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论文: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
浅析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

浅析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摘要:本文主要对某工程一期高层住宅项目的结构设计进行审查,对其含钢量偏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鉴对其二期项目进行优化设计。
并结合工程实例,主要从结构含钢量角度,就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对类似工程能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含钢量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广东省,共12栋24层住宅。
其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和车库,地上一层为商铺,二层及以上为住宅。
主体结构采用纯剪力墙结构,无转换,剪力墙抗震等级为四级。
工程建设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基本风压为0.40KN/m2(100年一遇),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基础型式为平板式筏基,由于天然地基不满足设计要求,采用CFG桩进行地基处理。
二、一期项目分析1、剪力墙布置不合理整体性指标表明结构整体刚度偏大,但局部剪力墙轴压比偏高,边缘构件计算配筋很大。
而且剪力墙平面布置不合理,结构抗扭刚度明显不足,质心和刚心偏差很大。
2、梁板配筋偏大一期的结构设计,梁配筋只有标准层一个平面图,而且均采用同一位置的最大值,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浪费。
次梁和框架梁一样均采用两根角筋拉通的做法。
屋面、露台等位置板钢筋均为双层双向拉通。
3、转换层的存在使含钢量偏高由于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比一般剪力墙结构配筋会高很多。
比如说:①、转换层楼板厚度要求180mm,板钢筋双层双向拉通,配筋率不小于0.25%。
②、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取值比一般剪力墙结构高,而且即使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的10.2.15条规定,仍然要求按约束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配筋,其纵向钢筋和箍筋的配筋率要求都比一般剪力墙结构高很多。
③、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也与一般剪力墙结构的不同,其构造配筋要求比一般剪力墙结构高不少。
④剪力墙配筋对于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水平和竖向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3%,而对一般剪力墙结构则为0.2%(剪力墙抗震等级为四级);⑤、框支柱和框支梁的配筋,由于这些构件要承担上部剪力墙的安全,所以规范对其要求更高。
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与经济分析论文

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与经济分析摘要: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体系因具有整体性好、刚度大、侧向变形小、抗风与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因而在高层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中被大量采用。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程设计实践,重点对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处理方法进行阐述,以提高建筑产品的性价此、降低工程造价的设计要求,可供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参考。
关键词:剪力墙目录控制参数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经济分析1、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住宅,特别是小高层及多层住宅平面与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层住宅建筑大量采用了剪力墙结构。
它相对于框架结构更为简洁、宽敞,使用功能更好,为住户的自行改造增大了灵活性,加大了使用面积,因此,在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既要发挥这种结构体系的优点,又要改进其工程费用较高的缺点,降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造价和材料消耗量,这是考核结构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程设计实践,探讨了使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更经济的措施。
2、高层建筑目标控制参数高层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参数主要有如下七个:2.1 轴压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的轴压比,保证结构的延性要求,轴压比不满足要求,结构的延性要求无法保证;轴压比过小,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相应墙、柱的截面面积。
2.2 剪重比主要为限制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确保周期较长的结构的安全。
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水平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2.3 刚度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
2.4 位移比主要为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2.5 周期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使结构具有必要的抗扭刚度,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某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

某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摘要】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单位面积用钢量是关系到建立项目投资方经济收益的决议要素之一,构造设计应在保证构造安全并满足设计标准结构请求的前提下努力完成用钢量的俭省,本文经过对某剪力墙构造住宅楼的构造优化设计, 讨论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造的优化设计办法。
1 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时开展,房地产开发蓬勃开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同时,房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趋剧烈。
在住宅项目的开发中,房屋的土建造价的上下,将直接影响房产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
而房屋的单位面积用钢量的大小是影响土建造价的决议性要素。
如今内行的投资方在签署拜托设计合同时常常会提出对含钢量的限量条款。
笔者以为只需该限量合文科学,就不应以为是苛刻条件。
构造设计在保证构造安全、各项配筋结构契合现行标准请求的前提下,使单位面积用钢量处于一个合理程度,不只是设计者的职责,也是权衡设计单位技术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上下的重要标志。
桂林地域设防烈度6度,程度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4,特征周期Tg=0.35s。
本文以一栋14层高,采用剪力墙(短肢)构造的住宅楼为例,简述此类工程优化设计办法。
2 工程概略工程为一座14层住宅建筑,一层为架空停车及设备用房,上部为寓居建筑,出屋面塔楼2层,其中3~13层为规范层。
原设计构造布置(规范层)见“图1”,建筑剖面见“图2。
图1原设计构造布置图(规范层)图2剖面图3 地基与根底拟建场地内下覆泥盆系上统融县组灰岩。
建筑的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内无液化土层。
从本工程地质材料剖析,岩石层较浅,岩石层上面有硬塑红粘土层和可塑红粘土层及软塑红粘土层,上部土层不平均。
因而采用沉管灌注桩根底,地基根底设计等级为乙级。
桩径D=500mm,桩尖支承在灰岩上,单桩承载力规范值为600kN(灰岩极限桩端阻力规范值为7000Kpa,灰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fak=3500Kpa)。
均匀桩长10m,最后桩长应以贯入度控制,贯入度为3~5mm。
剪力墙结构住宅优化设计

剪力墙结构住宅优化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居民对于住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房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在住宅建筑中,剪力墙结构一直以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而备受青睐。
在设计和建造剪力墙结构住宅时,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实现设计的最优化。
本文将从剪力墙结构住宅的设计优化入手,进行深入探讨。
剪力墙结构住宅的设计需考虑建筑的整体结构布局。
在建筑设计初期,需要充分考虑剪力墙的位置、数量以及布局。
剪力墙的位置应根据结构分析和力学计算确定,以保证整栋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在设计剪力墙的位置时,还需充分考虑建筑功能布局和空间利用率,确保剪力墙的设置不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尽可能减少对建筑使用的影响。
在剪力墙结构住宅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剪力墙的数量和尺寸。
剪力墙的数量和尺寸直接影响着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通常情况下,剪力墙的数量应根据建筑的高度、横向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以达到最优的抗震设计效果。
剪力墙的尺寸也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考虑到墙体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以确保剪力墙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在剪力墙结构住宅的设计中,还需考虑剪力墙与其他结构构件的连接。
剪力墙与楼层梁、柱子等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需要考虑墙体与其他构件的连接方式和位置,以确保墙体和其他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协同工作,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建筑设计师还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等因素。
剪力墙结构住宅所使用的材料应具有较好的抗压、抗拉和抗剪性能,以提高墙体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还需要注意施工工艺,确保墙体施工质量和连接质量,以保证剪力墙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剪力墙结构住宅的优化设计需要考虑建筑整体结构布局、墙体数量和尺寸、墙体与其他结构构件的连接、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剪力墙结构住宅优化设计

剪力墙结构住宅优化设计
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常用的住宅结构设计,在地震中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剪力墙结构住宅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优化设计措施,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布置剪力墙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剪力墙应尽量布置在建筑的主要荷载方向上,并避免出现集中裂缝或局部破坏。
在剪力墙的布置中,可以考虑将其分布在整个建筑的各个位置,以充分利用其抗震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剪力墙的尺寸和厚度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尺寸和厚度应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地震要求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情况下,较高的剪力墙可以承受更大的地震力,但也要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和成本因素。
我们还可以考虑采用部分预制剪力墙来提高结构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预制剪力墙可以在工厂中生产,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预制剪力墙还可以减少现场施工的噪音和粉尘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小。
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辅助措施来增强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可以在剪力墙的墙体周边设置加强筋或加设外包墙,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
还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或梁柱结构,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剪力墙结构住宅的优化设计可以通过合理布置剪力墙、增加剪力墙的尺寸和厚度、增加剪力墙的钢筋配筋率、采用部分预制剪力墙以及采取其他辅助措施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这些措施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地震设计标准进行合理确定,并结合实际工程和经济条件进行优化设计。
剪力墙结构的优化方法

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常见结构形式,特别是在量大面广的高层住宅中广泛应用。
剪力墙结构由于梁和板的跨度不大,梁和板的优化空间相对较小。
下面从墙肢布置、结构计算参数取值、性能控制指标( 如位移角) 三个方面讨论剪力墙结构的优化方法。
1 平面布置原则墙肢布置的优劣直接从宏观上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指标,因此优化布置是进行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的关键。
剪力墙布置宜遵循如下四点原则。
1. 1 墙肢对齐布置剪力墙构件作为高层剪力墙结构主要的抗侧移构件,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墙肢间的联动效用。
因此进行结构布置时,同一方向的墙肢宜均匀布置,在平面上形成多道联肢剪力墙协同工作,尽量避免剪力墙错位布置。
如图 1 所示的某高层住宅结构平面 Y 向存在 4 片墙肢刚好错位布置的情况( 图1 中框起部分的墙肢) 。
稍微调整该墙肢的位置,可形成 2 道联肢剪力墙,则对齐布置的计算模型局部侧向刚度可增加 10% 。
1. 2 墙肢均匀布置高层建筑结构在满足承受竖向荷载和结构抗侧移刚度的需要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抗扭转刚度。
具体设计过程中,可通过适当加强周边剪力墙以及外圈梁,调整结构刚度中心与结构平面几何形心、质量中心的相对位置,尽量做到“三心”重合的理想效果。
1. 3 避免使用短肢剪力墙或长墙由于短肢剪力墙的延性较差,且构造要求高,钢筋用量较大,结构布置时应避免使用短肢剪力墙。
墙肢长度过长,刚度过大,会造成地震力比较集中。
剪力墙结构中如果存在少量长墙,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主要由这部分长墙承受,发生超烈度地震时该部分墙肢由于承受巨大的地震力往往首先破坏,由于其他墙肢的承载力较弱,容易造成剪力墙墙肢由强到弱各个击破的破坏形式,最终导致结构倒塌。
因此,进行剪力墙结构布置时宜使各墙肢刚度接近,尽量避免使用长墙。
1. 4 优先采用带翼缘墙L 形、T 形的剪力墙因墙肢端部的翼墙起到扶壁作用,稳定性较好,同时也比较容易满足框架梁搭接在剪力墙端部时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进行结构布置时宜优先采用,L 形、T 形墙的翼墙长度可控制在 0. 5 ~ 1. 0m,翼墙长度越短,则配筋越少。
剪力墙结构优化

剪力墙结构优化剪力墙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地优化剪力墙结构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剪力墙的设计原理、结构优化方法以及实例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剪力墙设计原理剪力墙是通过墙体的弯曲形变来吸收或分散地震力,从而保护建筑物。
在剪力墙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理:1. 剪力墙的布置应尽量均匀,避免在同一平面上集中布置。
2. 剪力墙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能够承受水平荷载和垂直重力。
3. 剪力墙的刚度应适中,既要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又不能引起过大的变形。
二、剪力墙结构优化方法为了优化剪力墙结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合理布置剪力墙: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中,根据结构的整体平衡性,合理布置剪力墙。
避免将过多的剪力集中在少数几面墙上,可以采用对称布置或跨度适中的方式。
2. 选择合适的剪力墙形状:剪力墙的形状对其承载能力和刚度有着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较为常见的剪力墙形状有直墙、L形墙、U形墙等。
根据具体的结构需求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剪力墙形状。
3. 使用高性能材料:在剪力墙的施工中,使用高性能材料可以提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例如,采用高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可以增加剪力墙的强度和刚度。
4. 加固剪力墙边缘:剪力墙的边缘部分是承受地震力最大的区域。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对剪力墙的边缘进行加固,增加其刚度和强度,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三、剪力墙结构优化实例应用以下是一些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剪力墙结构优化应用案例:1. 大跨度建筑物:对于大跨度的建筑物,剪力墙的布置常常采用多面式或环形布置,通过合理设置剪力墙的数量和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2. 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的布置需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平面形状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位于建筑物核心区域的剪力墙较多,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抗震性能。
3. 矮短建筑物:对于矮短的建筑物,剪力墙的布置可以更加灵活。
建筑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

建筑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摘要: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应关注设计优化。
本文从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出发,分析设计中需注意的几个要点,最终提出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在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既要发挥它具有足够的抗侧能力等优点,又要改进其工程费用较高的缺点,因此优化设计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笔者浅析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一、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1 剪力墙布置剪力墙布置必须均匀合理,使整个建筑物的质心和刚心趋于重合,且x、y 两向的刚重比接近。
在结构布置时应尽量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形式,以使其具有较好的空间工作性能,并且使两个受力方向的抗侧刚度接近,若无法避免,则剪力墙相应部位应设置暗柱,当梁高大于墙厚的2.5倍时,应计算暗柱配筋,转角处墙肢应尽可能长,因转角处应力容易集中,有条件两个方向均应布置成长墙。
2 剪力墙厚度确定剪力墙墙肢截面比较适宜简单、规则,剪力墙的竖向刚度应均匀,其门窗洞口最好成列布置、上下对齐,形成明确的连梁和墙肢。
避免使墙肢刚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在抗震结构设计时,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最好不要采用错洞墙,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均不宜采用叠合错洞墙。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对剪力墙的截面尺寸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3 剪力墙配筋对于剪力墙结构来说,剪力墙是面广量大的,合理的控制剪力墙配筋对于结构安全及工程的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要求水平钢筋放在外侧,竖向钢筋放在内侧。
配筋满足计算及规范建议的最小配筋率即可。
一般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分布钢筋直径均不应小于8mm。
另外新抗规中规定,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房屋顶层剪力墙以及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的纵向剪力墙、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论文: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摘要介绍了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在满足规范要求各项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如何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关键词剪力墙;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越来越紧张,住宅类建筑向高层及超高层发展已成为趋势。
一般的高层住宅多选用剪力墙结构体系,本人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同一建筑平面方案,不同的结构墙体布置其经济指标差异很大,主要是混凝土用量及含钢量差距很大。
由于高层住宅建设的量大面广,若不注意提高设计水平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在地震区也未必对结构有利。
本人曾参加过某住宅小区的设计投标,建设单位要求设计院进行初步计算并报出每平方米的用钢量及混凝土量。
该小区有16层及12层高层住宅,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类别为II类。
我院报出的含钢量为45kg/m2,而参加投标的另两家设计院给出的含钢量为65kg/m2及60kg/m2,相差过于悬殊。
经查看另两家设计院的图纸,剪力墙布置过多是造成结果相差悬殊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不少房地产开发商要求设计单位为其节省工程投资,有些甚至要求限额设计,要求钢筋用量不得超过多少等等。
作为一名猪构设计工作者,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如何执行好国家各项设计规范,如何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使得结构设计经济合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这就要求我们对规范的条文有清楚的认识,理解规范的精髓,灵活运用。
2,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概念设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规定: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为短肢剪力墙结构。
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简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简体(或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
抗震设计时,简体和一般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一般认为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40%~50%时属于短肢剪力墙结构。
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较差,经济指标不好。
如《高规》规定:抗震设计时其抗震等级比一般剪力墙提高一级,对于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0.1;除底部加强部位外,其他各层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一、二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和1.2;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以上要求加大了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及配筋率,所以在实际工程中尤其是地震区尽可能避免采用。
设计中应体现使其结构竖向和水平向具有合理的刚度及承载力的分布,尽可能将剪力墙的墙肢截面高度(至少保证一肢)做的比8倍墙厚稍大,符合一般剪力墙,剪力墙也不必按开间布置,两间合并布置为大开间剪力墙,同时满足竖向荷载传递的要求。
剪力墙尽可能设计成“L”形、“T”形有利于剪力墙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能够形成较好的侧向刚度。
在同样满足规范的各项指标的情况下,更能减轻结构自重,减小结构构件,有利于降低工程投资。
根据工程经验,对于“L”形、“T”形剪力墙,当一个方向的墙符合一般墙要求时,另一个方向的墙肢不宜过短,较小的墙肢常常会出现较大的配筋,一般宜控制在1m左右,使墙端暗柱配筋接近构造配筋为宜。
参见图1。
3,剪力墙结构设计计算原则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应根据规范要求综合考察结构是否合理,比如说剪力墙结构刚度不宜过大,应以规范规定的楼层最小剪力系数为目标,使计算结果接近规范限值(不小于限值),同时要使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满足规范限值。
其次,考察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轴压比是否满足(对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剪力墙),剪力墙连梁是否超限等。
要控制好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的剪力墙结构不应大于0.9;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一般情况情况宜控制在1.2左右,特别不规则平面也宜控制在1.4以内)。
以下再较细致的分析剪力墙结构设计中需重点关注的各种技术指标的调整方法。
3,1楼层最小剪力系数(剪重比)的调整原则:在满足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不超过40%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布置剪力墙,以大开间剪力墙布置方案为目标,使结构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使楼层最小剪力系数接近规范限值(不小于限值)。
这样能够减轻结构自重,有效减小地震作用的输入,同时降低工程造价。
3,2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位移)的调整原则:规范规定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在计算时,除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外,可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变形;应计入扭转变形。
由此可见,对于一般的高层建筑,重点是楼间的剪切变形及扭转变形。
剪切变形的控制是以竖向构件的多少来决定的,但竖向构件足够多(剪重比偏大)而布置不合理,则会造成扭转变形过大,同样不能满足层间位移的要求。
因此,对于高层建筑应尽可能使扭转变形最小,而不能仅根据层间位移不够不加分析地增加竖向构件的刚度。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常常遇到如下情况:一些设计人员看到某一方向(X向或Y向)层间位移不满足规范要求,于是不断增加该向的侧向刚度;这样做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应注意此时结构的剪重比是否较大,若与规范限值接近则可行,若剪重比已经较大,则不应当一味的增加,要学会用加法的同时也要学会用减法,即减小对应一侧的结构刚度,使其剪重比减小,地震作用减小,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结果。
3,3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周期比)的调整原则:震害表明,平面不规则、质量与刚度偏心、抗扭刚度太弱的结构,在地震中破坏严重,因此应保证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
结构的扭转效应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限制:首先,限制结构平面的不规则性,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扭转变形的计算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其次,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关键是限制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将结构竖向构件尽可能沿建筑周边布置,这样即可以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同时又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若在结构的形心附近加大竖向构件刚度,则对侧向刚度的贡献大而对结构整体的抗扭刚度贡献甚微。
3,4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比(位移比)的调整原则:该指标的调整应结合位移及扭转比的调整同时行,也可在位移及扭转比满足的情况下做微调。
当计算结果一向(X向或Y向)位移比需调整时,可以加大该侧的抗侧力构件刚度(增加剪力墙或加大连梁高度),也可减小对应一侧的抗侧力构件刚度(减少剪力墙或减小连梁高度),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调整的目的。
但当具体工程层间位移已接近规范限值,而又在扭转比较大一侧无法增加抗侧力构件刚度(增加剪力墙或加大连梁高度)时,该如何解决呢?谈交叉斜撑构件在高层建筑剪力墙体系中的应用。
实际工程概况:某工程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20g,场地类别为II类,地下一层,地上二十八层,层高2.9m,标准层平面见图2。
从该平面中可以看出,A轴上剪力墙过少,而对称一侧M轴上剪力墙较多,从而造成位移及扭转比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通过尝试加厚A轴剪力墙厚度、增加洞口上连梁高度、在⑧-⑩轴间层层设置拉梁三种措施,均不能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说明A轴结构抗侧力刚度过小,如何提高该侧的抗侧力刚度成了问题的关键。
笔者将高层钢结构设计中钢框架一支撑体系的概念借鉴到该工程的剪力墙结构设计当中,即在⑧-⑩轴间每隔两层设置一道两层通高的“X”撑,“X”撑上下端同时设置水平拉梁(见图3)。
计算表明,“X”撑设置后结构层间位移明显改善,结构的扭转比得到非常明显的变化;说明设置“X”撑后对A轴一侧的抗侧力刚度有很大的贡献,同时不影响建筑功能,且丰富了建筑立面,将结构受力构件与建筑美学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得建筑与力学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按设置“x”撑后修改的建筑彩色效果图得到了建设单位及当地规划主管部分的认可,目前该工程已经主体封顶,得到了使用单位的好评。
3,5剪力墙连梁超限的调整原则:剪力墙连梁的跨高比不宜小于2.5,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很容易出现剪力和弯矩超过规范限值。
《高规》规定剪力墙长度不宜大于8m,当大于8m时宜采用弱连梁将其分开。
该条文中所说的剪力墙长度应当不只是单片实体剪力墙,而应包括含跨高比不大于5的连梁在内的联肢墙。
《高规》规定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
即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刚度不应折减。
而跨高比在5-6之间时,若连梁刚度不折减则也容易出现剪力或弯矩超限。
本人认为该条文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若能充分利用,则对节省工程造价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即将跨高比不大于5的连梁(刚度需折减)和减小剪力墙墙肢长度使连梁跨高比变为大于6的框架梁(刚度不折减),而后者的钢筋及混凝土用量均小于前者,这对于节省工程投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剪力墙结构的地基基础设计高层建筑往往带有地下室,对于地基条件较好,可以采用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的建筑,当建筑层数为十多层时,一般采用梁板式筏形基础较为经济(因为平板式筏基会因为剪力墙间距较大而造成筏板受力不均匀而增加板厚);当建筑层数为二十多层时,一般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础较为合理。
以上基础形式的确定主要是和剪力墙的间距有关,并根据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层数、是否为人防地下室综合确定。
若地基条件不好需采用桩基础,可根据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大小,对于小高层采用独立桩基承台加构造梁板;对于高层采用沿墙下承台梁布桩加构造底板,不宜采用满堂布桩方案(承台筏板较费)。
5,结语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应用量大,应进行反复的优化设计,在重视概念设计的前提下,认真调整各项技术参数,使结构达到相对较优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即保证结构安全合理又能为社会节省大量的投资,这是我们每位结构设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以下是笔者多年设计剪力墙结构总结出的含钢量及混凝土折算厚度指标供同行参考使用。
以上统计条件按:场地类别为II类,楼板、墙用HPB235级钢筋,梁、剪力墙边缘构件、基础用HRB335级钢筋(8度区用HRB400级钢筋)。
其中层数较高、地下室为六级人防工程、采用桩基础、平面不规则时接近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