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及解决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中褐变、玻璃化、污染和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玻璃化;褐化中图分类号:q8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142-2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进行无性繁殖,而产生大量同源母本基因幼苗的生物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到如今以和农业、园艺、林业、医药等多个方面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利用自然条件在获得珍稀植物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时,由于受地域及季节的限制,很难达到高效、快速的目的。
通过组织培养这一技术手段则能满足这一要求。
组织培养在挽救珍稀植物、创造新物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但是在植物的组培技术上面临的三个难题却经常困扰大家。
它们分别是污染,植物玻璃化和植物褐化。
1 污染污染是在组培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该问题经常遇到并且难以解决。
不能把污染率降低到可行的范围内植物组培就很难进行下去,这是该问题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在进行植物的组织培养时,通常存在两种污染方式:一种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以及无菌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污染;另一种是引起内源菌污染的主要原因的真菌和细菌[2]。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外植体的生长状况、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3]。
外植体污染是最难解决的污染之一。
污染来源主要为外植体处理不当或培养基的灭菌不彻底,或对接种工具的消毒不够,或操作人员的操作不慎,或环境不洁等所致。
选取外植体的原则是污染少易启动[4-5]。
选择有最大分化潜能的外植体是确保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6]。
常规试验一般选用0.1%hgcl2溶液浸泡,再用无菌水对外植体进行反复冲洗,灭菌效果最好且污染率低。
胡重怡等在烟草无菌苗培养前种子消毒技术的研究中使用先用70%c2h5oh溶液进行消毒,再用30%h2o2的浸泡,再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外植体,所得烟草种子污染率底[7],h2o2分解后生成有杀菌作用的氧气而成为无毒害的化合物[8-9]对外植体的损害小。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4139c5998fcc22bcd10d97.png)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在雨中和优种块繁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
同时概述了有关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胚胎、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繁殖的方法。
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故也称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在观赏植物,如菊花、牡丹、百合等方面有诸多应用。
同时,许多观赏植物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快繁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组织培养的技术过程大致分为六步:植物培养材料的采集,培养材料的消毒预处理,制备外植体,接种和培养,根的诱导,炼苗移植。
以上个步骤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2.1 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2.1.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难以进行繁殖。
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纯合二倍体。
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多为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
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的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
2.1.2 胚培养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无菌条件县从种子中将成熟胚和未成熟的胚分离出来,然后放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它发育成正常的植株,从而有效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
目前,在这一方面获得成功的自交或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植物有怀地黄、矮牵牛、普通小麦、黑小麦等。
2.1.3 培养细胞突变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处于不断分生状态,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放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利的突变体,从而培育新品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马慧,张立军3,阮燕烨,崔振海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摘要 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 Q9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06-01602-03 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生的生物技术学科。
植物组织培养包括了所有类型的无菌培养技术,主要有:①成熟及未成熟植物胚胎的离体培养;②离体器官包括根尖、茎尖、叶原基、花器官原基或未成熟花器官各部分以及未成熟果实的培养;③从植物各种器官的外殖体增殖而形成的愈伤组织培养;④能保持良好分散性的离体细胞或很小细胞团的液体培养;⑤除去细胞壁的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对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如细胞学、胚胎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上开辟了令人振奋的多个新领域。
近年来发展很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基因工程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对现代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笔者就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讨论。
1 植物快繁技术植物快繁是利用体外培养方式快速繁殖植物的技术,主要应用于用其他方式不能繁殖,或繁殖效率低的植物的繁殖。
为了保持某一品种的基因型稳定,避免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生变异,也采用植物快繁技术。
快繁中利用的植物材料主要是茎尖、茎切段、叶片、胚等。
快繁技术容易掌握,繁殖率高。
但是植物组培快繁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产业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快繁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着技术障碍。
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组培再生植株难易程度差异很大,尽管许多植物都有组培成功的报道,但由于繁殖率低等问题,真正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并不多。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

物。 0 8 年代 以来 , 以商品为 目的组培苗生产量 以 2% 0-Βιβλιοθήκη 3 %的速度 递增 。 0
在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完善过程 中. 与之相应 的 设备 、 环境也在不断发展。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用植物 克隆工厂生产 的小麦 。 全生育期不到 2 个月 。 每年可 收获 4 5次。奥地利开始生产一种塔式植物克隆工 厂( 3 , 高 0m)现已被北欧 、 俄罗斯 、 中东国家采用。 丹 麦建成了绿叶菜植物克隆工厂 ,可快速生产独行菜 、 鸭儿芹等。 本建成一座 由电子计算机调控的花卉蔬 日 菜植物克隆工厂 , 5 2 由 栋 层的楼房 ( 0 和 2 830m ) 栋栽培温室 ( 每栋 1 0 : 0 ) 8 m 构成。 北京已建成植物克 1 植 物组织培养的发展概况 隆花卉工厂、 蔬菜克隆工厂 、 林木克隆工厂 3 多家。 0 植物组织培养是 2 世纪初开始 ,以植物生理学 0 为基础并在德 国植物学家 GH br n 提 出的“ .ae ad l 植物 浙江省农科院植物组培中心从事花卉组织培养研究 0 拥有 80m 植物组培室和 10m G P a 0 0 M 细胞具有全能性 (9 4 ” 10 年) 的设想指导下 , 经许多学 生产近 2 , 无菌操作车间 。 年产组培苗达 50 0 万株 以上 , 并在省 者努力开拓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13 94 0 万株以上的组培苗卫星生产 车 年荷 兰植物学家 F wet . W. n 发现了生长素吲哚乙酸 , 内建有 2个年产 5 0 先后建立了观叶植物 、 多肉植物 、 林木 、 中草药等 随后不 少学者 又相继发 现了吲 哚丁酸 、萘 乙酸 和 间 。 40 0 多种植物的培养技术体系。 24 D等生长素 , .一 并用于植 物组织培养 。Wh e i 首先 t 建立 了人工合成的综合培养基。 0 2 世纪 5 年代的一 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0 大突破是一类新的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的发现 。 21 良种 快繁 . 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用于新育成的、新引进 的、 它能促进细胞 团产生不定芽或直接从组织表面形成 不定芽 .并长 出越来越多的侧芽。15 年法 国的 G 92 . 些 短期 内大 量急 需生 产 的 良种快 繁 。 可在 最短 时 间 M r 等将带病毒的大丽花茎尖切离培养 。获得去病 内获得最多的植株 ,较普通营养生殖快成千上万倍 , ol e 毒植株。 0 6 年代 以后 , 植物组织培养又进入了一个新 对新优 良品种 的推广应用尤为便利。 时期 , 开始走 向大规模 的应用 阶段 , 同时研究工作也 22 大批量营养繁殖 . 些生产用苗量大的、需进行无性系繁殖的品 更加 深 入和扎 实 , 为生 产应 用服务 。 种, 尤其对一些繁殖系数低 , 特别是不能用种子进行 2 世纪 7 0 0年代初 ,我国掀起 了单倍体育种高 如杂 潮 。在作物上取得了一批有实用价值 的育种成果 , 至 繁殖或经种子繁殖后常丧失其优 良特性 的植物 , 无籽西瓜 、 佛手瓜 、 金花花 、 福禄考 、 西洋参 、 少2 4种( 包括小麦 、 水稻 、 烟草 、 玉米 、 三叶橡胶 ) 以上 种番茄 、 可通过该技术进行快速繁殖 , 并能获得 良好 的花粉植株是我 国学者首先完成的。在此这期间。 石榴等 . 国 外组培苗生产发展很快 , 欧洲许多国家纷纷建立植物 的种苗 。 使其成为快速发展的经济作物。 微繁殖公司, 重点是繁殖那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植 23 脱毒繁育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应用于少量脱毒 良种苗 的 快繁和无病毒苗大量繁殖 。 收稿 日期 :0 0 1- 6 2 1— 0 0 24 特殊育种材料快繁 . 作者简 介 : 齐春华(97 )女 , 16一 , 高级农 艺师 , 从事农 业技 术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应用于制种材料快繁 、 因 基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改进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改进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改进和应用也日益广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培养植物组织和细胞,使其在无菌条件下生长和分化的技术。
它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具有高效、节约资源、减少土地使用量、可以无洲培育等显著优势。
本文将从技术改进和应用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技术改进1. 活性炭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需要使用基质来提供养分。
传统上,培养基使用的是不透明的玻璃瓶或塑料器皿。
随着活性炭的利用,可以使用白色或透明的器皿来代替传统的器皿。
这种改进有助于对白色或透明器皿中的细胞进行轻松观察,进而加强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2. 基因改造技术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如今已经开发出了许多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基因改造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在不经过繁琐的繁殖步骤的前提下,实现对植物生长相关基因的精确监测和调控,从而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掌握植物的生长机理和调控规律。
3. 生长调节剂的运用生长调节剂是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激素,可以在组织培养体系中被利用。
通过对生长调节剂的配比和使用方式的合理选择,可以加快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和分化,促进植物器官的形成,从而更为高效地开展组织培养和研究。
二、应用1. 植物繁殖在传统的植物繁殖方式中,容易发现会出现一些突变的情况,这意味着种植会产生意外的效果。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掌握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规律,并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植物育种,从而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和产量。
2. 植物生物技术目前,植物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和药材生产等方面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植物生物技术的核心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被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植物增殖及质量控制、植物抗逆性等方面。
3. 食品产业位列全球主要农业生产国的中国,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已经十分丰富,然而农业生产的质量却需要进一步改善。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种植者已经开始掌握了更高效的育种方法,不仅增加了食品产业的产量,还加强了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优势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优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通过人工培养植物的组织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相比传统的种子栽培和基因编辑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快速繁殖: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植物种群,加快了植物的繁殖速度,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2. 多样性:通过组织培养,可以培养出各种不同的植物,包括不同种类的花卉、蔬菜、果树等,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多样性。
3. 可控性:植物组织培养可以控制植物的遗传信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定向培养,生产出来的植物具有更高的品质,更适应当地和环境。
4. 成本较低:相比传统的种子栽培和基因编辑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成本较低,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5. 应用范围广泛: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花卉、蔬菜、水果、药用植物等领域,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高效、经济、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
自其诞生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加快组培苗的生长速度,提高其质量,改善其品质,并降低生产成本,国内外的学者将环境控制技术和组培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做了大量研究, 改善组培苗的生长环境。
本文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综述, 介绍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并提出了植物组培技术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20 世纪初建立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上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品种改良、基因工程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现代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这些传统组培技术, 培育出的苗生长缓慢、污染严重、存活率低等,会导致成本过高, 不利于组培苗的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低价位组培苗的需求。
随着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不断将这些问题解决。
1 传统组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植物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 许多环境因素如光照、CO2 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和培养基组成成分等对试管苗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在相对密闭的培养容器中,容器内外环境差异极大。
传统组培容器环境特征使得在其内生长的组培苗蒸腾速率下降, 光合作用能力低下, 水和CO2 以及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率低, 暗期呼吸作用增强, 受污染的机会增加导致组培苗的生长缓慢, 损失率高。
另外,驯化阶段的小苗存活率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试管苗不生根或生根率低; 外源激素的使用, 可能导致苗的变异, 由此造成繁殖周期不稳定、生产计划难以安排,且传统组培用于灭菌等的能量消耗较大, 所用光源为日光灯, 占用空间大等导致成本费用偏高。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班级:生物工程2009级1班完成日期:2012-06-05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最早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发展概况以及技术差距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培养概况差距展望Abstract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i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s the first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get a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field,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has wide application value.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t tissue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technology gap analysis, and pointed out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Key words:Tissue culture situation gap looking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一、引言 (1)二、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况 (1)(一) 国内植物组培概况 (1)(二) 国外植物组培概况 (1)三、国内外植物组培技术的差距 (1)(一) 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在发展上差距 (1)(二) 国内外植物组培在技术创新上的差距 (2)3.2.1在研究的深度方面 (2)3.2.2在技术环境及条件控制方面 (2)3.2.3在培养方式方面 (2)(三)国内外植物组培在产业化的差距 (2)3.3.1在技术与产业结合方面 (2)3.3.2在污染率控制方面 (2)3.3.3在生产自动化程度方面 (2)4、在订单生产方面 (3)3.3.5在监测技术体系方面 (3)3.3.6在人员培训方面 (3)3.3.7在与其它新技术结合方面 (3)四、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展望 (3)参考文献 (4)一、引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最早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班级:生物工程2009级1班完成日期:2012-06-05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最早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发展概况以及技术差距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培养概况差距展望Abstract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i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s the first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get a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field,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has wide application value.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t tissue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technology gap analysis, and pointed out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Key words:Tissue culture situation gap looking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一、引言 (1)二、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况 (1)(一) 国内植物组培概况 (1)(二) 国外植物组培概况 (1)三、国内外植物组培技术的差距 (1)(一) 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在发展上差距 (1)(二) 国内外植物组培在技术创新上的差距 (2)3.2.1在研究的深度方面 (2)3.2.2在技术环境及条件控制方面 (2)3.2.3在培养方式方面 (2)(三)国内外植物组培在产业化的差距 (2)3.3.1在技术与产业结合方面 (2)3.3.2在污染率控制方面 (2)3.3.3在生产自动化程度方面 (2)4、在订单生产方面 (3)3.3.5在监测技术体系方面 (3)3.3.6在人员培训方面 (3)3.3.7在与其它新技术结合方面 (3)四、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展望 (3)参考文献 (4)一、引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最早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胚、胚珠、子房、花药、花粉以及贮藏器官的薄壁组织、维管束组织等),在无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条件下,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与母体遗传性相同的完整植株。
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植物有用产物生产、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二、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况(一)国内植物组培概况我国花卉组培研究始干20世纪80年代,目前在广东、海南上海.云南,福建、浙江和广西等地,花卉组培苗产业化生产已具规模。
据2000年1 2月在兰州举行的植物组培效益与前景高级研讨会上发布.我国约有2000个组培室,在上千种植物中建立了组培再生技术,组培苗年产能力可达3亿株,而实际年产量约为0.5亿株。
重点组培公司与实验室有: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花卉研究中心,广州花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与广东新会、顺德德两地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的香蕉试管苗厂,广西农业科学院所属的广西植物试管苗有限公司,等等。
(二)国外植物组培概况70年代以来,国外组培苗生产发展很快,欧洲许多国家纷纷建立植物繁殖公司,重点是繁殖那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植物。
据欧洲及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PPO)1991年公报,西欧国家共有248个植物微繁殖公司。
80年代后,以商品为目的组培苗生产量以20%-30%的速度递增,年产组培苗在10万株以上的植物微繁殖公司约占50%,年产量大于50万株的公司约占25%,整个西欧年产组培苗达2亿多株。
世界知名的组培公司与实验室有:色列的SHEM、Benzur苗圃,美国Ball园艺公司、IVerson植物园、Wyford国际公司,印度AVT生物技术实验室、Harrisons Malayalam有限公司,马来西亚的热带实验室与温室苗圃,等等。
三、国内外植物组培技术的差距(一)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在发展上差距自从1902年德国科学家Gotdieb 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后.细胞全能性研究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而建立在细胞全能性基础上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此逐渐兴起和发展。
国外科学家较早地深入研究植物组培技术,如:1934年,美国White通过对番茄离体根的培养,形成了第一个可以正常生长的无性系,从而使非胚器官的培养首先获得成功;1937年,White以种间杂种烟草茎段的形成层为材料,成功地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和继代培养;1943年,White出版了专著《植物组织培养手册》,标志着植物组培技术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和技术。
此后,更多的国外科学家和学者对植物组培技术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并建立的许多重点实验室和公司,实现了组培的产业化。
而我国对此却鲜有贡献,仅于1933年,李继侗进行银杏的离体培养时,证明了大小约3mm的幼胚能正常生长。
当然,不能以此否定完我国的组培技术。
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首先完成了20多种植物的花粉培养,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由于先天的不足,总得来说,目前我国仍处于追逐国际的状态。
(二)国内外植物组培在技术创新上的差距3.2.1在研究的系统性方面国外研究品种多,不仅研究种间差异,还研究无性系间的差异。
我国虽研究范围广,但系统性差。
目前几乎所有现赏植物都曾进行过组织培养,但多数局限干培养的最终结果或围绕结果的几个重要因素的研究。
3.2.2在研究的深度方面国外除了研究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各种途径再生植株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植物组织培养苗各阶段的生长特性,遗传稳定性及组培苗田间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而我国继代培养的代数普遍偏长,且很少追踪组培苗田间表现的研究。
3.2.3在技术环境及条件控制方面国外在组织培养技术及培养环境条件控制方面的工作做得更细,更精,根据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在培养条件上进行不同控制。
这些研究对于促进植物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完善和实现组培苗商品化、工厂厂化生产都是十分必要的。
国内有关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报道,重复性研究很多.但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较差,多数报道只有结果,对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原因分析较少。
3.2.4在培养方式方面发达国家采用穴盘营养液无糖培养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其培养室内的光照,光质,光周期,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全部采用自动控制。
而我国多数还是采用基质容器的粗放培养。
(三)国内外植物组培在产业化的差距3.3.1在技术与产业结合方面发达国家特别注重产业化,从事组织培养的研究机构都与产业相结台,他们征实验研究、开发推广到生产试验上的经费投放之比为1:10:lOO。
而我国的研究机构大多游离于产业之外,使技术和产业分离。
加之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经费大多投入在前期的基础研究上,而对中试和进一步产业化的投入则远远不足,这就是导致我国目前组培育苗产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园之一。
3.3.2在污染率控制方面国外新型工厂化组培苗的生产,从培养基的制备、消毒、存储,植物的接种、培养、观察等都是在无菌工作间进行的,降低了污染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在国内,由于资金有限,除了在接种台上必需的无菌操作外,其它的都是在自然空气中,加之培养室环境控制不好,污染率较高,致使损失严重。
此外,国外组培设施设备、环境条件和人员素质优于我国,对组培产业化生产的管理比较规范,并使用比较合理的防污染药剂,组培的污染率可以控制任5%以内。
但我国组培室周围大都没有隔离,组培苗的污染率往往超过5%。
还有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污染源的诊断与对症下药。
3.3.3在生产自动化程度方面在组培产业化中为节省人工,减轻强度,国外已开始在培养基容器的清洗,培箨基配制、分装、灭菌和搬运中建立自动化和半自化生产线和设备。
现代他的智能化温室较普遍用于植物组培苗的移栽,并用电脑进行自动控制。
而国内目前组培苗的生产尚未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
仍以人工为主,存在速度慢、劳动强度大,成活率低。
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3.3.4在订单生产方面国外的组培公司都是按订单进行生产,国内普遍存在组培计划,生产段销售脱节问题。
组培苗工产业化生产是一个系统[程,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生产计划和任务的完成。
所以征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又不能能把余地留得太大,以免生产过多造成浪费和增加成本,或者不能按订单提供相应的产品。
3.3.5在监测技术体系方面荷兰已着手对组培质量监测技术体系进行研究。
设在荷兰的SBW组培蛮验掌研究项目负责人彼得范德林特指出,为保证培养及生产工序的质量,必须实施一套标准化程序。
范德林特说,质量包括很多方面,但有两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产品的质量,另一个是生产工序的质量。
而后者可以通过世界公认的生产标准认证如ISO或HACCP得到保障。
关于组培技术标准方面,在国际上由于大多数大的组培工厂都是公司性质,出于商业机密,基本不将组培技术标准公布于众。
到木前为止,尚未见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3.3.6在人员培训方面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而我国除了少部分农业技术员有机会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外,大多数从事农业的人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
特别是组培业,很多参与组培厂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员都是工作后才真正接触组培,边工作边学习。
少部分专门从事组培研究的专家却不能直接参与生产和管理,使得技术和管理不能有机地结合,从而影响了产效,尤其是能有机会出国接受专业培圳的人更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