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2)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列小题。
长安秋望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①学楚囚。
注:①南冠:即楚冠,后成为囚徒的代称。
1.末句中“鲈鱼正美”讲的是吴郡人张翰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弃官而归之事,高中课本中的《》中也化用过此典。
2.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凭高而望,迷蒙壮阔。
B.颔联采用仰观角度,选景典型,别具匠心。
C.颈联采用俯察角度,移情于物,形象传神。
D.尾联用典抒发归志,慷慨激昂,直抒胸臆。
3.时人曾称赵嘏为“赵倚楼”,出处即本诗画线句,请说说它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回:挽回、扭转。
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沉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应指中秋之夜。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十分耐人回味。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此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此句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此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意境悠远,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宕开一笔,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前两句写景,仍然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1~2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解析:选C。
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首句写战马飞奔,风驰电掣。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从“弯弓”到“插羽”是细节描写,表现唐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尾联用典,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答案:①侧面烘托。
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
③巧妙用典。
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2022高考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项突破精练(附答案解析)

2022高考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项突破精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侯中丞流康州①刘长卿②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注】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
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
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B.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
C.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
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16.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解析】15. B;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错。
“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流放到康州的情景。
16. ①屈原精忠报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朝退书怀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
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
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
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人写自己已经脱了朝服,披鹤帔戴星冠,与诗题中“朝退”相呼应。
B. 书堂位于寝楼的西侧,环境清幽;窗外翠竹茂密挺拔,月光洒在上面。
C. 山禽豢养已久,与主人熟稔,一呼一鸣,相互应和,诗人闲适、自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朝天子薛昂夫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
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
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伯牙,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有高洁之志。
善琴,琴曲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为其知音。
B.“自与松风话”,将松风拟人化,仿佛俞伯牙自己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暗隐知音稀少。
C.“高山流水”二句表明俞伯牙将自己的心思和琴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显其生活清淡。
D.“欲铸”二句是说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想念他,想用黄金铸造他的像,凸显思而不得之情。
E.作者最后总结,既然没有了知音,那就放飞山林、浪迹江湖,去过逍遥的焚琴煮鹤的日子吧。
【答案】BE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高雅情趣、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韵雅”二字双关,既指琴曲,又指俞伯牙的情志。
②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友谊的肯定: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烧琴煮鹤,终身不复鼓琴。
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0)

一、(2019·甘肃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 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钜官军收复西京洛阳的捷报而作的。
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
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皇帝陵墓在今洛阳东边的巩义市。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钜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人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传布,彰显出诗人的信心。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D项,“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错误,诗中并无此情感。
2.诗歌以景语结束全篇。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处用景语描写“寒食”盛况的妙处。
(6分)答:答案①以寒食节时朝陵使途经的驿道上处处盛开的梨花,渲染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②以梨花代表春日风景,暗示了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③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方式,强化了诗人兴奋愉悦的情绪。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驿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经过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后作的,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问答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以来被方家厚爱,请你谈谈该句妙在何处?【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答案】《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区别,首先根据所学内容答出“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然后根据此诗中的“亦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分析李白借菊花表达对具有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的哀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检测人教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检测人教版---炳辉书店---(测试时间:120分钟)(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
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
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
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
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
”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
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
”师过周而东。
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
”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
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以璧,膳以十二牛。
”秦三帅..。
使人臣犒劳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
”还师去之。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
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
”襄公许之。
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
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
智不至则.不信。
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绝.诸侯之地绝:穿过。
B.使人让.蹇叔曰让:延请C.道.遇秦师道:在路上 D.晋文公适.薨适:刚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君其.重图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B.邃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C.智不至则.不信。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师之不反也.从此生。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穆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应指中秋之夜。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十分耐人回味。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此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此句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此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意境悠远,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宕开一笔,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前两句写景,仍然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然而,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练习】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哀景哀情,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解析】回答此题,应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进行。
首先考虑全诗写了什么。
诗的第一、二句写的是:2.诗歌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清冷的特点。
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古诗词炼字造句的能力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应先将该句的意思读懂,分析该字写的什么景物,再联系全诗所表现的作者感情,综合进行分析。
3.这首诗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案】这首诗全诗营造了一种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
作者借助这种氛围抒发了自己的离别之情和思聚之念。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词的景物描写对表情达意的所用的能力。
答题时应先将全诗的意思读懂,分析全诗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再联系全诗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分析。
【拓展】1.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分别营造了什么意境?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露无声”从听觉写。
②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
“地白”,给人澄澈、空明之感。
“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解析】2.《全唐诗》在收录本诗时,将最后一句中的“落”字写为了“在”字。
你认为用哪个字好?请结合诗句具体说说。
【答案】用“落”字好。
“落”字使人仿佛使人看到:人们举头望月所产生的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绵绵不尽地洒向人间。
与“在”字相比,画面感更强,更形象生动,有动感,给人更丰富的联想,更耐人寻味。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词选词炼字的能力。
答题时,可从字词给读者的感受、产生的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组织答案时,最好先用一句话作总体答复,然后再举例。
【原文】中秋月晏殊十轮①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②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释】①十轮:月光透过树叶头在地上的影子。
因为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
②素娥:即嫦娥。
后面的“玉蟾”即嫦娥居住的玉蟾宫。
【赏析】晏殊的这首《中秋月》虽然算不上是他的名篇,但也有别恨之意,且表述得委婉曲折,很符合晏殊的词风。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
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
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
这首诗以“中秋月”为题,写出了一种凄怆的游子心情,表达出了自己的一种乡愁。
虽然这首诗说的是在中秋节,但是整首诗却没有带一个“月”字,而通过“月”所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清新自然。
全诗的意思是:银河泻影,佳节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满院中梧桐。
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
也许嫦娥也像我一样,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你看,那月宫也是清冷的,连桂树也在孤单摇曳!你看,明明是诗人的惆怅与怨恨,他却偏说是嫦娥仙子在清冷的月宫中自怨自艾。
反复吟诵时,发现就写了一个“独”和“孤”字。
你看,飘落他乡的旅人是“独向隅”,地处偏僻,客居远地,怎不孤独寂寞、思念亲朋呢?再看,独居月宫的嫦娥呢,“玉蟾清冷桂花孤”,陪伴她的只有不会说话的玉兔、蟾蜍和一棵桂花树,怎不顾影自怜、睹物思人?两者的意象就这样自然而巧妙地联接在了一起。
诵读此诗,自然也就想起了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起他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想起他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练习】1. 有人说,“十年霜影转庭梧”中的“转”字用得巧,你赞同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赞同。
“转”是使转动、使移动的意思,运用“转”都有化静为动之效。
此句中的“转”字,写出了霜影(即月光)洒在庭院的梧桐树上,树影在月的转动中移动着影子,暗示时间的流逝,诗人已经独立好久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最好首先提出自己的赞同意见,然后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2. 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句是的意思是: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其实,这是作者借嫦娥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概括。
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案】描绘的画面是: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
【解析】【拓展】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十轮霜影转庭梧”写的是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的中秋佳节的夜景。
B.诗的第二句写诗人孤独地站在角落,独自惆怅,渲染了一种孤独、凄冷的氛围。
C.诗的第三、四句借嫦娥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透露出深厚的悲戚之感。
D.全诗题为“中秋月”,整篇却无一个“月”字,所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奇特挺拔。
【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个选项的表述文字,认真辨识各项的正误。
题中,D项错误在于“奇特挺拔”的说法,应是“清新自然”。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加以简要赏析。
【答案】写出了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表达出作者凄怆的游子心情。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