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补偿训练
体育课堂补偿性体能练习三原则

体育课堂补偿性体能练习三原则补偿性体能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保障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术,体育教师有效设计出的有益于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以补充、完善和发展为目的,与动作技能和健康相关或相异的体能。
它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而定,与技能相辅相成,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笔者针对不同的教材类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探索补偿性体能练习的方法。
一、身体均衡发展原则,投掷类教材为例1.延伸主教材所需体能的补偿练习目的:投掷沙包”主要是发展学生上肢的力量与爆发力,在投掷物出手的一瞬间有速度、有力量的将投掷物掷出。
针对投掷技术中的爆发力、挥臂重点问题,采用传统游戏,利用自制器材等辅助手段对主教材问题进行补偿性体能练习。
通过游戏激发运动兴趣,解决挥臂充分问题。
练习方法:课前学生每人制作两个纸牌,两人为一组,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出牌,当对方的纸牌被打动,打牌者记1分,被打翻记2分,两人轮换进行,在1分钟时间内看谁得分最多。
学生通过用力挥臂打击纸牌,强化技术重点问题,在游戏中补偿体能。
练习建议:利用打纸牌游戏进行补偿性体能练习时,可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有效进行分组和规定时间。
能力较强者两人采用30秒时间,能力较弱者采用1分钟时间,以个体差异性决定练习时长。
同时注意强调纸牌的制作,尽量保证用质量相近的纸张,且有一定的分量,能够有效体会挥臂发力问题。
2.弥补主教材缺失体能的补偿练习目的:在“投掷沙包”的教学过程中,上肢的练习居多,下肢的练习就会缺失,属于肢体失衡的一种状态,为了让学生的体能全面发展,弥补主教材缺失的补偿性体能练习一般都会放在主教材的练习之后,这时学生处于一个疲劳期,兴趣与参与度都会有所降低,利用接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激情,锻炼学生的体能,使学生的上下肢得到均衡的发展。
练习方法:1.教师发令后,两人一组手拉手面对面下蹲,做正向、侧向连续蹲跳二人同时协调用力向折回线跳进,跳过折回线后,再迅速跳回,以先跳回的组为胜。
经典牛顿力学实验方法总结

经典牛顿力学实验方法总结引言:经典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它描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现象。
为了研究和验证牛顿力学的原理,许多实验方法被发明和应用。
本文将总结几个经典牛顿力学实验的方法及其原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实验。
一、万有引力实验1. 实验概述万有引力实验是通过研究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来验证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该实验通常通过测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来进行。
2. 实验步骤和原理首先,需要准备两个物体,一个较小的物体和一个较大的物体。
将它们悬挂在天平上,并记录下天平的示数。
然后,将两个物体相互靠近,观察天平指示的变化。
通过记录天平指示的变化和物体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得出引力和距离的关系,从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二、自由落体实验1. 实验概述自由落体实验是用来验证牛顿的自由落体定律的实验。
该定律指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会以匀加速度自由下落。
2. 实验步骤和原理在自由落体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个竖直的通道,并在通道的底部放置一个测量装置。
首先,将物体从通道的顶部释放,并用测量装置记录物体下落所经过的时间。
通过分析时间和物体下落的距离,我们可以验证自由落体定律,并计算出自由落体物体的加速度。
三、弹簧振子实验1. 实验概述弹簧振子实验是用来研究和验证弹簧的弹性系数和物体振动的实验方法。
该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弹簧的力学性质和物体在振动过程中的行为。
2. 实验步骤和原理在弹簧振子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弹簧和一个质量较小的物体。
将物体悬挂在弹簧上,并记录下物体的振动情况,如振动周期、振幅等。
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弹簧的弹性系数,我们可以研究它们对振动行为的影响,并验证弹簧的胡克定律和物体的振动规律。
结论:通过对经典牛顿力学实验方法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实验在验证和研究牛顿力学定律中的重要作用。
万有引力实验帮助我们了解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自由落体实验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而弹簧振子实验则帮助我们研究和验证弹簧和物体的振动行为。
高考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模拟题解析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建议用时45分钟)1.(2019·石家庄模拟)在一节火车车厢内有一个光滑的水平桌面,桌上有一个小球。
旁边的乘客观察到,如果火车在水平铁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桌面上保持静止。
如果火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小球就会由静止开始向后运动。
这说明()A.以匀速运动的车厢为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成立B.以加速运动的车厢为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成立C.无论是以匀速运动的车厢为参考系还是以加速运动的车厢为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都成立D.无论是以匀速运动的车厢为参考系还是以加速运动的车厢为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都不成立【解析】选A。
牛顿第一定律只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
应选择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为参考系。
2.如图所示,一个劈形物体M,各面均光滑,放在固定的斜面上,上表面水平,在上表面放一个光滑小球m,劈形物体从静止开始释放,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B.竖直向下的直线C.无规则曲线D.抛物线【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三点:(1)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受不受力。
(2)球的初始状态是什么。
(3)水平方向是否发生位移。
【解析】选B。
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且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将保持静止(速度为零)的状态。
该方向上不会发生位移,只在竖直方向向下运动,因此在碰到斜面前其运动轨迹是竖直向下的直线,则B正确,A、C、D错误。
3.(2019·日照模拟)一列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处有一小球,若车厢内的旅客突然发现(俯视图)小球沿如图所示的虚线从A点运动到B点,则由此可以判断列车的运行情况是()A.减速行驶,向北转弯B.减速行驶,向南转弯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解析】选B。
由图可知小球相对于车厢向前运动,所以列车应减速,又由于小球相对于车厢向北运动,所以列车应向南转弯,B正确。
【补偿训练】一汽车在路面情况相同的公路上直线行驶,下列关于车速、惯性、质量和滑行路程的讨论,正确的是()A.车速越大,它的惯性越大B.车的质量越大,它的惯性越大C.车速越大,刹车后滑行的路程越长,所以惯性越小D.车速越小,刹车后滑行的路程越短,所以惯性越小【解析】选B。
探究牛顿运动定律时候的阻力补偿法

探究牛顿运动定律时候的阻力补偿法
牛顿运动定律是指引力越大,物体受到的加速度越大,或者说,引力与物体受力的大小是成正比的,这是物体行动的基本定律,许多运动科学中的运动规律可以归结为牛顿运动定律。
虽然牛顿运动定律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物体运动的真实情况,但问题是,在实际应用中,物体运动时也会受到阻力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想要更精确地模拟实际物体的运动,就需要考虑阻力补偿法。
阻力补偿法指的是,当物体受到弹性阻力或摩擦力等外界阻力的时候,为了使物体的运动保持平衡,需要增加额外的力,即补偿外界阻力造成的偏离力,以便使物体的实际速度保持不变。
这种补偿法可以用来模拟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轨迹,可以很好地模拟实际物体的运动过程。
总之,阻力补偿法是一种可以有效模拟实际物体的运动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阻力补偿法可以用来补偿外部因素造成的偏离力,以便使物体的实际速度保持不变,而更精确地模拟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
人教版 高一物理 第七章 4

4.宇宙航行一、宇宙速度1.牛顿的设想:如图所示,把物体水平抛出,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
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即G Mmr2=m v2r,则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v=GMr2.三个宇宙速度:注意:三个宇宙速度均为发射速度,而不是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
二、人造地球卫星1.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科学家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3.地球同步卫星:(1)轨道在赤道上方高度约36 000 km处。
(2)相对地面静止,故角速度和周期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周期相同。
三、载人航天与宇宙探索1.1961年4月12日,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入“东方一号”载人飞船,铸就了人类进入太空的丰碑。
2.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
3.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4.2017年4月20日,我国又发射了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入轨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自动交会对接。
某同学学习了“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后,总结出以下结论:①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与地球的质量有关。
②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
③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也是7.9 km/s。
④由v=GMr,高轨道卫星运行速度小,故发射高轨道卫星比发射低轨道卫星更容易。
你的判断:正确的结论有①②。
将人类送往月球的土星五号(图1)高110米,重3 000吨;将人类从月球带回来的登月舱(图2)仅高7米,重15吨。
思考:为什么两者差距如此巨大呢?提示: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远小于地球的,脱离月球所需要的能量也小的多。
一、第一宇宙速度(物理观念——相互作用观念)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登上太空。
补偿法-高考物理的重要思想

补偿法-高考物理的重要思想一般说来,中学物理中很多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对一些理想的、完整的模型研究而推导出来的。
但是,在中学物理的知识应用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实际的、残缺的模型,这些模型不便于直接运用公式进行分析计算。
这类问题,从表面上看无从下手,或者由题设条件很难直接求解。
但是,在与原题条件不相违背的前提下,如果适当地补偿一定的物理模型、物理装置,或者一定的物理过程、物理量等,补缺求整,补漏求全,往往可以使问题由“死”变“活”,由“繁”变“简”,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
这种思维方法称之为补偿思维。
通过以下几个例题可以看出这种补偿思维在中学物理题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一、补偿使实际问题模型化1、 通过补偿使实际物体向物体模型转化物体模型是实际物体的抽象和概括,其特性通常为人们所熟悉,题目所给不是人们所熟悉的物体模型,可以考虑适当地补偿、转化,使实际物体转化为物体模型,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1:半径为R 的均匀球内切去一个半径为R2 的小球后,质量为M ,如图1已知两球内切,在两球心O 1、O 2的连线上距O 1为2R 处的质量为m 的质点P 受到的引力多大?分析:这是一个残缺的模型,球壳对P 处质点的引力不能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但是如果将切去的部分填补上去, 使其变成一个完整的均匀球体,一个均匀的球体与一个质点间的 引力即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直接计算。
填补以后的球体对质点P 的 引力是填补上去的球体与球壳对质点P 的引力的合力,应用万有 引力定律和力的合成即可求解。
解答:将切去的部分填补上去,设完整球体对质点P 的引力为F ,球壳部分对质点P 的引力为F 1 ,填补上去的球体对质点P 的引力为F 2,则根据题意有 F=F 1+F 2根据万有引力定律 F=G (M+M 1)m(2R )2,F 2=GM 1m(2R+R 2)2又 M 1=M43 π[R 3-(R 2)3] ×43 π(R 2 )3=M7 代入F 、F 2得F=2GMm 7R 2 , F 2=46GMm175R 2又 F=F 1+F 2∴ F 1=F ﹣F 2=2GMm 7R 2 ﹣4GMm 175R 2 =46GMm175R 2图 12、通过补偿使实际运动向运动模型转化运动模型是实际运动的抽象与概括,其规律简单明了,当题目涉及到的运动形式难以求解时,适当补偿,可以将实际运动转化为运动模型以便于求解。
高一物理【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实验】专题训练

1高一物理【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实验】专题训练 题组一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分别采用如图(a)、(b)、(c)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
已知他们使用的小车完全相同,小车的质量为M ,重物的质量为m ,试回答下列问题:(1)①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中,必须补偿小车和长木板之间的阻力的实验小组是 。
A.甲、乙、丙B.甲、乙C.甲、丙②实验时,必须满足“M 远大于m ”的实验小组是 (填“甲”“乙”或“丙”)。
③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的操作均完全正确,他们作出的a-F图线如图(d)中A、B、C所示,则甲、乙、丙三组实验对应的图线依次是(填“A、B、C”“C、B、A”或“C、A、B”)。
(2)实验中,有同学用打点计时器得到了在不同拉力作用下的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并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按打点先后依次标为0,1,2,3,4,5。
由于不小心,几条纸带都被撕断了,如图所示(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图中数据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请根据给出的四段纸带判断:在b、c、d三段纸带中,可能是从纸带a上撕下的是。
A.bB.cC.dD.无法确定(3)小明同学采用图(b)所示实验装置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画出的a-F图像是图(d)中的一条直线,图线与横坐标的夹角是θ,求得图线的斜率为k,则小车的质量为。
题组二测定动摩擦因数232.如图(a)所示,某同学设计了测量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
所用器材有:铁架台、长木板、铁块、米尺、电磁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 Hz 的交流电源、纸带等。
某次实验时,调整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使θ=30°。
接通电源,开启打点计时器,释放铁块,铁块从静止开始沿木板滑下。
多次重复后选择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如图(b)所示。
高中力学定理在医疗康复领域有哪些创新应用

高中力学定理在医疗康复领域有哪些创新应用在我们的高中物理学习中,力学定理是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你可能未曾想到,这些看似只存在于书本和试卷中的知识,其实在医疗康复领域有着令人惊喜的创新应用。
它们为患者的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康复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高中力学中的一些关键定理,比如牛顿第二定律 F = 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定理在医疗康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康复训练中,对于肌肉力量的恢复和增强,就可以基于这一定律来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
例如,对于下肢受伤需要恢复行走能力的患者,康复师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体重(m)和设定合理的加速度(a)目标,来计算出所需施加的力(F)。
然后,借助相应的康复器械,如阻力训练设备,为患者提供精确的阻力,帮助他们逐步恢复肌肉力量。
再来说说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在康复治疗中,这一定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假肢的设计为例,当假肢与地面接触时,假肢会对地面施加一个力,而地面会同时给假肢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通过巧妙地利用这一定律,工程师可以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力学的假肢,使其在行走、奔跑等动作中能够更好地模拟真实肢体的运动,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并提高假肢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除了牛顿定律,胡克定律(F = kx,其中 F 为弹簧的弹力,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 为弹簧的伸长量)在医疗康复领域也有出色的表现。
在一些康复器械中,如弹性绷带和康复训练用的弹簧器材,胡克定律被用于控制和调整施加在患者身体上的力量。
例如,对于关节活动度受限的患者,康复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劲度系数(k)的弹簧,并通过控制弹簧的伸长量(x)来提供适当的拉力,帮助患者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在康复治疗的实际应用中,力学定理的综合运用更是常见。
比如,对于脊柱侧弯的患者,康复治疗方案不仅要考虑到脊柱所承受的重力和肌肉的拉力,还要考虑到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惯性和向心力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运动定律(补偿训练) 1.一位同学乘坐电梯从六楼下到一楼的过程中,其v t -图
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前2s 内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B .前2s 内该同学的加速度大小是最后1s 内的2倍
C .最后1秒内该同学对地板的压力大于地板对他的
支持力
D .该同学在10s 内的平均速度是1.7m/s
2.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块始终受水平恒力F 的作用而运动,在其正前方固定一个足够长
的轻质弹簧,如图所示,当物块与弹簧接触
后向右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接触弹簧后即做减速运动
B .当物块的加速度为零时,它的速度最大
C .当弹簧处于压缩量最大时,物块的加速度等于零
D .物块接触弹簧后先加速后减速
3.(多选题)如图所示,在沿东西方向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放
一竖直木块,突然发现木块向西倒,则小车可能的运动情况
( )
A .向东做匀速运动
B .向东做减速运动
C .向东做加速运动
D .向西做减速运动
4.如右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 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
量为M 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
于静止状态。
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
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1a 、2a 。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则有
( )
A .1a g =,2a g =
B . 10a =,2a g =
C .10a =,2m M a g M +=
D .1a g =,2m M a g M
+= 5.(单选)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冰面上“拔河”。
两人中
间位置处有一分界线,约定先使对方过分界线者为赢。
若绳子
质量不计,冰面可看成光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 .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D .若乙收绳的速度比甲快,则乙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6.(不定项)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而上有一质量为M 的斜劈,其斜面倾角为α,一质量
为m 的物体 放在其光滑斜面上,现用一水平力F 推斜劈,恰使物体
m 与斜劈间无相对滑动,则斜劈对物块m 的弹力大小为( )
A. mgcos α
B. αcos mg
C. αcos )m M (mF +
D. α
sin )m M (m F +
7.如图,物体在水平力F 作用下静止于粗糙斜面上。
若稍许增大F ,仍使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则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F f 、支持力F N 以及这两个力(F f 和F N )的合力F 合变化情况是( )
A .F f 不一定增大,F N 一定增大,F 合一定增大
B .F f
一定增大,F N 一定增大,F 合不变
C .F f 、F N 不一定增大,F 合一定增大
D .F f 、F N 、F 合均增大
8.质量为m 0=20kg 、长为L =5m 的木板放在水平面上,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15。
将质量m =10kg 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以v 0=4m/s 的速度从木板的左端水平抛射到木板上,小木块与木板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4(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 =10m/s 2).则以下正确的是
A .木板一定静止不动,小木块不能滑出木板
B .木板一定静止不动,小木块能滑出木板
C .木板一定向右滑动,小木块不能滑出木板
D .木板一定向右滑动,小木块能滑出木板
9.(单选)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v0=2m/s 的速度匀速运行。
t=0时,在最左端轻放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t=2s 时,传送带突然制动停下。
已知滑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
下列关于滑块相对地面运动的v-t 图像正确的是
10.(多选) 如图甲所示,物块的质量m=1kg,
初速度v0=10m/s,在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 作用下从O 点沿粗糙的水平面向右运动,某时刻后
恒力F 突然反向,整个过程中物块速度的平方
随位置坐标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
示,g=10m/s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0-5m 内物块做匀减速运动
B .在t=1s 时刻,恒力F 反向
C .恒力F 大小为10N
D .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