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茶道入门
中国茶道入门培训教程

中国茶道入门培训教程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的礼仪艺术形式,茶道不仅以茶叶的制作和品尝为主要内容,更注重身心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中国茶道的入门培训教程,帮助您初步了解茶道文化和茶道体验。
第一章:中国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向您介绍茶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包括茶叶的发现、茶道的形成和影响等内容。
第二章:茶叶知识与种类介绍了解茶叶的种类和品质是学习茶道的基础。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不同种类的茶叶,如绿茶、红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品鉴方法。
第三章:茶道的基本知识与礼仪茶道注重仪式感和礼仪规范,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茶道中常见的礼仪行为和基本知识,如泡茶的步骤、茶具的使用方法以及茶道席位的意义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知识,您可以在茶道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含义。
第四章:茶道的艺术表现形式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茶道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茶道艺术的分类、具体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技巧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您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茶道的艺术魅力。
第五章:茶道的美容养生功能除了艺术性和礼仪性,茶道还具有美容养生的功能。
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为您介绍茶叶的保健与美容功能,以及茶道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第六章:茶道的实践与体验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为您提供茶道实践与体验的机会。
通过参加茶道培训班、茶道展览或参观茶道名家的工作室,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茶道的实际操作和体验茶道文化的魅力。
结语: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代表着中国千年文明的积淀,更是一种平和与内心宁静的体验。
通过本文的介绍与学习,相信您对中国茶道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且对茶道的魅力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如果您有机会,不妨亲身参与茶道的实践与体验,让自己沉浸在这美妙的艺术世界中。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
导言
茶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它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
与雅致的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茶道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深厚内涵,体验茶道带来的静谧和美好。
茶的概述
茶,是一种古老的饮料,据称起源于中国。
茶有很多种类,主要分为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和黑茶等。
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功效。
茶道的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独有的茶文化表现形式。
茶道强调茶的独特性和仪式感,注重品茶的过程和心性修养。
茶道的基本知识
茶具
茶具是茶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匙等。
好的茶具可以提升品茶的体验。
茶艺
茶艺是指制茶、斟茶、饮茶等一系列茶道过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茶道礼仪和
技巧。
通过学习茶艺,可以更好地感受茶的魅力。
常见茶道流派
茶道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流派,其中以日本的茶道流派最为有名。
日本茶道
流派如茶道、菊元流、表半流等,各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仪式。
茶道礼仪
茶道非常注重礼仪和仪式感,包括斟茶礼仪、接茶礼仪、品茶礼仪等。
遵守茶
道礼仪可以提升茶道体验的专注度和严谨性。
茶道的精神追求
茶道强调内心平静和情感交流,追求和谐、自然、平和的生活方式。
通过茶道,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结语
茶道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文化艺术,通过学习茶道基本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茶道带来的美好体验。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茶道,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
茶道入门是一种以茶为主体,把品茶、品文化、品诗歌、品书法及品生活融合为一体的审美体验过程。
茶道基本知识包括:
1. 茶叶知识:了解茶叶类别、由来、特色,熟悉不同茶叶的特性及使用方法;
2. 器具知识:熟悉茶道所使用的工具,如玻璃杯、茶壶、茶杯、茶盘等;
3. 礼仪知识:了解茶道中的礼仪,如礼节、礼貌、流程等;
4. 诗歌知识: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例如古诗词,弄识其中的文化内涵;
5. 书法知识:学习书法,掌握书法的精髓,例如书法的篆刻、楷书等;
6. 气质知识:学习风度、气度,提升个人魅力,形成优雅的人格气质。
茶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提升审美能力,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文化。
中国茶道入门的知识

中国茶道入门的知识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6]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入门三篇的介绍

茶道入门三篇的介绍一是“茶如何制成?”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来不就像瞎子摸象?第二是“各种茶的认识”,市面上的茶叶有那么多种类,它们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一些理论性的理解,难以进入欣赏的领域。
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冲泡与饮用。
学茶当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从喝茶中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美学境界。
一、茶量茶叶的用量就是在每杯或每壶中放入适当分量的茶叶。
要想泡出一杯壶好茶,首先必须掌握茶叶的用量。
每次泡茶用多少茶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茶叶的种类、茶具的大小以及饮茶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1、因茶而异:茶叶种类繁多,茶叶用量也不尽相同。
一般认为,单饮法冲泡绿茶、花茶、黄茶、白茶时,茶水比例可掌握在1∶50~60为宜,即每杯约置3克茶叶,注入150~200毫升沸水;品饮普洱茶时,茶水比例一般为1∶30~1∶40,即5~10克茶叶加150~200毫升水。
在所有茶叶中,投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茶叶体积约占壶容量的2/3左右。
2、因地而异:投茶量的多少与饮茶者的饮用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常年以肉食为主,缺少蔬菜,因此茶叶便成为他们补充维生素的最佳途径。
他们饮用的茶叶多为紧压茶类,如金尖、康砖、茯砖和方包茶等,茶叶原料较粗老,所以普遍采用煎煮茶,并且在茶中加入糖、乳、盐或其他调味品,茶叶用量较大。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广大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或盖碗泡茶,茶叶用量较少。
3、因人而异:茶叶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史有关。
一般常年饮茶的中老年人喜饮浓茶,茶叶用量较多;初学饮茶的青年人普遍喜饮较淡的茶,茶叶用量较少;而原料较细嫩的茶则可采用冲泡法。
煮茶时,茶水比例可用1∶80,冲泡法茶水比例约为1∶50。
总而言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要掌握好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
二、水温1、水温高低:水温高低是影响茶叶水溶性物质溶出比例和香气成分挥发的重要因素。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21a2b002e3f5727a5e9627d.png)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茶艺基础知识——泡茶用水的选择一、古代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
古人大多选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接着是清洁的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
二、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认为“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质要清。
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
其二,水体要轻,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越多功能。
有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0.1ppm时,茶汤发暗,滋味变淡;铝含量超过0.2ppm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钙离子达到2ppm时,茶汤带涩,而达到4ppm时,茶汤变苦;铅离子达到1ppm时,茶汤味涩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轻为美。
其三,水味要甘。
“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所谓水甘,即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
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
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
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
“流水不腐”现代科学证明了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三、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1.感官指标色度不超过15度,浑浊度不超过5度,不得有异味、臭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茶道入门知识

茶道入门知识茶,这个贯穿了中华民族历史的饮品,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茶道则成为了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茶道入门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入门知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日本、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茶。
每个地方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对于茶和茶道的发源地中国,饮茶早已被看为懂得修身养性的标志之一。
在现代社会,喝茶不仅仅能静心、静神,还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对于有生活品味的人来说,茶不单单是一种饮品,懂得茶道、品茶早已成为个人修养和品味的体现。
在繁杂的现代社会,儒雅的茶道显得越为珍贵。
中国的茶道十分具有哲学色彩。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
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朴素、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又提出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由此可见,中国的茶道精神在单纯的“茶”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极具哲学性的处世精神。
那么对于现代人而言,除了自己品尝的茶之外,用处最多的便是功夫茶了。
功夫茶历来讲究“品饮工夫”。
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
是礼宾待客的第一道习俗。
功夫茶分为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更多的人用工夫茶来待客。
而待客之道,更为讲究。
今天我们就为您来讲一讲功夫茶的作用和讲究。
功夫茶茶具茶壶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
”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
茶杯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
茶道的基本步骤

茶道的基本步骤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那茶道过道园林设计效果图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茶道的基本步骤,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的基本步骤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
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
宜兴的紫砂壶。
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茶道的要素(一)环境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
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
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
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气五味
• 中药的四气(或四性)即寒、凉、温、热,表 明药物的寒热特性。五味即辛、甘、酸、苦、 咸,表明药物的味道。这两者,都与该药的功 效与主治有着很大的关系。
• 茶的总体性味在《本草纲目》里载“味苦、甘, 微寒,无毒”。中医理论一般认为:甘者补而 苦则泻,可知茶叶是兼补、泻的良药。微寒, 即凉也,具寒凉之性的药物可以清热、解毒。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说∶“茶苦而寒,阴 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 火降则上清矣。”
•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 形神不邪也。”人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 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净。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提壶、注水、出汤
• “提壶、注水、出汤”,泡茶真的很简单, 就在这简单的重复中始终心生欢喜,时时 返观自己,这便逐渐上升到了道的境界。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吃茶养生与身心健康
• 习茶的第一个理由当然是为了身体的健康, 由吃茶养生与身心健康是逐步进入茶道境 界是一个茶者的必由之路。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为饮最宜
• 孙中山先生也主张“茶寿”说,他称赞茶“是 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常人 所饮者为清茶,饮食者为淡饭”,“穷乡僻壤 之人,粗茶淡饭,不及酒肉,常多上寿”。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紫砂壶水景图
中医讲悬壶济世,生活茶道提倡持杯益人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茶为万病之药
• 《神农本草》中记载:“茶叶味苦寒,久服安 心益气,轻身耐劳。” 《神农食经》亦云: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 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写道: “诸药为各病之药,惟茶为万病之药”,足见 茶之药功卓著。
生活茶道入门
蓝彬 2013年4月25日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习茶:别无工夫
• 日本书道大师、石禅园林大 师、日本临济宗僧:梦窓 (chuāng)疎(shū)石(1275~ 1351)作品“别无工夫”。
• 梦窓疎石为宇多天皇後裔。 师对造园之指导亦发挥其卓 越才能,所造庭园静寂闲雅, 富于禅风。尤以西芳寺、天 龙寺、永保寺、吸江寺、瑞 泉寺、惠林寺等最享盛名。
• 《旧唐书·宣宗纪》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唐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有个130岁的和尚来 到洛阳,宣宗问其长寿之道,和尚答:少时家 贫,无药可服,一生惟爱喝茶,日饮百碗亦不 厌多。这个故事里的老和尚的长寿秘诀就是饮 茶而已。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养生先养心
• 茶对人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养心为主、养身 为辅。养生先养心,心养则寿长。
• 一心生活茶道提倡在茶事过程中崇尚本真、 自然,不事雕凿,质朴无华。生活茶道至 简至易,又至精至微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茶道之本意,在清净六根
• 茶事进行的过程如《叶隐》卷二所说:茶 道之本意,在清净六根(眼、耳、鼻、舌、 身、意)。眼之所见,挂轴插花。鼻之所 闻,袅袅幽香。耳之所听,釜之沸声。举 止端庄,五根清净,心自清净,直至意净。 二六时中,不离茶道之心。无所凭借,道 具,唯有相应之物。
• 王明阳《答友人问》云:“知行原是两个 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 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我们会泡茶吗?
• 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说泡茶:“简便异 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
• 千利休也说过:“茶道无他事,只是煮水、 泡茶和品尝而已。”这都说明泡茶其实很 简单,我们每个人都会,作为教人研习茶 道的人,只是教人规矩,以符合自然规律。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茶:中庸之饮
• 茶叶含有500多种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本 身就是一剂自然天成的良方,所以陆羽才 说:“体均五行调百疾”,杜育《荈赋》 也写道:“调神和内”。生活茶道与中庸 之理确实是一致的,忽思慧《饮膳正要》: “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 及之病。”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荣西荣西禅师之《吃茶养生记》
• 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开头就 说:“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 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 人伦采之,其人长 命也。”
• 荣西认为:“心脏是五脏之君子也,茶是五 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之上味也,因兹 (此)心脏爱苦味,心脏兴,则安诸脏也”。 “其辛酸甘咸之四味恒有而食之,苦味恒无 故不食之。是故四脏恒强,心脏恒弱,故生 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苦味能强心。
• 研习生活茶道有其必要的程序,饮茶了喝 茶的滋味以外,更重要的是借品茗养生养 心。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快”会导致很 多疾病,而中国茶道能调节我们的身心灵, 使我们的身体放松,心绪平静,才能达到 吃茶养生和身心健康的目的。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茶与中医
• 《黄帝内经》里说:“智者之养生也,必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 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 视。”作为一个习茶的人,应该遵循自然 规律行事,养生也是如此。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 王阳明:“合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的 方识本体(《传习录》)。”
• “本体”与“工夫”的关系可以理解为 “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
• 习茶是我们生活中的修行。涵括精茶、茶 人、真水、活火、妙器、幽境六个方面。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工夫茶
• “工夫茶”三种主要内涵: 那就是茶人的素 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 明代的《茶谱》将饮茶的功效归纳为:“人饮 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 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这都 说明茶对身体的功效很显著。
一心苑:吃茶、珍重、歇憩
体质与茶
• 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燥热、虚寒之别,而茶叶也有凉 性及温性之分,故燥热体质的人以饮绿茶、白茶等凉 性茶为宜,虚寒体质者以饮红茶、熟普洱等温性茶为 宜。中医认为红茶与熟普洱等温性茶的主要功效是调 理脾胃,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 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 要因素。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可见养脾胃多么重要。 此外,中医还认为常饮茶可使人元气旺盛,百病自然 难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