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修订稿

合集下载

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植物组培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进行繁殖和培养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园艺、林业和药物等领域。

它通过无菌培养的方式,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的植株,同时也可以进行遗传改良和药物合成等研究。

本文将探讨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首先,植物组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快速繁殖和大规模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水稻的组培技术可以实现无性繁殖,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繁殖效率。

此外,组培技术还可以用于农作物的遗传改良,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将抗病、抗虫等有益基因导入作物中,提高作物的抗性和适应性。

其次,植物组培技术在园艺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珍稀植物的大规模繁殖和保护。

例如,一些稀有的花卉品种,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无法大规模繁殖,但是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这些珍稀植物的快速繁殖和保护。

此外,组培技术还可以用于花卉的花色改良和品质提高,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改变花卉的颜色和花型,提高花卉的观赏效果。

再次,植物组培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林木的无性繁殖和大规模生产。

例如,一些珍稀的树种,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无法大规模繁殖,但是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这些珍稀树种的快速繁殖和保护。

此外,组培技术还可以用于林木的遗传改良,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提高林木的抗病性和适应性,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

最后,植物组培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药用植物的大规模生产和药物合成。

例如,一些药用植物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无法大规模生产,但是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这些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和药物合成。

此外,组培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生产,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提高药物的产量和纯度,降低药物的成本。

总的来说,植物组培技术在农业、园艺、林业和药物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组培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的发展,重点论述其再脱毒、快繁、育种与有机化合物工业生产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应用的前景作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Q943.11.理论起源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在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植物组织培养的简单过程如下:剪接植物器官或组织——经过脱分化(也叫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组织或器官——经过培养发育成一颗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处理用以去掉细胞壁,使之露出原生质体,然后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

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愈伤组织。

在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2.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基础的生命体,其无所不在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对自然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中的作用和前景。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体外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等生物材料,并利用人工调控其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最终获得新型或大量植物材料的一种生物技术手段。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植物遗传学、植物育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细胞工程、植物农艺生产等多个方面。

1、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把不同种植物的雌花柱蘖、胚轴、愈伤组织等进行体外培养,然后通过调控其生长、分化和增殖等生物过程,最终得到纯合细胞系。

这样的纯合细胞系可以用于植物的遗传研究,便于揭示植物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信息。

2、植物育种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来获得植物性状发生的突变体、品种改良进行杂交选择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植物育种的高效性和精准性。

例如常见的灵长花杂交便是一种基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重要育种技术。

3、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研究、开发植物生长调节剂时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物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可以加深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特性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植物生产和生物科技研究的实践中。

4、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是一种将基因引入到植物中的技术。

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调节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因素进而改良植物、培育新的植物品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包括遗传变异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植物病毒的抗性育种等等。

5、植物农艺生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效提升植物的经济产量和质量。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

自其诞生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加快组培苗的生长速度,提高其质量,改善其品质,并降低生产成本,国内外的学者将环境控制技术和组培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做了大量研究, 改善组培苗的生长环境。

本文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综述, 介绍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并提出了植物组培技术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20 世纪初建立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上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品种改良、基因工程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现代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这些传统组培技术, 培育出的苗生长缓慢、污染严重、存活率低等,会导致成本过高, 不利于组培苗的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低价位组培苗的需求。

随着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不断将这些问题解决。

1 传统组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植物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 许多环境因素如光照、CO2 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和培养基组成成分等对试管苗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在相对密闭的培养容器中,容器内外环境差异极大。

传统组培容器环境特征使得在其内生长的组培苗蒸腾速率下降, 光合作用能力低下, 水和CO2 以及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率低, 暗期呼吸作用增强, 受污染的机会增加导致组培苗的生长缓慢, 损失率高。

另外,驯化阶段的小苗存活率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试管苗不生根或生根率低; 外源激素的使用, 可能导致苗的变异, 由此造成繁殖周期不稳定、生产计划难以安排,且传统组培用于灭菌等的能量消耗较大, 所用光源为日光灯, 占用空间大等导致成本费用偏高。

植物组培的发展史和前景

植物组培的发展史和前景

植物组培的应用前景和发展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史20世纪初,•在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1912年,•Haberlandt的学生Kotte 和美国的Robins在根尖培养中获得了组织培养的成功。

1934年美国的White由番茄根建立了第一个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并于1937年建立了第一个组织培养的综合培养基,•定名为White培养基。

Gautherer,White和Nobecourt一起被誉为组织培养学科的奠基人。

White于1943年发表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专著,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40年代Skoog和崔徵明确了腺嘌呤与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

Miller等人于1956年发现激动素可以代替腺嘌呤,效果可增加3万倍。

1952年,Morel和Martin通过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在大丽花中首次获得无病毒植株。

1960年,Cocking等人用真菌纤维素酶分离植物原生质体获得成功。

1971年,Takebe等在烟草上首次由原生质体获得了再生植株,1962年印度Guha等人成功地在毛叶曼陀罗花药培养中,由花粉诱导得到单倍体植株,1960年,Morel提出了一个离体无性繁殖兰花的方法,建立起兰花工业。

1973年Carlson等通过两个烟草物种之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第一个体细胞杂种,•我国学者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崔徵、李继侗(玉米根尖培养),罗士韦(幼胚和茎尖培养),李正理(离体胚培养)、王伏雄(幼胚培养)。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

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良种快繁
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用于新育成的、新引进的、一些短期内大量急需生产的良种快繁,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植株,较普通营养生殖快成千上万倍,对新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尤为便利。

2、大批量营养繁殖
一些生产用苗量大的、需进行无性系繁殖的品种,尤其对一些繁殖系数低,特别是不能用种子进行繁殖或经种子繁殖后常丧失其优良特性的植物,如杂种番茄、无籽西瓜、佛手瓜、金花花、福禄考、西洋参、石榴等,可通过该技术进行快速繁殖,并能获得良好的种苗,使其成为快速发展的经济作物。

3、脱毒繁育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应用于少量脱毒良种苗的快繁和无病毒苗大量繁殖。

4、特殊育种材料快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应用于制种材料快繁、基因工程植株快繁、自然和人工诱导有用突变体(芽变)快繁、离体保存种质快繁。

5、新发现的、稀缺的珍贵或稀有植物材料以及濒危植物离体快繁
遗传资源日趋枯竭,造成有益基因的丧失;常规田间保存耗资巨大,且往往达不到万无一失的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给保存和抢救稀有植物材料以及濒危植物带来了希望。

植物组培应用前景

植物组培应用前景

植物组培的应用前景编辑1.快速繁殖某些稀有植物或有较大经济价值的植物依靠自然条件在较短时间内繁殖稀有植物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受到地理环境和季节的限制,很难达到快速、高效的目的;特别对于在短时期内需要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创造应有价值的植物,时间就是效益,只有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用组织培养法繁殖植物,这是组织培养应用于生产的主要的和成效最大的实例。

首先是在兰花上的成功应用。

自Morel在1960年得到兰花组织培养苗后,很快应用于生产,形成了组织培养法繁殖兰花工业。

由于组织培养法繁殖植物的明显特点是快速,每年可以数以百万倍速度繁殖,因此对一些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繁殖的名特优植物品种的繁殖,尤为意义重大。

2、脱毒植物中有很多都带有病毒,严重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农业带来灾害。

特别是无性繁殖植物,如马铃薯、草莓、大蒜、康乃馨等,由于病毒是通过维管束传导的,因此利用这些植物营养器官繁殖,就会把病毒带到新的植物个体上而发生病害。

但是也证明感病植株并不是每个部位都带有病毒,如茎尖生长点尚未分化成维管束的部分,可能不带病毒。

若利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培养,再生的植株有可能不带病毒,从而获得脱病毒的苗,再用这种苗进行繁殖,则种植的植物就不会或极少发生病毒病。

所获得的脱毒苗一定要经过鉴定,确认不带病毒才能使用。

使用组织培养法获得脱毒苗已经在草莓、葡萄、康乃馨等获得成功,产生明显的经济效应。

3、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挽救濒于灭绝的植物长期以来人们想了很多方法来保存植物,如储存果实,储存种子,储存块根、块茎、种球、鳞茎;用常温、低温、变温、低氧、充惰性气体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好的或比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是付出的代价高,占的空间大,保存时间短,而且易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植物组织培养结合超低温保存技术,可以给植物种质保存带来一次大的飞跃。

因为保存一个细胞就相当与保存一粒种子,但所占的空间仅为原来的几万分之一,而且在-193度的液氮中可以长时间保存,不像种子那样需要年年更新或经常更新。

植物组培的应用前景

植物组培的应用前景

植物组培的应用前景1、快速繁殖某些稀有植物或有较大经济价值的植物依靠自然条件在较短时间内繁殖稀有植物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受到地理环境和季节的限制,很难达到快速、高效的目的;特别对于在短时期内需要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创造应有价值的植物,时间就是效益,只有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用组织培养法繁殖植物,这是组织培养应用于生产的主要的和成效最大的实例。

首先是在兰花上的成功应用。

自Morel在1960年得到兰花组织培养苗后,很快应用于生产,形成了组织培养法繁殖兰花工业。

由于组织培养法繁殖植物的明显特点是快速,每年可以数以百完倍速度繁殖,因此对一些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繁殖的名特优植物品种的繁殖,尤为意义重大。

2、脱毒植物中有很多都带有病毒,严重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农业带来灾害。

特别是无性繁殖植物,如马铃薯、草莓、大蒜、康乃馨等,由于病毒是通过维管束传导的,因此利用这些植物营养器官繁殖,就会把病毒带到新的植物个体上而发生病害。

但是也证明感病植株并不是每个部位都带有病毒,如茎尖生长点尚未分化成维管束的部分,可能不带病毒。

若利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培养,再生的植株有可能不带病毒,从而获得脱病毒的苗,再用这种苗进行繁殖,则种植的植物就不会或极少发生病毒病。

所获得的脱毒苗一定要经过鉴定,确认不带病毒才能使用。

使用组织培养法获得脱毒苗已经在草莓、葡萄、康乃馨等获得成功,产生明显的经济效应。

3、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挽救濒于灭绝的植物长期以来人们想了很多方法来保存植物,如储存果实,储存种子,储存块根、块茎、种球、鳞茎;用常温、低温、变温、低氧、充惰性气体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好的或比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是付出的代价高,占的空间大,保存时间短,而且易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植物组织培养结合超低温保存技术,可以给植物种质保存带来一次大的飞跃。

因为保存一个细胞就相当与保存一粒种子,但所占的空间仅为原来的几万分之一,而且在-193度的液氮中可以长时间保存,不像种子那样需要年年更新或经常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的发展,重点论述其再脱毒、快繁、育种与有机化合物工业生产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应用的前景作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1.理论起源19世纪30年代,德国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在的理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等人,用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植物组织培养的简单过程如下:剪接植物器官或组织——经过(也叫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形成组织或器官——经过培养发育成一颗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处理用以去掉细胞壁,使之露出原生质体,然后放在适当的人工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形成新的组织。

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

在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2.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它是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无菌状态下培养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材料的方法。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曾有人提出能否将植物的薄壁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研究者从胡萝卜根的韧皮部取下一块组织,并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化出了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又得到胚状体,胚状体转移到固体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后,获得了完整的胡萝卜试管植株。

经过栽培,此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其种子繁衍出来的后代与正常植株的种子所繁衍出的后代别无二致。

根据此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也能将植物的薄壁细胞培养出与母体一样的完整植株。

由于植物的每个有核细胞都携带着母体的全部基因,故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均能发育成完整植株,这就是所谓的植物细胞全能性。

科学家在植物激素对器官建成,及改进培养基配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使这项技术可以实际应用于快速繁殖、品种改良等方面。

20世纪50年代初期,法国科学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脱除了染病大丽花植株所携带的病毒,从而为脱毒苗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现在凭借组织培养技术来脱除植物的病毒已经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使组织培养状态下外植体芽的形态建成成为可人为调控的因素,从而使在组织培养状况下进行植株再生成为现实。

进入60年代以后,组织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相继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倍体育种、种质资源保存、快速育苗、人工种子制造、次生代谢物生产等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

时至今日,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基础坚实、易于掌握、应用面广的一种技术手段。

3.在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上的应用脱毒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个方面。

很多农作物如马铃薯、甘薯、大蒜等都带有病毒,但感病植株并非每个部位都带有病毒,White早在1943年就发现植物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很低甚至无病毒。

如果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培养再生可获得脱病毒苗,再用脱毒苗进行繁殖,则种植的作物就不会或极少发生病毒。

此法已在马铃薯、草莓等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快繁由于运用组织培养法繁殖植物的明显特点是快速,每年可以数百万倍的速度繁殖,因此,对一些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繁殖的名、优、特植物品种的繁殖,意义尤为重大。

目前,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无性繁殖等作物等部分或大部分都用离体快繁提供苗木,试管苗已出现在国际市场上并形成产业化。

4、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育优良作物品种开辟了新途径。

目前,国内外以把植物组织培养普遍应用于作物育种,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为纯和的二倍体植株,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称为单倍育种。

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率、基因型一次纯和等优点,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经作为一种崭新的育种手段,自1964年Guha等获得曼陀罗的花药单倍体植株以来,单倍体育种在国际上引起很大重视,各国纷纷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先后在水稻、小麦、玉米、辣椒以及许多药用植物如枸杞、人参,平贝母中获得单倍体植株,共计300多种。

胚、子房、胚珠离体培养植物胚培养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从种子中将成熟和未成熟胚分离出来,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它发育成正常的植株,从而有效地克服远缘杂交不实的障碍,获得杂种植株。

胚培养已在50多个科属中获得成功,如亚麻、棉花、黄麻等。

从玉米的的离体子房培养,经体外授粉也可以获得种子。

远缘杂交中,可把未受精的胚珠分离出来,在试管内用异种花粉在胚珠上萌发受精,产生的杂种胚在试管中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称为“试管受精”。

目前,在这一方面获得成功的自交或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植物有:矮牵牛、普通小麦、黑燕麦等。

体细胞杂交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plant somatic hybridization)又称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 )是指将植物不同种、属,甚至科间的原生质体通过人工方法诱导融合,然后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再生杂种植株的技术。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未脱壁的两个细胞是很难融合的,植物细胞只有在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才能融合,所以植物的细胞融合也称为原生质体融合。

单细胞培养突变体的选择与应用这是从细胞水平改造植物的一条途径。

用单细胞培养的方法诱导单细胞突变,筛选需要的突变体培养成植株,经有性繁殖使遗传性状稳定下来。

目前成功的例子有:已选育出抗花叶病毒的甘蔗无性系;抗1%- 2%NaCl的野生烟草细胞株。

三倍体育种植物三倍体的营养器官巨大、生长快、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且大多高度不育、果实无核或少核,因而,人工培育植物三倍体已成为对以营养器官为收获产品的植物进行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途径。

植物三倍体培育方面的研究,最早是从选育天然三倍体开始的,但由于天然产生三倍体植株的概率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育种需要;所以,一些育种工作者开始尝试探索人工培育三倍体的方法,其中用得比较多的是用二倍体和四倍体进行正反交;但是,大多数被子植物中,通过这种杂交方式得到的三倍体胚很容易在生长发育中夭折。

诱变和筛选细胞培养中,胞内遗传物质会发生一些变异(自发产生或诱发产生),对于这种变异进行选择、利用也是育种的一条好途径。

(一)筛选细胞突变体的优点1.可在小规模实验室对大量细胞实施选择,节省土地、人力等,而且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 获得的突变体不会出现整体植物中的嵌合现象,遗传稳定,便于鉴定。

(二)突变细胞选择方法 1. 直接选择法在培养基中直接添加对细胞具有毒害的物质(如植物毒素、除草剂、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及盐类等),从大量的细胞中直接筛选出抗性细胞。

2. 间接选择法有一些突变型,不能用直接选择法。

如抗旱性选择。

可选抗羟基脯氨酸突变体,以获得抗旱突变体。

脯氨酸是植物适应干旱的反应,抗羟基脯氨酸突变体可大量合成脯氨酸。

转基因育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植物的遗传再生体系是转基因育种的关键所在。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已开始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到199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抗烟草花叶病毒烟草在辽宁进行商品化种植,成为世界上第一例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植株。

目前我国转基因植株研发大的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在一些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知识产权的国家;我国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研制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

我国接受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的植物品种有1000多项,通过国家安全性评价的转基因作物有5种,包括转基因抗虫棉、耐贮藏番茄等。

另外,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抗虫棉也获准在我国进行商品化种植。

全世界已分离的目的基因有100多个,获得转基因植株近200种。

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马铃薯,经济作物如棉花、大豆、亚麻、油菜等,蔬菜作物如番茄、黄瓜、芥菜等;并且成功地将抗病毒、抗虫害、抗除草剂等有实用价值的基因转入部分农作物。

5.种质资源的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挽救濒于灭绝的植物长期以来人们想了很多方法来保存植物,如储存果实,储存种子,储存块根、、种球、鳞茎;用常温、低温、变温、低氧、充惰性气体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好的或比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是付出的代价高,占的空间大,保存时间短,而且易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植物组织培养结合超低温保存技术,可以给植物种质保存带来一次大的飞跃。

因为保存一个细胞就相当与保存一粒种子,但所占的空间仅为原来的几万分之一,而且在-193度的中可以长时间保存,不像种子那样需要年年更新或经常更新。

环境的不断变化使许多种类的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而且许多种植物已经灭绝,留给人类的只是一种遗憾。

如何挽救这些植物,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已成为世人关注的问题。

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使一部分濒危的植物种类得到延续和保存;如果在结合超低温保存技术,就可以使这些植物得到较为永久性的保存。

其实,对大多数普通植物来说,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保存其种质材料,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人们现在无法预知哪些植物会面临灭顶之灾,或许今天看似繁茂的植物,明天就可能被沙漠、洪水、大火或战争吞没。

6.有机化合物的工业化生产利用植物组织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7.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现状,指出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学研究、育种学研究的基础地位和在林木花卉育苗产业中的科技支撑与保障作用。

同时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一些范例,提出了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对策与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