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72803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9篇)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9篇)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9篇)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1.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

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动势、电流称为正弦交流电。

2.正弦交流电----(1)函数式:e=Emsinωt(其中★Em=NBSω)(2)线圈平面与中性面重合时,磁通量,电动势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线圈平面与中心面垂直时,磁通量为零,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

(3)若从线圈平面和磁场方向平行时开始计时,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为i=Imcosωt。

(4)图像: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e、电流i、和电压u,其变化规律可用函数图像描述。

3.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1)瞬时值:交流电某一时刻的值,常用e、u、i表示。

(2)值:Em=NBSω,值Em(Um,Im)与线圈的形状,以及转动轴处于线圈平面内哪个位置无关。

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则应根据交流电的值。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

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

①求电功、电功率以及确定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物理量时,要用有效值计算,有效值与值之间的关系E=Em/,U=Um/,I=Im/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其他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只能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来计算,切不可乱套公式。

②在正弦交流电中,各种交流电器设备上标示值及交流电表上的测量值都指有效值。

(4)周期和频率----周期T: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

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变化两次。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 移)的平均速度 v,即 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 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vvt 2

v0
2
vt
9.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 10.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 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 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 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 加速运动.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 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 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 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本文总结了高中物理的各个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复和回顾,提供一个全面的物理知识概览。

以下为各个章节的简要总结:1. 运动学- 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 介绍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特殊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2. 力学- 解释力的概念、作用和性质。

- 探讨牛顿三定律以及重力、摩擦力等重要力的应用。

3. 动能与功- 解释动能和功的概念。

- 探究动能定理和功的性质。

4. 能量守恒定律- 阐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 分析机械能守恒的应用,如简谐振动等。

5. 热学- 讨论温度、热量和热平衡的概念。

- 解释热传递方式:导热、传导、对流和辐射。

6. 静电学- 介绍电荷、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 探讨电荷分布的特点以及电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7. 电学- 讨论电流、电阻和电压的基本概念。

- 阐述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8. 磁学- 介绍磁场、磁感线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 解释洛伦兹力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9. 光学- 描述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基本规律。

- 探讨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10. 声学- 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基本特性。

- 讨论声音的干涉、共振和多普勒效应。

这份文档涵盖了高中物理的各个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物理的基础知识。

希望能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并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精选4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精选4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精选4篇)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一1、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F合x=F1x+F2x+………+Fnx=0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③平衡条件的推论:(ⅰ)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ⅰ)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

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左”、“极右”)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便于解答。

易错现象:(1)不能灵活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2)不注意动态平衡中边界条件的约束;(3)不能正确制定临界条件。

学好物理有哪些窍门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

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

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场强方向一致,所以正电荷沿场强方向,电势能减小,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场强相反,所以负电荷沿场强方向,电势能增大,但电势都是沿场强方向减小。

1、原因电势能,电场力,功的关系与重力势能,重力,功的关系很相似。

E=mgh,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电势能的原因就是电场力有做功的能力,凡是势能规律几乎都是如此,电场力正做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负做功,电势能增大,在做正功的过程中,电势能通过做功的形式把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而电势能减小。

静电力做的正功功=电势能的减小量,静电力做的负功=电势能的增加量(1)看电场力与带电粒子的位移方向夹角,小于____度为正功,大于____度为负功;(2)看电场力与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夹角,小于____度为正功,大于____度为负功;(3)看电势能的变化,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正功。

怎么学习高中物理要想学好物理,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

____把“陌生”变成“透彻”!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

要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

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3.要注意学习上的八个环节4.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有的同学从来就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是不好的,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中是不行的。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听课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伸会逐渐遗忘,没有笔记我们以后就没有办法进行复习。

高中物理复习技巧1.模型归类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

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提供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力学部分
运动学:
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运动规律
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复杂运动
动力学:
牛顿三定律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动能定理、动量定理
动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静力学:
平衡条件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
简单机械
流体力学:
流体压强
伯努利方程
流体阻力
热学部分
分子动理论:
分子运动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热力学过程
热机效率
物态变化: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相图
电磁学部分
静电场:
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电势
电容
恒定电流:
欧姆定律
串并联电路
电阻定律
磁场:
磁感应强度
磁场力
电磁感应
电磁波: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电磁波谱
光学部分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折射
光的干涉、衍射波动光学:
光波的干涉、衍射
光的偏振
现代物理部分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量子力学:
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性原理
量子态
实验部分
常见实验仪器
实验操作规范
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误差分析
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理解概念
多做练习
考试技巧
熟悉考试题型
合理分配时间
注意审题
规范答题
学习资源
教材
辅导书
网络资源
教师指导
学习建议
制定学习计划
勤奋学习
善于思考
不断进步。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外表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外表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局部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假设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那么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假设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那么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那么.〔3〕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假设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那么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第一章、力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

G=mg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

F=k×Δx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F合2=F12+F22+ 2F1F2cosQ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

如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x合力=0Fy合力=0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

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 合力矩=FL 合力矩=0 或 M 正力矩= M 负力矩第二章、直线运动一、运动:1、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静力学1.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3.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4.两个力的合力:F(max)-F(min)≤F合≤F(max)+F(min)。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求F1、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F2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 2 F F1 + F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5.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6.两个平衡条件:(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编辑docF合=0 或:F x合=0 F y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2)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7.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8、摩擦力的公式:(1) 滑动摩擦力:f= F N说明:①F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②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大小范围:O f 静 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编辑doc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9、浮力:F= gV (注意单位)10、万有引力:F=G m m r122(1)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G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m—卫星质量,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h—卫星到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GMmR hm()+=2VR hm R h mTR h222224()()()+=+=+ωπ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mg = GMmR2g = GMR2c、第一宇宙速度mg = mVR2V=gR GM R=/编辑doc11.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12.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3.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14.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5、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1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19、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20、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编辑doc编辑doc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1:S2:S3....:Sn=1:4:9:....n^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1:V2:V3=1:2:3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SN=1:3:5: ..:(2n-1)④ΔS=aT2 Sn-S[n-k]= k aT2 a=ΔS/T2 a =( Sn-S[n-k])/k T^2位移等分:①1S0处、2S0处、3 S0处速度比:V1:V2:V3:...Vn=1:√2:√3:...:√n② 经过1S0时、2S0时、3S0时...时间比:t1:t2:t3:...tn=1:√2:√3:...:√n③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 S0、第三个3 S0···时间比t1:t2:t3:...tn=1:√2-1:√3-√2:...:√n-√(n-1)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v(t/2)=(v1+v2)/2=(S1+S2)/2T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v(t/2)=(v1+v2)/2中间位置的速度5. 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1,后一半时间v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v1+v2)/2 [算术平均数]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2v1v2)/(v1+v2) [调和平均数]6.自由落体n秒末速度(m/s):10,20,30,40,50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7.竖直上抛运动同一位置(根据对称性) v上=v下H(max)=[(V0)^2]/2g8.相对运动编辑doc①. S甲乙= S甲地+ S地乙= S甲地- S乙地②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V t = V0 + a t S = v o t +12a t2几个重要推论:(1) V t2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编辑doc(2) A B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编辑doc编辑docV t/ 2 =V V t 02+=s t(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v o t 222+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V s/2(4)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21-: 32-)……(n n --1)(5)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 2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11.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 O 、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 H = V go 22 (2) 上升的时间: t= V go (3)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编辑doc(4)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2V go(5)适用全过程的公式:S = V o t --12g t2V t = V o-g tV t2 -V o2 = - 2 gS (S、V t的正、负号的理解)12.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线速度: V= R =2πf R=2πRT角速度:=φππt Tf==22向心加速度:a =vRRTR222244===ωππ2 f2 R向心力:F= ma = m vRm2=ω2 R= m422πTR=m42πn2 R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

13.平抛运动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水平分运动:水平位移:x= v o t 水平分速度:v x = v o编辑doc编辑doc 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21g t 2 竖直分速度:v y = g t tg = V V yo V y = V o tg V o =V y ctgV = V V o y 22 V o = Vcos V y = Vsin 在V o 、V y 、V 、X 、y 、t 、七个物理量中,如果 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

14.小船过河: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 最短 s=d d 为河宽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dv(水)/v(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