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和具体内容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资料。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2.难点: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相关历史事实和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观点,促进互动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资料和案例分析等,以便于教学演示和讲解。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演示和教学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显示)旧金ft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二、讲授新课(一)遣唐使“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目标解读】【课程标准】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中日文化交流。
2.鉴真东渡。
3.玄奘西行。
难点:玄奘西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大都有一条街叫做“唐人街”。
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让我们一起进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了解这些问题。
【新课探究】1.唐朝对外交往概况(1)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制作简单的对外交往示意图(如下图)(2)观察下列图片,感受唐朝在世界上的深远影响2.遣唐使(1)概念: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2)史料链接: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政府派遣唐使来中国的原因。
答案提示:密切中日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3)依据下列图片并根据所学,概括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城市建筑:日本的京都、寺院建筑、雕刻绘画都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
8世纪后期,日本迁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依照唐朝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②文学艺术: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白居易的诗为日本人民喜爱。
日本天皇、士大夫还热衷学习中国书法。
日本原没有自己的文字,官府文告、文人们的诗赋文章都使用汉字。
后来仿照唐朝文字创造了日文,日文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③生活习尚:日本铜钱的样式,与唐朝铜钱相仿。
日本人民的饮食、服装和日常生活,至今还保留着唐朝的某些风尚。
日本人当时的衣、裙、带、鞋等服饰及发型,饮茶习惯多仿唐朝。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为后续学习唐朝其他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文化交流的内涵和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以及对于其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学习。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对于其意义进行深入讨论。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对于唐朝时期的简介,引入本课的主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学习。
3.合作探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对于其意义进行深入讨论。
4.课堂讲解:教师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详细讲解。
2017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2)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遣唐使的含义, 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②知道鉴真东渡的具体历史史实及其影响。
③知道玄奘西行的时间和贡献, 唐朝时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 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 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 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通过出示大量的文字、视频、图片等素材, 引起学生兴趣, 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提升学生阅读、综合感悟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 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②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PPT展示: 全世界的唐人街图片。
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几幅图片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为什么外国人会称中国人为“唐人”?因为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十分活跃, 给许多国家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所以外国人习惯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
二、新课学习(一)遣唐使1.唐朝时期, 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当时称为“遣唐使”。
跟随使节来华的, 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PPT播放日本遣唐使图片)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 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 玄奘西行。
[教学设计思路]1.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三部分内容中, 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 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
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 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
2. 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科举制, 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 制定了《大宝律令》。
材料二日本的和同开珎唐朝的开元通宝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材料三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唐服日本和服以上可见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当然唐与日本的交往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那时候,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 其中最有影响是高僧鉴真。
以上可见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当然唐与日本的交往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是高僧鉴真。
析材料, 回答问题。
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鉴真东渡主要目的是( )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强两国友谊D. 求取佛教精义2.六次东渡日本, 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 鉴真B. 吉备真备C. 玄奘D. 阿倍仲麻吕3.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是( )A. 《大唐西域记》B. 《西游记》C. 《马可·波罗行纪》D. 《史记》4.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背景和意义。
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文化交流意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板书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文化底蕴。
2.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中外文化交流”这个课题。
初步讨论:“你认为中外文化交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二、发现问题(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唐朝时期为什么能够出现中外文化交流?2.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有哪些?3.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哪些?三、解决问题(30分钟)1. 同台赛车: 交流的形式——通过同台竞技让中外文化交流(学生自由发挥)2. 文化杂交: 交流的内容——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3. 走出去: 交流的方式——让唐朝文化走向世界 (学生分组讨论)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阅读《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本P32页,完成课后习题。
2. 在网上搜索关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些新的交流方式和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小结:整合本课所学,用50词左右的话概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板书设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交流形式:同台赛车交流内容:文化杂交交流方式:走出去【教学反思】本堂历史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板书式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积极参与、自我发现中,掌握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和意义。
课堂活动生动有趣、话题有深度、探究内容丰富,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应和热烈的讨论。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七下历史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材地位《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
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
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学情分析】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
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 的表扬。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入手,提问《西游记》与现实的历史是否一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二)设疑导思、讲授新课1. 遣唐使来华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让学生了解唐朝的水路、陆路交通、周围国家,接着投影出示图片《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引出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教师介绍大诗人王维与日本友人晁衡(阿倍仲麻吕)深厚的友情,提问“为什么相隔遥远的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
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
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
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
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
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
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
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
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 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恩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外交往来情况,更确切地说是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整体上是什么情况。
第一问考查认识能力,是对本课内容的宏观认识考查;第二问则是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即为什么唐朝有那么活跃的对外交往,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知识是否全面细致。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因: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亚洲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内交通发达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
③唐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既鼓励唐朝商人去外国经商,又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对外交往成为现实。
⊙浪里淘金
1、杜郭沫若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是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高宗
⑵鉴真“航东海”的目的是()
A、求取佛经精义
B、弘扬佛法
C、传播高潮的医术
D、学习日本的文化
⑶说他“一片精诚照太清”的理由是什么?
⑷诗中哪一句体现了“传道艺”的影响?他传播了哪些“道艺”?
⑸鉴真东渡日本后,定居在日本( ),鉴真死后,安葬在日本,至今在()内安放着他的坐像。
⑹鉴真为传播大唐文化六次东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借鉴并学习哪些精神?
2、唐朝时,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身手中国文化的影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唐朝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生产②创制文字③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⑵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进行交流的使()。
⑶简单概括一下唐朝与日本交流的情况。
3、唐朝对外通商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B、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对外交通非常便利
4、下列关于唐长安城叙述正确的是()
①唐长安城是当时一座国际大都市
②长安城居住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
③长安城布局整齐划一,对周边各国的城市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长安称繁华热闹,商品交流活跃,为方便市民,到处都有商店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讨论一下,这一取一送反映了唐朝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1、⑴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时期的掌握。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六次东渡的高僧是谁。
唐朝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六次才得成功,这一事件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⑵B
⑶先后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⑷“唐风洋溢奈良城”。
除了传布佛教外,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
⑸奈良唐招提寺
⑹为理想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
2、⑴A
⑵遣唐使
⑶①日本派遣唐使有13次之多,他们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
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许多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民建立深厚友谊。
③鉴真和尚受到日本学问僧的邀请,东渡日本,在弘扬佛法的同时,把中国的医药、建筑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促进了中日文化经济的交流。
3、C
4、A
5、反映了兼收并蓄(或对外开放,弘扬中国文化,同时又有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