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药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花药离体培养的名词解释

花药离体培养的名词解释

花药离体培养的名词解释花药离体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花药分离出来并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的技术方法。

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可以研究植物生殖细胞的发育、花粉的萌发和胚胎发生等过程,也可以用于植物育种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花药的离体培养技术步骤花药离体培养技术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花药的收集与消毒、花药的培养基制备、花药的切割、花药培养的条件控制和培养周期的调整。

首先,在花药采集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卫生消毒,以防止细菌、真菌的污染。

花药应该从健康、无病毒的植物中采集,并使用无菌工具将其分离出来。

其次,花药离体培养所需的培养基需要在无菌条件下准备。

培养基一般包含营养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固体凝胶剂。

营养物质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植物生长调节剂则可以促进花药的发育和胚胎发生。

固体凝胶剂常用的是琼脂或琼脂糖,用于固定培养基。

接下来,将花药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片段,并分别放置在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切割时需要确保花药组织的完整性,避免细胞的损伤。

在培养花药的过程中,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控制,包括光照、温度和湿度等。

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助于花药的正常生长和胚胎发生。

温度和湿度的调控则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和萌发等生理过程的发生。

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需要,培养周期可以进行调整。

有些实验需要短暂培养,仅用于观察花粉的萌发情况;而有些实验需要长期培养,以研究花粉和胚胎的发育过程。

二、花药离体培养的应用领域花药离体培养广泛应用于植物繁殖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 花粉发育与萌发研究: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可以观察花粉的发育和萌发过程,研究花粉的生理活性和花粉管的发育机制。

2. 花粉培养与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可以用于实现植物的杂交育种。

通过培养不同种类植物的花药,并使其产生花粉,可以进行异源杂交,并研究相关育种特征。

3. 胚胎培养和胚胎发生研究:花药离体培养可以促进植物的无性繁殖,即从花药中分离出胚胎,并培养其发育成植株,用于植物繁殖的快速繁殖和品种改良。

第4章 花粉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第4章 花粉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5
第一节
相关知识基础三、花药培养的简和概况• 第一个被发现的单倍体植物是1921年Bergner在蔓陀罗植物 群体中发现的。发现单倍体植物后不久,1924 Blakeslee和 Belling就提出了在植物育种中利用单倍体减少杂交后代分离, 加速性状稳定,缩短育种年限的设想。 • 由于自然条件下出现的单倍体很少,此后育种学家和植物学 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单倍体植株的人为诱导方面。由于当 时组织培养技术的水平还很低,直到 1964年才由Guha和 Maheshwari利用花药培养的方法在毛叶蔓陀罗这个植物种上 取得成功。
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15
第二节
花药培养技术
二、选材
• 有研究结果表明,发育落后的花粉在培养条件下有发 育成愈伤组织或胚的更大可能,并将这部分花粉称为 胚性花粉。 • 在大麦中,花药下半部的异常花粉的比例比花药上半 部的比例高,因此,由花药下半部的花粉形成的愈伤 组织也比上半部要多。 • 异常花粉并不是愈伤组织的唯一起源,正常的花粉也 是可以形成愈伤组织或胚的,不过两者在对培养基的 反应程度有不同。
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9
第一节
相关知识基础
四、花粉的发育过程
•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胼胝质壁溶解 • 小孢子母细胞 2个小孢子 4个小孢子 单个小孢子
• 形成大液泡,分裂 积累储藏物质 • 单个小孢子 营养细胞…………在花粉管伸长过程中退化 • + 分裂 • 生殖细胞 2个精子……(双受精)
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13
第二节
花药培养技术
二、选材
• 花粉发育时期的确定一般采用对花药进行染色压片后在显 微镜下观察的方法。染色的染料一般是醋酸洋红,也叫醋 酸卡红(acetocarmine)。通过染色可以简单地辨别减数分 裂前期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的四分体初期和后期, 单核期和双核期等。 • 在染色镜检后,通过建立花粉适当时期和植株某些器官的 发育阶段特征的联系就可以进行准确有效的选材。例如, 水稻采样的合适时期是剑叶完全抽出后剑叶叶片基部距离 前一片叶的叶片基部2-10厘米左右时;矮牵牛是花瓣开始 显色的时候。

教学目的:掌握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技术,掌握花药和花粉培养在单倍

教学目的:掌握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技术,掌握花药和花粉培养在单倍

教学目的:掌握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技术,掌握花药和花粉培养在单倍体育种中的重要应用,了解我国单倍体育种成就。

职业教学技能点:具有进行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的基本能力,具有单倍体育种认知,初步具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基础能力。

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重点:花药培养方法,花粉培养方法,单倍体育种上应用教学难点:花药培养与花粉培养的取材时期,单倍体植物缩短育种年限教学内容:第一节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技术一、概念1.概念花药培养其外植体是植物雄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就培养方法和技术来讲,属于器官培养的范畴。

花粉培养的精确定义是:将处于一定发育阶段的花粉从花药中分离出来,再加以离体培养。

有时花粉培养也称为小孢子培养(microspore culture)。

从培养方法和技术方面来讲,它属于细胞培养的范畴。

二、花药培养首先报道通过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成功的是印度学者Guha、Maheshwari (1964, 1966)。

目前已有250多种植物花药培养成功。

目前,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的技术途径已在禾本科作物、茄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的育种中广泛应用。

花药培养可诱导花粉发育形成单倍体,快速获得纯系;缩短育种周期,利于隐性突变体筛选、提高选择效率;与二倍体融合成体-配杂种。

花药培养的基本程序是:外植体选择-外植体(花蕾)预处理—外植体消毒—剥取花药—接种—诱导培养—分化培养(一)花药培养方法1、材料的选取:大多数植物的花药培养,成功率最高的是单核期或单核中晚期。

花粉发育时期的检测一般将植物的花药置于载玻片上压碎,加醋酸洋红1~2滴染色,再进行镜检以确定花粉发育时期。

水稻等植物的花粉,处于单核期时尚未积累淀粉,在进入三核期后的花粉开始积累淀粉,因此可用碘—碘化钾染色鉴定。

花粉发育时期与花蕾或幼穗大小、颜色等特征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花药培养的成功与供试材料的遗传背景、供试材料的生理状态、花粉的发育时期有关。

花粉发育时期图示如下:四分体—小孢子—单核花粉—双核花粉最适期2、材料与处理与灭菌3-5℃低温处理3-10天-(大花蕾将萼片剥掉)-酒精几秒-0.1%升汞10min-无菌水冲洗。

花药培养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花药培养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案例三
总结词
通过花药培养技术,成功改良了水稻的品质特性,提高了稻米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品质, 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
详细描述
在实践中,科学家利用花药培养技术,从水稻花药中诱导出单倍体植株,通过遗传转化 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成功改良了水稻的品质特性。这些改良品种的稻米在营养成分 、口感、气味等方面表现出更加优良的品质,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同时
,这些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也有效提高了水稻生产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04
花药培养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 前景与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高效花药培养体系的建立
通过优化培养基组成、激素配比等条件,提 高花药诱导率和小孢子发育成功率,缩短育 种周期。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花药培养获得的水稻材料进行 基因改造,提高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花药培养技术在多个 作物上获得成功,并应用于育种实践 。
花药培养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能够快速获得单倍体材料,缩短育种周期;可结合基因工程 技术进行分子标记和基因定位;可提高育种效率和品质改良 。
局限性
技术难度较大,需要较高的实验技能和经验;诱导产生的单 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不整齐,需要加倍后筛选纯合体;受基 因型限制,某些品种可能不适合采用花药培养技术。
特点
具有高效、快速、稳定等优点, 能够快速获得单倍体材料,缩短 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花药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成熟阶段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开始探索花药 培养技术,成功诱导花粉形成单倍体 。
21世纪初,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 程技术的发展,花药培养技术更加成 熟,广泛应用于作物育种领域。

加工番茄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研究

加工番茄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研究

加工番茄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研究加工番茄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研究引言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领域。

花药培养是一种重要的遗传育种技术,可以利用花药组织途径进行细胞和基因转化,实现DNA插入和基因编辑等操作。

本文旨在探讨加工番茄花药培养中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研究,以期为番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加工番茄花药培养介绍花药是植物雄蕊的一部分,由4个花袋组成,内含花粉颗粒。

花药培养是利用花药组织进行细胞和基因转化的一种技术,早在20世纪中叶就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花药培养具有操作简便、代代传承性强、代谢能力活跃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面。

二、加工番茄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1. 培养基配方加工番茄花药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需要选择适合的培养基配方。

通常采用固体或液体MS培养基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激素)来诱导花药组织分化。

2. 影响愈伤组织形成的因素愈伤组织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培养基成分、激素浓度等。

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可以有效地调节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

3. 愈伤组织诱导方法常用的愈伤组织诱导方法包括直接培养法、间接培养法和悬浮培养法。

直接培养法是将花药组织直接接种到培养基上;间接培养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愈伤诱导剂,使花药组织诱导分化;悬浮培养法则是将花药组织悬浮于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搅拌等方式刺激其分化。

三、加工番茄花药培养愈伤组织分化研究1. 愈伤组织分化机制愈伤组织分化是指愈伤组织从无定形细胞逐渐发育为成熟组织器官的过程。

愈伤组织的细胞分化受到基因调控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转录因子、生长调节剂和营养物质等。

2. 愈伤组织分化相关基因研究研究发现,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相关基因的激活和表达。

这些基因参与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分化和营养物质代谢等关键过程。

3. 愈伤组织分化调控因子的功能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克隆和功能分析等方法,对愈伤组织分化相关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花药离体培养的原理

花药离体培养的原理

花药离体培养的原理
花药离体培养是一种利用花药组织通过体外培养方式进行植物细胞或组织的繁殖与培育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花药取出并消毒处理后,将其放置在含有合适激素和养分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发育和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首先,花药取出后进行消毒处理,以去除外界的细菌和真菌等污染物,确保培养过程的无菌性。

接下来,将处理后的花药放置在含有适宜营养成分和激素的培养基中。

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提供了花药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等养分,而激素的添加则可以促进花药的分化和生长。

在培养基的作用下,花药组织开始分裂和分化。

细胞逐渐增殖,形成胚胎体和原基细胞。

胚胎体进一步发育成愈伤组织,而原基细胞则发育成新的鳞茎或花芽。

通过调节培养基的成分和激素的浓度,可以控制花药离体培养的过程和结果,例如促使愈伤组织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或者诱导花药发育成花芽。

通过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对植物花药的组织再生和植株繁殖的控制,为植物育种和繁殖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

同时,这种技术也可以用于研究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激素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利用花药培养创新水稻抗旱种质资源研究

利用花药培养创新水稻抗旱种质资源研究

表现抗旱 , 抗旱植株 获得 率为 6 .8 6 1 %。其 中, 抗旱性级 别为 1
级、 、 3级 5级 , 别 为 4 4 % 、7 6 % 、4 1 % , 些材 料 将 为 分 .1 1 . 5 4 .2 这
抗旱育种拓 宽种质资 源。 关键词 : 水稻 ; 花药培养 ; 抗旱性 ; 种质 资源 中图分 类号 : S 1 5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 - 0 (0 8 0 - 5 -6 0 1 7 5 20 ) 20 00 4 0
维普资讯
第2卷 7

第2 期 20 年 2 08 月


(ed Se)
V 1 7 N . Fb 2o 0 2 o2 e. o8 .
资源与利 用 ・
利 用 花 药培 养创 新 水 稻 抗 旱 种 质 资 源研 究
孙 海波 , 李艳 萍 , 邹美 智 。 梁永 书 。 王景余 ( 津市农 作物研究 所 , 天 津 30 1 ) 天 0 12
Su y o n o ai g Rie D o g tr ssa c r ls B s d o t e u tr t d n I n v t c r u h —e itn e Gemp a m a e n An h rC l e n u
S UN ib Ha -o,L n pn IYa - ig,ZOU e-l ,LI M izl i ANG n -h Yo g s u,W ANG i gy Jn - u
() 1 取材与 预处理 在 田间选 取植株 健壮 、 无病 斑 、 叶 与倒二 叶 的叶 剑 枕距 为 5~1 m 的主 茎 或 一 级 分 蘖 , 单 核靠 边 期 0c 在
水稻花药培养【 是 当今生物技术 育种 中较为成 l 训

草莓的花药培养

草莓的花药培养

草莓的花药培养草莓(Fragari aananassa Duch) 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鲜艳美丽、芳香浓郁、柔软多汁,且富含糖、蛋白质、磷、钙、铁及大量维生素和有机酸。

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浆、果汁、果酒、糖水罐头及各种冷饮和速冻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由于传统繁殖方法病毒感染严重,产量低下,而且繁殖系数低、速度慢,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既可快速繁殖,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又可以减少病毒、恢复种性、提高产量等。

培育草莓无病毒苗的主要方法有热处理法、茎尖培养法和花药培养法等。

其中花药培养法脱毒率可达100%。

利用花药组培再生植株,主要基于植株在形成性器官、性细胞时,部分或全部病毒被脱离。

其优点是从愈伤组织形成到分化出茎叶过程中,可以脱除病毒,并且脱毒率比较高。

国内外研究表明,草莓花药培养所获植株不带病毒,其生长发育表现优于母株,可省去病毒鉴定程序,可以在病毒种类不清和缺乏指示植物鉴定条件下使用[1] 。

1 草莓病毒病的症状及发病条件1.1 症状及为害情况草莓感染病毒后,特别是感染单种病毒,大多症状不显著或者难以看出症状,称为隐症。

主要表现为长势衰弱、退化,如新叶展开不充分,叶片小型化、无光泽,失绿变黄,叶缘部位失绿更严重,叶片皱缩、扭曲、群体矮化、坐果少、果型小、产量低。

草莓病毒种类繁多,现约有28 种,我国产区普遍存在有4 种,即草莓斑驳病毒(SMoV、草莓皱缩病毒(SCr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和草莓镶脉病毒(SVBV。

我国草莓产区这4 种病毒单一品种带毒率在80%以上, 2种病毒复合感染率在20%^ 30%,3 种病毒复合感染率也有3%左右,单一病毒感染植株可使草莓减产20%-30% 2种病毒复合感染减产可达50%栽培年限越长,感染病毒种类越多,发病受害程度越重。

草莓病毒病主要由蚜虫、无性分株繁殖、根结线虫等传播。

1.2 发病条件1.2.1 毒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药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徐畅11021398111级种工二班引言花药培养技术是将成熟或未成熟的花药从母体植株上取下,放在无菌的条件下,使其进一步生长、发育成单倍体细胞或植株的技术。

花药培养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把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以改变花药内花粉粒的发育程序,诱导其分化,并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细胞团,进而形成一团无分化的薄壁组织——愈伤组织,或分化成胚状体,随后使愈伤组织分化成完整的植株。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27%,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0%。

水稻肩负着我国粮食安全、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及农民增收和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重任,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因此,水稻的生产状况对粮食安全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国际大环境下,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高生活水平的追求,培育超高产、品质优的水稻新品种,对育种工作者来说是新的任务,常规育种与花药培养育种、分子标记的技术相结合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花药培养育种是近代育种学的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了杂交育种和系统选择,以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为基础,结合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成为多学科协同作战、综合育种的新技术体系。

花种具有缩短育种年限、扩大变异范围、提高选择效率等优势,几十年来发展很快,尤其在水稻育种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综述了花药培养的特点、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和花药培养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一.花药培养育种的特点(一)后代稳定快,育种年限短常规杂交后代分离要经5 ~ 6 代才能稳定,应用花药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物经染色体加倍就可以获得纯合二倍体,其遗传性能相对稳定,常规F2每组合群体数从理论上计算为22n ( n 为基因对数) = 22 × 6 ( 水稻有12 对染色体) = 4 096 个体,而花培H1只需26 = 64 株就够了。

常规的杂交后代分离世代要在上下代间不断变异中选择,难度很大。

其中,即使存在优良变异个体,要代代准确、及时入选的概率也较小,而在大多数的花培H2株内,各种性状表现整齐一致,株系间容易比较,进行特性鉴定,有利于准确选择。

多数报道认为,在H2花粉植株的群体中,约90% 的个体在形成H2代株系时,株系内性状整齐一致,能稳定遗传,无分离现象。

因此,花培育种至少可比常规育种节省3 ~ 5 年时间。

(二)遗传类型多花药培养育成的植株是经过基因重组的具有多种多样基因型的花粉粒再生成的植株,所以能充分表现出同源杂合体减数分裂所产生的各种配子的基因型,同时单倍体在自然加倍过程中无有性受精过程中的配子竞争,加之在培养过程中诱导基因突变的概率较大,所以花培后代的遗传变异类型较常规杂交后代可能更丰富。

(三)选择效率高花药培养后代选择的群体是常规育种的1 /5 ~ 1 /2,而选择的效率是常规育种的3.32 倍。

育种目标涉及的基因位点比较少,多数基因位点的目的基因稳定时,花药培养育种比常规育种更有成效。

花药培养育种能使各种配子类型在植株水平较充分地显现出来,避免显性基因位隐性基因的上位性作用,使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显现出来,出现纯合目的基因的慨率也大大高于常规育种。

(四)打破不利性状的连锁关系花药培养可以克服亚种间杂交和远缘杂交中难以克服的杂种不孕现象,能打破不利性状的连锁关系,减少选择难度。

(五)利用花粉植株进行基因转移花药培养在水稻育种中已被用于抗稻瘟病基因的转移。

沈锦骅等在2年内即把抗性基因pi - ZT 由抗性材料“TorideNo. 2”转入地方品种,并育成了中花8 号和中花9 号2 个品种,如用常规方法,约需12 年时间才能完成。

二.花药培养影响因素(一)基因型对花药培养的影响供体植株的基因型是影响单倍体植株诱导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植株的花药对培养的反应不同,表现在花药培养力如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胚状体诱导率及植株诱导率等上,有些材料对某些培养基没有反应,因此材料的基因型是影响培养力最重要的因素。

花药培养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生产上应用的品种( 组合) 、育种的中间材料等。

试验结果表明,花药培养力的大小顺序为爪哇稻>粳籼杂种>粳稻>籼稻杂种>籼稻,但沈锦骅等认为粳稻>粳籼杂种。

王建平等的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广亲和品种与其他粳籼品种杂交的F1或其本身,花药培养效率都较好。

对于中间材料,江树业等认为,一般F1结实率高的花药培养后代出现结实正常且优良的个体的概率较大。

一般来说,组合中若有培养力较高的粳稻血缘品种,可以提高花药培养的效率。

(二)花粉发育时期对花药培养的影响接种花粉所处的发育时期对花药培养诱导愈伤具有重要影响。

花药培养中,并不是任何发育时期的花粉都可在离体培养时接受诱导产生胚状体,只有当花粉发育到一定时期,离体刺激才最敏感。

一般来说,单核中期和单核靠边期花药对诱导愈伤效果最好。

朱德瑶等认为,颖花浅绿色,花药伸长至颖壳2 /5 ~ 1 /2 时,花粉分化处于单接中、晚期,此时取穗较好,结果表明处于单核中期和单核靠边期的花粉具有较高的诱导率。

可根据水稻的生育期,在破口前1 ~ 2 周取穗,一般在傍晚进行,一是降低材料中水分散失; 二是对花药的生理活性及培养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三)预处理对花药培养的影响多数研究者认为,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花药培养诱导愈伤具有促进作用。

预处理方式有离心、低温、恒温、变温、γ射线、紫外光等方法,均能提高诱导率,但都表现出基因型的差异。

Genovesi 等认为低温预处理能显著提高花药的诱导率; 但诱导率与处理的温度和时间有关,处理温度不同,最适的处理时间也不相同,温度较低,时间可短,温度提高,时间应延长。

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能提高花药离体培养成活率,促使更多花粉细胞分裂分化; 最适时间与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低温处理的主要作用是改善花粉的生理状态,延缓花粉退化,提高内源激素水平,启动雄核发育。

因为不同品种的基因型小孢子对低温承受力不同,所需处理时间也就不相同。

处理时间不宜过长,应该在4 ~ 8 ℃之间处理7 ~ 10 d。

(四)培养方式对花药培养的影响花药培养方式已从琼脂固化培养发展出液体培养、双层培养、分步培养等。

( 1) 液体培养。

培养基中不加琼脂而保持液体状态,接种的花药漂浮在液面进行培养。

为防止培养物沉入培养基底部,造成长时间厌氧环境影响愈伤组织分化苗的能力,在培养基中加入30% 聚蔗糖,以增加培养基的密度和浮力,使其处在通风良好的状态中。

柴卫淑等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对水稻花药进行培养,结果液体培养基与固体培养基诱导时间相当,但液体培养基诱导的出愈率及绿苗分化率均提高约10%,由此认为,液体培养是提高水稻花药培养效率的可行方法。

( 2) 双层培养。

由于花药培养有密度效应,为增加花药接种密度须缩短培养基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防止造成污染和培养基蒸发,采用固体-液体双层培养基。

( 3) 分步培养。

将花药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漂浮培养时,花粉从花药中自然释放出来,散落在液体培养基中,然后及时用吸管将花粉从液体培养基中取出,放在琼脂培养基上,使其处于良好通气环境中,大大提高花粉植株的诱导率。

(五)接种密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接种密度对诱导率的影响报道较少,由于花药培养中的密度效应,即在一定范围内花药愈伤组织的形成随接种花药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接种密度直接影响花药在培养基上的营养竞争关系,呼吸代谢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和发育。

笔者认为70 个/瓶的花药接种密度较为合适。

三.花药培养在育种中的应用(一)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花药培养是将单倍体加倍形成二倍体植株的技术,从理论上讲,基因是完全纯合的,且具有纯合快、周期短等优点。

Bong 等认为用杂种F1进行花药培养可以获得超亲纯系,因此花药培养育种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提纯和选育上应用较多。

罗琼等利用花培技术育出优质粳稻恢复系,当年花药培养苗海南杂交,次年观察杂交组合配合力的表现,选择恢复度高、配合力强的材料作恢复系。

李艳萍等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在3 年里就选育出了一批育性转换期明显的光敏不育系,如93 - 92os、93 - 926S,它们与681 配组具有明显超亲优势,与对照( 1187) 相比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葛美芬等配套提纯了汕优63 的三系材料珍汕97B、珍汕97A 和恢复系明恢63。

四川农业大学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育成了恢复力强、配合力高的花广518、花广549、花广1357 和蜀恢162 等广亲和恢复系。

另外,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已选育出了具有良好育性转换特性的光温敏不育系1103S、H1286S、1647S、ZNDBS、培MS - 1 等。

籼粳中间型材料已成为花药培养育种研究的主体材料之一,籼粳杂交稻的花药培养是我国选育超高产杂交水稻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在常规稻育种中的应用1975 年我国利用花药培养育种技术第1 次育成了粳稻品种单丰1 号,标志花培技术在我国常规水稻育种中开始应用。

随后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育出了很多优良的常规品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中花系列品种( 中花8 - 14 号)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龙粳系列,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培育的花育1 - 3 号、花育13、花育560 等。

据统计,1975—1995年21 年间水稻花药培养品种播种面积为91 万hm2 ,1996—1998 年3 年合计为95 万hm2 ,超过了前21 年的总和; 至1998年共审定了40 余个品种。

李艳萍对1999—2002 年新品系入选结果进行了统计,4年中共入选62 个新品系,其中36 个为花药培养株系,占58%,充分显示出花药培养育种的高效。

在抗病育种中,杂交育种与水稻花药培养相结合往往易于获得高抗、优质的新品种。

(三)在种质创新中的应用花药培养后代产生了丰富的新种质资源,这些新种质由于综合性状优良,配合力、培养力、再生能力强而被广泛用于水稻品种改良。

如早期育成的花育1 号,是将抗病性较强、丰产性较好的日本晴与耐盐碱的千钧棒杂交的花药培养后代;李梅芳等应用花药培养技术,成功地将日本品种取手2 号的抗瘟性基因Pi - Z 导入北方水稻品种京系17,育成了高产、高抗稻瘟病且米质优良的品种中花8 号与中花9 号。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新育成的龙粳8 号集高产、早熟、优质、抗病、抗倒等优良性状于一身,并且导入了Pi - Z 抗稻瘟病基因。

籼粳杂交后代不育性高,分离世代长,很难获得中间类型,而花药培养技术用于籼粳杂交育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曾德洪等从75 - 85 × IR1529 - 680 组合中获得32个花药培养株系,生育期变幅79 ~ 109 d,株高变幅为49.9 ~119cm。

陈春荣等从花粉愈伤组织中筛选出抗5 - MT 的突变体,含有较多的色氨酸,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育种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