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1.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2.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3.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1)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 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2.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1)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 (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能够作为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全人类道德,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共产 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以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2.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1) 何为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道德,同时又是向未来 共产主义道德迈进和提升的先进道德类型,本质上属 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道德基 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代表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类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 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 精神。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
1 人类道德发展史
人类道德发展是文明史上不断变化的进程,可追溯到古老的文明
时期。

随着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人们对道德的看法也不断变化,出
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论,影响着许多国家和社会的行为。

从古老文明可以看到,当时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还很有限,基于宗
教信仰和或自然哲学,形成一种类似“普通道德”的社会标准,用以
引导行为。

中世纪道德是基于宗教信仰来形成的,宗教也成为了社会制度和
原则的基础。

尽管宗教影响力有所减弱,但是道德思想仍然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文化理论,比如人性哲学和公德,改变了人们对道德的认识。

近代以来,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开始影响人们的思维,以及人们
对道德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尊重人权和反对
前种族隔离主义、性别歧视等的观点。

人权观念也不断发展,国际社
会努力建立一种公正和人性化的法律体系,保护和维护各国的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人类道德发展历程千变万化,早期以宗教为基础,后
来以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然后到人权的加强。

终有一天,道德
标准将延伸到全球,人类有望走向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要求。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第二讲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讲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二)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 道德 在提倡维护公共道德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 最大化。 (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性和虚 伪性 相互之间妥协,目的是摄取更大商业经济利润。
(四)无产阶级道德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发展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广义:涵盖了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 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全人类的道德在内的 科学体系。 狭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道德。
(三)情感欲望论 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于人的情感与欲望,如有 去苦求乐、追求幸福的心愿。 中国:南宋陈亮提出,人的善性来自人的物 质生活欲望。 康有为认为,人的去苦求乐的欲望是道德直 接的本源。 西方:英国霍布斯、洛克、边沁、密尔都认 为,快乐与痛苦是道德善恶之根源。 “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费尔巴哈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本讲教学要点: 1.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道德起源说。 2.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 3.道德发展的规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的道德起源说: (一)天意神启论 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对上帝的旨意。 中国:天命、天启、天理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汉代董仲舒 “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代董仲舒
(二)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不同点:社会主义道德是初级阶段,具有阶 段性,共产主义道德是道德的最高层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一)道德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 制度的制约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 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 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 恩格斯文集》第2卷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道德的发展历程

道德的发展历程

道德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明社会。

以下是对道德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 古代道德观:古代的道德观主要基于传统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强调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交的,人的行为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2. 中世纪道德观:中世纪的道德观主要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强调个人的行为应该服从上帝的意志,追求来世的幸福和拯救。

例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追求至善,而这种至善是通过遵守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

3. 现代道德观:现代的道德观主要是基于理性和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例如,约翰·洛克认为,人的基本权利包括自由、生命和财产权利等,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政府的职责是保护这些权利。

4. 后现代道德观:后现代的道德观主要是基于多元文化和相对主义,强调道德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例如,福柯认为,道德是一种权力关系,它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

总的来说,道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都有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道德的起源及发展1

道德的起源及发展1

1、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 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 2、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社会重要 的道德规范。 3、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尚。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1、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分裂、对抗、决定了奴隶 主道德与奴隶道德的根本区别。 2、奴隶社会的道德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 和社会意识形态。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的产生、形 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一)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 二 ) 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道德起源提供
了直接的现实基础
(三)意识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关键环节
道德的历史类型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教学要点:
1.了解道德的起源。
2.掌握道德的发展的规律性。 3.认识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主要内容:
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历史类型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道德的起源
一、历史上的“道德起源说”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说
一、历史上的“道德起源说”
(一) 神启说
(二)天赋说
(三) 情感欲望说 (四) 动物本能说
3、道德调节的范围和内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1、农民阶级的道德和地主阶级的 道德的对立和斗争,构成了封建社 会道德深刻的内在矛盾。
2、道德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 理论化,是封建社会道德的重要特 征。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 本原则。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究: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一定依据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 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说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办理得适合,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说是:“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 德”就是一个人在办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可以“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可以“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此后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谈论,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看法的科学涵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面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拘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质量(人品 )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美的一种手段——即必定自己、发展自己、完美自己的特别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必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心里信念和价值看法来保持的,以善恶谈论为标准的,谈论人们的行为,调理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别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但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看法、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并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需的生计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遇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拘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

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

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

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我们坐在旷野里。

""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

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

"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比如狼孩,没有社会生活就不存在道德问题】。

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板书】。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生产劳动的过程从现象上看是人的智力、体力同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表现为一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道德的发生同一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

人类最初的分工是一种自然的分工,如性别、年龄的分工,这种分工发生在蒙昧时代。

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

这一时代相继出现了两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

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

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板书】。

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幻灯】1.人类道德的萌芽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

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板书】中的重要内容,而道德这个词恰恰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

原始人刚刚脱胎出动物界,各个方面还保留着动物的某些特性。

由于认识自然、抗御自然的能力极为低下,“他生活在一个经常被现实的敌人袭击的危险环境中,或生活在他头脑所能想象出来的敌人对他袭击的恐怖之中;他也生活在一个几乎完全无法隐蔽(这种恐惧躲也无处躲,藏也无处藏)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是暴露的;他还生活在一个比较小的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群体中,这样的群体常常比扩大的家庭大不了多少,在这里,任何一种不履行义务的行动都会立刻引人注目,立刻被人抓住”,这些就决定了原始人必然形成一些维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风俗习惯,如果没有这些习俗惯例,如果不严格遵循这些习俗惯例,原始人的共同体就会土崩瓦解。

原始人的祖先发展到人类阶段,是以遵守其群体的习俗为条件的。

这些习俗涉及到收集食物、起居饮食、繁衍生存等,大多是以否定性的语言或禁止性的词句表现出来【基本的道德规范,当然那个时候还不能称作道德规范,都是否定性的,禁止那样做等等】,故原始习俗又可称之为原始禁忌。

原始禁忌是超越于群体的赞成或反对态度之上的,好像是通过某种难以理解的神秘力量自动地发挥着作用。

这种禁忌或者整个地或一部分一部分地被日益变成群体的责任,要求大家无条件地遵守或不要违禁。

(禁忌——责任)产生于原始群集时代的习俗或禁忌,尽管带有神秘莫测性质,【例如,澳大利亚耶卡拉土著居民禁止待产妇吃鳄鱼蛋,孩子出生后母亲依然得继续恪守,母亲对鳄鱼蛋的禁忌持续到孩子学会说话,此外,老年人举行仪礼的营地禁止妇女儿童进入,青年男子也不能随便进入;女子可以而且被鼓励使用猥亵的言语,而男子却被禁止这样做;男子被允许白天贪眠,而女子却没有这种权利。

在马塞族中,牛奶煮沸是禁忌,因为他们唯恐牛会因此而乳汁枯竭。

凡是违背这些禁忌的,轻者被众人指斥怒骂、罚做苦役,重则处以酷刑甚至处死。

】但客观上成了调节早期人类共同生活的重要工具。

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规范的出现不是由于某种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社会生活调节的需要。

只有到这个时候,新产生的调节人们关系的社会规范才丢掉了禁忌的外壳,称为一般的道德规范【板书】。

2.人类道德的形成自然界的逐渐人化,人本身逐渐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必然要打破那种存在于原始人中的天然秩序,建立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社会新秩序,于是原始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逐渐学会识别“有利”和“有害”,并把这种利害关系予以扩展,形成了“善”和“恶”概念的雏形,由此推演出正义与非正义、勇敢和懦弱、祸与福、荣与辱等道德概念。

【板书演示】马克思指出,古代民族是在神话幻想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

我们刚才演示的那些道德观念也是在这古代民族的神话幻想中,实际上包含着他们史前时期生活的心理表现、精神倾向和伦理品格。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神话,叙说着两个孪生兄弟(或姐妹)的故事,后来,逐渐在两者的性格中出现了差别:一个显得聪明和机智,为民除害而享有善的美誉,一个显得愚蠢和笨拙,贪婪自私而被人们称之为恶。

我国古代的一些神话,总是讴歌和赞美那些造福于民的英雄天使,而对那些扰民以忧的则给予了无情的谴责和贬斥。

比如,开天辟地的盘古,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女娲,钻木取火的隧人氏【板书】,教民稼穑的神农氏以及射九日的后羿,都被视为勇敢、智慧和美德的化身。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

个人的尊严、宗教的情感、正直、刚毅、勇敢,此时成为品格的一般特质”。

如果说在蒙昧时代,原始人还处在以一种天然的习俗或禁忌来维系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的阶段,那么到了野蛮时代,则产生和形成了人类的道德。

当然,道德的形成和产生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少数人的意识逐渐发展为多数人的意识,变成普遍的共同的社会要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经过了若干发展阶段。

道德规范意识的产生除了生产活动的需要,再者就是两性关系相处的需要。

发现“血亲婚配”【板书】的危害对于从动物的自然关系向人类的伦理关系转变,是极其伟大的发现。

仅以婚姻家庭发展为例,就经历了从毫无约束的杂婚制,到禁止父母与子女通婚,再到排除同母所生子女之间的性交关系的血缘群婚,再到某种或长或短时期内对偶婚等形式。

可以说,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一个由原始族群的禁忌道德、氏族的禁令再到共同制定道德规范【板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板书】、从外在要求到内在需要、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

当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的形成、分化和独立,则是更晚的事了,它是随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随着剩余劳动和私有制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

总之,人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康德),而是道德为了人而道德。

没有道德,人类不可能完全达到他的目的,道德是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

(二)道德的涵义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就有“道”和“德”这两个字,最初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

如《论语》中提到“道”有60多处,提到“德”有38处,而一处也没有将它们联用。

道和德开始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管子》、《庄子》、《荀子》等书。

《管子》说:“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

”后两句意思是说,只要统治者确定和奉行道德,老百姓就会接受教化。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之道德之极。

”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古代文献中的“道”原是指道路,借用来表示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法则和宇宙间万物的本质、本体。

东汉的刘熙在《释文》中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更明确地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这也就是说,“德”表示在认识和实行了“道”之后有所得,一方面,“外得于人”,即“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助人);另一方面“内得于己”,即“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自得其乐,修生养性)。

可见,道德在那时已内含着人们处理人我关系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准则之意。

在西方,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板书】(摩里斯),本表示风尚习俗(在人类的原始社会,当时的风尚和习俗也就是公认的行为规范),后来演变成内在本性、性格、品德等意思,也有规则或规范等涵义。

到公元4世纪拉丁语又产生出专指道德的moralitas 【板书】一词,表现在英语中则为morality.历史走到了今天,究竟该怎样解释道德一词呢?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