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

合集下载

略论古典诗歌特殊的鉴赏技巧

略论古典诗歌特殊的鉴赏技巧

生命的个 的学 生 作 业 很 整 , 的学 生 答 案 有独 特 见 堂教学评价无疑也应 以人为主体 , 1 有 2
学 生 就 如 多 棱 的 宝 石 ,从 不 同 角 度 不 解 , 的对错误订正及时详细。总之 , 有 只要有 体形式是具体的 、 独特的 、 丰富的 , 每一个生
兴趣 同侧面都能发 出璀 璨的光芒 。教师要 善于 值得 肯定的方面 ,就给学生 提供展示 的机 命个体都有别 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

态 种 种 , 日漫 漫 , 后 来 只 得 了 一 个 “ ” 时 到 老 字, 当真 浓酽 醉 人 。 我 们 的 思想 就在 “ ” 老 字 中徜 徉 , 留神 便 过 足 了几 月 的 时光 。 又一 不
个雨 “ ” 子 。又 经 了几 场 雨 呢 ?那 该足 从 肥 梅
明 陈 亮 的文 才 和武 略 , 句 意 实 为 “ 风 流 官 城 花 重 ) 按 看 酷 似 渊 明 、 龙 诸 葛 ” 宾 语 “ 明 ” 到 了 卧 。 渊 跑 5以宾 语 面 貌 出 现 的状 语 .
一作者单位 : 江苏徐州三源自 8 一 6以 上 这 些 特 殊 的 鉴赏 技 巧 有 必 要 提 醒 学 生重 视 并 尝 试 使 用 。
语序 的颠倒是古人创 作诗歌 时为了氖 ( 暗 风 惊 草 ) 。 林 等 氲 的和谐 , 意实用 的一种方法 。我们在解 有
读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特点。
作者单位 : }肃省渭源县秦祁 中学 ; ① j ‘
智慧 、 才能 以及情感 、 态度。 ( 秩第 8 上 5夏 ) 心 理 成 熟 度 等 方 面 的 发 体 现 ,教师应 当充 分利用实 物投影仪将学 自己的知识 、
展 ; 时 , 生 也 经 受 了理 智 训 练 和 情 意 训 生 的平 时作业呈现出来 ,对其进行点评 , 同 学 有 练 , 生 共 同 处 于 一种 积极 互 动 状 态 。 师 教 育 是 一项 社 会 性 和 人 格 性 的 活动 , 课

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歌鉴赏的方法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2、捕捉意象,体察诗情3、调动想象,领略意境4、抓关键词,推敲语言5、反复诵读,品味韵律6、直抒胸臆,发掘内涵7、整体感知,鉴赏手法一、鉴赏语言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

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

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

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

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

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

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

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

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

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

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

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摘要:鉴赏古诗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管是鉴赏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都是把握诗词内容,否则,诗词鉴赏就无从谈起。

文章就古典诗歌鉴赏技巧展开论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语文教学鉴赏技巧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针对中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具体分析如何作答。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鉴赏诗歌的四大步骤。

一、看题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探视一个人的内心。

那么,一首诗的题目则是一首诗的眼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诗歌的题目都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

有的交代了地点,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读这首词之前,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的这首词是关于赤壁的,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关于赤壁的一些信息——它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进而会想到和这场战争有关的人与事。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赤壁?他想起了和赤壁有关的哪些人与事?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词,就能又快又准确地抓住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的则概括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类型,这首诗属于送别诗、怀古诗还是思乡诗?以送别诗为例,由于中国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的出行主要靠自己的两条腿、马车或者骑马。

速度决定效率,这导致人们出门都要花费几天、几个月的时间。

一旦两人分别就要很长时间不能相见,所以送别诗要表达的基本感情应该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在此基调上,我们还可以根据送别的对象加以分析,因为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环境,其流露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如果送别的是求学、赶考的学子,那么在依依不舍的同时,也会夹杂着对学子的希望和期待,希望他们能学有所成或金榜题名。

古代官职调动频繁,如果是升官,则还会表达对升官之人的祝贺。

若是贬官,则此时除了对友人的不舍之外,更多的还有安慰、劝勉之意。

曲径探幽——浅谈古典诗词意境美鉴赏

曲径探幽——浅谈古典诗词意境美鉴赏

— 兹|. j 孚琥
曲 径




浅谈 古典诗词意境 美鉴 赏
0葛

性 和灵活性 ,审美 情感 的丰 富性 ,充分调 动起 学生体验 , 其 内容包涵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更是让人拍 想象和领悟等心理机能。 案叫绝 。在新课标 的要求下 ,语文教师如何在迷人深邃的诗 歌森林 中恰当采撷 ,引领学生 自觉地品读 、感悟,很值得探 讨。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可供操作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 , “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送 孤
须介绍辛 弃疾的生平 及写作背景 。然后 ,又要 学生联系此 流 ”,让 学生在脑海 中想象 当时 的船 帆、晴空 、楼 台、江 诗破折 号前后 的内容 ,体味本文对 比的写作手 法,加深对 水——名满天 下的孟浩然 乘船漂流而 去,豪放 多情 的李 白

巧妙点拨 ,激发想象,进入意境
诗词审美教 学中 ,教师 能否巧妙地 启发学生张开想 象的翅 说明 了诗歌丰 富的想象 。诗歌中常常采用 “ 白”的艺术 空 膀 ,再现诗 词的艺术 形象,是学生 能否进入意境 的重要 因 手法 ,诗人在 写景叙事 的基础上并不 直抒胸臆 。教学中应 素。能否启 发学生想象 ,首先取决于教 师 自身对诗词 作品 通 过创设某种 意境 ,让读者 去想象和体会 诗中所蕴涵 的思 体验感情 的深广度 。教师 发现诗句 中的 “ 弦外之音 ,言外 想 感情 ,达到无 声胜有 声的效 果。如苏 东坡 的 《 念奴娇 ・ 赤 之响 ”越 多,形象就越有 可能通过 教学中的点拨传 递给学 壁怀古》 ,诗 人思维极度 的活跃 ,凭着 高超的想象 力描绘 生 ,触发 学生的灵感 。教师如从学 生的知识水平 ,生活经 长江 “ 惊涛 拍岸 ,卷起 千堆雪 ”这样 波澜壮 阔的场面 ,具 验 的实 际出发 ,设计 一系列 的提 问和启示 ,诗 中描绘的形 有永恒 的艺术魅力 。学 生在欣赏这些 诗歌的 同时 ,他 们的 象就会活灵 活现地浮现在 学生 的脑 中,学生就容 易进入诗 想象思维也 随之被激发 ,随着古人一道进 入历史 的时空隧 道,与古人作一神游交往。 如教学 《 破阵子 》,教师第一 次范读时 ,读 “ 了却君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

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

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

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

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

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

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XXX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XXX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XXX喻酒;XXX、XXX指怀才不遇之人;XXX、XXX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歌鉴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歌鉴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歌鉴赏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对古典诗歌的初步鉴赏,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表现。

本文通过结合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中考命题走向,浅谈一下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几点看法。

古典诗歌意象语言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对古典诗歌的初步鉴赏,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表现。

因此,古典诗歌的鉴赏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准确、到位的把古典诗歌的内在意蕴挖掘出来,把潜在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这就成了语文教学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结合近几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中考命题走向,浅谈一下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几点看法。

一、意象、意境与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景物结合的产物。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

诗人主观情感的表达,必须借助意象来完成,而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通常情况一首诗,它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构造特定艺术氛围,即意境的营造,来完成主观情感的表达。

正如宗白华所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元曲《天净沙秋思》,诗人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构成优美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里作者特意选取这些灰色调、消极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来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清的意境,表现出了诗人出游在外归而不得的思乡情绪。

因此,鉴赏古典诗歌首先应该从意象与意境入手,因为它们是作者要追求的终极目标,目标明确了,剩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语言的艺术魅力语言是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或缺的媒介,鉴赏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一媒介,品味作品所传达出的内涵,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对语言艺术魅力的体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为古典诗歌,更应从语言上深挖其潜在的魅力,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作品的地方,就在于它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了最丰富的内涵。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色调即情调,情调即色调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色调即情调,情调即色调

LiberalArtsGuidance2019年03月(总第331期)文理导航No.03,2019Serial No.331■文科指导/语文学生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后,在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二轮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反复做题,试卷讲评,师生总结做题规律,可以引领学生掌握规律,少走弯路,这是令作为教师的我感怀不尽的事。

在诗歌鉴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意象、意境、情感这三个术语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前两者为后者服务,后者可以决定前者。

简言之:“色调即情调,情调即色调”,熟练掌握这一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游刃有余地理解诗文中景与情的关系。

所谓“色调”,一方面指视觉呈现的事物、景物的颜色渲染,氛围营造。

这种色调可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比如:赤、橙、黄、绿等一般情况下可视为“暖色调”,而青、蓝、灰、紫等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为“冷色调”,原则上冷暖色调所表达的情感,即“情调”是与文中的“色调”高度吻合的,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任何情感与具体语境是分不开的,借用先辈大师王国维的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对色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不过因为诗笔和画笔的不同,在对色彩的反映和诉诸上欣赏者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达诗人或主人公不同的情感。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在于“绿酒”“火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调,色彩的组合,为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欢快的情调。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

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艺的鉴赏。

文艺本身的特性要求,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

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有些诗歌评论,是重视形象与感受的。

它们不仅为诗歌创作总结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也对诗歌鉴赏的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

如严羽的“别材”、“别趣”说,尊重诗歌本身的特点,尊重形象思维的规律,接触到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的一些核心问题,就颇有可取之处。

但是也有一些诗歌评论,完全不顾诗歌的特点,脱离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形象给人的感受,根本违背了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的规律。

下边我将举出两种有代表性的评论方法,并加以简单的剖析。

附会政治,是古代正统的解释诗歌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原则、概念出发,比附历史,牵合政治,干方百计地到诗中寻找寄托、象征或影射。

用这种方法读诗,无不是皮词隐语,微言大义;可以任意穿凿附会、深文周纳。

汉儒对《诗经》的解说,便是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

他们主观地认为,《诗经》是为圣道王功而作的,是先王用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①的工具。

他们戴着这副有色眼镜看《诗经》,其中许多作品都被曲解了,就连一些民间的情歌也成了政治教化的宣传品。

例如,《关服》明明是一首情歌,他们却硬要说成是政治诗。

申培《鲁诗故》说:“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

周康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

”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康后的。

后苍《齐诗传》说:“康王曼起,毕公唱然深思古道,感被关服德不双侣,愿得周公纪以宪窃。

”薛汉《韩诗章句》说:“诗人言关服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于无人之处。

……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雄、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也。

”②则又认为是讽刺康王的。

《毛诗序》曰:“后纪之德也。

”则说是赞美后纪的。

解释虽不相同,其牵强附会荒谬不通却是完全一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
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前者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后者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富于韵律的节奏和深远的意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
一般来说,诗歌是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体现。

诗人的创作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情感——意象——语言。

也就是说,诗歌意象暗蕴诗人的情感体验和诗美创造,鉴赏者只有拨开意象织就的面纱,才能窥见一个完整的诗美世界。

而古典诗歌的意象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它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歌进行审美评价的依据。

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

1象征性意象
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如菊花临霜不凋,含有孤芳自赏的孤高;如梅花凌冬傲雪,含有品行坚强的风骨;如秋风的萧瑟,含有凄清忧愁之绪等等。

2描述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是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并于此中渗透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

以李白的《菩萨蛮》为例,“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通过“平林”、“烟如织”、“寒山”、“伤心碧”、“暝色”、“空伫立”、“宿鸟”、“长亭”、“短亭”这些描述性意象来表现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使诗人主观情感向客观物象化转变,进一步具体化了抽象情感。

3比喻性意象
所谓比喻性意象,是指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诗人的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如归雁表示思乡,鸳鸯表示爱情,长亭表示离别等。

南唐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来喻诗人的满腔愁绪,读者也从中感受到其好若站在城楼上眺望浩荡东流的长江,重回故都金陵的内心翻涌。

这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4通感性意象
通感性意象一般是通感形象来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的声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化无形为有形,描绘出一系
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

总的说来,鉴赏古典诗歌,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因为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抓住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分析诗歌的意境
在古代的美学文本中,意境,即“境界”。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意象外,还常常离不开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也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时,需要明确意境的定义,掌握感受、品味诗歌意境的要领:
1通过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景来感受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

当然,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也是一大亮丽的景点。

我们知道,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

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

所以,作者在尾联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至此,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
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调动自身的审美经验来切身感受
我们要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

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细心观察和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我们在理解此诗时,如果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一定会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愉悦。

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朦胧渺远,苍凉悲壮,恢弘高远,浩瀚辽阔,优美迷人,宁静恬淡,清净悠闲,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3联系诗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实际来感受
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因此,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

以大诗仙李白为例,其诗歌的境界是逍遥的境界,是其人格自由挥洒的境界。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体现的是一颗未被文明污染的天真之心;“黄河之水天上来”“天姥连天向天横”等句子洋溢着他充沛的生命力。

另外再举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中,“月”既是自然之景,又是有情之物,将悠远的时间,寥廓的空间,以及思妇和游子联结在一起,展示出一幅深情绵邈充满
哲理意味和生活情趣的画卷;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

总之,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只要掌握了意象和意境这两把钥匙,加以疏通诗面,把握诗意,正确解读并悟透古典诗歌将是轻而易举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