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另一种生命里》有感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心得体会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心得体会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心得体会(共含1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有感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有感1#字马恒彪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书。
书读得久不是因为少读,断读、忘读,而是因为这本书跟我平时阅读的书籍有不一样的感觉,初读时,感觉这本书着实难读,难懂,更谈不上理解了。
究其原因,我想,这可能是跟个人粗浅的知识水平有关,或者是自己原有的对“教育”的真正实质含义上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在平时的教育中还是原先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但,以上的观点在我读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后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那样的深刻,那样的有内涵。
下面就谈谈我对《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的几点粗浅的见解一、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心灵深处的生命力引导出来不管在中国大陆还是在香港或者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教育上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人说我们大陆的学生高分低能,只会考试,没有创新能力。
教育一直是被人诟病的一个行业,因为大家对教育的理解实在是太多太多,有时很难分得请到底谁对谁错。
目前我们还是逃脱不掉“上大学找工作、上好大这找好工作”的框框。
因为我们的大学看的就是分数,所以我们的学生自从上学以后就只能围着分数转,围着如果提高分数转。
由此以来,使本来自信的孩子随着年级段起来越高,孩子的自信却越来越差,我们忘记了“自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失去自信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他们忘记了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的学习越来越教条化,把母语学习也单纯是为了考试,忘记了学习母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忘记了“不要在孩子不感兴趣,还没有能力理解的时候,让他做任何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大家都是统一步伐、统一学习;我们忘记了“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道路,对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不合适的”.……但是我们还是不遗余力地、忘乎所以地干着这些事。
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集合15篇

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集合15篇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1天蓝色的彼岸指的是什么?是蔚蓝的大海么?不是。
那么是什么?——人死亡之后要去的地方。
天蓝色的彼岸能让死后的人融入一个又一个的新生命里。
哈里就是这样的。
他——小男孩哈里。
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生命,到了另一个世界。
他十分后悔自己和姐姐雅丹说的最后一句话:“我们走着瞧!我这次可算是恨上你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哈利再出车祸前对姐姐雅丹说的。
而雅丹却说:“我才不会呢,我高兴还来不及呢!”然而,他现在真的死了,真的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
他特别想和他的家人、同学、还有他喜欢的女同学蒂莉去说一声再见,对自己的姐姐说一声对不起。
直到他遇上了一个叫阿瑟的死了许多年的人,他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了了活人世界,告诉他怎样与家人道别,怎样告诉家人与同学的心声。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哈里回到了另一个世界,融入了天蓝色的彼岸,融入了每一个新生命……第十二章让我颇为感动,名字就叫“原谅我,雅丹”。
这章主要是写哈里走进了雅丹的房间,她的房间的墙上贴满了哈里的照片。
哈里用意念让铅笔凌空腾起,在白纸上写下了一串串表示歉意的话,在写最后一句话时,笔掉了下来。
哈里的力气用完了。
哈里走了,哈里与家里的每一个人拥抱了一下,然后搭着彩虹飞到了另一个世界。
这时候,他才觉到友谊亲情是多么得重要。
读到这里,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哈里啊,你为何不在人世时懂得珍惜这份情谊?哈里啊,你为何不在人间是懂得珍惜?哈里啊,你为何直到今天才明白?一切都晚了……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这是一本适合我们年龄段的书,这本书虽小,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可不小。
我敬佩艾利克斯·希尔这种对死亡的认识,同时也十分欣赏他能把死亡写得这么美妙。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是可怕的,可是,从侧面来描写死亡又是那么的美好。
是的,人的生死无法预料,黄泉路上不分老少。
活着就是说明你还是希望,所以,活着就要珍惜每一个人。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在生命中,往往会遇到不称心的事或人。
读后感有哪些形式写作手法

读后感有哪些形式写作手法读后感作为一种表达阅读体验的写作形式,其写作手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经历、阅读理解能力、个人感触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作为语言学者,我们可以从语义、语法和修辞等多个层面,探讨读后感的各种形式和写作手法。
第一种写作方式:情感表达法情感表达法是读后感中最常见的写作手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在选取读后感的内容时,首先考虑主体感情,表达对所读内容的喜爱、厌弃、感慨等情感。
比如,一位学生在读完《红楼梦》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读后感:“在《红楼梦》中,我看见了爱情的残酷和无奈,看到了一种沉重的人间疾苦,感受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这本书使我感同身受,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这种写作方式通过语言生动表达了作者的观感,深情表达了对经典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种写作方式:分析评价法分析评价法是另一种常见的读后感写作方式。
该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所读作品的文本素材进行分析和解读,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等,对作品的价值进行评价。
例如,一位读者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读后感:“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世界的无常性,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学造诣。
作品所呈现出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它对人性的深刻探究,让我对生命和内心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种写作方式通过从分析和评价的角度,展现了作者对作品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思考和认识。
第三种写作方式:感性联想法感性联想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读后感写作方式,该方式常常是根据读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等,在对文本素材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将所读内容与个人的感受和经历进行联想,以此来表达作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一位年轻母亲读完了《小王子》,她写道:“读完《小王子》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迷失,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珍视,而我们却总是愚昧地错过。
小王子故事中的许多细节和人物,都让我了解了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感觉,读之有感,深思不已。
读《夏洛的网》有感350字作文

读《夏洛的网》有感35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读《夏洛的网》有感350字作文篇1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夏洛的网》这本书,感受颇深,回味无穷,所以忍不住要把所有的感想写下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分享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友谊。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的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络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
然而,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是成为烟熏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络却说:“别担心,我来救你!”于是,夏络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并最终让它在集市中获得了大奖,由此拥有了一个安享天命的未来。
但是,蜘蛛夏络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夏络用蛛丝编制了一张爱的大网,这网既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也唤起了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无限的爱于温情。
我通过读《夏洛的网》这本书我明白了:友谊是珍贵的,爱心是无限的。
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每一个朋友的友宜,因为真挚的友谊是不容易得来的。
也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共同努力吧,去学会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学会珍惜友谊,回报感恩。
读《夏洛的网》有感350字作文篇2复制《夏洛的网》真是一本神奇而感人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善良、勇敢的小猪维尔伯和其他动物朋友们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维尔伯是只小猪,但他并不平凡。
和其他猪不一样,他很聪明,也很懂得珍惜友谊。
在这个农场里,他交上了很多好朋友,比如老驴、老绵羊、田鼠等等。
可是有一天,维尔伯知道自己即将被宰杀,他感到非常害怕和难过。
幸好他最好的朋友夏洛出现了,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和希望。
夏洛是一只聪明的蜘蛛,她生活在猪圈的一个角落里。
她虽然个头小小的,但对维尔伯来说,却是个非常伟大的朋友。
夏洛用巧妙的办法,在她的网上编织出了"神奇的猪""很棒"等排列整齐的文字,使人类误以为维尔伯是一头特别的猪。
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

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通用20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篇1天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给人一种明亮、空旷的感觉。
读了《天蓝色的彼岸》给我无限遐想。
哈里,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因车祸突然去了“另一个世界”,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这边”的亲人。
在另一个世界的朋友帮助下他“溜回”“这边”,与亲人、朋友一一告别。
书中,一个句子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道理。
“我特别怀念那种感觉,风吹在脸上”——这是哈里回到人间时在学校里说的话,他开始怀念在这边的生活,就连风吹的感觉。
对于风吹的感觉我们并不曾重视,但我们又错过了多少“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呢?不要因为麻木而错过,不要因为错过才知道珍惜。
所有事物都值得珍惜,哪怕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我们应该为植物的一枚新芽而惊喜;为一个肯定的目光而快乐;为夏日的一丝凉意而开心。
微小,一样值得开心。
珍惜身边的一切,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千万不要错过每一丝“风”。
《天蓝色的彼岸》谢谢你,让我在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上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让我明白了许多。
在今天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下,我将努力学习热爱生活,我将珍惜一切,珍惜生活中的每一缕“风”。
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篇2《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是英国作家希尔的作品,这部作品道出了作家对生命的感叹,对生命的渴望。
让人看后,会激起自身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此书讲的是一个被卡车撞死的小男孩哈里。
在他去天蓝色的彼岸(天堂)的路上,因为割舍不开对活在人间的亲人和小伙伴的那份亲情和挂念。
与刚认识的幽灵伙伴阿瑟。
又返回人间,发生了很多事情。
面对自己的死,爸爸妈妈的痛苦,姐姐的内疚,以及同学的想念。
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
同时也使他感受到了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无奈和痛苦。
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通用15篇)

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通用15篇)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天蓝色的彼岸》,它的封面是天蓝色的,把我带入了一个天蓝色的世界。
它主要讲了: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世以后,在另一个世界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他遇到了一个名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悄悄地溜回人间,向哈里挂念的爸爸和妈妈、姐姐、老师、同学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哈里走了,终于到了天蓝色的彼岸。
它让我懂得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在生活中,有些人会因为一些不顺心的事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要坚强地活着,不能轻易地被困难打到。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死不表示生命的结束,要珍惜活着,珍惜在世界上的每一分每一秒时间,珍惜身边每一个爱你的人。
书上好多次出现“绝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这话告诉我们在睡觉前决不能生气,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友好相处、天天开心,不能排挤别人、敌视别人,要学会尊重所有的生命。
这本书还让我懂得了:1.正直、善良和诚实是美德,请去珍爱身边每一个人,多说“谢谢”和“请”2.要懂得顽强的前行,要勇敢,有错误就承认,不要怕说“对不起”3.生气时不要采取任何行动,千万不要低估了宽恕的力量。
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2《天蓝色的彼岸》封面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关于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送给孩子们最美好的礼物。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人性寓言。
安妮宝贝说:“这是一次温暖的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启蒙。
”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还挂念着自己的亲人与师长、朋友。
却不知如何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心声。
我们一定要为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活着。
哈里跟着一个叫阿瑟的幽灵潜回人间,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你不存在了,但生活还在。
当哈里说出:“我特别怀念那种感觉,当风吹在脸上。
也许你还活着,根本没把这当回事。
但我真得很想那种感觉。
”这句话时,我深刻且真切的意识到:我们必须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
《死亡竟是另一种生命》读后感

《死亡竟是另一种生命》读后感
《死亡竟是另一种生命》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引领着读者探索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影响。
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揭示了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他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种转变,一种蜕变,一种重生。
每一个生命的结束都意味着新的可能性和机会的到来,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避免。
然而,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显得更加珍贵和宝贵。
只有在面对死亡的现实时,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珍惜自己的生命。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和观念。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对死亡避之不及,害怕谈论和面对死亡。
然而,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它,接受它,甚至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死亡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总的来说,这本《死亡竟是另一种生命》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它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和死亡的关系,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和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收获了很多,也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更加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因为我知道,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在另一种生命里》是一本由[法]马克?李维着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一):轮回里的爱情年》世纪画难的,虽然框架不如《第一日》宏伟,但是这本书感情方面的描写更复杂一点,书的开篇乔纳森与画家安娜准备结婚,但是好朋友告知将有一场拉德斯金的画展把乔纳森从波士顿带到了伦敦,并邂逅了女收藏家克拉拉,他们之间有奇怪的感应,拉德斯金没有署名红裙子女孩,研究“似曾相识”的神秘老妇人,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冷漠的安娜,让故事的走向有些扑朔迷离,完全不会出现看到开始就猜到结局的囧况。
何况结局本身还有点扑朔迷离,我理解的是乔那森和克拉拉是在医院去世了,然后在来生相遇相爱,开篇的信件也似乎在传达这一信息。
“两个灵魂的相遇,为的是最后融为一体。
一旦相融,他们互相依靠,不再分离。
不论来世今生,都能重新找回彼此。
”对于作者描述的前世今生,其实我还蛮感兴趣的,我们总会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脑袋里一晃而过,作者或许就是抓住了这一点。
我不知道作者的灵感然后翻开扉页,看到简介,才知道这是一本爱情疗愈小说,且是围绕一幅《红裙女子》的画而展开的,男女主角因画而结缘,顿时有点理解封面的设计了,深度契合啊。
一口气读了两章,当然我读的是中文译本,然后完全没有感觉是翻译过来的,很流畅,太符合我平时的阅读风格了,不知道是作者写得太好,还是译者翻译得太好。
比起之前我花大价钱买的精装版的《基督山伯爵》,实在是读起来畅快多了,看推介《基督山伯爵》故事内容也是很精彩很经典的,但译本根本读不下去,我原谅自己的浅薄,果断地放弃了阅读。
之前听说人跟书也是有缘分的,大概我跟它没有缘分吧。
应该跟很多东西都讲究缘分,不然就不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的东西,你却没有任何欲望,而你心心念念的东西,在别人那里却一文不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在另一种生命里》有感
《在另一种生命里》是马克李维最畅销的爱情疗愈小说,作为一个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他的作品热销全球近五十个国家,销量惊人,并且他被称为“法国最畅销作家”长达十五年。
马克李维的作品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曾经让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只读了两页书稿就重金购买下电影版权。
在中国,马克李维出版了许多畅销书,包括熟为人知的《偷影子的人》、《伊斯坦布尔假期》、《如果一切重来》等等。
《在另一种生命里》被翻译成38种语言风靡全球,位列法国、德国等多国畅销榜冠军,累计销量超过三百万册。
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永恒爱情故事,情感细腻动人,悬念层层推进。
故事以一百年画家拉德斯基的一幅神秘画作为线索,贯穿了全书。
这幅神秘的《红裙女子》将画廊主克拉拉和古画鉴定专家乔纳森联系在一起,展开了一段猝不及防的爱恋,牵出了一百年前的爱恨情仇。
两个人的一见钟情?还是前世注定的缘分?都让他们似曾相识,让他们脑海中闪过无数从未经历过的画面。
红裙女子跨世纪的等待又在述说什么秘密呢?
开篇是一封信,写给男主角的信。
“乔纳森:你还叫这个名字吗?”看到这句话,我很迷茫,或者说这一整封信都让我感到疑惑。
这封信介绍了乔纳森的工作、生活和习惯,从书中可以看出写信的人与乔纳森的深厚友谊,而写信人屡次暗示的“乔纳森在哪里”更是埋下了伏笔。
“双手交叉放在背后,开始微笑”似乎是很平常的动作,在这封信中却被描绘得不同寻常。
而这个“她”又是什么人呢?
信的末尾是“彼得”,开篇第一个出场的人也是彼得,或许这个彼得是全文的关键人物。
然而,作为一个配角,马克李维为彼得刻画的形象栩栩如生,他的吐槽、他的烦躁仿佛通过纸张感染着读者。
乔纳森作为主角,出场的时候并不显得突出,亮点更突出在“安娜”这个名字上,这个与男主角举止密切的女子是谁?是女主角吗?如果没有看简介、没有看到“克拉拉”,恐怕我会先入为主,首先看好安娜。
接下来整一章介绍的都是乔纳森和彼得的出差,乔纳森关于拉德斯基的演讲、乔纳森与爱丽丝沃尔顿的第一次会面,同时还点明了彼得的事业危机,而这事业危机也推动了后文的发展。
“最后一幅画”这一章简略介绍了拉德斯基的一生,后文对他的印象也基本以这些为主,而那幅失踪的神秘画作不仅吸引着听众,更是紧紧扣着乔纳森的心。
由此,下文乔纳森放下婚礼的筹备和热恋中的安娜飞奔伦敦,只为亲眼所见拉德斯基的著作和那幅神秘画作,就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了。
“画中情缘”这一章由彼得与乔纳森的飞行之旅开始,马克李维没有直接跳过枯燥的的飞行时间,而是描写了彼得的一个小错误导致乔纳森饿肚子。
寥寥数字幽默地讲述了彼得的粗心和乔纳森对于好友的无奈,同时衬托他们友谊的深厚。
乔纳森与克拉拉的第一次见面在一家咖啡馆里,乔纳森被克拉拉所吸引,随后发现她就是可能拥有拉德斯基神秘画作的画廊主。
在这间位于艾尔伯玛街十号的画廊中,乔纳森与克拉拉相处了将近一周,这一周里,他们表现出了强悍的专业素养,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也可以说两人相互吸引。
每一天,运输公司会送来一幅拉德斯基的画,克拉拉可以说是苛刻地验收和摆放这些作品,而乔纳森近乎痴迷地欣赏它们。
也是在这一周,乔纳森给安娜打了许多电话,然而像是生气他的离开,安娜从未回复。
终于,他给安娜写了一封信,比较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信件的开头写的不是“安娜”而是“克拉拉”,这个细节却给乔纳森带了许多的麻烦。
或许文章最令人不解的就是乔纳森与克拉拉的关系,每当他们俩肢体接触时,他们会眩晕,会经历许多陌生的场景。
很遗憾,乔纳森没有见到他心心念念的那幅作品,更甚者,他逃离了,逃离了知道真相的机会,或许是他察觉出什么,他说他开始想念克拉拉。
就在乔纳森忍不住回到伦敦,回到克拉拉身边的时候,安娜出现了。
她与一个神秘人会面,这个神秘人手上有一枚镶着古老钻石的戒指,这枚戒指曾经出现过,在爱丽丝沃尔顿的手上。
然而无论是安娜还是爱丽丝沃尔顿的描写都十分少,更添加了几分神秘,也使故事更显得扑朔迷离。
“红裙女子”终于出现在乔纳森面前,他震撼于这幅画的美丽,同时又十分不解,为什么拉德斯基不签上他的名字?于是他与克拉拉开始了证明画作作者的路途。
虽然艰辛,虽然证据不足,乔纳森还是肯定“红裙女子”的真实性。
于是,安娜与爱丽丝沃尔顿利用乔纳森与克拉拉的感情和证据不足的专家鉴定来拆散这两个相爱的人。
也许乔纳森与克拉拉的爱情是注定的,克拉拉和彼得在巨大的压力下找到了解读“红裙女子”的方法,终于证据充足,乔纳森也无需再受沃尔顿母女的牵制。
可谁又知爱丽丝沃尔顿的疯狂呢?她甚至不惜以害死克拉拉为代价来实行她的报复。
是的,这一切都是爱丽丝沃尔顿的报复,也是全文的终极谜底。
爱丽丝沃尔顿为了她的丈夫和女儿,不,是她前世的丈夫和女儿,她带着世代的仇恨而来,可谓是一个自私又愚昧的女子。
“谜底将现”揭开了所有谜团,而“相聚别离”叙说了悲剧,乔纳森随克拉拉而去,两个人留下了一场巨大的悲剧与遗憾。
可这就是结局了吗?不是的,许多年后,一对年轻的夫妇被交予了一封信,这封
信就是开头彼得写下的那封。
或许转世的乔纳森想起了曾经的一切,或许没有,可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他和克拉拉在一起了,不会有安娜的阻隔,也没有爱丽丝沃尔顿的阴谋。
结局堪称完美。
文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爱丽丝沃尔顿,马克李维塑造了她,又使她的形象丰富而鲜明。
虽然她作为反面人物,可她的一些理论也并非不可取,只是那种疯狂和执着让读者望而却步。
“我们总是害怕,因为我们还未做好准备。
我们其实和先祖一样无知,认为所有超过和妨碍我们只是框架的事物都是超自然或艰涩的。
我们热衷于研究却害怕发现。
”“一旦离开他们熟悉的环境,世界将深陷于一个无尽的黑洞。
”我是被这段话吸引的,因为这段话,我认为她是一个睿智的学者。
可是她的歇斯底里又使人不寒而栗,“但凡伟大的发明家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最后都会抽身离开这个世界,驰骋在自己的想象中。
”可能这也是作者的意图,将爱丽丝沃尔顿的形象抬高,最后又狠狠地摔下,这前后的反差更令人们唏嘘不已。
《在另一种生命里》,马克李维展现了一个神秘又魅惑的世界,用一个并不新颖的题材写出了细致感人的故事。
故事最吸引人的是马克李维魔幻动人的笔触,无论是令人迷惑的拉德斯基的往事还是文中人物的前生今世,马克李维将这许多的细节融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