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重构设想

合集下载

研究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重构设想

研究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重构设想

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重构设想1. 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大都市,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研究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并提出重构设想,以推动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分析。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体育设施运营和体育赛事举办为主导,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经营。

这种结构单一的问题导致了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受限。

2.2 体育设施配套不完善虽然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已经建设了一些体育设施,但配套设施仍然不完善。

缺乏高水平的训练场地和设备,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2.3 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不足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缺乏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培养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制约了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4 政府政策支持不够尽管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政策支持不够的问题。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创业。

3. 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重构设想为了推动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提出了重构设想。

3.1 优化产业结构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应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引进更多多元化和高附加值的体育产业。

例如,建设体育旅游产业链,发展体育培训与教育产业,打造体育品牌等。

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北京市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3.2 完善体育设施配套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应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

提升训练场地和设备的标准和质量,满足体育产业的需求。

此外,还需要建设体育文化中心、运动医学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的综合设施,吸引更多的体育产业机构和个人来集聚区发展。

北京的体育事业有哪些发展趋势

北京的体育事业有哪些发展趋势

北京的体育事业有哪些发展趋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体育事业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展现出多种令人瞩目的发展趋势。

首先,群众体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

城市的公园、广场和社区内,常见到人们进行晨练、晚练,从传统的太极拳、广场舞,到新兴的健身操、瑜伽等,形式丰富多样。

这得益于政府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大力投入,建设了更多的健身步道、运动公园和社区健身中心,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锻炼场所。

其次,竞技体育的实力持续增强。

北京在多个体育项目上培养出了优秀的运动员,并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好的训练条件和保障。

同时,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再者,体育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北京举办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体育赛事,如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等,这些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投入到体育产业中,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在体育教育方面,也有着明显的进步。

学校更加重视体育课程,增加了体育课时,丰富了体育项目的种类。

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为竞技体育输送了后备人才。

同时,各种体育社团和俱乐部在学校中纷纷成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例如,利用智能设备监测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数据,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体育培训和康复提供新的手段;在赛事直播中,运用高清转播、多角度拍摄等技术,提升观众的观赛体验。

另外,体育与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

北京的体育赛事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比赛期间的文化展示等,使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

同时,以体育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如电影、书籍、音乐等也不断涌现。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北京市体育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市场结构分析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北京市体育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市场结构分析

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市体育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市场结构分析姓名:罗宗贵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指导教师:王子朴20100501中文摘要21世纪前十年,北京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念有较大变化,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增加,促进了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

同时,借助北京奥运会整个奥运经济周期的巨大影响,体育休闲产业成为优化北京城市资源的重要力量,成为加快北京经济发展,促进市域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

北京市体育休闲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不大;体育休闲资源利用和服务的供给不科学;产业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

因此加强对体育休闲产业的研究和实践,优化产业市场结构,对促进北京市体育休闲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北京市体育休闲产业的现状出发,对北京市体育休闲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北京市体育休闲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提出优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得出如下结论。

1. 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美元,市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人均可以配收增加,GDP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了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体育消费水平增高,体育休闲健身、全民健身等政策支持,为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2. 北京市体育休闲产业发展迅猛,发展初具规模,多种形式并存的体育休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目标定位准确,产业经营品牌意识增强,策略多样化。

3. 体育设施优越,体育休闲娱乐健身总投资逐年递增,文化体育及传媒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全市体育类节目收视状况良好,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数量较少,居民人均体育休闲消费支出增势迅猛,体育休闲市场需求增长强劲等都成为北京市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的绝对优势。

4. 北京市体育休闲产业市场结构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集中度较低,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不大、市场容量逐渐扩大;产品差异化较低,呈现单一业态和多业态经营模式;政策环境、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等进入壁垒较低,资产的专用性较高,沉淀成本较大,长期服务性预付经费普遍存在,退出壁垒较高。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研究——以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为例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研究——以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为例

On t h e S t a t u s a n d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C h i n a S p o r t I n d u s t r y : a Ca s e S t u d y o f B e i j i n g
结 。研 究 结果表 明 , 北 京 市体 育产 业发展 迅速 , 现 已初 具 规模 , 但 总体规 模 较 小 、 产 业 结构 不尽 合 理 、 劳动 生 产 率水 平较 低 、 行 业发展 不稳 定 。体 育产 业 总体规 模 持 续扩 大、 产 业结 构不 断优化 、 从 业人 员队伍 继 续壮 大 、 劳动 生产率 稳 步提升 将会 成 为 未 来我 市体育 产 业发展 的 主旋律 。研 究结论 对北 京市乃 至全 国体 育产 业的发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Na n j i n g S p o r t I n s t i t u t e
● 体 'r 产 业 纵 横

我 国体 育 产 业发 展 的现 状 及 特 点 研 究
以 北 京 市 体 育 产 业 发 展 为 例
付 群 , 肖淑红 , 王萍 萍 , 刘 彦
展 具有 一 定程度 的参 考价值 和 启迪 意 义。
关 键 词: 体 育 产业 ;源自基 本现 状 ; 发 展 特点 中图分 类 号 : G 8 0— 5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1 9 0 9 ( 2 0 1 5 ) 0 3— 0 0 7 3— 0 8
F U Q u n , X I A 0 S h u — h o n g , WA N G P i n g — p i n g , L I U Y a n

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及未来趋势

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及未来趋势

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及未来趋势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沿革,探讨了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展望了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认为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政府的大力支持,民众的积极参与,未来北京体育产业将走出一条具有高产出、高效率、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路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体育产业中心城市。

标签: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背景;未来趋势曾是六朝古都的中国北京,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也是亚洲最负盛名的特大型都市之一。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中央政府及其国家机关的总部都设在这里,并以此为中心管理全国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国家的很多大政方针都是在这里定下来并向全国传达执行的。

同时,北京也是中国国际交往中心,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频繁。

本文探讨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趋势。

一、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背景和历史沿革如果说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北京市体育产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那么,北京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是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

1、赛事经验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早在1949年10月22-24日,北京就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这次盛会共有2万多人参加了表演和竞赛,西北、东北、华北、华东各大行政区以及上海、天津、南京、济南、青岛和太原等市都派了体育参观团观摩了大会。

当然,这个时候在北京召开这样规模的“体育大会”是具有很明确的政治意义的,最起码一点,可以说明北京体育必将在中国未来获得比其他城市有更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这为未来北京发展体育产业奠定了人脉基础。

实际上,自1953年10月2-7日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在北京举行开始,北京市就肩负起了承办国内外重大比赛的任务,并先后成功地举办了第1-4届以及第6届全国运动会;从1961年首次举办世界规模的大型比赛——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到2008年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北京市举办各种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总是广受世人关注,关注的焦点不单单只是赛事本身,还有主办城市的一切,大到政经环境,小到市民衣食住行。

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的视角

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的视角
匙链 、杯子 、帽子 、美 式足球 之类 的 日常 4 8 。北 京不 仅举办 了竞 技运 动会 的极 9 项
(91 16 年第 2届世 界乒 乓球 比赛 )、第一 6
19年 都 要 吸引 1 多 名美 国观众 。如此 高 的 收 次举 办亚运 会 ( 9 0 )、第一 次举办 奥 亿 视 率将 “ 级腕 ”转播 期 间的广告 收费炒 运会 ( 0 8 )都是北 京 开 了先河 。6 年 超 20 年 0 成 了天 价 :每 3 秒2 0 0 4 万美 元 !一 些 五 星 来 ,北京举 办 的各种赛 事数 量惊人 。据 统
作 为 体 育 市 场 主 要 组 成 部 分 的体 育 竞 赛市 场 ,是体育 产业 的支柱 产业 之一 。
北 京 是 中 国举 办 体 育 赛 事 最 多 的 城
市 ,是 中国竞技 体育 的 中心 。2 0 年 的北 08
北 京要 建设 世界城 市 ,就要打 造 国际精 品 京奥运 会就 是这个 城市 有 能力成 为 国际体 赛 事 ,建 设 国际 体 育 赛 事 中心 ,体 育 竞 育 赛 事 中心 的最 好 证 明 。北 京 成 功举 办 赛 表 演 业 也 要 与 之 相 应 。体 育 竞 赛 产 业 奥 运 会 是 有 历 史 渊 源 的 ,中 国 足球 第 一
纳 就业 人 口1 .万人 ,分别  ̄2 0 年增 长 旅 游业 、体 育 总部经 济业 、体 育 营销及会 03 t0 6
9 .%、5 .%和 1.%。体 育产 业增 加值 展业 等 组成 。本 文将重 点研 讨北 京城 市 的 1 4 1 6 66
《 城市观察》2 1年第6 l 3 00 期 6
发展体 育休 闲产业 ,这样 既能推进 全 民健 身,也能促 进 了大众体 育消 费市场的发展 。 关 键词 :城 市体 育产 业 体 育赛 事 中心 大众 体 育休 闲

体育产业的现状与解决方案

体育产业的现状与解决方案

体育产业的现状与解决方案现代社会的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对国家经济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和健康保障。

然而,体育产业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如专业化程度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等。

本文将从体育产业的现状和解决方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体育产业的现状1.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体育产业逐渐成为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

根据数据,体育相关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就业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近年来,在电视转播、比赛门票销售、品牌赞助等领域实现了快速增长。

2. 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尽管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但其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在国内,还缺乏专门从事体育产业管理和经营运作相关人才的培养机制。

这导致一些企业管理水平和商业化运作能力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多数企业还缺乏创新思维和战略规划,无法有效推动行业发展。

3. 市场竞争激烈体育产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面临着品牌、渠道、产品等方面的竞争压力。

而一些小型体育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水平有限,难以与大型跨国企业进行公平竞争。

此外,非法赛事、侵权盗版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方案1.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了应对专业化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并注重实践经验培养。

同时,在高校和社会各界之间加强合作,开展专门针对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项目。

只有通过系统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提高从业者在市场运营、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水平。

2.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为了推动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

同时,通过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实践。

此外,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体育产业的研究与创新中来。

3. 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为了解决市场竞争激烈的问题,需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

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方向探索

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方向探索

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方向探索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府投入、区域发展不均衡、产品品牌建立、社会服务体系、集群内产品的研发与开发等方面剖析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体育产业集群现状问题对策我国体育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聚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加上我国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已经形成了显著的体育产业集群。

长三角地区形成的体育产业集群特征是:以上海为中心城市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

通过举办F1中国大奖赛、网球大师杯赛(2009年开始承办上海ATP1000大师赛)、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2010年始升级为钻石联赛)、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高尔夫球冠军赛(2009年升级为世界高尔夫锦标赛)和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六大品牌赛事直接影响和带动体育服务贸易、体育场馆建设、体育中介和体育用品等领域的发展。

在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人气、促进对外交流、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江浙地区的体育产业集群主要体现在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品牌战略,为上海乃至全国提供相关的体育用产品,如浙江海宁、富阳等,江苏的江都、泰州、太昌,成为江浙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同时带动体育服务贸易和体育用产品市场的迅猛发展。

北京地区产业集群的特征是:着重发挥国家体育组织集聚的区位优势,重点培育体育中介业,发展体育总部经济、体育用品销售和体育国际商务服务,重点发展体育赛事、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业。

北京体育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集体育、文化、旅游、传媒、商业为一体的具有首都特色的综合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体育市场逐渐形成。

珠三角体育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广州、深圳、中山等地临近港澳地区的特殊区位优势,吸引港澳及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投资,使体育产业集群的投资资金呈现多元化,使得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零售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批发业、体育竞技表演业、体育旅游业等产业已经成为广东省的一大支柱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重构设想
编辑。

[摘要]采用逻辑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现状进行研究,证明了体育产业集聚区模型构建的重要性。

对区域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政府功能和完善体育产业链等方面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产业;集聚效应; 区域发展;创新运作模式;北京北京市目前有七大体育产业集聚区,分别为奥林匹克中心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潮白河水上休闲运动集聚区、五棵松球类健身运动集聚区、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集聚区、八大处网络体育集聚区、大兴极限运动集聚区。

它们已成为北京体育产业的七大明珠。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优化,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群。

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能够形成强劲的、持续的、拥有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现阶段,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主要由政府出资并进行管理。

北京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园区建设,目前尚且存在资源利用尚不充分、效能整合尚不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发展尚不协调等现象。

1 产业集聚的研究现状 1.1 产业集聚的概念和类型国内外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一种良好模式。

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都具有集群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额等数字指标。

对于短期政绩的追求,构成了一些地方政府
兴办集聚区的动机。

同时,我国现在对干部考核偏重以引资量、经济总量等为指标,考核标准单一,激励制度被扭曲。

这就造成了地
方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只重数量,忽视质量;求短期业绩,忽视长期效能。

地方政府官员将集聚区建设作为自己任期内的一
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热衷于搞一些新题材、大手笔 ,
最终表现在一味扩张用地上做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