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综合机能实验讨论题

合集下载

机能实验问答题

机能实验问答题

1.三类小鼠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和原理是什么?(1)组织性缺氧(氰化钾中毒性缺氧)方法:取小鼠1只,腹腔注射0.1%氰化钾0.3ml。

原理:CN-与细胞色素aa3铁原子中的配位键结合,形成氰化高铁cyt aa3,使细胞色素氧化酶不能还原,失去传递电子的功能,呼吸链中断,从而使生物氧化受阻,造成组织性缺氧。

(2)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方法:准备CO发生装置,将1只小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CO发生装置连接。

用刻度吸管取甲酸3 ml放于试管内,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 ml,塞紧瓶塞。

原理: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的210倍。

吸入CO后,一方面,血红蛋白与之结合形成HbCO而失去携氧能力。

另一方面,当CO与Hb分子中的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三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使Hb结合的氧不易释放。

同时,CO还可以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使氧离曲线左移,使Hb结合的氧不易释放。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方法:选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观察正常指标;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立即取其中1只小鼠腹腔内注入l%美蓝溶液0.3ml;另1只则注入生理盐水0.3 ml。

原理:亚硝酸盐可以将血红素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为与羟基结合牢固,从而失去结合氧的能力。

同时当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四个二价铁中有一部分被氧化成为三价铁以后,剩下的二价铁虽然能结合氧,但不易解离。

(3)乏氧性缺氧方法:广口瓶加入钠石灰少许,取小鼠1只放入瓶中,观察各项指标;塞紧瓶塞,每10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他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

原理:钠石灰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当吸入气的氧分压过低时,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弥散进入血液的氧气随之减少。

2.各类缺氧小鼠死亡后皮肤、黏膜和肝脏颜色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上述表现?(1)组织性缺氧(氰化钾中毒性缺氧)皮肤、黏膜、肝脏玫瑰红或红色。

缺氧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缺氧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缺氧对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导致能量产生减少,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机体对缺氧的反应,以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具体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设备:呼吸机、显微镜、离心机、氧气分析仪、电子天平等。

3. 实验步骤:(1)分组: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乏氧性缺氧组、血液性缺氧组和组织中毒性缺氧组。

(2)乏氧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低氧环境中(氧浓度约10%)24小时,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3)血液性缺氧组:将小白鼠麻醉后,采用体外循环方法,使血液与低氧环境接触,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4)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氰化钠,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5)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4. 数据收集与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

将数据输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2. 血液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4. 正常对照组:呼吸频率正常,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血液颜色正常。

五、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时,机体为了增加氧气的摄入,呼吸频率会降低,以保证氧气供应。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缺氧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1、请给出本实验的五个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2、请指出临床上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①血氧分压PO2:又称血氧张力,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越多,血氧分压越高。

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正常约为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反映内呼吸状态,正常约为40mmHg。

②血氧容量CO2max: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完全氧合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其与氧结合的能力。

③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与Hb结合的氧量。

正常动脉血氧含量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为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

④血氧饱和度SO2: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血氧容量。

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75%。

6、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原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

发病机制: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过低,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出现发绀症状。

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及氧饱和度均降低。

7、血液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举例?原因: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发病机制:血红蛋白数量减少,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毛细血管床中的平均血氧分压较低,血氧不易时放入组织。

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血氧饱和度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8、循环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原因:全身性或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发病机制: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组织供氧不足。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9、组织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原因: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导致ATP生成减少,携氧、供氧能力下降。

缺氧实验报告

缺氧实验报告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4年10月11日带教教师:金会艳专业班级:2012级麻醉班缺氧实验一、实验目的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乏氧性缺氧1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每2min记录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小鼠耗氧率(r)一般情况*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如上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一般状况*观察记录如上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死亡(记录时间,)2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备注:(1)一般状况*,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

(2)缺氧瓶*,一定要密封,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面,且可以加入钠石灰吸收水汽。

(3)腹腔注射,正确拿握小鼠,左下腹,45°进针,回抽。

(4)耗氧率计算:r[ml/(g·min)]=a(ml)÷w(g)÷t(min) a,耗氧量;w,体重;t,死亡时间。

五、实验结果表1.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3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 4注:从左至右依次为,亚硝酸钠中毒,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

5篇三: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课程名称:机能实验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张彩华授课章节:缺氧与普鲁卡因对神经干的作用授课专业和年级:2005级医疗授课学时:8学时授课时间:2007年3-7月实验题目:缺氧实验目的: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根据大纲要求: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缺氧对机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

二、实验装置与方法实验所用装置为缺氧实验箱,实验过程中,我们将实验对象置于缺氧实验箱中,通过控制缺氧实验箱的氧气浓度,模拟缺氧环境。

实验分为两组,每组10名实验对象。

第一组为实验组,第二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缺氧环境中进行一定时间的活动,对照组则在正常氧气浓度的环境中进行相同的活动。

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与测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率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中,实验组的心率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缺氧环境下,机体为了补充氧气,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而对照组的心率变化较小,符合正常生理范围。

2. 体力表现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下,实验组的体力表现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缺氧环境导致机体供氧不足,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从而影响肌肉的运动能力。

而对照组的体力表现与正常情况下相差不大。

3. 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下,实验组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明显下降。

缺氧环境会导致脑部缺氧,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工作。

而对照组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与正常情况下相差不大。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缺氧环境会导致心率增加,机体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补充氧气。

2. 缺氧环境会导致体力表现下降,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

3. 缺氧环境会导致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下降,脑部缺氧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缺氧对机能有明显的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等缺氧环境下,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此外,本次实验结果还提醒我们,缺氧环境下的运动和思考需要更加谨慎,以防止因缺氧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五、实验改进与展望本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实验样本数量较少,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实验时间较短,无法观察到长期缺氧对机能的影响。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1、请给出本实验的五个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2、请指出临床上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①血氧分压PO2:又称血氧张力,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越多,血氧分压越高。

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正常约为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反映内呼吸状态,正常约为40mmHg。

②血氧容量CO2max: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完全氧合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其与氧结合的能力。

③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与Hb结合的氧量。

正常动脉血氧含量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为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

④血氧饱和度SO2: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血氧容量。

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75%。

⑤氧解离曲线:PO2与SO2之间的关系曲线,S型。

血氧饱和度变小,氧解离曲线右移。

⑥P50: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反映Hb与氧的亲和力。

3、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哪些?年龄、身体机能和代谢状态、营养、锻炼等都是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总的来说就是耗氧过大(供氧不足)及用氧障碍两点。

4、请简要归纳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急性缺氧由于机体来不及代偿而较易发生功能代谢障碍,慢性缺氧时通常既有代偿性反应又有损伤性反应。

呼吸系统主要是代偿性肺通气量增加;循环系统主要是心排出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肺血管收缩和毛细血管增生;血液系统主要是红细胞增多、向组织释氧能力增强;神经系统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丧失;细胞、组织主要是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强5、缺氧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血液性缺氧、低张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6、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原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

实验八缺氧

实验八缺氧

实验八缺氧一、实验目的1.复制乏氧性、等张性缺氧,观察各型缺氧的特点与其对机体的影响;2.了解某些因素对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小白鼠乏氧性缺氧、等张性缺氧模型的复制;2.小白鼠缺氧的判定、观察。

三、实验准备【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体重相近),新生鼠【仪器设备】贴有标签的广口瓶、橡皮连通管、电子秤、CO发生装置、注射器、剪刀、镊子。

【药品试剂】10%乌拉坦、10%可拉明、5%亚硝酸钠、甲酸、浓硫酸、钠石灰四、实验方法(一)乏氧性缺氧1.取一只正常小白鼠和一只新生小白鼠分别放入有钠石灰的相应的广口瓶中;2.另取二只成年小白鼠,称重后分别经腹腔注入10%乌拉坦,0.1ml/10g和10%可拉明,0.05ml/10g,放入有钠石灰的相应的广口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橡皮管和T型管把四只瓶子连通。

记录时间并观察:小鼠活动情况;唇、尾皮肤的颜色;呼吸变化。

3.每分钟重复观察记录上述各指标直至动物死亡,计算存活时间,记录实验结果。

(二)等张性缺氧1.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1)装好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2)取甲酸3ml放于试管内,加入等量浓硫酸,塞紧瓶塞。

与装有正常小白鼠的广口瓶连接。

(3)记录时间并观察动物的表现及存活时间。

2.亚硝酸的中毒缺氧:(1)取小白鼠一只,称重并观察正常指标后,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20g。

(2)记录时间并观察动物的表现及存活时间。

以上实验做完后,将小鼠解剖取出肝脏,各剪一块放在滤纸上;观察肝脏颜色。

五、注意事项1.保持安静,掌握正确捉拿小鼠的方法,防止被咬。

2.小白鼠腹腔注射,应取其头低位,注射时稍靠左下腹,勿伤肝脏,避免药液进入膀胱、肠腔等。

3.广口瓶一定注意密闭。

4.亚硝酸盐中毒性实验的2只小白鼠体重相近,以便对照观察。

六、观察结果缺氧对小白鼠的影响七、分析讨论讨论实验结果以及不同年龄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八、思考题1.缺氧的分类和发生机理如何?2.各型缺氧时,机体血气指标有何特点?为什么?。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解读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解读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1、请给出本实验的五个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2、请指出临床上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①血氧分压PO2:又称血氧张力,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越多,血氧分压越高。

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正常约为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反映内呼吸状态,正常约为40mmHg。

②血氧容量CO2max: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完全氧合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其与氧结合的能力。

③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与Hb结合的氧量。

正常动脉血氧含量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为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

④血氧饱和度SO2: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血氧容量。

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75%。

⑤氧解离曲线:PO2与SO2之间的关系曲线,S型。

血氧饱和度变小,氧解离曲线右移。

⑥P50: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反映Hb与氧的亲和力。

3、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哪些?年龄、身体机能和代谢状态、营养、锻炼等都是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总的来说就是耗氧过大(供氧不足)及用氧障碍两点。

4、请简要归纳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急性缺氧由于机体来不及代偿而较易发生功能代谢障碍,慢性缺氧时通常既有代偿性反应又有损伤性反应。

呼吸系统主要是代偿性肺通气量增加;循环系统主要是心排出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肺血管收缩和毛细血管增生;血液系统主要是红细胞增多、向组织释氧能力增强;神经系统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丧失;细胞、组织主要是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强5、缺氧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血液性缺氧、低张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6、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原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氧机能综合实验讨论题
1、当缺氧或CO2浓度增高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
当缺氧或CO2浓度增高时,氧分压一旦低于60mmHg,可立即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兴奋呼吸中枢,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且该反应存在“自限”,因为过度通气同时可使二氧化碳分压降低,从而降低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抑制通气,以免呼吸过深过快。

当重度缺氧时,氧分压一旦低于30mmHg,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出现陈施呼吸。

2、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是什么?阻塞性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的情况下,氧分压低于60mmHg(8KPa)时,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6.67KPa),即可发生呼吸衰竭。

当吸入氧浓度不足21%时,可采用氧合指数或呼吸衰竭指数,作为呼吸衰竭的指标。

RFI=PaO2/FiO2,呼吸衰竭时,RF I≤300mmHg。

在病理情况下,气道的任何部位发生狭窄和阻塞,均可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而造成通气不足,引发阻塞性呼吸功能不全。

分为上呼吸道阻塞和下呼吸道阻塞。

(1)上呼吸道阻塞主要由于气道异物、喉头水肿、声带麻痹、气道肿瘤或气道外压迫所致。

若阻塞位于大气道的胸外部分,则发生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三凹征”;若阻塞位于大气道的胸内部分,患者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阻塞多见于COPD、支气管炎症、痉挛、哮喘等,这些疾病易造成小气道管壁增厚、纤维化、痉挛,管径缩小、被分泌物阻塞、变形、塌陷。

3、组织胺造成的支气管哮喘性呼吸功能不全机制何在?
(1)与H1R受体结合——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渗出增加而导致粘膜下水肿,增加呼吸道粘液分泌等。

(2)与H2R受体结合——胃酸分泌增加,胃和下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提高环磷酸腺苷水平,抑制时间粒细胞释放组胺等。

(3)与H3R受体结合——反馈性的抑制组胺的合成和释放作用于副交感神经节和节后神经纤维,调节胆碱能神经传递,抑制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性支气管收缩,调节H1R 和H2R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