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儒林外史》
历史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目录
• 引言 • 作者介绍 •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阅读体验与感悟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旨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 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 批判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展望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经典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 以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欣赏。
创新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应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创新,让古典文 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跨文化交流
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学的交流 与互鉴,推动中国古典文学 走向世界,增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理解与友谊。
03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敬梓以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儒林外史》,旨在揭 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面目。
04
通过这部作品,吴敬梓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 思考。
03
CATALOGUE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主要故事情节
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
通过描绘范进、周进等人物在科 举道路上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 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
的百态。
吴敬梓在文学上的贡献还包括 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对社会现 实的深刻洞察,对后世作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 的文学宝库,也为世界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及动机
01
吴敬梓生活在清朝中期,当时科举制度盛行,许多士人为了功名富贵 而迷失自我。
02
他本人也曾经历过科举的失败和人生的坎坷,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深 刻的认识。
讽刺艺术运用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儒林外史》知识梳理

中考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知识点梳理之《儒林外史》一、名著基础知识必备: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介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作品简述《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先后用尽了吴敬梓的20年。
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精品课

《儒林外史》(一):儒生们穷尽一生,追求的是什么?今天开始,我们用三集来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一、作者其人+创作背景吴敬梓,是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中科举后当官的,吴敬梓本人早年也非常热衷于功名。
40岁后吴敬梓家道中落,他开始写《儒林外史》,一共写了十年,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
《儒林外史》这本书的地位非常高,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因为从这本书开始,小说开始直接评价现实生活,这使得文学更加贴近实际,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鲁迅对这本书有极高的评价,他说“《儒林外史》在讽刺小说里头可谓绝响”。
第二个原因是,这本书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语言的版本,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有人甚至认为《儒林外史》能够与薄伽丘、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要理解《儒林外史》,我们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把握人物,二是牢记一个核心——功名富贵。
这部作品是以每个人物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评价人物、评论是非的。
书中描述的人物众多,你可能不好把握重点,我把他们归类,你就好理解了,大概有三种:第一种为腐儒和八股迷,腐儒就是指迂腐的读书人;第二种为贪官污吏;第三种为贤士奇人。
今天这集,咱们就集中来看看第一种,腐儒和八股谜。
二、整体纲要:对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的嘲讽小说开始有个楔子,就是引子,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楔子说的是,元朝末年,有一个贫穷的少年叫王冕,他非常有才华,但并不想做官,甚至拒绝了朱元璋授他的“咨议参军”,要知道这个职务相当于宰相了。
但是在王冕的心里,知识和高尚的品德才是读书人应该追求的。
所以他走进山林,过上隐居的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
明朝推行八股取士,就是用八股文的考试来决定谁能做官。
八股文有着严格的行文套路,往往一篇文章下来,考生思想没见到多少,只看得到通篇的排比对偶大空话。
简而言之,八股文就是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文章,如果读书人都以这种文章为典范,那么这书也就白读了。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及官绅活动的长篇小说,由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
全书共五十六回,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刻画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追求和表现,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人性的扭曲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作品以王冕的故事为开篇,通过描绘一系列人物,如周进、范进、娄三公子、蘧庄夫、马纯上、匡超人等,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物类型和性格特征。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在艺术手法上,《儒林外史》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技巧,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极为出色,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又有文言文的精炼典雅,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此外,《儒林外史》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在科举制度的压迫下,许多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放弃了人性的底线,从而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呼吁人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阔社会视野的古典讽刺小说。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林外史》欣赏与影响

《儒林外史》欣赏与影响《儒林外史》无愧于世界文学名著之列,可以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的作品相媲美,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
以下是边肖整理的《儒林外史》的赏析和影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儒林外史》,清代吴的小说。
五十六次。
该书成书于(乾隆十四年)或稍早,传世带稿,最早刻于(嘉庆八年)。
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各种人对“名利”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深刻地批判和嘲讽了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道德的虚伪;一方面,它热情讴歌了少数人以坚守自我的方式对人性的保护,从而体现了作者的理想。
白话文的运用变得娴熟自如,人物塑造也相当透彻细腻,尤其是讽刺手法高超,使这本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这本书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开创了用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典范。
《儒林外史》发行后,流传下来一部手稿,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
鲁迅认为该书的思想内容是“维护公共利益,批判缺点”,胡适则认为其艺术特色可称为“精雅”。
在国际汉学领域,这本书影响很大。
先后从英、法、德、俄、日、西等国流传下来,受到汉学界的赞誉。
有人认为《儒林外史》无愧于世界文学名著之列,可以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的作品相媲美,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
学者。
清朝。
吴。
小说作者简介吴(1701~1754),清代小说家,人,号谷敏,后号文木老人,秦淮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朱升。
早年生活优裕,但家业衰败,迁居江宁。
乾隆初年,推荐博学之言,不肯去病,却穷。
作品诗歌散文,尤其是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还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等。
创作背景作者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
曾祖父和祖父是“家中最显赫的官员”(程金芳《儒林外史》),进士六人,其中一人是第二名,一人是谭华。
而他的父亲吴是康熙时期的一个贡品。
到了武(康熙六十一年),他考上秀才,他的父亲也在同年去世。
因为不善于经营生计,过着浪子回头的生活。
(雍正七年),他在科举考试时,被斥责为“大文章”,受到侮辱。
九年级名著阅读——《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一、名著档案二、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刚现,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作者厌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令作者憎恶至极。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三、思维导图1五、情节解读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契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第九回娄公子捐金赎朋友刘守备冒姓打船家第十回鲁翰林怜才择婿蓬公孙富室招亲第十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上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贤问业马纯上仗义疏财第十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第二十三回发阴私诗人被打叹老景寡妇寻夫第二十四回牛浦郎牵连多讼事鲍文卿整理旧生涯第二十五回鲍文卿南京遇旧倪廷玺安庆招亲第二十六回向观察升官哭友鲍廷玺丧父娶妻第二十七回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第二十八回季苇萧扬州入赘萧金铉白下选书第二十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纳姬第三十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高会莫愁湖第三十一回天长县同访豪杰赐书楼大醉高朋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平居豪举娄焕文临去遗言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夫妇游山迟衡山朋友议礼第三十四回议礼乐名流访友备弓旌天子招贤第三十五回圣天子求贤问道庄征君辞爵还家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第三十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送孝子西蜀寻亲第三十八回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僧狭路逢仇第三十九回萧云仙救难明月岭平少保奏凯青枫城第四十回萧云仙广武山赏雪沈琼枝利涉桥卖文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沈琼枝押解江都县第四十二回公子妓院说科场家人苗疆报信息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第四十四回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余明经把酒问葬事第四十五回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家葬亲第四十六回三山门贤人饯别五河县势利熏心第四十七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阁方盐商大闹节孝祠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第五十回假官员当街出丑真义气代友求名第五十一回少妇骗人折风月壮士高兴试官刑第五十二回比武艺公子伤身毁厅堂英雄讨债第五十三回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第五十四回病佳人青楼算命呆名士妓馆献诗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七、主要人物形象王冕:聪颖、刻苦、孝顺、才华横溢、知恩图报、蔑视权贵、鄙弃科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恬淡高洁、富有远见卓识。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3、讲求孝道
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在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 四德”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 的离经叛道的勇士。
4、为人善良、正直而慷慨。
他家的娄太爷其实不过是他家先尊的一个门客,少卿却把他养在家 里当祖宗看待,亲自侍奉汤药。他得知杨裁缝丧母缺钱,又把衣服 当了予以接济。后来娄太爷因病回家,杜少卿越发放着胆子用钱, 甚至跟随他的王胡子拐了他二十两银子走了,他也只是付之一笑。
《儒林外史》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繁杂,典型人物分为六类:
腐儒的典型———— 周 进、范进、王玉辉 贪官污吏的典型———— 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纯上(马二先生)、鲁编修 真儒士的典型———— 王冕、杜少卿、庄绍光 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 地痞恶棍的典型——— 严贡生 —
叁 人物群像———真儒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的高峰
儒林外史 吴 敬 梓
经儒
典家
名著导读(一)
目 录
壹 吴敬梓生平 贰 《儒林外史》介绍 叁 人物群像 肆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
壹 吴敬梓生平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 号粒民,生活于“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学家。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 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 “秦淮寓客”。
2、安贫乐道,心态安详。
他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别人大多都虚报年龄以求重用,唯有他不在 乎自己五十岁的高龄,据实上报,结果天子认为虞博士老迈,就给了 他南京国子监博士的闲职。
虞博士名育德,字果行,他的名字来自《易经》: “君子以果行育德”,之所以叫他虞博士,是因为他五 十多岁中进士做了南京的国子监博士。虞博士出身很惨, 三岁丧母,父亲带着他在祁家教书,十四岁父亲去世, 把他托给祁太公。祁太公对他很好,继续让他住在祁家, 带着祁家儿子读书。十七八岁,祁太公又让他去考秀才, 又替他筹划娶亲,娶亲之后,虞育德夫妇仍然借住在祁 太公家。五十多岁考中进士。后主祭泰伯祠。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内容精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挖苦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挖苦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到达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挖苦之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杆,安徽全椒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主要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主旨介绍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等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趋炎附势。
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那么为贪官污吏,居乡那么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主要特点: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挖苦艺术; 3) 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4) 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阅读【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
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
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谋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我也不是要做雅人。
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
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
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情节梗概】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
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
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
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
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
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
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
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
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
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
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
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
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
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
事发后。
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
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
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
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
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
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
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
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
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
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
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
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
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
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
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帮凶。
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
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
”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
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
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愈演愈烈。
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
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
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
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
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
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他要斋戒一日,亲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
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
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
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
一次,他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写字,拿来就写,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他竟破口大骂“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
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
他无以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会。
王太走将进来,碰到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
大家开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们同王太刚下了半盘,就不得不投子认负,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
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像他们这样淡泊功名利禄的隐士在市井中还有,只不过在那些达官贵人看来,追求功名利禄才是正道。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答案1.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
【甲】又不肯举。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答案:选段中【甲】指的是范进,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虚伪做作的特点。
2.【乙】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乙】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
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答案:选段中的【乙】指的是周进,他痛哭不止的原因是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景生情。
3.在《儒林外史》中,严监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一点,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