文殊院主体结构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东大殿和西大殿等。
文殊院的壁画非常著名,被誉为“中国壁画艺术的解决”。
文殊院的壁画包括佛馆和道馆两种,佛馆壁画主要表现佛教神话和佛经故事,道馆壁画则表现了道家思想和中国历史文化。
天水麦积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部的麦积山上,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时期的不断修建和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之一。
麦积山石窟内保存有两千多尊佛像、数十万平方米的壁画,这些佛像和壁画的创作时间跨度达五百年之久,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和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嘉峪关长城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嘉峪关市中心,是明代长城的代表之一。
嘉峪关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也是汉代长城、明代长城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段。
长城上保存有许多气势磅礴的城楼、烽火台和角楼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为长城增添了古朴的历史韵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代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甘肃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在全国屈指可数,在全球影响巨大。
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列全国第五。
2013年2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为全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敦煌学是国际上的显学,有成千上万人在研究。
目前,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部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等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甘肃花儿、甘南藏戏(部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是漫长的丝绸之路历史序列最为完整、遗存比较丰富的路段,也是中国华夏文明、游牧文化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特征最为明显、风格最为独特的核心区段,有“世界历史的主轴,世界文化的大运河”之美誉。
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天下雄关嘉峪关、道教名山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等,堪称民族和世界文化的瑰宝。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
甘肃文化总体以丝路文化为主,从旅游角度看,具体可概括为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9类。
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壁画图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悬泉置遗址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
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
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游胜地,是中国旅游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保存着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700多个洞窟,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窟檐木构建筑5座,珍贵文物5.6万件。
在我国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泥塑和壁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1987年,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首批候选者获得“世界文化遗产”认定。
在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81项遗产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6条标准的遗存仅有2个,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现为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位于敦煌西南70公里处,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
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维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正是今天的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也正是因为《阳关三叠》和《凉州词》的绝世咏唱使阳关玉门关名垂千古。
阳关玉门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险要地势,现存的城垣完整。
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
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您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悠然而生。
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图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第一雄关、明代万里长城西起点——嘉峪关关城景区图为世界文化遗产——瓜州锁阳城遗址图为张掖市山丹县汉长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市、自治区,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全长8851.8公里(17703.6华里)以上,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
……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在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团结统一精神的象征。
“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
秦、汉、明三代修筑的长城都以甘肃为起点,象一条巨龙,穿越戈壁,翻山越岭,蜿蜒东行。
甘肃境内保存的长城总计超过3600公里,占全国现存总量的60%以上,除阳关玉门关外,主要有“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距嘉峪关关城2.5公里的官园、距嘉峪关关城20公里的横沟屯庄、金塔县汉长城、山丹县汉明长城、民勤县汉长城、永昌县汉明长城、景泰县明长城、临洮县秦长城、渭源县秦长城、通渭县秦长城、陇西县秦长城、岷县秦长城等遗址。
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北方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逐鹿战场方面的军事斗争,都会反映在这些作为边关防卫要地的甘肃长城遗址上。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甘肃省长城内外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
唐代诗人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硕的“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柳中庸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
今天,虽然烽火狼烟不再,但历史边关和烽燧墩台仍令人追思,正如王维《陇西行》诗中描绘:“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部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关城景区,包括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峡等。
嘉峪关关城两翼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
整个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现在的“第一雄关”城楼,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整个建筑布局精良,气势雄浑,建筑精良,显示了古代边关将士的杰出军事才能和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
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2座关隘之一,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名“天下雄关”。
“天下第一雄关”、“天下雄关”分别系陕甘总督左宗棠和肃州总兵李廷臣所书。
如今登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浩瀚沙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
天晴之日,或海市辰楼,或塞上风光,奇特景色,尽收眼底。
沿戈壁滩南行,至讨赖河北岸陡壁边,与祁连雪峰隔河相望,就是明代长城西端第一个台墩起点——万里长城第一墩,由明代甘肃镇肃州兵备道李涵筑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在古代军事报警中起过重要作用。
今天,游客参观茫茫戈壁上的万里长城第一墩,仍可凭吊苍凉冷穆的边关历史,遥想当年狼烟四起,鸣炮报警的肃杀之气,还可以欣赏讨赖河绝壁天险,寻捡大漠风雨奇石,领略戈壁的浩瀚风姿。
悬壁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左翼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北侧的黑山坡上,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顺城墙顶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陡峻处如攀绝壁,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长,叠嶂黑山暗壁悬”。
黑山峡位于悬壁长城南侧150米,是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真正交汇处。
置身黑山峡中,可以领略原始荒蛮的自然风貌,感受黑山岩画的古老、多样和神秘。
佛教文化——摄人心魄的佛国世界,绚丽多彩的石窟长廊图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麦积山石窟壁画图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石窟壁画图为出土几十粒佛舍利及佛牙佛骨的佛教圣殿、国家4A级旅游景区——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景区甘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甘肃的武威、天水就有佛教传入,比一般认为佛教传入内地的时间早了300多年。
两汉时,有明确记载大月氏国王的使者口授佛经给秦景宪。
此时,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东来西往的高僧在甘肃传播佛教,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然后又向内地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五凉政权特别是前凉以佛教为国教,敦煌和凉州成为佛经翻译中心和到洛阳、江南一带传佛高僧的输出地。
这一时期,佛教在甘肃的发展和传播已经由小乘向大乘过渡,佛教宗派也开始出现,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庙也在甘肃大量建造,佛教艺术初显其独特的光辉。
唐朝时期,甘肃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艺术从内容到艺术都有新的创造,达到了高峰。
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大发展,不少佛寺改宗为藏传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画重绘,加入密宗元素。
在甘肃境内的大量佛教窟龛,自河西向陇东,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把当时甘肃境内佛教文化的辉煌,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统计,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佛教石窟有70多处,除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外,著名石窟主要有:1、麦积山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陈列馆”,现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
2、永靖炳林寺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于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现存窟龛196个,造佛像近800身,壁画约900平方米,是保存有国内最早墨书纪年题记的石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