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5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
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
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
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
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
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
”他指着一只打的鸟儿说:“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我说:“可能是吧。
”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
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
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劳作,享受着劳动与大自然的喜悦。
桃花源记读后感(9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9篇)东晋诗人陶渊明,他一向正直品洁,因看不惯世俗污秽,辞官隐居。
又因东晋的腐败,作者对社会感到不满与厌恶,于是借此文抒发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一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情感。
桃花源中的环境之美,美在土地平旷,良田和美池;又美在屋舍及旁边翠绿的桑竹。
在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中人们和谐相处。
这里没有腐败政权的压迫,没有繁重的赋税,没有饥饿,更没有家破人亡和妻离子散,这里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且男女往来种作,黄发垂髫也怡然自乐。
这里不仅环境美,人情更美。
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外来的一位客人——渔人,不是冷漠,而是热情地邀请回家做客,设酒杀鸡作食。
待客的方式有点儿像大丰收时那种状况,这里既突出桃花源中的人们勤劳和谐,也突出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当桃花源中的人们都听说了有位客人来时,都来问讯,并友好的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做客。
学完《桃花源记》后,我对作者虚构的桃源,倍感亲切。
正如“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篇二:《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二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一位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夹岸数百步”全是桃花,“中无杂树”,翠绿的草地,落花缤纷,令人向往。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便想要走到桃林尽头一探究竟。
桃林尽了,却看见一座山挡住了去路。
正失望时,却发现山有一个小洞,便舍弃了船,进了小洞。
这个洞一开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过一人,再往前走,豁然开朗——“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画卷般摊开在了渔人面前。
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渔人背引得越来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
先是桃花林,再是挡住了去路的山,然后是突破口——小洞,最终才到桃花源。
这个“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人类对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寻。
长期以来,教会一直宣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因此,“地心说”成为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统理论。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
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
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
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
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
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
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
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桃花源记》的读后感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精选53篇)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精选5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1我最近重读陶渊明的一首诗《桃花源记》:“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
这首诗,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
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
这首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当时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悲凉沉郁,但是最后四句,流传最广:“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却颇有生趣。
人生的曲折磨难,并没有使诗人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欢乐,是和乡亲邻里聚会饮酒,这是平凡世俗的乐趣,陶渊明在很多诗中作过描绘,譬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都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
那么,活着就赶紧做自己以为快乐的事情。
这样的人生目标,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但在陶渊明的时代,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记》正是对这种理想的生动描绘。
我想,现代人将这四句诗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诗,其实也没有违背陶渊明的本意。
惜时,古今如一。
励志,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古人之诗,励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2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渊明选择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
只是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5篇)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1“读过一篇好文章,像交了一个益友。
”只有你真正排除任何杂念时,你才会深有感触。
《桃花源记》是一篇好记叙文,它是我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记的,是一幅反对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大理想图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
人们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在描述桃花源时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就是人们向往的朴素、勤劳、和平的生活。
没有秦时的战乱,怎能逃到桃花源呢?面对当时战乱黑暗的社会,陶渊明和刘子骥却消极避世,被困难打倒而没有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杀害晋恭帝,这引起陶渊明的不满,加深他对社会的憎恶。
但他只能撰写此文,抒发情怀,无法改变现状,于是虚构了人情淳朴、安静自足的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是意境、境界、乐园。
这种理想虽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批判了黑暗社会,但难以实现。
如果现实中的人也能像桃花源中人那样的话,梦想将变成现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味地沉浸在桃花源的寂静与和平中是不行的,困难总在风雨中,彩虹总在风雨后。
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多姿多彩,我的桃花源更是绚烂无比:有桃花,有麦香;有田园,有书海;有吃苦,有乐观;有真诚,有奋进;有家人,有挚友;有电子智能;还有小动物。
我将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创造出不一样的人生佳话。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1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
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
’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
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
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
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
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
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
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
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
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
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2文章的作者陶渊明,关于他,应当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不仅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文,最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这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高风亮节。
桃花源记读后感(6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
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
在那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我已经深入其中。
小溪两岸群山连绵,顺着小溪走,一个神秘的地方出现了,桃花盛开,到处生机勃勃。
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
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
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
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
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
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
《桃花源记》读后感(集锦1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集锦15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
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
’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
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
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
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
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
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
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
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
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
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2一片自己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
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到了真切,其中可以透出一束具有光亮,指引人企业走进历史虚无的世界,一片环境安静生活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一个纷争和战乱,这,便是中国桃源?我有些学生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进行一场美梦,无论我们梦中的景象以及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使用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500字(精选3篇)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
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
没有战乱。
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
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
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
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
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
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
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一片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
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进虚无的世界,一片安静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纷争和战乱,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美梦,无论梦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过眼云烟罢了。
而比起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眼前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梦,也仍旧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场。
但我不一样,我宁愿只要眼前简简单单的美好。
“不求独避风雨外,只笑桃源非梦中。
”
我认为,美好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在我们的身边,不一定非要穷尽一生寻找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美好,无处不在:美好,可以是与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闲谈;美好,可以是与挚友一起开怀大笑;美好,可以是刚好买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说;美好,可以是连续几天的大雨迎来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来的努力被认可……美好,就在我们身边。
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现实虽然没有梦境那样让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实;现实也许黑暗,但并非寻不到莹莹光亮。
比起梦里没有纷争的桃花源,我更喜欢吵闹与欢笑并存的现实生活;比起避世隐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欢隐于生活中,既与世无争亦与人为乐;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欢眼前简简单单的幸福。
“身在无间,心在桃源。
”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就在哪都像身处桃花源一样。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500字(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