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1.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生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在刻画严监生时主要从动作、________两个角度进行描写。

充分揭示了严监生________的本性。

(2)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2.阅读名著《儒林外史》,在相应的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严家家人掇了一个食盒来,又提了一瓶酒,桌上放下。

揭开盒盖,九个盘子,都是鸡、鸭、糟鱼、火腿之类。

严贡生请二位老先生上席,斟酒奉过来,说道……“汤父母为人廉静慈祥,真乃一县之福!”张静斋道:“是。

敝世叔也还有些善政么?”严贡生道:“老先生,人生万事都是个缘法,真个勉强不来的。

……次日,小弟到衙门去谒见,老父母方才下学回来,诸事忙作一团,却连忙丢了,叫请小弟进去,换了两遍茶,就像相与过几十年的一般。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测试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测试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测试及答案精⼼整理名着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

雍正诸⽣。

早年⽣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

作者吴敬梓⽣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们醉⼼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林”。

书中⼈物,⼤都有当时真⼈真事做影⼦。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的是要塑造⽣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群像,⽣动描绘吃⼈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部着名的古典长篇讽刺⼩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貌,成功塑造⽣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周进、范进;-汤奉、王惠;-马静、鲁编修;正⾯典型-王冕、杜少卿,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

⼀、儒⽣形象a.利禄熏⼼,热衷功名的腐儒:⾸先集中⼒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的科场历,揭⽰科举制度如何以巨⼤的⼒量引诱、摧残读书⼈的⼼灵。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b.沉迷于⼋股和封建礼教的⾃害与害⼈者:马纯上、王⽟辉、鲁⼩姐。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反⽽⼀再热⼼宣扬“科举”,认为“举业⼆字,是从古及今⼈⼈必要做的”,“⼈⽣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件可以出头”。

结果成为⿇⽊愚味,精神世界⼀⽚荒芜的⼈。

展⽰⼀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的迂腐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清⾼,毫⽆真才实学。

类三、类四公⼦、杜慎卿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术。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

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

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9.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

【甲】又不肯举。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中【甲】指的是范进,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虚伪做作的特点。

10.【乙】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乙】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答案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答案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A 匡超人B 杜少卿C 牛浦郎D 严监生答案:B解析:杜少卿这个人物身上有作者吴敬梓自身的影子。

他淡薄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尊重妇女,具有一定的叛逆精神。

2、下列对《儒林外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B 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C 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书中没有正面歌颂的人物。

答案:D解析:书中有正面歌颂的人物,如王冕等。

3、在《儒林外史》中,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读书人不包括()A 周进B 范进C 匡超人D 杜慎卿答案:D解析:周进、范进、匡超人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而杜慎卿则更多地是追求名士风度。

4、下列人物中,不属于“儒林”的是()A 蘧公孙B 马二先生C 凤四老爹D 鲁小姐答案:C解析:凤四老爹不属于儒林中人,他是一个侠士。

5、严监生临终前因为()而不肯断气。

A 两个侄子不在跟前B 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C 家人没有安排好后事D 自己的财产没有分配好答案:B解析:严监生临终前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不肯断气,体现了他的极度吝啬。

二、填空题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_____,该书是一部_____小说。

答案:吴敬梓长篇讽刺2、匡超人原本是一个_____的青年,后来在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变得_____。

答案:善良淳朴虚伪狡诈3、周进在贡院里看到号板痛哭不止,后来_____帮助他捐了个监生,得以参加乡试。

答案:商人金有余4、范进中举后,_____(人物)来攀附,送给他银子和房子。

答案:张乡绅5、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一个_____的人物形象。

答案:不慕名利、坚守自我三、简答题1、请简要概括《儒林外史》的主题。

答案:《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群像的描绘,深刻地批判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以及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一些文人的正直善良和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阅读关于《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很早就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

京官危素因喜爱他的画很想见他,但他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他乡。

B.严监生正妻王氏病后,他也不愿给她治疗,舍不得花钱,还急于扶侧室为正房。

王氏死后,他假装悼念,做做样子“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临死因为点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体现了他吝啬、薄情冷酷的性格特点。

C.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后来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受到他们的影响,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

D.扬州盐商宋为富骗娶沈琼枝为妾,其父沈大年提出申诉,宋为富买通江都县,诬沈大年为“刁健讼棍”押解回常州。

沈琼枝不甘“伏低做小”,携带一些宋家财物逃奔南京,靠卖诗刺绣,独撑门户,自谋生计。

2.下列对名著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的意义”一节,写保尔在双目失明后即将返回基辅,仍然坚持来到烈士陵园悼念战友,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B.《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

法布尔对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C.《简·爱》中的简·爱和《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依然坚定独立,勇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

D.《儒林外史》在讽刺丑恶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形象,如王冕、杜少卿、虞育德、范爱农等。

3.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中,有误..的两项是()()A.《骆驼祥子》中,虎妞大胆泼辣有点变态,敢于追求自由幸福却又好逸恶劳,控制欲极强。

她最后难产而死是祥子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

B.《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先生的代表作。

书中许多经典情节脍炙人口,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

C.《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所作,抒发了艾青对抚养他的保姆一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是他的成名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同步练习(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儒林外史》中的蘧家和娄家的关系是()A.世交B.姻亲C.仇人D.邻居2.《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A.匡超人B.杜慎卿C.杜少卿D.牛布衣3.下列关于《儒林外史》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古典小说。

小说人物纷杂,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以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一个个短篇的连环,组成一幅宏大的人物群像。

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B.《儒林外史》中三名真儒贤士是杜少卿、王德和王仁。

C.《儒林外史》中的“二严”指的是严贡生和严监生,两人是亲兄弟。

D.《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时知县听了翟买办回复王冕因病拒绝来赴约的说辞之后,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活动:知县心里想道:“……老师既把这个人托我,我若不把他就叫了来见老师,也惹得老师笑我做事疲软……我就便带了他来见老师,却不是办事勤敏?”又想道:“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

”想到:“……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

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

知县三次心理活动的真正意图是为利、为权、为名,这段自然真实的心理描写逼真地刻画了一个灵魂深处被权势、名利所腐蚀的虚伪官吏形象。

4.选出《儒林外史》中与下列句子对应的人物。

A.虞育德 B.杜慎卿 C.牛浦郎 D.严贡生(1)灵魂扭曲、鱼肉乡里的乡绅。

()(2)附庸风雅、精神空虚的望族弟子。

()(3)本质不坏却一步步堕落的年轻人。

()(4)为人慷慨、品行高洁的贤人。

()5.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

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的追求。

6.为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中国邮政2011年3月份发行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特种邮票。

(完整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复习资料及练习(一)(含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复习资料及练习(一)(含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复习资料及练习(一)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主旨: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作家作品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著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内容梗概《儒林外史》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如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

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主要人物形象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周进、范进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2.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

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栝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

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

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谋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我也不是要做雅人。

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

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

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一、儒生形象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

展示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

王玉辉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之冲突”(鲁迅语),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

c.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匡超人、牛浦郎原本是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毒害而堕落。

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二、官绅形象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憎。

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

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

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三、形形色色的假名士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

类三、类四公子、杜慎卿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

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

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四、作者所肯定、赞颂的人物。

分为两类:士林中为数不多的贤者,市井小民(普通民众和“市井奇人”)。

理想人物:杜少卿、沈琼枝。

杜少卿:“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其身上寄托着作者理想。

“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眼里没有长官,又没有本家”,“做慷慨仗义之事”。

巡抚荐举他入京作官,他装病不去。

县令罢官无处安身,他请到他家住。

他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

他是具有个性理想的人物。

沈琼枝:新女性形象,她被骗为盐商宋为富作妾,不甘作小,私逃南京,靠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

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庄绍光:无心仕途,专门闭户著书。

他们修建和祭祀泰伯祠。

在这类文人身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想。

市井奇人: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遐年,裁缝荆元。

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小说主题】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艺术特色】第一,卓越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这是此书的最主要特色。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

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偏见去阉割对象的丰富内容。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杜慎卿取材于青然先生,,杜少卿也是以吴敬梓自己为生活原型等。

作者注意表现对象身上的喜剧性因素,又将之还原到生活之中。

例如马二先生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

但他同时又富有同情心,慷慨仗义,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乡的匡超人。

但是作者在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

他出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

又如,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 ! 死得好!’”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

后来在苏州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面目。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

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

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范进都是出身社会最下层、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挣扎着向上爬的悲喜剧人物。

周进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秀才也没考上,一直考到他胡子发白也仍然只是一个老童生,还受尽年青秀才梅玖的欺侮凌辱。

最后,周进连一个赖以维持生计的私塾教师的职位也弄丢了,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之极。

以至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痛器,“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当人们可怜他,要凑银子为他捐个监生时,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范进呢,几十年来一直考试不中,弄得全家缺吃少穿,还受尽岳父胡屠夫等人的欺凌漫骂,有一天他的梦想突然实现了,自然喜出望外,以致他的精神难以承受而发疯。

范进发疯的状态和过程虽使人发笑,但更令人感到悲惨可怜。

正因为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更能发人深省。

再次,用夸张法和对照法将喜剧因素放大。

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

再如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腰县打秋风,汤知县不在,只得暂住关帝庙。

严贡生来拉关系,送来九个盘子,并且自夸说:“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说着,他家的小厮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动,否定了他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谎言,使人哑然失笑。

又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杖,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悼念,显得一派庄严肃穆。

但盐商方老大此时却正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这些仪仗,“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

捉着一个,便一个一个往嘴里送。

”形成奇怪地比照,崇高庄严也就在这对照中消解了。

第二,《儒林外史》提供了全新的叙事框架,采用淡化情节与白描手法反映真实的生活。

《儒林外史》排除了激烈的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大力描写平平淡淡、细琐平常的生活,这一特色比同样是采用写实手法的《红楼梦》还要突出,如“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只写他如何在西湖边拜宋徽宗字画、请仙问功名、吃面喝茶、看鸡鸭鱼肉、看女人等小事,便写出了他的迂儒本色。

由于《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

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用白描手法来速写和漫画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阅读练习】一、填空题1、《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6回。

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2、《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以写实主义描绘他们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