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发展史作业
教学论文:语文教育发展史

现时条件下贫困山区的课改——读《礼记〃学记》有感《礼记〃学记》“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可见,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也是一个民族能否振兴的关键因素。
目前,教育几经改革,尤其中学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中国教育兴盛指日可待。
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存在许多问题,尤其面临课改,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影响中国教育改革进程。
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新一轮课改,如狂风暴雨,又像一弯细流,正日益席卷与浸润着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头上有高考指挥棒“压迫”着你,周围有许多超越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吸引着你,两头都放不下。
就好像走在了三岔路口,不知道走哪一条道路,才能两全其美:既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又能与学生共享三年语文课堂的快乐。
即使课改的评价标准相继出台,而且有些地区已展开了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只是局部地区的“课改”,并不能代表全国每一所中学都在这样进行着,尤其的像我们这些经济落后观念陈旧的地方,其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谈到更新教育理念,谈到新课程改革,那也只是每周例会时领导与教师学习的“红头文件”而已。
上至主管教育的县长,下至每一所学校的教务主任甚至学生家长,都认为你怎样改,高考时,一定要出成绩的,不出成绩的改革,那是失败的。
教师们诚惶诚恐,按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吧,一是要经历一个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教学方式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二是高中时间紧、课程繁多,不同于初中、小学的语文了,学生基础打不好,要在高考中语文成绩来个升华,那是很难的;三是资源有限,落后地区往往教育投资不足,学生无法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甚至在的学校的学生除了课本以外,一本课外书也没读过。
第四个因素就是万一高考考砸了,那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总之无论怎样“课改”,让学生提高分数才是根本,让学校在高考中再创辉煌才是根本。
语文教育发展史1

语文教育发展史(作业)题目:简述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迭出,形势令人振奋。
但是,对于语文教育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成果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80年代以前,除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其他突出成果则鲜有所闻。
鉴于这种情形,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对语文教育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朱绍禹先生一再呼吁:研究语文教育,还必须研究历史,“通过对变化历程的了解,认清现状和把握未来趋势”。
顾黄初先生也主张,革新的同时,“对传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开始有了深入,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顾黄初著)、《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语文教学法漫论·历史借鉴篇》(曹洪顺著)等。
近十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许多成果在分期问题上有着不小的分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迄今为止,在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先后就有六种——第一种以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将中学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五四”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以后建国以前为第二时期,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
第二种以陈必祥主编的《语文教育发展史》为代表,将清末语文单独设科前定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之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第三种以陈学法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语文教育史分为四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建国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期。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第一章先秦语文教育(陈志芬修改版)

第一节 先秦语文教育概况
先秦语文教育概况
人类初始的教育活动十分原始,只能靠口耳相传, 年长的一代人将人类积累的生活和劳动的经验传 授给新一代。原始的教育活动多是在人们的劳动 和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的民俗活动、原始的宗教 活动都是教育的重要形式。
文字的出现以及语言的发展使教育成为了必要, 产生了最初的语文教育。先秦的社会组织以家族 为主要单位,强调明伦,尊亲敬老,一切以道德 教育为主导,使语文教育充分地体现传统文化的 个性。
学、伦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内容。 训练内容包括听、说、读、写、书(法)等
二、先秦语文教育内容
丰富性:
先秦的教学内容既与生活、宗教、思想教育紧密 关联。语文内容与原始社会的宗教祭祀、原始艺 术、原始记事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扭结在一起, 如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 的古代神话故事,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内容;
古代教育主要为了识字,其中的识字教学可算语 言教学,但与现代意义的语言教学还有很大距离。 又由于整个教育体制是为思想文化教育服务的, 所以语言教学没有独立的地位,只能是为思想文 化教育服务的。因此,先秦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 综合性与丰富性特点。
二、先秦语文教育内容
综合性: 语文教育包含着经学、史学、哲学、文学、文字
认为“仁”与“圣”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强调教 育的目的在于明道“求仁”,而具体目标则为将 人教育为“君子”。
孔子极重道德教育、人格感化,既包含了强烈的 哲学内涵,也与其政治理念密切相连。
一、孔子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论
1.教育可以提升百姓的素养,更是治国的必要手 段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二节 先秦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学科发展史

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语文学科发展史培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级别2014级姓名贾文龙学号112014308220326类别免费师范硕士领域学科教学(语文)2014年7 月22日研究生院制历史维度下中国写作教学的发展轨迹选题:1、民国写作教学发展研究2、分格法写作教学策略研究3、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摘要:叶圣陶深谙教育规律,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作为文学家,他熟知写作规律,有着丰硕的创作实绩与理论建树。
尤为可贵的是,叶圣陶以教学实践为根基,从目的、资源、媒介与路径四个方面将写作系统化,既符合写作规律,又适合教学需要。
让写作可教、易教,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无疑是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深邃之处。
关键词: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ideas and significance Ye shengtaoAbstract:Ye shengtao understands education law, there is a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as a writer, he was familiar with writing the law, has a rich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Particularly valuable is the foundation Ye shengtao teaching practice, from four aspects purpose, resources, media and the path will be writing a systematic, consistent with writing the law, but also for teaching. Let the writing can be taught, easy to teach, so tha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undoubtedly deep place Ye shengtao writing teaching ideas.Keywords: Ye shengtao teaching writing thinking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他在小学、中学与大学任过教,担任过国家教育机关的重要职务,出版过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早在1921年,便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也写过童话。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元时期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语文教育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语文教育。
从最初的口头传授,到后来的文字记录,语文教育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语文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即为文字教育,以书写和阅读为主。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语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设立了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诗文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普及。
3.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语文教育逐渐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
四书五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出现了一系列语文教育专著,如《文心雕龙》、《诗品》等。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的语文教育开始发生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学堂,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夏丏尊等,为语文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制定了新的教育大纲,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等。
语文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四、结论总的来说,中国语文教育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中国现代语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近代汉语文学的兴起、语文教育的改革、语文课程的发展以及新时代语文教育的前景等方面,探讨中国现代语文的发展历程。
一、近代汉语文学的兴起近代汉语文学的兴起得益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在这个时期,许多思想家、学者纷纷致力于推动汉语文学的发展,提倡以白话文写作,抑制文言文的运用。
在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出现了一大批现代派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他们的作品富于现实主义精神,为后来的现代汉语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教育的改革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发生了重大的改革。
早期的语文教育注重文言文的学习,强调经典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语文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教育家胡适提倡以白话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并推动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从此,语文教育开始转向以白话文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三、语文课程的发展中国的语文课程发展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中小学语文课程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语文课程逐渐与时代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新时代语文教育的前景进入新时代,中国的语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语文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语文经典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
五、结语中国现代语文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经历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从注重传承经典文化到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转变。
最新部编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作业

D.作品4的字体属于行书,笔断意连,典雅飘逸。
3.学校开展"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与。(14分)
(1)【辨事物,说名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事物都有特定的含义,请你根据示例,补全其他项所指代的内容。(4分)
示例∶婵娟—月亮
①白丁----②桑梓------
①三则材料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_____"。(2分)
②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帮忙修改。(2分)
③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材料三的主要信息。(2分)
(2)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节气歌弹词》,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请结合《二十四节气歌》写出弹词中漏掉的节气名称。(4分)
附∶二十四节气歌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天人和一"文化理念的体现,更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体现。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上联:一袭白衣①初心逆行倾②
下联:③华夏凝④坚守克时艰
试卷第1页,共3页
A.①秉②爱心③泱泱④同心
B.①秉②大爱③九州④众志
C.①用②大爱③泱泱④众志
D.①用②爱心③九州④同心
3.下面是学校“人与自然”主题展览前言中的一段话。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视人与自然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理想。现代科学也证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休戚相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必须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因此,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题库一、填空1.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被后世尊为“亚圣”。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
4.《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
5.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6.“兼爱”是墨子的重要主张。
7.《又呈吴郎》将恤邻之道含蓄告诉吴郎,体现了诗人杜甫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8.《左传·晏子对齐侯问》中,晏子主张: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9. 胡适认为陈独秀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
10.成语“太仓稊米”出自《秋水》。
11.《赞美》的作者是穆旦,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翻译家。
1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美国物理学家,他本是德国人,因其犹太人身份受迫害才进入该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他所建立的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13.《我的世界观》选自《爱因斯坦文集》。
14.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文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开中唐尚奇一派,与孟郊并称“韩孟”。
其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
15.马丁·路德·金是美国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16.《纪念傅雷》一文的作者是施蛰存,他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17.傅雷的别号“怒庵”,用的是“圣人一怒而安天下”的典故。
《纪念傅雷》一文主要写了他的三次怒。
18.短篇小说《品质》的作者高尔斯华绥是1932你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最重要的作品是三个三部曲,即《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尾声》.三部曲。
19.《哨遍·高祖还乡》的作者是睢景臣。
20.《苦恼》中体现中心的一句话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
21.著有《吊古战场文》的李华是唐代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的先驱。
他在该文中尖锐地指出了边战不息的重要原因是本国帝王好战,边将邀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一:选题:胡适文言教学与当代文言教学的误区
作业三:小论文
胡适文言教学法与当代文言教学的误区
蒲沛君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时至今日语文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然而文言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但我们也并非无律可循,早在1915年胡适发表的《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就提出了文言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当代文言教学却误解了胡适先生,认为这是文言内容的选择。
从而使得文言教学在内容上存在几个误区。
关键词:胡适、文言文、教学法、误区
Mis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and Hu Shi contemporary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u Peijun
The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oday, the Chinese has hundreds years of history, but the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s still a difficulty in Chinese teaching. But we are not without law to follow, first published in
1915 Hu Shi's "how to make our Chinese languageeasily taught"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in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but th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but misunderstood Mr. Hu Shi, think this is the classical content selection. So there are some misconceptions in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content.
Keywords: Hu Shi,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error
文言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一大瑰宝,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语言。
几千年过去了仍然活跃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和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却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但怕作文。
文言文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点。
但是我们并不是无教法可依,胡适先生对国文教学提出的问题,其中涉及文言教学的有很多处,很多方法被我们沿用至今,特别是他在1915年发表的《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提出了文言教学方法的关键,他认为:
(1)历来文言文教授在教法上的四大弊端:一是“以为徒事朗诵,可得字义”,忽视了译释字义的重要;二是教者不懂文字学,不知推究字源;三是忽视文法探讨;四是不讲究句读、标点,致使文法不易解,字义不易定;
(2)文言文教法上应当与教外国文字略相似,“须用翻译之法”;
(3)应当重视字源学的教学,重视文法分析;
(4)教文言文应当重视句读和标点。
文言之教学在于翻译,将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目的在于推崇白话文,但确实是为我们的文言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样使得文言更加贴学生的生活,有一
定的亲近感。
注重文言的句读与标点,使得我们的文言教材也从无标点到引进西方标点,这给学生学习文言上减轻了难度,更加便于了解。
语文学习在于敢于提问,“功夫在课外”。
胡适先生认为语文学习应当以学生自学为主,课上进行疑难的探讨交流。
这在文言课堂显得格外必要。
倡导问难对师生都有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学生要有疑可质,有难可问必须提前预习,运用一切工具和方法掌握基础知识了解文意;另一方面,老师要备好课,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上才能与学生进行通畅的交流。
文言教学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时至今日我们文言教学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胡适先生只是提出了文言教学的方法而非教学内容,但很多人却误解为文言教学只注重文言字词语法,过于侧重字词句以及文言现象的落实,把文言当成英文教,一个劲儿解释词语,翻译文章,甚至把语言问题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忽视文言文文学方面的魅力,存在这样的误区很大程度上还受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考试为目的。
胡适先生提出了应当重视字源学的教学,重视文法分析。
于是很多教师过于担忧学生无法掌握字词句意,在教学方式上热衷于选择串讲翻译、分析内容、赏析特色、讲解练习却忽略了先生提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上进行疑难的探讨交流,课堂仅仅是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朱自清先生也曾提出语文学习在于诵读,必要时的背诵。
很多教师也如此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但却缺乏必要的指导,所以很对学生不能有效诵读,难以读出句子的情味,读出文言的情趣。
结果学生读得口干舌燥,累死累活,而学习兴趣却不浓,甚至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这种句句落实的教学,看似学生都明白实则却是糊涂至极,文言到底学什么仅仅是像英语那样记住几个实词虚词的意思,这样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文言文之所以生生不息,不仅在于它与现代文血脉相连,还在于它有很高的文学魅力,如《史记》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果我们只是翻译字词,最多只知道史上有那么件史事。
这件历史事件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司马迁如何论述等学生皆一概不知,这样我们似乎也太对不起这位伟人司马迁了。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文言教学,文言的关系如何处理,其实胡适先生对文这个问题已经作了回答。
选择好教学内容,达到“文”与“言”的相谐,文道畅达的理想境界。
例如夏丐尊对《桃花源记》教学列出的八个步骤:
(1)求了解文中未熟知的字与辞。
(个人认为可放在课前预习)
(2)求了解全文的意趣各节各句的意义。
(3)文句中有不能用旧有的文法知识说明者,须求得其解释。
(4)依据此文记述文的作法
(5)借此领略晋文风格的一斑。
(6)求知此作者陶潜的事略,旁及其传记与别的诗文。
最好乘此机会去一翻《陶集》(7)借此领略所谓的乌托邦思想
(8)追求作者思想的时代背景
这里不仅停留字词的学习,还体验了文言教学注重文学欣赏方面。
文言教学必须处理好自此与文学的关系。
胡适先生的文言教学对于我们今天又很多的启发,但是我们不万不可误读其意思,文言教学必须同时重视文言,不可偏向任何一方。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百年事点[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胡适.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Z],1915.
[3] 郑力乔.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J].琼州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