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理名故

合集下载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常住人口950万人,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

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武汉也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

武汉得名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

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

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

一级文物湖北省博物馆中一级文物主要有: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乐律文字。

武汉人文地理介绍

武汉人文地理介绍

武汉人文地理介绍
武汉是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文化、金融和航运中心。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北连河南,南接湖北,东临江西,西靠湖南。

武汉自古就是重要的港口和商业城市,被称为“九省通衢”。

武汉的历
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今湖北一带)为楚文化中心,被称为“楚都”。

秦朝设汉
中郡。

汉朝末年,刘关张三兄弟在此创立了“桃园三结义”的传奇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在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天下的战争。

武汉又被称为“江城”,是因为这里山水如画、风景如画。

武汉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

武汉还是中国大陆新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等。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从这里通过,京广高铁在武汉设立了7个站点。

—— 1 —1 —。

武汉城市介绍

武汉城市介绍



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巨大型城市,除长江、汉水在城中
交汇外,市辖区内有166个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水域面积占全
市土地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
态环境[21]。早在百年之前,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描述
武汉是“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最
重要之商业中心”。他设想,武汉要建成“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2007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武 Nhomakorabea列入“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
成为新中国首个上榜的中国城市[22]。武汉又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
定为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美国《未来学家》杂志
更是预测武汉将在21世纪成为仅次于加尔各答的全球第二大城市。
武汉三镇: 汉阳
• 【汉阳】古代为汉阳府,汉口镇的母体。楚国时期就有大音乐家钟子 期隐居于此,流传着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古琴台也是武汉城区最古 老的路名。东汉末年,曾在月湖和龟山边修筑古堡。公元606年,即 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三国时已初 具城市的雏形,是汉阳城发展的前奏。至唐代,汉阳城商业旅游已非 常繁荣。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江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 阳”,古时汉阳在汉江之北。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在汉江南岸接皇 帝赴京城上位,并以汉江南岸的渡口为今之南岸嘴
武汉饮食:
• 汉饮食,可谓一早一晚, 过早和宵夜最为经典,有 “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 街”之美谈。武汉菜秉承 湖北菜系风格,汇聚东西 南北精华,菜品丰富多样, 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 “美食之都”。又因武汉 水产极为丰富,淡水鱼鲜 在全国享有盛誉,所以又 被誉为“中国淡水鱼美食 之都”。
• 特色小吃有热干面、三鲜 豆皮、面窝、米粑、豆丝, 欢喜坨、鸭脖子、武昌鱼、 排骨藕汤、洪山菜薹炒腊 肉、糍粑等。

武汉简介

武汉简介

1、地理区位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中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2、四季气候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1℃;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长达135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最低-18℃.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240天。

3、行政区划武汉市辖江岸(07)、江汉(08)、硚口(09)、汉阳(10)、武昌(11)、青山(12)、洪山(06)、蔡甸(03)、江夏(05)、黄陂(01)、新洲(13)、东西湖(02)、汉南(04)13个区。

前7个为中心城区。

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群众组织3140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村民委员会2033个。

4、自然资源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在国内外大城市中不多见。

一是充足的水资源。

全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的地名趣闻

武汉的地名趣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武汉的地名趣闻今天突然想起来,天天没事在华工附近跑来跑去,次次路过“新屋熊”站,每次都想起“三只熊”(韩流影响大啊),却没有探查过它的来历。

刚才突然想起,就顺手查了一把,果然有趣。

先是有人说:“反正那地方没有熊”,还有“新屋熊,马家庄,台北路被我们称做"新马泰", 哈哈,我们坐703去旅游。

”找了下,终于发现好似正确的结论:“熊”为一户人家的姓氏,“新屋”是当时熊姓某人在此地盖了间比较好的房子(周围一片都是窝棚),由于新建之房在该区非常显眼,于是就称该地为新屋,并冠以屋主的名字。

可能当地人习惯把姓氏放在后面,所以就叫“新屋熊”了。

关山、江夏一带有很多类似的地名。

闸上徐、茶山刘……原来如此啊。

继续搜索,才发现武汉还有很多有趣有来历的地名,住了这么多年了,竟然不知道几个,惭愧啊。

花桥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

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栏板,俗称“花桥”。

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武汉市概况修订版

武汉市概况修订版

武汉市概况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武汉市概况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

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

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

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入人类文明社会。

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

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

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

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

武汉介绍

武汉介绍

精武鸭脖
地理风貌 景点风情 美食天下 武汉名人
武 汉 简 介


武汉,简称“汉”,现为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都 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 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 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 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 称“江城”。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 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 枢纽。 在清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 汉口一度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有“东方芝加哥” 的美誉。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辛亥革命便首义 于此(武昌起义)。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 近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
武汉饮食,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在武汉把吃早 饭称为“过早”,过早以丰富著名。晚则是夜宵,武汉气候闷热, 1980年代后,武汉人便有乘凉的习惯,支起小桌子,卖点凉菜及自制 卤菜补贴家用,此后小贩们则干脆租起门面,做起“靠杯酒”生意, 到1993年形成以吉庆街为中心的夜宵大排档。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 格其中洪山菜薹为武汉特有菜种。武汉水产极为丰富,所以餐桌上河 鲜是必不可少的,武昌鱼便是因为1958年毛泽东主席“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的佳句而名扬五洲。更有梁子湖河蟹,也是武汉人餐桌 上必不可少的佳品。 在众多武汉人的心中,热干面更是不可缺少的美食,还有不少小吃, 比如豆皮,用蛋液和糯米以及肉丁等制作而成,武汉人的“早点”就 是缺不了这些。 武汉著名小吃有: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 小桃园-瓦罐鸡汤(前四者为武汉四大名小吃)、谈炎记--水饺、顺香 居--烧梅、厚生里-什锦豆腐脑、五芳斋-麻蓉汤圆、同兴里-油香、民众 甜食-汰汁酒、福庆和--牛肉米粉、五芳斋--汤圆、老谦记--牛肉豆丝、 田启恒--糊汤粉、新农--牛骨头、民生全科汤圆、楚宝桂花赤豆汤、宝 庆牛肉面、一品香大包、精武路鸭脖子、周黑鸭、小张烤鱼、清蒸武 昌鱼

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

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

辛 亥 革 命 起 义 纪 念 馆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 琴 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 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 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 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 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
盘龙城
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位于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湖畔,南北长约290米, 东西宽约260米,面积75400平方米。城址约建于 公元前15世纪,在商代晚期衰落。 城内东北部高地建有宫殿基址。已发现2座坐北朝 南、前后平行排列的大型宫殿基地址。城外分布有 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区,如城南的王家嘴,城 北的杨家湾,城西的楼子湾和城东的李家嘴等地。 盘龙城的建筑技术、青铜工艺、埋葬习俗、玉器风 格、陶器特征等方面都商代二里冈上层文化一致, 它可能是商代人为开发南方、获取资源在长江中游 建立的一个方国。盘龙城的发现确认在商代早期, 商文化的地域范围已从中原扩大到了长江流域。
盘龙城
出土青铜器
盘 龙 城 遗 址
汉口
自汉以后经南北朝至元、明,武汉成为 我国水陆交通枢纽,货物山积,居民填 溢,商贾辐辏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 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 江的黄金地段。陕西省的商人就乘船顺 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汉 正街最初是由货物集散批发而发展起来 的。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 名,即汉水入长江口。而汉口的繁盛, 与汉正街分不开。汉口老字号中的叶开 泰、谦祥益、汪玉霞等均发迹于此街。 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 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 中第一繁盛”,并享有“九省通衢”美 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

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司门口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

现在坐落千这个交叉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

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出所阻,止于蛇山南麓。

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

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

1935年扩建此路时,北端辟开旧藩司衙门,使马路延长到中山路,中间腰斩蛇山,上架钢筋水泥蛇山桥,使司门口的泛称延伸到蛇山以南,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市区。

阅马场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

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向东伸展,西北与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

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推举夏逢龙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设指挥部于阅马厂。

1853年元月,太乎天国攻占武昌,在阅马厂塔台宣讲革命道理。

辛亥革命时,设武昌起义军政府于阅马厂北部的红楼,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

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

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集会,庆祝北伐胜利。

此后又是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

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动。

都府堤都府堤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其东原有司湖,清时在此筑堤,堤近都督府衙门,故名督府堤,亦称都府堤。

清代末年,沿堤形成居民区,就叫都府堤大街,人们仍习称为都府堤。

街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大门口,长560米,宽6至10米。

此街的41号是毛泽东在1927年上半年主办农讲历时居住的地方,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蔡和森、彭湃、杨开慧、夏明翰、毛泽覃等都在这里住过。

此街的10号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小,是1924年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的故居。

1927年4月27日,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现为中华路中学和江汉大学武昌分部校址。

积玉桥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东至*湖北巷,南连得胜桥(街)北端,北至和平大道与一马路交会处。

这一带原来有座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座内室一丈多的石桥。

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

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

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毁,现仅残留桥基,尚可依稀辨认。

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

"洋园”成杨园杨园街位于武昌和平大道。

据考证,清朝时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桥梁村(铁路医院原门诊部)修建了一座庭园,人们称之为洋园。

后来,该洋园成为张学良的行园,但“洋园”之名一直没有更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洋园被更名为杨园,一直沿用至今,原来洋人盖的四栋楼房,现在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办公室。

杨园街就是以此为名。

花桥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

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拦板,俗称“花桥”。

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户部巷”何以得名户部巷命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为:明清两朝,武昌城内衙门云集。

如今的司门口附近,以前是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机构所在地,故称为“司门口”。

而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

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

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琴园路成秦园路秦园路位于长江二桥南面,连接着友谊大道、和平大道与临江大道。

秦园路的来历,源于一个典故:清末民初时,富商任桐(琴父)居住在武昌,因眷恋*湖的风光,遂在*湖的西边修建了一座庭园,取名为琴园。

其后,任桐在琴园附近又开辟了一条路与*湖相通,路名为琴园路。

江汉朝宗--宗关宗关得名,与汉口的商贸兴隆有关。

明清以来,汉口商贸日渐繁荣,其交易吞吐量如稻米、牛皮、茶叶,皆居全国之首。

这样肥得冒油的位置,哪个不为之垂涎呢?中国的经商之道,历来有个好“扎堆”的习惯:越是买卖兴隆处,越是竞争激烈处,也越容易赚到钱。

这就是行商坐贾所谓“货卖堆山”的效应。

商贾云集,商机撞脸,货畅其流,财源滚滚,于是居庙堂之高的“肉食者”,“闻香下马”,在此设关收税,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

清代初年,武汉有四“关”:武昌关、汉阳朝关、汉口宗关、汉关。

四关关三镇,汉口有其半。

其中,汉口汉关原叫下关;宗关在上游,位于汉口镇西5里处的汉水之滨,就被称为上关。

收税者荷包里头暖和了,也就有文化文化的意思了:这汉口的第一关,为我们关进了这许多的银子,总不能老这么上关上关地叫吧?不是有“江汉朝宗”的雅说么?对,就叫这上关为宗关罢!这情节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涉及某人,却难以稽考,若有人知道,披露出来也可作为我们这座城市历史的补充。

建关之初,由于汉水流域尤其是江汉平原地区历来是富庶之地,武汉地处水陆要冲,加之当时铁路未通,行货多走水路,走汉水载货下来的船只,多在宗关一带停靠,完税、交易。

有货就有钱,有钱就有吸引力,围绕一个钱字,宗关一带就多了客栈、茶馆、饭馆以及戏院、民舍、商行乃至青楼风月场之类,也是“朝宗”的意思罢,于是,人气就愈益的发旺了,由单纯的税关而成为热闹的码头集镇。

京汉铁路通车后,宗关作为“关”,虽然日渐颓圮,作为一个码头渡口和人烟麇集的居民区,却热闹不减当年。

如今,站在宗关所在的汉江边,当年之宗关,形影俱杳,码头渡口,亦问津无人;只有滔滔汉水,怀着对长江的一腔子柔情,经千里跋涉之后,疲惫而激动地投入大江的怀抱,一了朝宗的夙愿。

痛失知音——钟家村走完汉阳北城巷那不足30米的斜坡,就是钟家村了。

钟家村与一个美丽的传说联在一起——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钟子期的大音乐家,隐居汉阳古城市廛。

一日,钟音乐家在龟山之麓采樵毕,背捆柴禾,在江边歇脚。

忽然,一缕乐音袅袅入耳,钟子期是个识货的,听着听着,竟听出了高山流水的韵味,不禁失声赞叹。

这一叹不打紧,引出了奏琴人俞伯牙。

这伯牙本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倾盖一晤,竟视这樵夫为知音。

一年之后,伯牙到知音隐居地回访,哪晓得,天不假人寿,钟知音已撒手人寰。

当时的情景应该是:悲情催激情,伯牙于知音灵前奏了一曲,下船解缆,橹声矣欠乃,洒泪而去。

行至一渡口,伯牙将那须臾不离的梧桐古琴,摩挲良久,想,琴瑟和谐,当有知音,世无知音,要琴作甚!太息一声,将琴摔碎在一嵯峨怪石上!与这传说相关的三个地方,都有了相关的地名:钟子期隐居亦即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村子,叫作钟家村;两位知音切磋之处,叫作琴台;俞伯牙绝望摔琴的渡口,叫作琴断口……回到钟家村。

寻访钟子期隐居之地。

传说指引,出北城巷右手,是凤凰山,凤凰山西南,龟山与凤凰山之间,当有一小山丘——钟家山,此即钟子期结庐之处。

可惜,凤凰山虽然满是建筑,毕竟山形犹在;龟山也是满目苍翠;而钟家山,却早已没有了。

故老云,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是有座钟家山,山下一弯荷塘,春荷簪夏荷花秋莲藕,景倒是一景,亦是蚊蠓的乐园。

建长江第一桥时,铲丘填塘,由此东西向,筑汉阳大道,东达江边,西至十里铺;在大道北侧建起一片楼群;建此大桥时有不少苏联专家,楼群就有红瓦红墙,有几许斯拉夫味道,很领风骚地吸引人的眼球若干年。

因这片民居地处古钟家村遗址,亦就沿袭了钟家村的名字。

后来,沿汉阳商场十字路口周遭一带,都叫钟家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