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文化

合集下载

杜康造酒的故事

杜康造酒的故事

杜康造酒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叫杜康的人,他是中国酿酒的始祖,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奠基人。

杜康是一个聪明、勤劳的人,他对酿酒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酿出更好的酒来。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酿酒探索之路。

杜康首先选择了最基本的原料——稻米。

他精心挑选了当地最好的稻米,然后将其磨成米粉,再加入适量的水,经过一番精心的操作,将米粉发酵成了酒糟。

接着,杜康将酒糟放入坛子里,进行蒸馏,最终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液体——酒。

杜康并没有停下来,他知道要想酿出更好的酒,需要更好的工具。

于是,他开始制作酒坛。

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他终于成功地制作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保存酒的酒坛。

这种酒坛不仅能够保持酒的原味,还能够让酒变得更加醇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康的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他的酒不仅在本地广为流传,还渐渐传播到了周围的地区。

人们喝了杜康酿制的酒后,都对其赞不绝口,纷纷称赞他的酒是“美酒佳酿”。

杜康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相反,他更加努力地探索酿酒的技艺。

他不断改良酿酒工艺,尝试不同的配方和原料,希望能够酿出更加美味的酒来。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摸索,杜康最终酿出了一种口感醇厚、香气扑鼻的美酒,被誉为“杜康美酒”。

杜康的酒逐渐风靡全国,成为了中国古代酒文化的代表。

人们为了纪念杜康的伟大贡献,将他尊称为“酒神”,并且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杜康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杜康的故事告诉我们,酿酒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对酒的精心酿造,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的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酒文化的魅力。

杜康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和创新,才能酿出更好的酒,才能让中国酒文化在世界上发光发热。

杜康的传说故事

杜康的传说故事

杜康的传说故事摘要:一、杜康的传说背景介绍二、杜康酒的起源与发展三、杜康酒的文化意义与地位四、杜康酒的品鉴技巧与饮用禁忌五、总结杜康酒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正文:杜康,作为中国酒文化的象征,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酒仙”。

关于杜康的传说故事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

杜康酒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据传说,杜康是夏朝的一位国君,他偶然发现将粮食浸泡在树干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液体会变得醇香可口。

受此启发,杜康开始研究如何酿造美酒。

经过不断尝试,他终于掌握了酿酒的技艺,从而奠定了中国酒文化的基础。

杜康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口感赢得了世人的喜爱。

在古代,杜康酒被视为皇家御用佳酿,深受文人墨客的追捧。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把杜康酒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曹操的《观沧海》中就有“对海而唱观沧海,脍炙人口歌杜康”的诗句。

杜康酒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在古代,酒宴上是必不可少的饮品,用以款待宾客、增进友谊。

同时,酒还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杜康酒因此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品鉴杜康酒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观其色泽,优质杜康酒呈淡黄色,清澈透明;其次闻其香气,真品杜康酒具有独特的酯香、花香和陈香;最后尝其口感,优质杜康酒入口绵甜,回味悠长。

在饮用杜康酒时,还需注意一些禁忌。

比如,空腹不宜饮酒,以免损伤肝脏;酒精过敏者、孕妇、未成年人不宜饮酒;此外,饮酒过量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适量饮用为宜。

总之,杜康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了解杜康酒的起源、文化意义及品鉴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杜康酒文化简介

杜康酒文化简介

杜康酒文化简介杜康酒,是中国茅台镇出产的一种名酒,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酒文化。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由唐朝时期的一位制酒名匠杜康创制。

杜康酒采用高粱、小麦、水等为原材料,并采用传统的天然酿造工艺酿制而成,具有丰富的口感和浓郁的酒香。

杜康酒文化是中国传统酒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杜康酒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首先,杜康酒文化强调“诚信”和“匠心”。

在杜康酒文化中,重视传统工艺和诚信的原则是核心。

杜康酒坚持传统酿制工艺,匠心打造极品酒质,强调诚信为本,以守诚、重信为立身之本,有“酒之所以能显高贵的气度,或深邃的文化深度,源于透明、诚实、匠心”的说法。

从杜康人的工匠精神和历史积淀中,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重诚信、注重匠心”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杜康酒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在生产、制造、品鉴、消费等方面,杜康酒文化都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和生活方式。

杜康酒采用了自然、绿色、可循环的生产原料,拥有独具匠心的酿造过程,它的制作是合乎道德伦理原则的。

同时,杜康酒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以谦虚为美德,以对生命的尊重为中心价值观。

在杜康酒文化中,强调环保、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传统文化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文化内涵。

最后,杜康酒文化强调人情味、社交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是社交的媒介,也是传递情感的方式。

杜康酒文化中不仅注重酒的口感和酒的品质,更注重酒文化中的人情味和社交价值。

杜康人不仅欣赏杜康酒的美味和品质,也享受杜康酒文化中的传统人情风情、人际交往及宴请礼仪,强调以“和”为美德,以“团圆”为核心价值。

酒圣杜康-中国古代名人圣贤

酒圣杜康-中国古代名人圣贤

酒圣杜康-中国古代名人圣贤
酒圣杜康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

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

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

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

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

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

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

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

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
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淳尽致。

杜康酒的传说故事

杜康酒的传说故事

杜康酒的传说故事
杜康酒,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传统酒类,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关于杜康酒的起源和制作过程。

据传说,杜康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

相传,当时有一位名叫杜康的神仙,他是酒神的后裔,以制作美酒闻名。

杜康非常擅长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将精选的谷物和水进行酿造,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美味酒品。

故事中说,杜康常常以善良和正直的品德感动了上天,上天便赐给他神奇的酿酒技术,使他能够制作出无与伦比的美酒。

杜康为了表达对上天的感激,他决定将这种技术和秘方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美味的酒。

杜康酒的制作过程非常严谨而独特。

首先,酿酒师根据传统配方,选择优质的谷物作为原料,如高粱、大米等。

然后,将谷物经过研磨、水浸泡、蒸煮等一系列步骤后,再加入酒曲或酒母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中,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酒曲发酵和酵母代谢,使得谷物中的淀粉转化为酒精和香味物质。

最后,通过蒸馏、陈酿等工艺,使酒的口感更为醇厚和复杂。

杜康酒的传说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杜康酒的研究和探索。

历史上,有
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杜康酒情有独钟,他们将杜康的故事描绘成了许多诗歌和散文。

在这些作品中,他们赞美了杜康酒的美味和独特性,并将其与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联系在一起。

今天,杜康酒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酿造工艺。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喜庆节日还是商务酒宴上,杜康酒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的酒文化,更是传承着古老的民间传说和智慧。

中国历史四大酒神

中国历史四大酒神

中华历史四大酒神中国酒文化数千年,无酒不成席,今天和大家聊聊中华历史中,以酒冠名的传奇人物。

第一、中华“酒圣”——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在《短歌行》如是说道。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杜康又叫少康,是夏朝的第五位君主,他小时候以放牧为生,每天都将带的饭食挂在树上,但是经常忘了吃。

后来,少康许久不吃的剩饭变了味,于是就反复地研究思索,最终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

后通过一系列的改进,终于酿成了历史上第一瓶酒。

成为了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被后世称为“酒圣”。

第二、“酒神”——仪狄仪狄是夏朝人,是专门负责造酒的官员。

据《吕氏春秋》记载,夏禹的女儿,为了品尝到甘甜的水,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仪狄,并命令其去负责监造,后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发明了醪糟儿,他用醪糟儿和水混合在一起酿出了甘甜回味的美酒。

仪狄和杜康都可称得上是“酿酒第一人”,只不过,杜康酿造的是高粱酒,而仪狄酿造的则是米酒(也就是黄酒)。

据《战国策·魏策》记载“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仪狄也被后世称为“酒神”。

第三、“酒仙”——李白唐朝诗人李白他豪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在诗酒不分家的古代,他算的上是其中的翘楚,杜甫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自己也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而且别人都是酒后糊涂,他喝酒以后,诗却写得更好,他曾对唐玄宗说:“我是斗酒诗百篇,喝了酒才做得出好诗。

”他也是在喝酒之后做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传世名句,他也被后人誉为“酒仙”。

第四、“酒鬼”——刘伶刘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也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爱喝酒、能喝酒”的名声响彻古今。

提起刘伶,“杜康造酒醉刘伶”的传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相传,刘伶喝了杜康酒,一醉三年。

他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纵酒放诞之情趣。

发荡不羁的性格,加上郁郁不得志的消极颓废的形象,他也被后人誉为“酒鬼”。

杜康的故事

杜康的故事

杜康的故事杜康是中国最著名的白酒品牌之一,起源于四川绵竹。

许多人都认为,杜康白酒的名字来源于其创始人杜恒达。

事实上,杜康的故事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

据传说,杜康的发源地绵竹古称“沙井”,是一个地处水草丰美的河畔村庄。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在《杜工部泛舟湖上咏》一诗中有“夜饮东篱下,沉吟各自嗜”的描述,意指“杜工部”——杜恒达,在东篱下品鉴酒香,将东篱酒坊改为其名,创制了一种新的酱香型白酒,即为杜康。

世人不知道的是,杜康酒并非从杜恒达的手中传承下来。

相反,它的命运跟埋葬在绵竹的玉石密不可分。

据说,明代末年,绵竹镇一山村居民挖掘井眼时,发现了一块神奇的玉石,从玉石内部流出的清香让他们惊叹不已。

经过反复研究,他们终于炼制出了一种独特的白酒,口感醇香,深得人心。

后来,这种白酒被称为“神玉酒”。

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名叫杜氏的酿酒家族搬迁到了绵竹,他们发现了当地独特的发酵方法,并开始尝试生产自己的白酒。

而正是在这一时期,他们接触到了神玉酒,并将其技术融入到了自己的酒酿中。

逐渐地,杜康白酒开始逐渐崛起,成为了四川地区不可或缺的饮品。

据说,杜氏酒家的创始人杜仕贵是一位非常有创意和胆识的人。

一次,他在制酒时意外地发现,在酒桶的底部有一层土壤,通过对土壤的对比研究,杜仕贵认为这种土壤对酒的醇香特别有帮助。

于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开始在酒坊周边的田地上种植这种特殊的土壤,并用它来覆盖酒桶的底部,以提高酒的香味与醇美。

这项创新技术后来成为了中国酒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许多杜康的竞争对手也纷纷学习这种方法。

随着时间流逝,杜康酒的品质越来越好,声誉也越来越高。

它成为了四川地区的代表性白酒,在中国的酒业领域中享有盛誉。

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危机,但杜康品牌一直保持着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品牌精神。

它不仅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杜康酿酒的故事主要内容

杜康酿酒的故事主要内容

杜康酿酒的故事主要内容杜康酿酒,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它是中国传统酿酒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杜康酿酒的起源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商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陶罐和竹管等器具来酿造酒。

经过漫长的发酵过程,杜康酒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特点。

杜康酒的制作过程相对较为繁复,需要经历蒸饭、发酵、取糟等多个步骤。

首先,米饭要经过蒸煮使其变软,并在控制好的温度下等待发酵。

发酵过程中,米饭中的淀粉经着酒曲、酵母等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接着,取糟的过程就是将已经发酵好的酒糟取出,再进行蒸馏、提纯等步骤,最终得到美味的杜康酒。

杜康酒所使用的酒曲,是一种秘制的培养剂,在制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传统上,杜康酒的酒曲由专门的培养师秘密传承。

这种酒曲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带有自然的酵母和细菌,赋予了杜康酒独特的风味和香气。

它也为后来杜康酿酒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杜康酿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酿酒的方法和技术,更是中国人民对于生活和美好的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杜康酒常被作为主要的犒赏饮品,用以品味和庆祝。

同时,杜康酒也代表着友情、家人团聚和欢乐,成为人们情感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康酿酒的故事至今仍在继续,作为一项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它正在被更多人所认知和喜爱。

通过对杜康酿酒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它正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享受。

总结起来,杜康酿酒的故事承载着中国的酒文化和历史。

通过对制作过程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杜康酿酒的独特之处。

它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让我们共同品味杜康酿酒的故事,感受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康与中国酒文化杜康是何许人也?他是中国酒业的鼻祖,是中国的“酒圣”。

这是中国的文化常识,更是中国酒文化的基本常识。

那么,中国“酒圣故里”在哪?或者说,“中国酒文化的故乡”在哪里?是在今日陕西省渭南市的白水县。

杜康生于白水,葬于白水,其生前工作学习和劳动创造于白水,这也是中国文化史学界公认的事实。

“仓颉造字”,“雷公造瓷”,“杜康造酒”,“蔡伦造纸”,这是中国文化走向辉煌的标志性四大创造。

而这四位“鼻祖”级的伟大人物,也都不约而同地相聚于白水,并且长眠于白水,这到底是天意巧合,还是有着不为人知的奥秘呢?网闻博报小社员曾有感于此,而写有《“舞动中华”文化采风录:一县灵秀出四圣》一文。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酒圣故里”与中国酒文化。

应该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理性的文化,因为只有中国才有“天人合一”辩证思维的宇宙生态系统观。

但中国文化又是最感性的文化,因为中国文化的诗酒画意同样是世界最美妙绝伦的。

而且,诗画如酒,历久弥香。

风景随心舞,大道自有恒。

变幻也中国,不变也中国。

动而静,静而动。

是而非,非而是。

这种矛盾的统一,恰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

酸甜苦辣香,喜怒哀乐愁,千言万语尽在一杯酒。

文化的味道是酒,文化的情感是酒,文化的智慧是酒,文化的享受也是酒。

中国文化,就是酒文化。

不了解中国酒文化,就很难读懂中国。

甚至可以说,如果品不透中国酒文化,你就看不明白古今世事的沉浮与人生命运的成败。

那么,谁能讲明白中国酒文化呢?回答是肯定的,13亿中国人谁也说不清楚,更不用提外国人了。

如果说有人能够讲清楚,那大概只能是酒醉时的梦话了。

事实上,我们常人对中国酒文化的了解,也只能是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下面,我们就从“酒圣故里”开始进行一番文化寻源。

还是从“四圣”聚白水说起吧。

要说这是中国文化的巧合,那么上苍就实在是太垂青这个地方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人文环境,必然形成不一样的文化。

因为所谓文化,本来就是人类“识天文而化人文”的过程和结果。

不同的人,必然决定着不同的文化。

白水县所处的关中东部地区,历史上称为“华州”。

其实,这个“华州”,就是古代史籍记载的“华胥之州”的简称。

从华州和华山,到华夏和华人,我们便能隐约感觉到这个地方的不寻常。

再溯源到“华胥生伏羲”,“伏羲画八卦”,“黄帝梦游华胥国”,再到黄帝命“仓颉造字”、“雷公造瓷”和“杜康造酒”,这些上古传说和历史遗迹,都把我们的视线定格在了“华胥之州”。

同时,也把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祥起源,定格在了这个“华胥古国”。

关中东部的蓝田县有个华胥镇,华胥镇有个华胥陵。

据说这就是华胥氏的陵墓,文化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华圣母陵”。

对于这些民间传说和历史遗迹,西方学界和中国机械的考古专家一般是不屑一顾的。

但这也没办法,因为如果要绝对地以文字史料相互印证的话,轩辕黄帝以前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文明就是不存在的,甚至轩辕黄帝也都只是一个传说。

幸好,黄帝命“仓颉造字”,使得汉字和以文字可靠的历史,终于还能够证明黄帝以后的中国文化及中国历史的存在,包括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存在。

于是,从“黄老之说”到老子著《道德经》,我们也终于能够把自“华胥生伏羲”和“伏羲画八卦”,直到“黄老之说”的中国易理大道文化脉络连接起来。

进而延及周秦汉唐,我们也便还能够比较完整地看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轮廓。

因为这期间,还有“黄帝以姬水成,炎帝姜水成”的记载和说法。

而这里的姬水和姜水,都是关中地区的渭河支流。

再就人伦情理而言,我们自然不能否认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可轩辕黄帝怎能就没有生身父母呢?再上溯至“人文始祖”伏羲,我们又怎能否定其前面还有“华胥古国”的历史呢?故此,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认证,必须靠我们以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大道智慧去思辨,而决不能把结论和标准全权拜托给西方式的机械思维。

说到底,还是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与统一。

言归正传,我们所说的“酒圣故里”,小到白水和“华胥之州”,大到关中地区和渭河流域,这里是中国的“文化故里”,更是中国酒文化的故乡。

与之相应的,在关中东部有“杜康酒”,在关中西部有“西凤酒”和“太白酒”,这三大“秦酒品牌”的形成,以及秦酒文化的发展,也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直至盛唐以前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上,“国酒”与“秦酒”,“国酒文化”与“秦酒文化”,基本上都是同义词。

那么,现在还是不是“同义词”呢?已经不完全是。

这集中体现在“酒文化”与“酒市场”的分离,或者说是“酒文化”与“酒市场”的发展不同步和不协调。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

”这句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策划界的流行语,用在酒品生产经营领域,应该是最为恰当的。

因为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各同类酒品之间的物质技术工艺的同质化日益加剧,品牌价值的市场差异已愈来愈取决于其非物质的文化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酒品厂商其实主要是在做酒文化,在卖酒文化。

而消费者也主要是在享受酒文化,在消费酒文化。

失去了文化价值品位,酒品就会被打回普通而廉价的“酒精水”原形。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酒品市场更首先是一个酒文化市场。

曾几何时,“国酒茅台”享誉全球,川酒集群驰骋天下,鲁酒“标王”横跨出世,徽酒西进,湘酒北上,晋酒豫酒南征北战。

酒业春秋,战国争雄,试问秦人秦酒,胜败几何?即便不强求开疆拓土,就是固守家门三分地,今日本土市场份额秦酒又守住了多少?所谓市场经济给我们最切身的体会,大概就是本来很清楚的事,忽然就会变得不那么清楚了。

甚至,会完全颠覆原来的印象。

譬如,我们也会猛然自问,到底什么秦酒?或者说,秦酒的概念究竟该怎样定义?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秦豫“杜康酒品牌”之争,假如最后打官司的结果是将白水“杜康酒”判给了河南省,那么今天的“杜康酒”还算秦酒吗?再比如,原来是属于陕西的酒厂,在被外资收购兼并或控股后,这个酒厂的品牌还算秦酒吗?恐怕这都涉及到品牌所有权归属问题,企业所有权的资本属性问题,企业品牌的文化特征属性等问题。

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就会形成不同的结论和评价。

那么,今天的秦酒,是否遭遇了“文化之困”?秦酒文化能否再续国酒文化的源脉?秦酒又将如何“重振汉唐雄风”?更重要的是,秦酒文化能否亦如往昔那样,再次给中国酒文化注入英雄浪漫的精神气韵?据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陕西省委员会和全球秦商大会秘书处《秦商情》杂志,已经为此发出讨论和意见征询,并已引起了陕西当地各有关政府部门、文化研究单位、企业管理研究机构、酒品生产经销商及各大餐饮酒店的高度关注。

当然,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讲,更关心和更感兴趣的是对酒文化的直接享受与休闲消遣。

“酒圣故里”和“华胥之州”天荒地老的往事,毕竟离现在已经太过遥远了。

而且,对于关中东部“酒圣故里”的杜康故事,大家一般都很熟悉了。

下面,我们就以来自关中西部的比较近的“秦酒文化”英雄浪漫掌故,作为本文的结尾。

陕西省宝鸡市的凤翔县古称雍,为周秦发祥之地。

唐代肃宗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将雍州改称“凤翔”,取意周文王时“凤凰集于歧山,飞鸣过雍”的典故。

这里古来便有“中国酒乡”之称,盛产美酒唯以柳林镇所酿造的酒为上乘。

至今,当地民间仍流传着“东湖柳、西凤酒”的佳话。

在殷商晚期,“牧野大战”时周军伐纣获得成功,周武王便以家乡出产的“秦酒”柳林酒犒赏三军;尔后又以柳林酒举行了隆重的开国登基庆典活动。

据凤翔的官方鼎铭文记载,周成王时周公旦率军东征,平息了管叔、蔡叔、霍叔的叛乱,凯旋后在歧邑周庙以秦酒祭祀祖先,并庆功祝捷。

据《酒谱》记载:“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醑惟一钟。

蹇叔劝之曰:…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军皆醉。

”这就是淬在雍州“秦穆公投酒于河”的典故。

又据《史记》载:秦穆公“亡善马,歧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

穆公曰:…乃皆赐酒而赦之。

‟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这里所谓的“野人”,应是指当时的西戎之类的蛮夷部族。

先秦时期函谷关以东其它比较斯文的诸侯国,一般都很鄙视西面的秦人,认为秦人长期与蛮夷部族相处,差不多也已经蛮夷化了。

而处于西周礼乐文明发祥昌盛之地的秦人,却并不歧视西部的蛮夷部族。

这些蛮夷部族的人分食了秦穆公的宝马,秦穆公不但不怪罪,而且还很人性化地担心“食马肉不饮酒而伤身”,反而赏赐“秦酒”以赦罪。

后来,秦晋“韩原之战”爆发,秦穆公被晋惠公率军围攻在龙门山下不得突围,正在危机关头,突然有一队“野人”杀入重围,一阵大杀大砍,晋军大败,晋惠公被擒。

这正是三百余“野人”舍命拼杀,以报穆公昔日“盗马不罪,更虑伤身,反赐美酒”之恩。

秦胜晋败,却缘于昔日秦穆公之“秦酒”。

而山东各诸侯国鄙视秦人,更鄙视西部的蛮夷部族,而最后却皆为秦人所灭,大约也就是缺少了秦穆公赏赐“秦酒”的厚道。

据史料记载,秦王政二十五年五月,秦军攻破燕国和赵国,秦始皇帝下令“天下大甫”,即举行全国性的饮酒盛会,秦王和文武百官开怀畅饮秦酒,以示庆贺。

同七月秦军攻破齐国,至此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秦王又以秦酒举行了隆重的开国登基称帝大典,再次下令“天下大甫”,举国同庆。

从此,秦酒便成了秦王朝的宫廷御酒。

到了汉代,秦酒更名为柳林酒。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柳林酒遂作为朝廷馈赠友邦礼品,随“丝绸之路”的商贾驼队传至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在长安曾以柳林酒为将军霍去病率领的征西将士饯行壮色,遂士气大振,并多次击败匈奴。

据《凤翔县志》记载,从汉高祖至文景帝,“祭五畴”活动曾19次在雍城举行,朝廷文武百官、骚士墨客日夜畅饮柳林美酒。

大唐贞观年间,“秦酒”柳林酒更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唐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途经凤翔柳林镇,饮酒后即兴赋诗曰:“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

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

”宋嘉祐七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作有赞柳林酒的诗文:“花开美酒唱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

”到了明代,凤翔境内“烧坊遍地,满城飘香”,酿酒业大振,过境路人常“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西凤酒为乐事。

明代也有文人赞誉柳林酒的诗文,苏浚《东湖》诗中有“黄花香泛珍珠酒,华发荣分汗漫游”。

清代秦酒以“凤酒”著称,而且在“八百里秦川”的宝鸡、歧山、郿县及凤翔县等酿制之烧酒均称“凤酒”。

1956年,在凤翔县新民酒厂的柳林镇两个生产小组基础上建成西凤酒厂。

“秦酒文化”英雄浪漫,又不乏忠厚柔肠。

从“酒圣故里”到周秦汉唐,“秦酒文化”一脉相传的馨香,始终就是中国国酒文化的不变特质。

从中国酒文化开始,我们便可以细细地品味中国,慢慢地读懂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