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磁场对定向凝固枝晶组织形貌的影响
热电磁流体动力学效应对Al-4.0Cu定向凝固组织的影响

律 和热 电磁流 体 动力 学 效 应 ( E D) 针 对 前 人试 验 T MH , 中的一些 不 足 之 处 , 试 验 使 用 自制 改 进 的 Big n 本 r ma d
水平 定 向凝 固装 置 , 究 了直 流 稳 恒 磁 场 对 A 4. C 研 l Ou
子 调 速 电机
l. 3 和动 量 的传 输 以及 液态 金属 的成
形 过程 , 不仅 有利 于 改善 和 控 制 凝 固组 织 和成 分 分 布 ,
而且对 于制 备新 材 料也 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 。国 内外 学
者 已经 研究 开发 了多 种金 属 电磁 凝 固技术 , 括 电场 中 包
准确 地研 究和认 识 外加 稳 恒 磁 场下 的金 属 定 向凝 固规
1磁 极 位 置 . 水 7 电阻丝 .
图 1 水 平 定 向 凝 固装 置 简 图
2挡板 . 8试样 . 3保温层 . 4 辐射挡板 . 5 冷却盒 . 1. 速 器 1调 6 冷 却 . l. 2 电
9 坩 埚 l. 电 偶 . 0 热 l . 动 丝 杠 4传
和 0 1 再 以不 同牵 引速 度进 行试 验 。截 取凝 固后试 . 5T, 样距 端 部 3c 的稳定 生 长 阶段 为 金 相 试 样 , 轴 向 截 m 沿
1 试 验 方 法
1 1 试验 材料 及设 备 .
试验 材料 选择 4.C O u单 相 合金 。试 验 设备 见 图 1 由加 热 保 温 系统 、 却 系 统 和 牵 引 系 统 组 成 [, 。 , 冷 1 ] 系统 采用 电阻丝加 热 , 防止使 用感 应加 热对凝 固组织 的 不利 影 响 ; 用循 环 水 冷 却试 样 ; 引 速 度 在 2 采 牵 0~80 0
第三章定向凝固

第三章定向凝固技术3.1定向凝固技术概论定向凝固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为了消除结晶过程中生成的横向晶界,从而提高材料的单向力学性能,而首先提出的。
目前,定向凝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温合金、磁性材料、单晶生长、自生复合材料的制备。
定向凝固技术的最主要应用是生产具有均匀柱状晶组织的铸件。
利用定向凝固技术制备的航空领域的高温合金发动机叶片,与普通铸造方法获得的铸件相比,它使叶片的高温强度、抗蠕变和持久性能、热疲劳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对于磁性材料,应用定向凝固技术,可使柱状晶排列方向与磁化方向一致,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磁性能。
用定向凝固方法得到的自生复合材料消除了其它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增强相与基体间界面的影响,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大大提高。
定向凝固是指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金属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方向相反的方向凝固,最终得到具有特定取向柱状晶的技术。
热流的控制是定向凝固技术中的重要环节,获得并保持单向热流是定向凝固成功的重要保证。
伴随着对热流控制技术的发展,定向凝固技术由最初的发热剂法(EP法)、功率降低法(PD法)发展到目前广泛应用的高速凝固法(HRS法)、液态金属冷却法(LMC法)何连续定向凝固法。
3.2 定向凝固的理论基础定向凝固是研究凝固理论和金属凝固规律的重要手段,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凝固理论的发展。
从Chalmers等的成分过冷到Mullins的界面绝对稳定动力学理论,人们对凝固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定向凝固过程中,随着凝固速度的增加,固液界面的形态由低速生长平面晶→胞晶→枝晶→细胞晶→高速生长的平面晶变化。
无论是那一种固液界面形态,保持固液界面的稳定性对材料的制备和材料的力学性能非常重要。
因此固液界面稳定性是凝固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答题。
低速生长的平面晶固液界面稳定性可以用成分过冷理论来判定,高速生长的平面晶固液界面稳定性可以用绝对稳定理论来判定。
定向凝固技术

定向凝固技术1、定向凝固的研究状况定向凝固成形技术是伴随高温合金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凝固,以获得具有特定取向柱状晶的技术。
定向凝固技术很好的控制了凝固组织的晶粒取向,消除横向晶界,提高了材料的纵向力学性能,因而自美国普拉特·惠特尼航空公司采用高温合金定向凝固技术以来,这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1.1定向凝固理论的研究定向凝固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定向凝固中液-固界面形态及其稳定性,液-固界面处相变热力学、动力学,定向凝固过程晶体生长行为以及微观组织的演绎等,其中包括成分过冷理论、MS 界面稳定性、线性扰动理论、非线性扰动理论等。
从Chalmers[1]等的成分过冷理论到Mullins[2]等的界面稳定动力学理论(MS理论),人们对凝固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主要分析一下成分过冷理论和界面稳定性理论。
(1)成分过冷理论成分过冷理论是针对单相二元合金凝固过程界面成分的变化提出的,如对于平衡分配系数小于1的合金在冷却下来时,由于溶质在固相和液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溶质原子随着凝固的进行,被排挤到液相中去,并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与这种溶质梯度相对应的液相线温度与真实温度分布之间有不同的值,其差值大于零时,意味着该部分熔体处于过冷状态,有形成固相的可能性而影响界面的稳定性。
Chalmers等人通过分析得出了成分过冷的判据,确定了合金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前沿的形态取决于两个参数:GL/v和GL·v,即分别为界面前沿液相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的商和积。
前者决定了界面形态,而后者决定了晶体的显微组织(即枝晶间距或晶粒大小)[3]。
成分过冷理论能成功的判定无偏析特征的平面凝固的条件,避免胞晶或枝晶的生成。
但是成分过冷理论只考虑了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效应的因素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忽略了非平面界面的表面张力、凝固时的结晶潜热及固相中温度梯度等的影响。
热电磁流体动力学对Al—4.5Cu合金定向凝固组织的影响

1 L Tn, 0 AI D 99 % 的高 纯 Al 9 .9 的高纯 C 和 99 % u按 所 需 成 分 在 高频 感
应炉 内配制而成 , 并浇成直径为 9 mm 的小棒作为预制 试验 。为 使 铝 与 铜 混 合 均 匀 , 样 在 熔 化 后 保 温 试 6 n 固 , 试 样凝 固时施 加 横 向直 流磁 场 , 凝 固 0mi凝 在 将
磁 感 应 强 度 的 增 大 , 晶 间距 增 大 , 次枝 晶 间臂 变 粗 , 是 热 电磁 流 体 动 力 学 影 响 的 结 果 枝 二 这 关键 词 : 向 凝 固 ;液 体 流 动 ;枝 晶 间 距 ;热 电磁 流 体 动 力 学 定
中 图分 类 号 :G2 4 T 4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8 6 ( 0 2 0 -3 00 10 -3 5 20 )60 3 -2
维普资讯
铸 造 技 术
・
Vo . 3 No 6 12 .
No . 0 2 v2 0
30 ・ 3
F DR TE oI Y CH 0I ( Y )
・
铸造技术
F u dyT c n l y o n r e h oo ’ g
热 电 磁 流 体 动 力学 对 Al . u合 金 5 一 C 4 定 向 凝 固 组 织 的 影 响
刘 晴 ,肖 荔 ,时海 芳 ,张伟 强
( 宁工程 技 术 大学 , 宁 阜 新 13 0 ) 辽 辽 20 0
摘要 : 定向凝 固条件 下 , 在 施加横 向磁场 。当磁 感应 强度< 1T时 , 有磁 场存 在 时 的显微 组 织较 无磁 场 时枝 晶 间距 增 大 , 随 且
用, 然而 , 凝 固过 程 中 , 在 由于 塞 贝克 效应 , 固液 界 面 在
强磁场下合金凝固过程控制及功能材料制备

强磁场下合金凝固过程控制及功能材料制备摘要近些年来关于强磁场下材料加工过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综述了强磁场下金属材料凝固过程控制和新材料制备的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强磁场下Lorentz力、热电磁力和磁化力对熔体流动、溶质分布和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磁力矩对磁性相的晶体取向的作用规律;磁偶极间相互作用对相排列的控制作用等。
同时,介绍了利用强磁场下的凝固方法制备MnSb/MnSb-Sb梯度复合材料和梯度磁致伸缩材料、各向异性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通过强磁场控制金属材料凝固过程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微观组织,并进一步提高材料性能,这为开发新型功能材料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强磁场,合金,凝固,功能材料,梯度材料,各向异性材料received2017-12-14,inrevised form 2018-02-03金属材料的性能最终取决于其微观组织结构。
绝大多数金属材料制备过程中都要经历凝固的过程,凝固过程中熔体流动、溶质和相分布、固/液界面形貌演变以及晶体取向等均会对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在凝固过程中,通过对合金成分、凝固速率、温度梯度、第二相(溶质、增强相或杂质等)含量及分布等参数[1,2]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获得理想的凝固组织结构,已经成为了提高材料性能甚至开发性能优异新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几十年中,研究人员不断尝试采用多种手段对凝固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开发出如定向凝固[3~5]、快速凝固[6~8]、离心铸造[9~12]、深过冷[13,14]和外加物理场控制的凝固手段[15~20]等,不但满足了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业生产的需求,也丰富了金属凝固理论。
近些年来,随着超导材料和超低温冷却技术的进步,强磁场发生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磁感应强度大于2 T的稳恒强磁场的产生和应用技术日趋成熟。
因此,强磁场作用下对金属材料凝固行为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磁场对物质通常表现出2种基本作用效果,包括对导电流体产生Lorentz力作用和对物质产生的磁化作用。
定向凝固技术及其应用

定向凝固技术及其应用1.定向凝固理论基础及方法定向凝固又称定向结晶,是指金属或合金在熔体中定向生长晶体的一种方法。
定向凝固技术是在铸型中建立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使熔融合金沿着热流相反的方向,按要求的结晶取向进行凝固铸造的工艺。
它能大幅度地提高高温合金综合性能。
定向凝固的目的是为了使铸件获得按一定方向生长的柱状晶或单晶组织。
定向凝固铸件的组织分为柱状、单晶和定向共晶3种。
要得到定向凝固组织需要满足的条件,首先要在开始凝固的部位形成稳定的凝固壳,凝固壳的形成阻止了该部位的型壁晶粒游离,并为柱状晶提供了生长基础,该条件可通过各种激冷措施达到。
其次,要确保凝固壳中的晶粒按既定方向通过择优生长而发展成平行排列的柱状晶组织,同时,为使柱状晶的纵向生长不受限制,并且在其组织中不夹杂有异向晶粒,固液界面前方不应存在生核和晶粒游离现象。
这个条件可通过下述措施来满足:(1)严格的单向散热。
要使凝固系统始终处于柱状晶生长方向的正温度梯度作用下,并且要绝对阻止侧向散热,以避免界面前方型壁及其附近的生核和长大。
(2)要有足够大的液相温度梯度与固液界面向前推进速度比值以使成分过冷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同时要减少熔体的非均质生核能力,这样就能避免界面前方的生核现象,提高熔体的纯净度,减少因氧化和吸氧而形成的杂质污染,对已有的有效衬底则通过高温加热或加入其他元素来改变其组成和结构等方法均有助于减少熔体的非均质生核能力。
(3)要避免液态金属的对流。
搅拌和振动,从而阻止界面前方的晶粒游离,对晶粒密度大于液态金属的合金,避免自然对流的最好方法就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单向结晶。
当然也可以通过安置固定磁场的方法阻止其单向结晶过程中的对流。
从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推断,为了实现定向凝固,在工艺技术上必须采取措施避免侧向散热,同时在靠近固液界面的熔体中维持较高的温度梯度。
定向生长理论和它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定向凝固技术。
自从Bridgman和Stockbarger在20世纪20年达提出奠定了现代定向凝固和单晶生长技术基础的Bridgman定向凝固技术,定向凝固就被广泛运用于制备各种结构和功能材料。
α-Al磁性对强磁场下Al-Cu亚共晶合金定向凝固组织的影响

α-Al磁性对强磁场下Al-Cu亚共晶合金定向凝固组织的影响刘钱;任忠鸣;钟华;李传军;余建波【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20)004【摘要】以Al-Cu亚共晶合金为研究对象,考察了α-Al单晶磁各向异性对稳恒强磁场下定向凝固枝晶组织生长行为的影响.实验测定了α-Al单晶不同晶向的磁化率.结果表明:Al-Cu单晶中的磁化现象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难磁化轴为晶体学位向<111>方向,即磁化率最小;易磁化轴为晶体学位向<311>或<310>方向,即磁化率最大;磁化率随Cu原子数量的增加而降低;[111]晶向族中4个晶向的磁化率不再一致.对于Al-0.85%Cu合金,当生长速度为50μm/s时,在无磁场情况下其定向凝固枝晶主干沿凝固方向排列;当施加6T纵向强磁场时,枝晶主干偏离凝固方向成一定夹角排列,这一现象可能是由α-Al磁晶的各向异性所致.【总页数】8页(P472-479)【作者】刘钱;任忠鸣;钟华;李传军;余建波【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市现代冶金和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44;上海大学上海市现代冶金和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44;上海大学上海市现代冶金和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44;上海大学上海市现代冶金和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44;上海大学上海市现代冶金和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6.2【相关文献】1.强磁场对Al-Cu合金凝固组织及溶质分布的影响 [J], 苑轶;王强;刘铁;赫冀成2.强磁场对定向凝固Al-Al2Cu共晶合金位错的影响 [J], 朱玮玮;任忠鸣;任维丽;邓康;钟云波3.强脉冲磁场对Al-Cu共晶合金定向凝固组织的影响 [J], 牛晓武;赵志龙;刘林4.强磁场下亚共晶Al-Cu合金初生相形核与生长行为(英文) [J], 李传军;任忠鸣;任维丽;武玉琴5.Al-Cu共晶合金定向凝固不同抽拉速度下的组织演化 [J], 王狂飞;王有超;历长云;崔宏保;米国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定向凝固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2 新 型 定 向 凝 固 技 术 由于常规的定向凝固技术存在着温度梯度低和冷却速
率小等缺点。造成 凝 固 过 程 中 组 织 粗 化,枝 晶 偏 析 严 重,阻 碍了材料性能的提高。随着定向凝固技术 的 迅 速 发 展,研 究 者在吸收融合常规凝固技术优 点基础上,开发出 了 许 多 新 型 定向凝固技术。
表 1 常 规 定 向 凝 固 法 的 优 缺 点 及 应 用 范 围 Table 1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processes
方法
优点
缺点
应用范围
· 116 ·
材料导报 A:综述篇
2016 年 2 月 (上 )第 30 卷 第 2 期
定向凝固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问 亚 岗 ,崔 春 娟 ,田 露 露 ,杨 猛 ,薛 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西安 710055)
摘要 定向凝固技术是制备具有单一取向要求的凝固组织和高性能材料的重要方法,是研究 凝 固 理 论 和 新 型 材料的重要手段。在介绍定向凝固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评述 了 传 统 定 向 凝 固 技 术 的 发 展 及 存 在 的 弊 端 ,简 述 了 几 种 新 型 定 向 凝 固 技 术 ,以 及 它 们 在 制 备 新 材 料 中 的 应 用 。
1.2.1 区 域 熔 化 液 态 金 属 冷 却 法 (ZMLMC) 西北工业大学李 建 国 等 通 过 改 变 LMC 法 的 加 热 方 式,
将区域熔化与 LMC 法 相 结 合,开 发 出 区 域 熔 化 液 态 金 属 冷 却定向凝固法,即 ZMLMC 法 。 [13] 该 方 法 与 LMC 方 法 冷 却 方式相同,利用电子束或高频感应电场集中对 凝 固 界 面 前 液 相进行加热,进一步提 高 了 温 度 梯 度。 他 们 自 制 的 ZMLMC 装置,其温度梯 度 最 高 可 达 1300 K/cm,冷 却 速 度 最 大 可 达 50K/s,凝 固 速 率 可 在6~1000μm/s内 调 节 。 采 用 ZMLMC 法,可显著细化高温合金定向凝固一次枝晶和 二 次 枝 晶 的 间 距。但是,该方法单 纯 地 采 用 强 制 加 热 方 法,通 过 提 高 温 度 梯度来提高凝固 速 度,未 能 获 得 较 大 的 冷 却 速 度,却 需 要 散 发掉较多的热量,冷 却 速 度 的 提 高 受 限,一 般 很 难 达 到 快 速 凝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 1.2.2 电 磁 约 束 成 形 定 向 凝 固 (DSE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磁场对定向凝固枝晶组织形貌的影响徐益民1,张伟强1,黄长虹2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工程系,辽宁阜新 (123000)2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 (110168)E-mail: xuym2005@摘要:合金在外加稳恒横向磁场下的水平定向凝固过程中,改变外加磁场强度和固液界面移动速度可以影响合金凝固后枝晶一次臂间距变化,发现一次臂间距随外加磁场增大而呈现震荡波动增大现象,这种起伏波动是热电磁流体动力学效应与电磁制动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热电磁流体动力学效应;水平定向凝固;稳恒横向强磁场;一次臂间距中图分类号:TG111.41. 引言随着电磁冶金技术、磁流体动力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利用外加磁场控制金属凝固过程中的热量、质量、动量传输及液态金属成型过程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对于多相合金,温度梯度、热电能差及热电效应将对金属凝固过程产生多方面影响。
对于任意合金凝固过程,只要存在不同温度梯度和不同相之间的热电能差,Seebeck效应就将发挥作用进而产生电动力emf[1],emf = - S th×Gradient(T) ,其中,S th为热电能,表明材料热电能力的大小,同种材料固相的热电能大于液相;合金中导电能力大的成分含量越多的相,热电能越大。
该电动力(即电场)推动电荷运动形成热电流J th,J th/σ=-S th×Gradient(T)。
当把外加磁场施加到合金凝固体系中时,外加磁场与速度场、热电流场复合将对糊状区枝晶网络及固液界面前沿产生复杂的作用和影响。
一方面,外磁场与热电流复合产生推动溶质运动的热电磁流体动力学效应(TEHHD)[2],形成热电磁流体速度场(J th×B);另一方面,外加磁场与仅由温度梯度形成的液相对流速度场及新形成的热电磁流体速度场复合作用,产生抑止流体运动的磁制动效应(MHD)[3],制动力大小分别与V×B和J th×B×B的大小相对应,第1项与B成正比,第2项与B2成正比。
那么在某一特定凝固条件下TEHHD与MHD哪一个发挥主要作用及其发挥主要作用的控制条件的确定,将成为实际利用外磁场控制金属凝固过程首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TEHHD与MHD的交互作用否存在相对稳定阶段以便于人为控制结晶组织形貌,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和验证。
2. 实验方法将Al-4.0%Cu、Al-11%Si合金加工成φ14×140 mm的试样,每次取用1个装在φ16(内径)×150 mm石英坩埚内,两侧用石墨短棒封堵。
安装坩埚到如下图1所式的水平定向凝固装置上。
开启加热系统使试样充分熔融后,启动调速装置牵引整套定向凝固系统水平右移,使试样在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由左到右依次进入冷却系统经历降温冷却过。
在此过程的同时,施加横向稳恒磁场。
这样,通过控制水平牵引速度、外加磁场强度参数,多组不同速图1 水平定向凝固装置结构示意图度、磁场条件的试样被制备出来。
经过对试样的金相分析测量,绘制得出一次臂间距随外磁场强度、水平牵引速度的关系图,用以分析探索热电磁流体动力学效应在合金定向凝固过程的作用及影响。
3. 实验结果通过对Al-4.0%Cu合金定向凝固条件下的实验,测得其一次枝晶臂间距随外加磁场强度变化的数据并绘制出相应变化曲线如下图2所示。
图2 一次臂间距与励磁电流的关系在牵引速度较小的25µm/s时,一次臂间距随外磁场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励磁电流为50A时出现最大值,随后不断减小甚至出现小于未加磁场时的情况。
随着牵引速度的增大,参看40、50、70、100µm/s曲线,一次臂间距呈现出震荡增大现象,总体上看一次臂间距随外磁场增大而不断增大,但增大过程是反复波动的,每次出现极大值后必然仅随出现一个极小值。
对于Al-11%Si合金,参见右图3,在牵引速度较小的20µm/s时,一次臂间距随外加磁场增大呈现波动反复现象,在经历了最初一段相对稳定阶段后一次臂间距开始增大,在出现极大值后立即减小出现略小于最初稳定阶段的极小值。
其后,极大值与极小值交替震荡出现。
在牵引速度30µm/s时,一次臂间距在出现最初的稳定段后立即减小出现最小值,之后不断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增大速度是渐缓的。
随着牵引速度的进一步增大,参看v50µm/s和v70µm/s两条曲线,一次臂间距随着外磁场的增大出现先增大图3 一次臂间距与励磁电流的关系出现最大值然后不断减小。
特别是v70µm/s曲线在最小值出现后立即出现反弹增大现象。
各组Al-4.0%Cu合金纵剖金相照片(×100)见表1。
表1 Al-4.0%Cu合金纵剖金相照片(×100)V70V100各组Al-11%Si合金各组纵剖金相照片(×50)见表2。
表2 Al-11%Si合金纵剖金相照片(×50)4. 分析讨论为了克服传统垂直定向凝固实验中较重成分沉积于固液界面造成的成分过冷影响,本实验设计了专门的水平定向凝固装置,采用长宽比为10的预制试样,金相观察面控制在试样中段、过轴心的纵向垂直剖面上。
在固液界面前沿温度梯度恒定(30/mm ℃)条件、合金成分配比合理的条件下,Al-4.0%Cu 合金、Al-11%Si 合金最终凝固组织均为树枝晶。
枝晶间距(即一次臂间距)受固液界面移动速度、外磁场图4 外加磁场与励磁电流关系条件共同控制。
对于外加磁场与励磁电流关系可以查看右图4。
参考安阁英—刘正新关于一次枝晶臂间距的表达式[3])/(2821r R G L ΓD L L =λ式中:λ1——一次枝晶臂间距,mm ;r——枝晶端部曲率半径,mm ;R——枝晶生长速度,mm/s ;D L ——溶质元素的液相扩散系数,mm2/s ;G L ——温度梯度,/cm ℃;Γ——表面张力常数,它与界面能σ和熔化比熵∆s 的关系为Γ=σ/∆s ;L——系统长度。
一次枝晶臂间距和凝固速度、温度梯度、溶质元素的液相扩散系数直接相关,在凝固速度、温度梯度增加均会使一次臂间距变细。
在温度梯度G L 、磁感应强度不变时,次枝晶臂间距随牵引速度R 增大而变小;在同一牵引速度下,随着动量传输增大会引起溶质元素扩散系数增大,一次枝晶臂间距随动量传输的变化而变化。
电磁制动效应与粘性力的比值用Ha =[4],P.Lehmann 等指出在L >10-2m 、B=1 T 时Ha 大致在150左右。
此时电磁制动力足够大以至液相区的自然对流会被完全抑制。
对于糊状区,参考实验测得的一次臂间距验算得到其Ha 在7~10左右,即对流不能被完全抑制而会随MHD 和TEMHD 效应强弱不断变化波动,这与实验测得的数据结果是相符的。
何树红[5]从数学角度已经证实了三维有界区域内磁流体动力学方程(MHD )存在唯一周期解。
依据N-S 方程+传输方程求解的液相区(糊状区)对流曲线也反映了动量传输的波动性[6]。
对于Al-4.0%Cu 合金,在牵引速度为25µm/s 时一次臂间距随外磁场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原因,可以从TEHHD与MHD效应发挥作用主次不同上加以理解。
在曲线上升段,外磁场强度较小,MHD的J th×B×B项相对V×B项小很多,MHD仅抑制了液相中由于温度梯度引起的对流传质而对TEHHD不起作用。
故一次臂间距在热电磁对流速度场(J th×B)不断增大引起溶质传输不断增强的影响下不断增大直至达到最大值。
其后,随着外磁场的进一步增大,J th×B×B项开始发挥作用,热电磁流体速度场开始不断减弱,曲线下降。
牵引速度为40、50µm/s两条曲线初始段一次臂间距随外磁场增加而减小,是由于牵引速度进一步增大不可避免的引起扰动增强,此时外磁场较弱,TEMHD进一步增加了对流传质。
两条曲线随后都出现震荡波动增大现象,这是外磁场增大引起的热电磁对流增强和MHD抑制对流此消彼长反复成为主导因素的结果。
70、100µm/s两条曲线,由于牵引速度增加引起溶质传输不充分而造成曲线初始段上升。
随后由于MHD抑制作用下而下降,而即进入震荡波动增加阶段。
另外,考虑到TEHHD、MHD以及磁场对速度增量、电流增量的作用都是在动态过程中连续进行的,所以不同牵引速度下的λ1曲线出现交叉现象和峰值错位现象就可以理解了。
对于热电能差较大的Al-11%Si合金,除由于J th×B×B项较大(由于J th较大)引起初始段曲线随磁场保持较慢增长(甚至水平不变)外,其他现象与Al-4.0%Cu合金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5. 结论综合以上实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Al-4.0%Cu、Al-11%Si合金在横向磁场下水平定向凝固过程中,受到外加磁场、温度梯度、牵引速度等影响,其一次臂间距呈现震荡波动增加现象。
在TEMHD效应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一次臂间距增大;在MHD效应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一次臂间距减小。
正是外加磁场引起的两种相反效果的效应反复发挥主要作用,一次臂间距出现震荡波动。
但总体看一次臂间距是随外磁场增大引起的TEMHD效应增强而增大的。
对于任意非单相合金,只要外磁场强度足够大、磁场方向控制合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为改变外磁场而控制晶粒尺寸和晶粒方向。
参考文献[1]P.Lehmann.et al./Journal of Crystal 183(1998)690-704[2]Y.Y.Khine et al/Joural of Crystal Growth212(2000).1998,584~596[3胡汉起主编.金属凝固原理(第二版)[M].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0: 230~231][4]Y.Y.Khine,J.S.Walker, Joural of Crystal Growth[J].1998,183:150~158[5]何红树,数学学报1999.11,42卷第6期,985~996[6]S.N.Tewari,R.Shah,H.Song.Metall.Mater.Trans.[J].A,1994,25A:1535~1544Influence of magnetic field on directional Alloy solidifiedcellular morphologyXu Yimin1,Zhang Weiqiang1,Huang Changhong21 liaoning engineering techology univisity,Fuxin,Liaoning (123000)2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8)AbstractAl-4.0%Cu、Al-11%Si alloy is solidified under transverse static magnetic field at horizonatl directional solidify device. The measured prime dendritic spacing, increasingly, oscilate with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and dragging speed of solid-melt interface. The oscilation is caused by TEMHD and MHD. Keywords: thermoelectric magnetohydrodynamic effect; horizonatl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ransverse steady magnetic field; primary dendritic spa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