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合集下载

植物的组织培养方法

植物的组织培养方法

植物的组织培养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通过培养植物的各种器官组织,包括种子、茎、叶和根的细胞和组织,使其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生长和分化,从而产生新的植株。

这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园艺、林业和植物学研究中。

以下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 材料准备:首先,选择适合的植物作为材料,常用的包括水果、蔬菜和花卉植物。

收集新鲜的种子、茎、叶或根,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细菌、真菌和其他病原体的污染。

2. 植物组织的分离:将植物材料切成小块或将细胞分离开来。

对于植物的种子,可以直接将种子表面进行消毒处理后,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对于茎、叶和根等组织,则需要进行切割处理。

3. 培养基的准备:制备适当的培养基是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步骤。

培养基通常由无机盐和有机添加剂组成,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根据组织的不同类型,可以使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培养基。

4. 培养基的调整:将分离的组织放入培养基上,可以将培养基涂覆在组织表面上,或者将组织植入培养基中。

然后,在无细菌的条件下,将组织培养在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

5. 激素的添加:植物生长激素是控制植物生长和分化的关键因素。

在组织培养中,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添加适量的激素来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

常用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愈伤组织生成素等。

6. 愈伤组织的诱导:愈伤组织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产生的一种可分化细胞。

通过搅拌、震荡或辐射等途径,诱导组织分化成愈伤组织,然后将其继续培养。

7. 植株的再生:通过培养基中激素的平衡调节,可以使愈伤组织再生为整个植株。

在培养基中,植株的幼苗养分丰富,需要的培养基成分和激素浓度可能与之前的不同。

8. 培养环境的控制:为了使植物组织正常生长和分化,需要控制培养环境的参数。

例如,可以调节培养基的pH值、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9. 组织转化:经过培养,植物组织中可以引入外源基因,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性状,这被称为转基因。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种激素5种浓度的实验组合 6-BA mg/L) 0 NAA 0 (mg/L) 0.5 2.5 5 10 0.5 1 6 11 16 21 2.5 2 7 12 17 22 3 8 13 18 23 5 4 9 14 19 24 10 5 10 15 20 25
• 完全试验方案试验因子越多,处理数越多,试验越复杂,消耗的 精力、物力越多。为了减少试验处理,但又能准确全面地获得试 验信息,通常采用正交试验。例如,采用正交设计,在使用此表 时就可以安排4个因子,3种水平的试验,一共做9种不同搭配的试 验,其结果相当于做了27次种种搭配的试验。正交试验虽然是多 因素搭配在一起的试验,但是在试验结果的分析中,每一种因素 所起的作用却又能够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因此,一次系统的试 验结果,就可以把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成倍 的收获。在组织培养研究中,可用于同时探求培养基中适宜的几 种成分的用量,如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糖和其他成分的用量。
四、广谱实验法
• 在广谱实验法中,把培养基中所有组分分为4大类:无 机盐、有机营养物质(蔗糖、氨基酸和肌醇等)、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对每一类物质选定低(L)、中(M)、和高 (H)3个浓度。4类物质各3种浓度的自由组合即构成了 一项包括81个处理的实验。在这81个处理中最好的一 个可用4个字母表示。例如,一个包含中等浓度无机盐, 低等浓度生长素、中等浓度细胞分裂素和高等浓度有 机营养物质的处理即可表示为MLMH。达到这个阶段, 再试用不同类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即可找到培养 基的最佳配方。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生K素和细胞分裂 素对不同植物的活性有所不同。
• 不同的植物对培养基最适pH值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表 2—1),大多在5、6.5左右,一般培养基皆要求5.8, 这基本能适应大多植物培养的需要。 • pH值适度因材料而异,也因培养基的组成而不同。以 硝态氮作氮源和以铵态氮作氮源就不一样,后者较高 一些。一般来说当pH值高于6.5时,培养基全变硬; 低于5时,琼脂不能很好地凝固。因为高温灭菌会降低 pH值(约0.2—0.3个pH值)因此在配制时常提高pH值 0.2—0.3单位。pH值大小调整可用0.1M的NaOH和 0.IM的HCI来调整。lml的NaOH可使pH值升高0.2单 位,lml的HCl可使pH值降低0.2单位。调节时一定要 充分搅拌均匀。

第五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方案

第五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方案

第五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技巧。

3.培养植物组织并观察其生长和发育情况。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材料:麦芽糖、琼脂、植物激素(如IAA、ABA、GA3等)、幼绿豆胚轴组织。

设备:平板培养器、显微镜、高压锅、移液器、无菌操作器具等。

三、实验步骤:1.制备琼脂培养基a)称取适量琼脂加入适量蒸馏水中,搅拌均匀。

b)高压锅加热至沸腾,放入琼脂溶液,保持沸腾10-15分钟,使琼脂充分溶解。

c)将高压锅冷却后取出,倒入洁净的培养器中,晾凉并凝固。

2.准备植物组织a)将绿豆种子浸泡于水中,待种子发芽至一定程度。

b)取出绿豆胚轴组织,用刀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组织片段。

3.制备植物组织培养基a)取适量砂糖和植物激素(如IAA、ABA、GA3等),溶解于蒸馏水中。

b)加入适量制备好的琼脂培养基,搅拌均匀。

4.进行组织培养a)将准备好的植物组织片段放入培养器中,倒入制备好的植物组织培养基,使组织片段完全浸没其中。

b)盖上培养器盖子,用透明胶带密封,防止细菌浸入。

c)将培养器置于适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

5.观察和记录a)每天观察组织的生长和发育情况,记录变化。

b)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和细胞分裂情况。

c)观察是否有细菌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

d)记录实验数据,如生长速率、生长周期等。

四、实验要点:1.所有实验操作都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避免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2.组织培养基的配方可以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研究目的进行调整。

3.培养条件也根据不同植物种类的要求进行调整,如温度、光照等。

4.实验中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预期结果: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观察到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发育情况,研究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出健康的植物组织,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实验材料。

六、安全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小心使用实验器具,避免切伤或烫伤等事故发生。

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

第五章组织培养技术第一节植物组织培养所谓植物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 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狭义上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包括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株。

一、概述(一)概念1.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无菌操作,把植物的外植体接种于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成为完整植株的方法。

2. 外植体:是指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接种材料,它包括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等。

3. 愈伤组织(Callus ):原指植物在受伤之后于伤口表面形成的一团薄壁细胞,在组培中则指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二)组织培养类型1. 根据接种的外植体不同分:胚胎培养;器官培养;3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2. 根据培养基态相不同分:固体培养;液体培养;3. 根据培养过程不同分:初代培养;继代培养;(三)植物组织培养历史植物组织培养是20 世纪初开始,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有以下过程:思想准备阶段;理论奠基阶段;技术建立阶段;形态发生阶段;应用研究阶段;1902 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 提出了细胞全能性概念。

1939 年White 报道了烟草组培成功。

并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

同年,Gautheret 与Nobecourt 培养胡萝卜成功。

三人被誉为植物组培奠基人。

罗士韦是我国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四)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1•植物的快速繁殖:⑴园艺、花卉植物的大规模快速繁殖;⑵抢救濒危珍稀植物⑶进行某些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2•培育无病毒的植物,如脱病毒草莓等;3•制造人工种子。

4 突变体的筛选培育5 药用植物的工厂化生产6 花药培养和花粉单倍体育种7 基因工程的应用等二、实验室设计和设备(一)实验室设计一般具有:1. 准备室器皿洗涤,培养基配制、分装、高压灭菌,植物材料的预处理,重蒸馏水的制备以及进行生理、生化因素的分析等各种操作都要在此室中进行2. 缓冲室进入无菌室前需在缓冲室里换上经过灭菌的卫生服、拖鞋,戴上口罩。

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利用无菌条件下培养植物细胞或组织,以实现繁殖、繁育新品种、生物合成化合物、环境污染处理等目的的技术。

其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植物材料的品质和数量,还可以在无限制地产生同一种植物。

方法一:赤潮法(Embryogenesis)这一方法是利用赤潮细胞发生器官(如胚性板)的细胞分化,诱导植物组织的胚胎发生,进而实现植物再生。

该方法适用于很多种植物,如玉米、大麦、水稻等。

步骤为:1. 准备培养基:含有赤潮素、氨基酸、维生素、植物激素和适当的糖类和盐类的基础培养基。

2. 处理材料:将植物的姿态板或种子材料在高温(35-40C)下进行消毒,使其无菌。

3. 材料分离:将消毒材料放入无菌条件下进行材料分离。

4. 培养细胞:将细胞或组织放入含有培养基的无菌培养皿中,保持恒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促进发生素感应化。

5. 发生胚胎体:促进胚胎形成,通过培养发生胚胎胶囊或胚胎体。

6. 块茎冷藏:利用低温存储胚胎体或胚胎胶囊。

方法二:组织培养(Organogenesis)组织培养方法是通过培养植物的基本组织如叶片、茎尖、芽分根进而再生整个植株。

步骤为:1. 材料处理:对种子或植株进行表层消毒处理。

2. 制备组织片:将消毒好的植株切成组织片段,如茎尖、叶片等。

3. 培养基准备:准备无菌的培养基,其中含有植物的必需胰凡陈列如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生长因子和植物激素等。

4. 组织分化:将组织片段放入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中,使其分化成根、茎、叶等。

5. 干涸与移栽:将培养的加上适量水后,移栽到含有生长素适量的培养基中,促进植物以正常生长的形式营养。

方法三:悬浮细胞培养(Suspension Culture)在此方法中,使用悬浮培养细胞进行植物细胞或组织的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

步骤为:1. 培养基准备:通常使用植物基础培养基加入氨基酸、维生素和植物激素等。

2. 细胞处理:将细胞分散在含有培养基的匀浆器中,使其悬浮在培养基中。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件

0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实例
快速繁殖技术
快速繁殖技术是指利用植物组 织培养技术,快速、大量繁殖
植物种苗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花卉、果树 、林木等植物的快速繁殖,能 够大大缩短繁殖周期,提高繁
殖系数。
快速繁殖技术还可以通过控制 培养条件,实现植物的定向繁 殖,如矮化、无病毒等。
快速繁殖技术具有高效、环保 、可重复利用等优点,是现代 农业和林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之 一。
濒危植物保护与复壮是保护生 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 要手段之一,具有深远的社会 意义和生态意义。
05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技术瓶颈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面临的主要瓶颈包括培养基的优化、外植体的选择与处 理、污染控制以及基因转化效率等。
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正在探索新型的培养基成分、优化外植体的选择标准 、开发新型的消毒方法以及改进基因转化技术,以期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效率 和成功率。
指任何一个植物细胞都包含该物种的 全套遗传信息,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 的潜在能力。
植物细胞全能性证明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 能性,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完整的植株 ,广泛应用于植物繁殖、品种改良、 基因工程等领域。
许多植物细胞如胡萝卜、烟草、草莓 等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发育成完整的植 株,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发展趋势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 养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未来,该 技术将更加注重与基因编辑、合成生物 学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更为精准 和高效的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
VS
展望
未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有望在农业、园 艺、林业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解决 全球粮食安全、生态恢复等问题提供有力 支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组成、仪器设备及无菌操作技术第三章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原理第四章器官培养技术第五章植物胚胎培养第六章花粉及花药培养第七章细胞及原生质体培养第八章组培培养技术在中药学上的应用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1. 概念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广义上是指无菌条件下,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甚至包括完整植株进行培养的技术。

2.主要特征(1)在培养容器中进行;(2)无菌培养环境,排除了微生物如真菌、细菌以及害虫等的侵入;(3)各种环境因子如营养因子、激素因子以及光照、温度等物理因子处于人工控制之下,并可达到最适条件。

(4)通常打破了正常的植物发育过程和格局;(5)随着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发展,对植物显微结构进行操作成为可能。

二、植物组织培养类型:根据不同分类的依据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1、根据培养材料不同分为:(1)完整植株培养(Plant Culture):对幼苗和较大植株等的培养。

(2)胚胎培养(Embryo Culture):包括成熟胚、幼胚、子房、胚珠等的培养。

(3)器官培养(Organ Culture):包括离体根、茎、叶、果实、种子、花器官的培养。

(4)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如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培养。

(5)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指对单细胞或较小的细胞团进行培养。

(6)原生质体培养(Protoplast Culture):指对去掉细胞壁后所获得的原生质体进行培养。

2、根据再生途径分为:(1)器官发生途径(Organogenesis):直接器官发生途径:植物器官可以直接由外植体上诱导。

如茎尖培养。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成熟细胞经过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及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过程而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内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在不同培养基作用下,实现植物组织的再生、分化、增殖等过程,从而获得与母体相同或不同的植株或植株部分。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学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植物生产、环境修复、药用植物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分类按照植物组织来源的不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分为离体培养和原位培养两大类。

离体培养是指将植物体内某些片段或细胞分离出来,放入含适量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通过不同的激素和营养盐的应用,诱导这些细胞分化、增殖等,最终得到与母体细胞相同或不同的植株或植株部分。

原位培养是指将特定植物组织放置在特定培养基上,并间歇进行刺激,促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1.植物繁殖和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繁殖和育种。

在离体培养过程中,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培养基和适当的生长调节剂来诱导植物组织快速分化,从而实现大规模繁殖。

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可以用于育种过程中的胚性诱导和突变筛选。

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很多药用植物的生产过程依赖于某些特定的生物活性成分。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控制植物能量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实现高产、高品质药材的生产。

3.植物病毒检测植物病毒对植物生长和繁殖产生极大影响,会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或减产。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大量培育无病毒植株,用于保障植物生产的健康和稳定。

4.水生植物生产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生长和繁殖,为水产养殖产业提供各种服务。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将水生植物离体培养后再长到水体中,从而实现大规模水产强化生草。

5.环境修复植物生长对环境具有改善作用。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获得不同类型的植物体细胞和组织,从而用于植物生态修复,修复各种污染的环境。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创新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一些新兴领域和技术仍需要不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体的一部分接种在合成培养基上,使其按照预定目标生
长发育成新植株。

近年来,花卉组织培养及快繁脱毒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花卉种苗
繁殖生产中。

一、组织培养在花卉产业中的应用
1.快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种苗生产的主要技术之一。

经组织
培养,可增加繁殖系数,加快繁殖速度,可生产出种性纯、品质好、产花量高的生产
性用苗。

在花卉育种过程中,不断的杂交、选种极大地扩展了花卉的花形与颜色,使
得花卉在各方面都越来越接近人们的需求。

但在同时,也造成了花卉基因类型的高度
异质化———子代不易有均一表现。

而组培苗是在母株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保持母株的全部特性(花形、花色、株形、开花习性、抗逆性等),
因而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集多种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植株加以分生,从而得到大量与母
株一模一样的植株。

2.培育脱毒苗木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植株的分生组织不易感染病毒的原理,可
以对花卉植株的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来繁殖苗木,防止亲代植株的病害传递给子代,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

病毒病对长期应用营养繁殖(分株、扦插等)的观赏植物及其生产的危害相当严重。

由于观赏植物多采用营养繁殖,如嫁接、分株、压条等方法繁殖时,病毒(及类
病毒)则通过营养体及刀具、土壤传递给后代,大大加速了病毒病的传播与积累,导
致病毒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观赏植物的病毒已多达100多种,并且逐年有
新增病毒的报道。

观赏植物因病毒病大大影响其观赏价值,表现在康乃馨、菊花、百合、风信子等的鳞茎、球茎与宿根类花卉及兰科植物等严重退化,花少且小,花朵畸形、变色,大大影响观赏价值,严重者甚至导致某些品种的灭绝,严重制约观赏植物
生产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切花品种跨不出国门的原因之一。

组培快繁技术已应用到蝴蝶兰的栽培中非洲菊也可以通过组培快繁技术进行繁殖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不带毒或少带毒。

感病植株体内的病毒分布不均匀,其数量随植株部位和年龄而异,越靠近茎尖顶端的区域,病毒
的浓度也越低。

分生区域无维管束,病毒只能通过胞间连丝传递,赶不上细胞不断分
裂和活跃的生长速度,因此生长点含有病毒的数量极少,几乎检测不出病毒。

因此,
茎尖培养时,切取茎尖的大小对脱毒效果有很大影响,茎尖越小效果越佳,但太小时
不易成活,过大则不能保证完全除去病毒。

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不同种类的病毒在茎尖
培养时切取的茎尖大小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切取0.2至0.5毫米带1至2个叶原基
的茎尖进行培养即可。

3.保存种质资源常规有性繁殖往往会造成大小不一的变异,如红色可能变异成粉红
色等。

组织培养不存在变异,可保持原母本的一切遗传特性,防止种质资源的退化。

很多无性繁殖的植物因没有种子,无法长期保存,其种质资源传统上只能在田间种植
保存,耗费人力物力,且资源易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而丢失。

而用组培方法保存,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并延长保存期,保证种质资源不会突变和流失。

4.花卉育种在花卉育种上,主要在胚胎培养、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和植物基因
工程等方面应用较多,此外还可采用愈伤组织诱变、花粉培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花卉
育种。

通过组织培养,可缩短育种年限和世代,也有利于基因突变中隐性突变的分离。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对花粉和花药进行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从而缩短了育种周期,尤其是对木本的花卉育种特别有意义。

(1)无性系变异的利用植物细胞或原生质体经愈伤组织诱导再生植株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广泛的变异,这种变异称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遗传
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具有变异广泛、后代较稳定、基本保持原品种特性等优点。

(2)远缘杂交种后代的获得百合、鸢尾等许多花卉虽然可以进行远缘杂交,但是由于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原因,常使杂种胚早期败育,因而得不到杂种植物。

而在试管中进
行胚培养,可使其顺利生长,得到远缘杂种。

(3)草花育种组织培养是应用较早,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在草花育种中主要用作其他育种手段的辅助技术。

例如,当某一变异植株上具有优良性状而尚未确定该性状能
否遗传时,可用茎尖组培技术扩繁,增加供试材料,防止有益变异的组织丢失。

另外,诱导胚状体过程中常产生变异,因而组培也是一种引发变异的育种手段。

同时,细胞
在离体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广泛的无性系变异,通过协迫培养,可以获得具有相应耐性
的愈伤组织,诱导产生再生体植株,从而获得耐性遗传。

(4)花卉品种的提纯复壮运用组织培养,苗木的复壮过程很明显,对于长期运用无性方法繁殖并开始退化的花卉品种,如康乃馨采用组培方法繁殖,可使个体发育向年轻
阶段转化。

二、花卉组织培养的途径
1.生长点途径通过诱导茎尖或侧芽,形成大量腋芽,从而获得大量幼小植株。

此途
径产生变异的机会较小,所获瓶苗的品质也较均匀。

多数花卉植物的组培苗都采用这
一途径进行快速繁殖。

2.胚状体途径通过诱导植物体细胞或组织产生胚状体,再由胚状体发育成大量植株。

此途径较易产生变异。

一品红、苏铁等通常采用此途径进行繁育。

3.愈伤组织途径外植体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先形成愈伤组织,再经器官分化形
成许多芽体,达到大量繁殖的目的。

此途径产生变异的机会比其他两种途径都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