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
论风骨作文

谈风骨作文精选5篇篇一:论风骨作文慷慨“风骨”,遗世独立“风骨”一词流传至今,内涵丰富。
见到此词,就仿佛穿过历史云烟,来到了战火频仍却又人才辈出的魏晋时期,领略建安文学的慷慨激昂与清新秀丽,感受到嵇康等一众文学精英的仙风道骨与高洁志趣。
从美学要求到形容人物,“风骨”一词含义的深化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正如刘强教授所说,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但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人才辈出,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
风雨飘摇,家国动荡,文人们笔下的文字不再拘泥于小情小调,而是大量涌现出表达建功立业抑或是壮志未酬感慨的文字。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文字之美。
更强烈地投射出诗歌背后文人的铁骨铮铮。
在乱世的时代背景下,本就高贵而孤傲的文人们展现出了更加硬气的人格。
除开乱世背景,根植文人内心的张扬个性与熠熠生辉的才华是“风骨”含义的根本来源。
所谓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是嵇康临死前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是陶渊明隐逸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才情;是王羲之在会稽山修褉时的游目聘怀,不拘一格;是聚众清谈、集于竹林饮酒作赋、厌恶官场的文人群像。
他们不为外物所拘束,个性像河水一般恣意涌流,即使世界不与之相容,仍守住自己任诞的心性,在自己的天地中活得自在自得。
如今,我们眼前一派盛世图景,无数机会等着我们去把握,崇高梦想等着我们去追求。
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被困于生活的桎梏之中。
当我们被所谓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或许可以回望历史,去听听古人的故事,看看“风骨”的精神,寻得自己的一片桃花源。
追求理想之时,读读他们建功立业时的欢喜与失意;感觉伸展不开手脚之时,看看魏晋名士如何张扬个性,任诞不羁,我们终能敞开心的大门,跳出束缚个性的牢笼,挖掘与理解自己的个性,心怀本真,不虚不佞,活出本我,飘飘乎而遗世独立。
历史难以再现,乱世下的慷慨“风骨”永恒地闪耀在时间之河的上游,但现代人也要有现代人的风骨,不卑不亢,锐意进取,迎难而上,顽强自立,亦要尊重本心,以坚定的勇毅张扬自己的个性,遗世而独立。
形容君子风骨的句子

形容君子风骨的句子形容君子风骨的句子如下:1.君子不因风霜折腰,纵死而风骨犹存。
2.君子世无双,郎眉星目,温润似玉。
生得翩翩风骨,遗世独立,一双云袖舒展,尽显怀若谷之姿。
左家有娇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生得娉婷玉立,淡扫的蛾眉处处显着娇俏心思,不见岁月的忧愁之色。
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4.能赢得干净,也能输得绅士;能收获得坦然,也能失去得淡定;能有铮铮铁骨,也能有古道热肠;能担当道义,也能成人之美,是为君子。
5.夫君子之风,君子如剑,剑入剑鞘,锋芒不显,温文尔雅;利剑出鞘,锋芒毕露,剑锋所指,血溅七步,要么敌死,要么我亡。
6.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竹,绿衣绕心,风过自清,叶落飘飘,有节,有气节,有风骨,不屈亦不弯,万风俱动宁折不弯,千磨万击依旧坚劲,无私付出,虚心廉正,破岩而立根,风过竹间,猎猎作响,青碧翠林,刚强无斜。
君当如竹,谦虚刚毅,知难而上。
8.这世间有真君子,也有真小人。
还有披着君子外衣的小人,称其友,却筹谋其国,夺其家,毁其业,抢其所爱。
最后又用天下大仁大义胁迫与人,灭其志,毁其魂,亡其身,埋其骨,永世不得翻身。
9.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
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卫风·淇奥》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1.忠义于心,知恩图报,叹温酒当时,横举一刀惊日月;志仁在抱,刮骨何妨?笑微风过处,轻移数子壮河山。
12.忠义于心,知恩图报,叹温酒当时,横举一刀惊日月;志仁在抱,刮骨何妨?笑微风过处,轻移数子壮河山。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同学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才,未来必有大好前程。
希望的所有的毕业生,牢记校训,弘扬校风,用法律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谋福祉。
《文心雕龙·风骨》

第二部分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 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 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 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 也。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 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 若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 笔之鸣凤也。
第二部分首论文气,从曹丕、刘 桢等人的论述,说明“气”的重 要。这个“气”,指作家的气质 体现在作品之中而形成的文章特 色,因此,和本篇所讲的“风” 有着密切联系。
文采与风骨的关系
翬翟备色,而翾翥百 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 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 集翰林;若乏风骨, 则雉窜文囿。唯藻耀 而高翔,固文笔之鸣 凤也。
诗总六义,风冠 其首①,斯乃化 感之本源,志气 之符契也②。是 以怊怅述情,必 始乎风;沉吟③ 铺辞,莫先于骨 。
①风冠其首:“六义”的 次序按照《毛诗序》是风 、赋、比、兴、雅、颂, 风居首位。 ②志:情志。气:个性、 气质。符契:信约,指作 品和志气一致。符,古代 的凭信之物。契,约券。 ③沉吟:低声吟咏。
文心雕龙•风骨
总论: 《原道》 《征圣》 《宗经》 《正纬》 《辨骚》
文体论: 《明诗》以下二十篇 神思论:《神思、物色、 熔裁、附会、隐秀》 创作论: 方法论:《情采、事类、 《总术》 比兴、夸饰》 声律论:《声律、章句、 丽辞、练字》
结 语: 《 序 作家论:《养气、才略、程器》 志》 批 风格论:《体性、风骨、定势》 评 鉴赏论:《知音、指瑕》 论 流变论:《通变、时序》
就是没有风力的迹象了。 15
刘勰“风骨”论的形成及内涵述评

刘勰“风骨”论的形成及内涵述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南朝以迄唐代人们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术界对风骨一词的意义曾进行过讨论,意见颇为分歧,尚无定论。
罗宗强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的成就之一。
刘勰的风骨命题的确切含义,它的理论价值何在,一直为学术界争论不休。
”刘勰的风骨论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给后人的学术研究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的遗产。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五四”以来的文学观念及入思、运思方式与古人已迥然有别,而与西人学术之精密,系统之严谨更为接近。
因此对于“风骨”的阐释最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得出统一的结论。
本文坚持“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标准的这种观点,并试图从“风骨”范畴的渊源、涵义、以及刘勰提倡风骨的原由等几方面来诠释观点,同时对《风骨》篇做简略的分析。
一、风骨论渊源“风”的来源,本于《诗经》中的国风。
刘勰以六义之“风” 为风骨之开篇,显然是取风诗的教化意义而言。
《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风有教化作用。
孔颖达《正义》:“微动若风,言出而过改,犹风行而草偃,故曰风。
”风的具有教化的意义,最早是由比喻而来。
另外,刘勰又说:“志气之符契。
”《书?舜典》:“诗言志。
”《孟子?公孙丑》:“夫志,气之帅也。
”风又和志气联系。
风含有以情动人,移情性之义,风来自情志,故称其为“志气之符契”。
所以风诗的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之教化意义是风骨思想渊源之一。
风骨范畴的另一思想渊源,可能来自品藻人物的风气。
魏晋时期,“风”已被广泛应用于品评人物,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
《世说新语》中品评人物时就大量用到“风”这一概念,如“闻其风采”“风姿特秀”“风神清冷”“风仪秀整“等,主要指的是人的生动的神态和内在气质的具体表现。
《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论“风骨”的含义

l 风” “ 的含义与“ “ 、骨” 风骨” 统一论
“ 、骨” 风”“ 有各 自不同的含义 , 而且当将二者合二为~时 , 其
含 义又 有所 不 同。
1 “ ”骨 ” . 风 “ 的含 义 1
明如 果使 用大量 的华 美得 辞 藻 而 内容 薄 弱 , 么 这就 是没 有 “ 那 骨” 的象征 。所 以 ,骨” “ 虽与“ ” 系紧密 , 不 是“ ” 身 。最 后 , 辞 联 但它 辞 本 刘勰 以能 代表 “ ” 文章 为正面 例 子 。“ 潘 勖锡 魏 , 摹经典 , 骨 的 昔 思 群 才韬 笔 , 骨髓 峻 也 。” 乃其 刘勰 认 为潘 勖模 仿 经典 即 《 书》 尚 的典 诰 之体 , 质朴 而强 健有 力 , 是 “ 语言 可谓 骨髓 峻 也” 以看 出 , 对 。可 刘勰 潘勖 的 文章 给 予 “ ” 骨 的评 价 是 从 语 言 的特 点 上入 手 的 。 遣 词 方 即 面, 而未 涉及 思想 内 容方 面 。所 以 ,骨 ” “ 的含 义是 指文 辞或 语 言 表 达得 强健 有 力 、 质朴 。正如 王运 熙 先生所 认 为的 “ 具 有两 点 精简 骨” 显著 的风格 特征 :其 一 是刚健 。其 二是精 要 和体要 。”目 我并 不 “ 但 赞 同王运 熙 先生 将 “ ” 义 为 “ 素 而 劲健 有 力的语 言 ” 骨 定 质 正如 我 上面 所说 ,骨” 文 辞表 达得 强健 有 力 、 精简 的这 么 一 种表 现 “ 是 明朗
局限 性 , 无法 真正 的理 解刘 勰 的文学 主张 。
辞本 身 ,我 们可 以从 篇 章 中加 以证 明 。首 先 ,沈吟 铺 辞 ,莫 先 于 “ 骨 。” 告诉 我 们遣 词 造句 必须 以 “ 为先 , 要做 到 使作 品 有 他 骨” 一定 “ ”即 言辞 的运 用要 能 产生 “ ” 骨 。 骨 的效 果 , 说 明 了骨 的 重要 性 和 这 “ ” 同于 “ 而且 某种程 度 上比 文辞 更重 要 。其次 ,辞之待 骨 , 骨 不 辞” “ 如 体之 树 骸 。”骨 ” “ 本来 是 骨骼 之意 , 勰借 以 表达 文学 理 论 上 的 刘 概 念 。 生动 又贴切 。文章 有 了“ 才 能使整 个 作 品挺 立起 来 , 既 骨” 才 能给 人 以骨 感和 挺拔 之感 。另一 方面 ,辞之 待 骨” 明了辞 是 由骨 “ 说 来 决定 的 , 当然 也就 不 等同 于骨 了 。再 者 ,结 言端 直 , 它 “ 则文 骨 成 焉 。” 意思 是如 果 文章 在遣 词 造句 方面 正 确而 又合 乎 规 则 , 么就 那 会 使 文章 形 成 “ ”所 以 “ ” 文 辞 的运 用 达 到较 高 层 次 的 而 自 骨 . 骨 是 然 而然 所显 现 出来 的状 态 。 以 ,故 练 于骨者 , 词 必精 。 善于使 所 “ 析 ” 文章 有 “ 的作家 能 够分析 运 用 文辞 来准 确 恰 当地表 达 出思 想 感 骨”
2023高三长沙市一中月考三作文----风骨(佳作、素材)

2023高三长沙市一中月考三作文----风骨(佳作、素材)作文题目【2023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风骨”的意思指顽强的风度、气质;写字、作画或作文的风格有个性、有力量。
“风骨”最初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来形容人物,大约始于汉末。
此后“风骨”二字含义不断深化,到魏晋时期,一度达到高峰。
人们认为,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了现实社会,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精神,表达出壮志未酬的幽怨;魏晋时期的名士,各个才高八斗,性格独特,具有别样的人格魅力。
就如专家刘强教授的观点:“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但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人才辈出,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
”魏晋名士的风骨会深深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审题提示这道作文的关键词是“风骨”。
材料先概括“风骨”的概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文艺作品。
和风骨相似或相关的词:气度、气节、骨气、风范、脊梁、节操。
材料接着重点解说了“风骨”在魏晋时的具体表现:文学作品的风骨(反映现实,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文人名士的风骨(才高八斗,性格独特,有人格魅力)。
再引用专家的观点,进一步阐释魏晋风骨的内涵。
最后指出魏晋风骨影响当代青年成长,要求立足青年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行文时,应紧扣“风骨”来写,可以讨论为文风骨,要张扬个性,反映时代风貌,激浊扬清等,也可以写做人风骨,有顽强的风度、气质,还可以将两者综合来写,能涉及为文、做人两个方面最好。
对“风骨”内涵的把握,可以充分利用作文材料,也可以适当延伸,合理转换,比如把“风骨”解释为其他传统美德或当今核心价值观涉及的内容:道义、正直、顽强、独立、爱国、诚信、公正等。
参考立意①当代青年应有风骨、宽宏气度和高远境界;②锻造坚实的风骨,树立最美人生坐标;③做人要大气,作文要有风骨;④用奋斗和爱国热忱,锻造忠诚为国的风骨;⑤才学可逊色,风骨不可输;⑥挺立青年风骨,坚实中华脊梁。
风骨内涵

“风骨”说的内涵刘勰《文心雕龙》曰:“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指出“风”乃出自《诗经》。
在《风骨篇》里,刘勰提出自己对“风骨”的理解:“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即“风”乃是表达情感之始,“骨”则是文章结构所在。
可知“风骨”这一命题,当从“风”与“骨”两方面来看。
《风骨篇》曰:“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思不环周,莫索乏气,则无风之验也”,这是说“风”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必要性。
假如文章缺少“风力”,则枯燥无味。
那么“风”又是什么呢?《风骨篇》云:“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此乃风力酋也。
”司马相如乃汉赋第一大家,所作大赋《上林》《子虚》皆极尽铺陈,文采斐然。
而其“蔚为辞宗”,可见其文辞之功。
因此可以说,“风”即指文章的文辞表达,也是文章的表面形式。
如果文章没有文采,则干涩乏味,犹如道学家之言,这样的文章自然也不会是成功的。
在“骨”这方面,《风骨篇》提到:“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就是说,文章要有“骨气”。
如果文章缺少“骨气”,那么就会“繁杂失统”,即杂乱无章。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
这其中的“骨”即文章骨干、内涵,即文章的深层意蕴。
古人云:“文以载道”,“骨”虽说不全是“道”,然而却也包含“道”。
若文章空洞无物,没有思想内涵,那么就会失之流浮,如人之无心,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好文章。
然而“风”与“骨”绝不是互相独立而存在的。
一篇好的文章要讲究“风清骨峻”,即文采与内涵皆佳。
否则缺其一则不能称之为好文章。
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即文章空有好文采而言之无物,就是取悦他人,过于华丽。
比如魏晋时的宫体诗和骈体文、明清的八股,在开始时自然是文辞并茂,声色俱佳。
然而发展到以后越来越看重修辞与声律,只看重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作为文章核心的思想内涵。
这就是有风而无骨,自然不是好的。
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内涵与思想深度,那么文章就会枯涩乏味,又有粗野之感。
风骨名词解释

风骨名词解释“风骨”:①文章﹑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及语言特色。
②指清晰而完整的表达。
③不媚俗﹐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④不以空泛的议论取人,而重在简洁的表达。
名词解释:“风骨”:①文章﹑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及语言特色。
②指清晰而完整的表达。
③不媚俗﹐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④不以空泛的议论取人,而重在简洁的表达。
⑤具有清晰而完整的表达能力。
⑥以诗歌为例,这里是指诗歌必须精炼,要言不烦。
“风骨”:形容事物的气韵格调,指语言的风格特点。
相关名句:1.所贵乎枯槁者,非谓其风骨棱棱,寒松之操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2.唐子西《柳子厚墓志铭》:“风骨棱棱,见于言谈。
” 3.士之有风骨,犹女之有色也。
——《汉书·儒林传·李寻传》 4.观其字势,疏瘦严重,皆有风骨。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5.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古诗如李太白,杜子美,苏子瞻,其风骨乃尔。
” 6.《东坡题跋》:“米元章云:‘高邮王氏书画为江南第一,余每观其书法,风骨高秀,意态萧闲,疑其所从来者。
’” 7.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字有笔锋,如士人有风骨。
” 8.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后之人,虽欲另立一家,不过拾前人余唾,而终不能出于己。
” 9.巴金《灭亡》第二章:“我愿意看到你有风骨的地方,我愿意看到你决不屈服的地方。
” 10.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大抵凡男子皆如此,惟顽梗者有风骨。
” 11.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故考其著作,则所表现,或直以为抒发性灵,而风骨则常卓然自成一家。
” 12.梁实秋《雅舍小品·潘老师》:“先生风骨嶙峋,却极有幽默感。
”历来主张“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冰心,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诗。
这类作品饱含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挚诚,文笔清新细腻,感情真挚深沉,想象丰富奇特,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唐气象与盛唐风骨
摘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次提出“盛唐气象”这个概念。
林庚先生指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林先生这里指出了盛唐气象的本质,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透露出“风骨”是唐诗的重要特征,但“风骨”并不能全面反映盛唐诗歌的总体特征。
清人王士祯《师友诗传录》云:“盛唐诗或高,或古,或深,或厚,或长,或雄浑,或飘逸,或悲壮,或凄婉,皆可师法。
”而盛唐气象就是这诸多风格凝聚渗透之后所生成的总体风貌。
关键词:盛唐气象;风骨;内涵
(一)
“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提出及其解说由来已久,无论是六朝时期的书、画美学理论,还是齐梁年间的诗、文理论著作,都曾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以“风骨”来品评或阐释艺术对象。
而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有专篇来论述“风骨”;钟嵘也在他的《诗品》里推赏“建安风力”,认为曹植的作品“骨气奇高”,刘桢则是“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这些论说对盛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深刻影响的。
殷璠曰:“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这是正确的。
近人往往认为唐代上承南北朝,其诗歌以溶合北方刚健、南方清丽见长。
如梁启超所说:“经过南北朝向百年民族的化学作用,到唐朝算是告一段落。
唐朝的文学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
不知不觉便产生出一种异彩来。
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呢?他们的价值在于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参入伉爽直率,却又不是北朝粗犷的一路。
”是不是南北文化的简单相加,魏晋风骨加上六朝靡丽就形成了唐诗,就能形成了盛唐气象呢?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概念,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为刘勰首创。
这一概念既总结了汉魏以来文学的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建安风骨”创造的艺术经验,同时又直接萌发了初唐陈子昂所呼唤的“汉魏风骨”,对后来刚健、爽朗、生动的“盛唐之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心雕龙》中是这样阐释“风骨”的:“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关于“风骨”历来有十几种解释,其中以“风意骨辞”说和“情志事义”说影响深远。
历代学者论及风骨时, 常以“汉魏风骨”或“建安风骨”作为品评诗歌的标准和圭臬。
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建安文学的“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 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而由于唐朝国力的空前强盛, 经济的繁荣, 政治的开明, 使唐代士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理想和信念, 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因素, 唐诗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扬弃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质和风格。
同时, 唐诗脱胎于六朝诗歌, 六朝诗歌风格绮靡轻艳, 儿女情多, 风云气少, 所谓“乱世之征, 文章匿而采”(裴
子野《雕虫论》) , 对待六朝文学传统, 唐人在变革的基础上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试图用南北文风溶合的方式改革诗风, 魏征将南北朝文学各自的特征作了比较, 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 “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轻绮; 河溯词义贞刚, 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 清绮则文过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轻音, 简兹累句, 各去其短, 合其两长, 则文质斌斌, 尽善尽美矣”。
(二)
“盛唐气象”这一文学概念滥觞于南宋严羽,但他并未将其作为诗论中的专有术语而完整地提出,只是在论述诗歌发展演变和创作方法时分别提到“盛唐”和“气象”。
《沧浪诗话·诗法》曰:“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沧浪诗话·考证》曰:“‘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
”《答吴景仙书》云:“盛唐诸公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同时,严羽还有“盛唐风骨”的说法,所谓“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注: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引自《沧浪诗话校释》)。
但“盛唐风骨”并不能涵摄盛唐诗歌的全貌。
例如,杜甫而言,杜甫诗歌集众家之所长,古人云:“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
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恣,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魏庆之《少游进论》)“大乐非一音之奏,佳肴非一味之尝,子美所以集大成也。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显然,杜甫诗歌具备风骨,而又非风骨所能尽囿,于雄阔高浑之外,还有逸宕奇仄、委婉细密之处。
清人王士祯《师友诗传录》云:“盛唐诗或高,或古,或深,或厚,或长,或雄浑,或飘逸,或悲壮,或凄婉,皆可师法。
”而盛唐气象就是这诸多风格凝聚渗透之后所生成的总体风貌。
从这看来,“盛唐气象”并非一种面貌,“盛唐之音”决非单一声部。
它不仅撷取了千汇万状的古今中外艺术文化,浑融了进人隋唐以来一个多世纪探寻求索的审美成果,从而将中国古典审美文化推向了雄浑与秀丽统一、“风骨”与“兴象”并重的丰厚境界和最高巅峰,而且以其充盈圆熟、高苍浑朴的博大精神及多维指向,开启着中唐时期、甚至整个隋唐后期艺术审美的历史转换和更新。
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中曾这样谈到两种“盛唐”在美学上所具有的“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束,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
那么,以杜甫、颜真抑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
“盛唐气象”所呈现的艺术审美境界、所显露的历史时代精神、所具有的审美文化意义确应在此层面上来加以领会和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