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学:缺氧实验
机能实验学 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1.实验目的1.1了解和复制小鼠不同类型缺氧模型;1.2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动物动物:成年昆明种小鼠4只,体重18-22g,雌雄不拘;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2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酒精灯,注射器及针头,塑料盆等。
试剂: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
2.3实验方法与步骤2.3.1乏氧性缺氧记录小鼠正常呼吸次数、深度和黏膜颜色等指标,将小鼠放入加钠石灰的广口瓶中,塞紧瓶塞,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他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
2.3.2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准备一氧化碳发生器,将小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再用量杯取甲酸3ml放于试管内,并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塞紧瓶塞,观察各项指标。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选取体重相近的1号和2号小鼠,观察正常指标。
分别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0.3ml。
1号小鼠立即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2号小鼠立即注入1%亚甲蓝溶液0.3ml。
观察各项指标,比较两只小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3.结果通过录像的方法记录小鼠的一般状况、呼吸幅度等,也便于后续数据统计时计算小鼠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等。
各组小鼠在缺氧死亡前基本都出现了狂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表现。
乏氧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加深加快,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加快,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则无明显变化。
各组小鼠皮肤黏膜肝脏颜色均不正常且各不相同。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存活时间最短,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存活时间则最长。
4 讨论4.1乏氧性缺氧小鼠呼吸先明显加深加快是由于血氧分压降低刺激了化学感受器,代偿性地调整呼吸频率与呼吸幅度;而后逐渐衰竭,则是由于广口瓶中的氧气含量大幅降低,小鼠失代偿缺氧而死亡。
由于外周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小鼠皮肤黏膜呈现脱氧血红蛋白的暗红色甚至紫绀色。
缺氧功能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探讨缺氧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的适应机制。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或器官因氧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主要研究乏氧性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体重20克左右的健康小白鼠4只。
2. 实验仪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缺氧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 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建立: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5g钠石灰,密闭瓶口,使瓶内氧气浓度降低至10%以下。
2.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只。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将实验组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记录缺氧时间,观察呼吸、心跳、体温、血液颜色等生理指标变化。
(2)对照组:将对照组小白鼠放入正常环境中,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呼吸: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逐渐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对照组小白鼠呼吸正常。
2. 心跳: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心跳逐渐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对照组小白鼠心跳正常。
3. 体温: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体温逐渐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对照组小白鼠体温正常。
4. 血液颜色:实验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暗红色,对照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鲜红色。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呼吸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导致呼吸肌无力。
2. 缺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心跳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3. 缺氧对体温的影响:缺氧导致体温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机体散热增加,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缺氧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机能实验,旨在研究人体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
缺氧是指人体吸入或周围环境的氧气浓度较低,无法满足身体正常代谢所需的氧气供应。
在高海拔地区、山洞、高原等环境下,人体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
本实验通过将实验者置于缺氧环境中,观察和测定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来研究人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和机制。
实验方法:1.实验设备:具备缺氧功能的密闭室、氧气浓度检测仪、脉率计、血压计等。
2.实验过程:a. 实验者进入密闭室,戴上脉率计、血压计等监测设备。
b. 密闭室中氧气浓度逐渐减少,调节到所需的缺氧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
c. 过程中,记录实验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d. 缺氧实验结束后,恢复正常氧气浓度,并观察记录实验者复原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呼吸频率增加:在缺氧环境中,人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供应,会加快呼吸频率。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到,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呼吸频率明显增加。
2.心率加快:缺氧刺激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促使心率加快,以提高氧气输送。
实验数据表明,在缺氧环境下,实验者的心率也明显上升。
3.血压升高:缺氧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血压明显上升。
4.头晕、恶心等症状:缺氧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也出现了这些症状。
缺氧适应能力是人体长期暴露在缺氧环境下逐渐形成的适应状态。
随着适应的进行,人体对于缺氧的生理变化趋于减弱。
一般而言,合理的实验时间不应过长,避免对实验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总结:缺氧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人体对缺氧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的医学机能实验。
通过测定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指标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对缺氧的适应机制和能力。
然而,在进行缺氧实验时,应控制实验条件和时间,避免对实验者的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急性缺氧机能实验报告

急性缺氧机能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急性缺氧环境,观察人体在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机能变化,进一步了解缺氧对人体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1. 实验设备:急性缺氧舱、呼吸监测仪、心电图仪、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等。
2. 实验材料:实验对象为健康人士。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注意事项:- 实验前通知实验对象遵守实验规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验对象需空腹状态进行实验;- 检查实验对象是否有心、肺等疾病史,确保身体健康。
2. 实验设置:- 将实验对象安置在急性缺氧舱中,并保证实验对象能够安全呼吸;- 监控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
3. 实验过程:- 15分钟为一个实验周期,首先记录实验对象进入急性缺氧舱后的基本生理数据;- 开始实验后,逐渐减少急性缺氧舱中的氧气含量,每3分钟减少5%;- 在每个实验周期结束后,恢复氧气供给至正常水平,让实验对象恢复正常呼吸;- 持续记录实验对象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
4. 实验结束:- 实验结束后,为实验对象提供足够的氧气,确保呼吸正常;- 告知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分析了实验对象在急性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机能变化。
1. 呼吸频率:-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以增加氧气摄取;- 缺氧程度加剧后,呼吸频率进一步升高,呼吸变得急促。
2. 心率:- 实验对象的心率在开始缺氧时呈现出短暂的加速状态;- 随着缺氧程度的增加,心率开始不规律,并逐渐减慢。
3. 血压:-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实验对象的血压迅速上升,以适应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缺氧加剧后,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4. 血氧饱和度:- 缺氧期间,实验对象的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 缺氧加剧后,血氧饱和度急剧降低,直至达到极度缺氧状态。
综上所述,急性缺氧状态下,人体呼吸频率加快、心率不规律、血压升高并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
缺氧实验报告[最新版]
![缺氧实验报告[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06cb1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4f.png)
缺氧实验报告缺氧实验报告篇一:病理生理--实验报告之缺氧篇二:缺氧实验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年10月11日带教教师:金会艳专业班级:级麻醉班缺氧实验一、实验目的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乏氧性缺氧1 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每2min记录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小鼠耗氧率(R)一般情况*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如上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一般状况*观察记录如上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死亡(记录时间,)2 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备注:(1)一般状况*,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
(2)缺氧瓶*,一定要密封,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面,且可以加入钠石灰吸收水汽。
(3)腹腔注射,正确拿握小鼠,左下腹,45°进针,回抽。
(4)耗氧率计算:R[ml/ 4 注:从左至右依次为,亚硝酸钠中毒,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
5篇三: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课程名称:机能实验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张彩华授课章节:缺氧与普鲁卡因对神经干的作用授课专业和年级:级医疗授课学时:8学时授课年3-7月实验题目:缺氧实验目的: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根据大纲要求: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缺氧 实验报告

缺氧实验报告
缺氧是指机体在一段时间内接收到的氧供应不足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导致氧的需求量超过供应量。
缺氧会对机体的正常功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为了研究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暴露实验动物(小鼠)于低氧环境,模拟缺氧的情况,观察并记录其生理和行为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缺氧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数据。
实验方法如下:
1. 实验动物选择:选取健康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确保动物处于相对相似的生理状态。
2. 应激制造:将小鼠置于容器中,容器内放置干燥的氮气,通过控制氮气流量和时间,使小鼠暴露在低氧环境中,模拟缺氧的情况。
3. 观察记录:在实验开始前,记录小鼠的生理指标,包括体重、呼吸频率和心率等。
在缺氧前后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和记录小鼠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如呼吸急促、行动困难、运动能力下降等。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记录的生理和行为变化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缺氧前后的差异,在统计学上进行显著性检验。
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心率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同时,小鼠的行为表现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活动减少、运动能力下降等。
与正常状态相比,缺氧使小鼠的生理活动受到明显的抑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缺氧对不同系统的影响,并深入研究缺氧的病理机制。
总结起来,缺氧会对机体的生理和行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模拟缺氧的实验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过程。
这项实验为进一步研究缺氧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实验基础。
机能实验学:不同类型的缺氧及其发生机制

不同类型的缺氧及其发生机制
实验目的
❖观察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对小白鼠呼 吸、中枢神经及血液系统的影响。
❖掌握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常见病因、 发生机制。
❖了解美兰在抢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中的作 用机理。
实验原理 O2
外呼吸
血液
组织呼吸
循环
气体运输
Hb
Hb
供氧 正常情况下氧的运输和利用
用氧
放入缺氧瓶内(缺氧瓶内预先 放入钠石灰袋),凡士林封瓶 口,接水银检压计,每3分钟 记录缺氧瓶内动物的呼吸频率、 幅度及节律,活动状态,皮肤 变化,以及水银面上升的高度, 直到动物死亡。
二、亚硝酸盐中毒及美兰 救治
体重相近的的两只小白鼠,观察动物的一般 状态,呼吸频率、幅度,耳廓、掌底、唇周
和尾巴的颜色。
观察项目
缺氧对机体有哪些影响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组织细胞
血液系统
循环系统
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呼吸变化(呼吸频率和深度) 缺氧种类 实验前(次/10S) 实验后3min 6min 9min 12min 死亡时间
低张性 CO 亚硝酸盐 美兰
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 呼吸变化有何不同?
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缺氧种类 正常 皮肤粘膜、血液、肝脏颜色变化 神经系统表现
低张性 CO 亚硝酸盐 美兰
小白鼠口唇及血液颜色 在不同缺氧中有何改变?
注意事项
1.缺氧瓶装置一定要密闭。 2.小鼠捉取方法! 3.左下腹腔注射:针进入腹腔有落空感。 3.抽取美兰的剂量要准确,且勿让美兰沾污
周围环境。 4.计数小鼠呼吸频率的方:腹式呼吸,快、呼吸系统 血液系统 神经系统
血液性缺氧
实验总结
机能学缺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复制三种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即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通过测量小鼠的存活时间、呼吸频率、血液颜色等指标,分析不同缺氧类型对小鼠的影响,以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6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仪器: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试剂:氯丙嗪、亚硝酸钠溶液、美兰溶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一只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瓶内加入5g钠石灰,瓶口用塞子密封。
(2)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存活时间。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的广口瓶中,瓶口用塞子密封。
(2)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存活时间。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一只小白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5ml。
(2)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存活时间。
4. 观察小鼠血液颜色变化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的血液颜色变化,记录出现发绀的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小鼠在缺氧瓶中存活时间为90分钟,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最终因缺氧死亡。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在广口瓶中存活时间为60分钟,呼吸频率减慢,最终因缺氧死亡。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在腹腔注射亚硝酸钠后存活时间为120分钟,呼吸频率减慢,最终因缺氧死亡。
4. 血液颜色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小鼠出现发绀现象,表现为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复制了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和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三种缺氧模型,并观察到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性缺氧
▪ 基本概念:由组织器官血液量减少或流速减慢而引 起的细胞供氧不足,称为循环性缺氧。包括缺血性 缺氧和淤血性缺氧。
▪ 发生原因: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见于心衰竭,休克 等。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见于栓塞,血栓形成,动 脉狭窄,局部淤血等血管病变。
▪ 发生机制;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时,心脏输出血量 减少,导致全身性缺氧,严重时心,脑,肾等重要 器官组织缺氧,功能衰竭可导致动物死亡。局部性 血液循环障碍时,单位时间内从毛细血管流过的血 量减少或变慢,弥散到组织细胞内的氧减少。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乏氧性缺氧
勿激惹,瓶平放,使其缓慢自行爬入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乏氧性缺氧
二鼠一瓶 三通关闭 钠石灰?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乏氧性缺氧
每次5ml 调零:先打入空气 待其恢复正常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CO中毒性缺氧
浓H2SO4 HCOOH————→CO↑+H20
Δ 用量:先HCOOH:9ml,后浓H2SO4:6ml 可用酒精灯加热,不可沸腾!!!
▪ 发生原因: 1.由于贫血:贫血常见于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 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性贫血。 2.血红蛋白性质改变:血红蛋白变性常见于亚硝 酸盐,过氧酸盐氧化剂,磺胺类药物,硝基苯 化合物等中毒或一氧化碳中毒。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血液性缺氧
a.高铁血红蛋白 亚硝酸盐等的中毒时,血红蛋白中 的二价铁在氧化剂作用下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价铁 血红蛋白症。一方面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的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剩余低价铁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 造成缺氧。常见的大量食用含硝酸盐腌菜中毒,正 是因为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所致。(称为肠源性紫绀) b.一氧化碳中毒 Hb+CO->HbCO,HbCO失去携带氧的 能力,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数量减少。另一方面,一 氧化碳抑制正常红细胞的糖酵解,使2,3-DPG生成 减少,HbO2结合的氧不易释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 白的结合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10倍,而 HbCO解离速度却是HbO2的1/2100。因此一氧化碳中 毒既妨碍Hb(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力,又妨碍 氧气的解离,从而造成严重的缺氧。
观察指标: 小白鼠的呼吸频率(数其腹部起 伏次数)、口唇颜色,记录死亡时间 。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CO中毒性缺氧
瓶盖勿塞紧 管道勿折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NaNO2中毒性缺氧
A鼠:5% NaNO2 0.3ml→1%美蓝0.3ml B鼠:5% NaNO2 0.3ml→生理盐水 0.3ml 观察指标与方法同前,比较两鼠表现及死 亡时间有无差异。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组织性缺氧
▪ 基本概念:组织性缺氧指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过程 障碍,利用氧能力降低引起的缺氧。
▪ 发生原因:见于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维生素缺 乏等。
▪ 发生机制:1).组织中毒。如氰化物中毒时,各 种氰化物进入人体内,氰基迅速与线粒体中氰化 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上的三价铁结合,形成氰化高 铁细胞色素氧化酶,而不能在接受并传递电子给 氧原子以形成水,呼吸链中断,组织细胞利用氧 障碍。硫化氢,砷化物等中毒也主要由于抑制该 氧化酶而致缺氧。
▪ 细胞损伤。当大量辐射或细菌毒素作用时,线粒 体损伤而导致细胞利用障碍。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实验目的
1. 通过对低张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 动物模型的复制,了解缺氧的原因、分类、 与发病环节。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的影响和皮肤粘膜、肝脏 颜色的变化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实验对象——小白鼠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实验性缺氧和影响缺 氧耐受性的因素
P140-142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低张性缺氧
▪ 基本概念: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 足引起的缺氧。
▪ 发生原因:1)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 如高原.高空等 2)喉头水肿等呼吸 道狭窄或阻塞疾病,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血液性缺氧
▪ 基本概念: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和红细胞数减少, 使动脉血氧含量降低或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不 足,引起的供氧障碍性缺氧。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NaNO2中毒性缺氧
左下腹腔注射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尸检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尸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乏氧性缺氧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尸检
CO中毒性缺氧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尸检
NaNO2中毒性缺氧及美蓝抢救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实验结果
各种类型缺氧指标变化
实验组 呼吸频率
实验分组
乏氧性缺氧 CO中毒性缺氧 NaNO2中毒性缺氧及抢救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乏氧性缺氧
▪ 小白鼠置于广口瓶中→瓶盖塞紧,关闭 三通→瓶内空气与外界隔绝→氧气逐渐 减少→缺氧。
▪ 小白鼠的呼吸频率(数其腹部起伏次 数)、口唇颜色,记录死亡时间 。
▪ CY-2型测氧仪测定瓶中氧浓度:起始时, 缺氧10min, 死亡时。
乏氧性
实验前 实验后
CO中毒
实验前 实验后
……..
粘膜颜色
死亡时间
氧浓度 肝脏颜色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
思考题
1.本实验是如何引起乏氧性、血液性缺 氧的,其机制如何? 2.亚硝酸钠中毒时用美蓝抢救的原理。 3.各组小鼠皮肤、粘膜及肝脏颜色以及 其它指标有何变化,为何?
温州医科大学机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