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4%Cu合金定向凝固枝晶_胞晶转变速率的研究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非平衡凝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非平衡凝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科研热词 形核 非平衡效应 长大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过冷度 竞争 磁致伸缩 热力学深过冷 次生相 显微结构 快速凝固 平衡分配系数 均匀化处理 固态相变 取向多晶 初生相 凝固速率 凝固组织 凝固特征温度 凝固机制 凝固 再辉 共晶相 三元al合金 ru re fe-ga合金
推荐指数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平衡热力学 显微组织 凝固路径 mg-al-zn合金 dsc 非平衡效应 非平衡凝固 金属 过冷度 纯度 相选择 相变 深过冷 晶体结构 快速凝固 微观结构 合金 包晶反应 冷却速率 sn-sb合金 fe-b合金 al-ni合金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科研热词 显微组织 镁合金 锰 钙 界面温度 溶质截留 定向凝固 金属型 过冷 纳米硬度 纳米压痕 硬度 相转变 激光立体成形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 梯度材料 枝晶/胞晶转变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抽拉速率 微铸件 微观组织 微精密铸造 弹性模量 尖端半径 固/液界面 合金微精密铸造 凝固 二元共晶 znal4 ti2alnb ti al-4%cu合金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024年Al-Cu-Si三元共晶合金高压凝固组织》范文

《2024年Al-Cu-Si三元共晶合金高压凝固组织》范文

《Al-Cu-Si三元共晶合金高压凝固组织》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合金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Al-Cu-Si三元共晶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合金材料,其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封装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研究Al-Cu-Si三元共晶合金在高压凝固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及其性能特点。

二、Al-Cu-Si三元共晶合金的基本性质Al-Cu-Si三元共晶合金是一种由铝、铜和硅三种元素组成的合金。

该合金具有共晶成分,即在一定的温度下,三种元素可以形成共晶组织。

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合金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

此外,Al-Cu-Si三元共晶合金还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三、高压凝固条件下的组织结构研究高压凝固是一种通过提高凝固过程中的压力来改变合金组织结构的方法。

在Al-Cu-Si三元共晶合金的高压凝固过程中,合金的组织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高压凝固条件下,合金的晶粒尺寸减小,晶界更加清晰,同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相结构。

这些变化对合金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四、组织结构的形成机制Al-Cu-Si三元共晶合金高压凝固组织结构的形成机制主要受到压力、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在高压凝固过程中,压力的作用使得合金的原子排列更加紧密,晶粒尺寸减小。

同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也对组织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可以使合金的组织结构更加均匀,提高合金的性能。

五、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Al-Cu-Si三元共晶合金的组织结构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实验数据和性能测试,我们发现高压凝固条件下形成的组织结构具有更高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此外,这种组织结构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热稳定性,使得合金在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六、结论本文对Al-Cu-Si三元共晶合金高压凝固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八章 凝固新技术—定向凝固

第八章 凝固新技术—定向凝固

西北工业大学李建国等人通过改变加热方式,在液态
金属冷却法(LMΒιβλιοθήκη 法)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定向凝固 技术—区域熔化液态金属冷却法,即ZMLMC法。
33
这种方法将区域熔炼与液态金属冷却相结合,利用
感应加热机中队了凝固洁面前沿液相进行加热,从而有
效地提高了固液前沿的温度梯度。西北工业大些研制的 ZMLMC定向凝固装置,其最高温度梯度可达1300K/cm,最
34
1.试样 2.感应圈 3.隔热板 4.冷却水 5.液态金属 6.拉锭机构 7.熔区 8.坩埚 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装置图
35
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DSEMS)
在ZMLMC法基础上,凝固剂属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并 探索研究了近十年的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该技 术是将电磁约束成型技术与定向凝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 的一种新型定向凝固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熔化感应 器内的金属材料,并利用在金属熔体部分产生的电磁压 力来约束已熔化的金属熔体成形,获得特定形状铸件的 无坩埚熔炼、无铸型、无污染定向凝固成形。 由于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取消了粗厚、导热性能 查的陶瓷模壳、实现无接触铸造,使冷却介质可以直接 作用于金属铸件上,可获得更大的温度梯度,用于生产 无(少)偏析、组织超细化、无污染的高纯难熔金属及 合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 2 光学晶体CaF2 (左1:φ220×150mm).
金属单晶具有特殊的力学物理性能
2、 定向凝固原理
—如何实现定向凝固?
10
合金固溶体凝固时的晶体生长形态 a) 不同的成分过冷情况
b) 无成分过冷
C) 窄成分过冷区间
平面晶
胞状晶
d) 成分过冷区间较宽 柱状树枝晶 e) 宽成分过冷 内部等轴晶

凝固压力对Al-4.4Cu-1.5Mg-0.4La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凝固压力对Al-4.4Cu-1.5Mg-0.4La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Effect of SOlidificatiOn Pressure on M icrOstructures and M echanicaI
Properties of AI一4.4Cu一1.5Mg一0.4La Alloy
WANG Yu—long,HUANG Hong-jun,ZUO Xiao-jiao,ZHANG Yue,DU Kai,YUAN Xiao-guang
为此 ,本 研 究先 熔 ¥1 JA1.4.4Cu.1.5Mg.0.4La合 金 ,
体数 量 少 ,其结 晶温度 范 围较 宽导 致 了合 金 在凝 固过 然 后合
程 中形 核长 大时 间较 长 ,晶粒形 貌极 易 形成 发达 的树 金 组织 与性 能 的影 响 ,以期改 善合 金组织 ,提 高力 学 枝 晶 ,合 金液 的流 动性 较 差 ,液 固收缩率 也 比Al—Si等 性 能。
,en the pressure reaches 1 20 M Pa the tensile strength is improved while the elongation is decreased 纾 en the pressure iS 80 M Pa.the tensile streng th and elongation of the alloy can reach 2 l 7-23 MPa and 1 0.6 1% . respectively. Key words: pressure;A1.Cu—M g alloy;m echanical properties;m icrostructure
铝合 金 要大 ,与 较差 的流 动性共 同作 用使 得 合金 凝 固 后 易产 生热 裂 、缩孔 、偏 析等铸 造 缺 陷[2-3]。A1.Cu.Mg 系合金 的应 用 因此受 到极 大的 限制 。此外 ,Cu元 素在 常规铸 造 中的偏 析 问题也 是造 成Al—Cu.Mg系合金 性能 偏低 的主 要 因素 [4]。研 究 表 明对 凝 固中 的A1.Cu.Mg合 金施 加 较高 的压 力 ,可 有效 防止气孔 及缩 松 等缺 陷产 生 ,能 得到 较为 致密 的铸 件 ,并且 施 加压 力后 金 属 液 与模 具 内壁 紧密接 触 ,导热 系数 远大 于重 力铸 造使

Al-4Cu-Mg合金的半固态变形及模型化研究

Al-4Cu-Mg合金的半固态变形及模型化研究

Ab t a t sr c :Ef e t f r ton t m p r t r nd s r i a e o e or to ha i r0{s mis i — f c sofde o ma i e e a u ea t a n r t n d f ma i n be v o e ol A1 d 4 — g a l y we e i s i t d. Th e u t ho t a f r a i n t mpe a ur n s r i r t r Cu M lo r nve tga e e r s ls s w h t de o m to e r t e a d t an a e a e
分 离 现 象 以半 固态 热模 拟 压 缩 实 验 为基 础 , 立 了 反 映 半 固 态 AI C — 建 一 u Mg合 金 变形 行 为 的 本 构 关 系 模 型 , 过 验 证 4 通 可知该模 型具有较好的精度 。 关 键 词 :半 固态 ; 一C — Al u Mg合 金 ;变 形 行 为 ;模 型 化 4 中图分类号 : 162 TG 4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3 1 2 0 ) 50 4 - 5 0 1 4 8 ( 0 7 0 — 0 3 0
d fe e e or to c n s if r ntd f ma i n me ha i m. Att gi n fc m p e so he be nni g o o r s i n,t f ma i n me ha i m s lq hede or to c n s i i — u d fo ( i l w LF)a l w i i n o po a i g s i ri l s( nd fo ofl qu d i c r r tn ol pa tc e FLS) H o ve d . we r,wih t nc e sng o t he i r a i f he g e c i i htr du ton,s i n t e o i a tc e ( l di g be we n s ld p r i ls SS)a l s i e o m a i n ofs ld p r i l s( nd p a tc d f r to o i a tc e PDS) a e do i tn n t e s m is ld c m p e so r m na i g i h e — o i o r s i n. On ba i ft e e e i nt lda a o e — ol — Cu ss o h xp rme a t fs mis i A14 — d M g a l y,a mo lwa s a ihe O d s rbe t e a i ns p be we n t o e sng p r me e sa lo de s e t bls d t e c i he r l to hi t e he pr c s i a a t r nd fo s r s l w t e s,wh c ho o a c t x rme t lda a i h s ws go d m t h wih e pe i n a t . Ke r s: e — o i y wo d s mis ld;A 14 — g a l — Cu M loy;d f ma i n be a i ;mo l e or to h v or de

定向凝固Fe-Mn-C-Al系TWIP钢枝晶生长行为的研究

定向凝固Fe-Mn-C-Al系TWIP钢枝晶生长行为的研究

定向凝固Fe-Mn-C-Al系TWIP钢枝晶生长行为的研究丁浩;刘建华;闫柏军;刘洪波;申耀祖【期刊名称】《河南冶金》【年(卷),期】2017(025)006【摘要】采用定向凝固技术结合光学显微镜对Fe-Mn-C-Al系TWIP钢的枝晶生长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对生长速率为25 μm/s、50 μm/s、100 μm/s定向凝固TWIP钢试样中的一次和二次枝晶臂间距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实验速度范围内,实验用钢的凝固组织都为枝晶组织,并且随着抽拉速度的增加,枝晶被明显细化.3种一次枝晶臂间距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综合误差率分别是22.45%、35.64%、78.49%,其中Hunt模型预测效果最好.3种二次枝晶臂间距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综合误差率分别是8.27%、19.70%、41.94%,其中Masana Imagumbai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SDAS值.【总页数】5页(P1-4,38)【作者】丁浩;刘建华;闫柏军;刘洪波;申耀祖【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DZ125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在不同状态下的超高周疲劳行为研究 [J], 顾玉丽;陶春虎;佘力;何玉怀;曲士昱2.应变比对定向凝固高温合金DZ125低循环疲劳行为影响的研究 [J], 刘金龙;石多奇;杨晓光;包宇;王井科3.定向凝固Fe-6.5wt%Si合金热压缩变形行为研究 [J], 房现石;梁永锋;任松波;林均品;叶丰4.DZ125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超声疲劳行为研究 [J], 顾玉丽;陶春虎;何玉怀;胡春燕5.定向凝固TWIP钢的微观组织及力学行为 [J], 汪聃; 王新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温度场及其耦合作用的基础上 " 将电磁约束成形技 术与定向凝固技术相结合 " 设计了无接触电磁约束 成形与凝固控制 &A’(>’ 和 软 接 触 电 磁 约 束 成 形 与 凝固控制 &A’>((’% A’(> 和 A’>(( 分别可以实现 高熔点 ( 大密度合金的无污染或低污染约束成形 " 对 于诸如钛合金 ( 高温合金 ( 难熔金属 ( 高合金钢 ( 各类 金属间化合物以及其它难加工成形先进材料的制备
&G ’ 深过冷 &O ’ 深过冷定向凝固
图:
深过冷及深过冷定向凝固实验原理简图
)’&’( 定向凝固装置 " 最高温度梯度可达 "*++, ./ " 最 大 冷 却 速 度 可 达 0+, - 1" 凝 固 速 率 可 在 23 "+++!/ - 1 内
调节 ! 但是 " 这 种方法单纯采 用强制加热来 提高 温 度 梯 度" 从而提高 凝固速度"仍 不能获得很大 的冷却速度" 因为需要散发 掉的热量相对 而言更多了" 故冷却速率提 高有限" 一般 很难达到快速 凝固! 目前这 方面的研究还 一步的努力和改进 !
#$%&
的出现 ! 使得所有国家的先进新型发动机几乎无一 例外地选用铸造高温合金制作最高温区工作的叶 片 ! 目前几乎所有先进航空发动机都以采用单晶叶 片 为 特 色 ! 正 在 研 制 中 的 推 重 比 为 $) 的 发 动 机
.//( $ 美 %!./-0 $ 美 %!12(0 $ 美 %!23-000 $ 英 # 德 # 意 # 西 %!4%%5- $ 法 %!6-000 $ 俄 % 以及其他新型发动机都

高纯铝定向凝固中晶粒的生长特性

高纯铝定向凝固中晶粒的生长特性

面不光滑,存在很多由晶界造成的凹陷.当晶粒足够 大时,在固液界面上形核所需形核功大于在已有表 面键合生长的焓变,此时不再有新的晶粒形成.
制备的高纯铝锭在电阻保温炉中处理后,剥离 出立体的晶粒,通过实际观察对比发现,在拉伸前保 温时间越长,等轴晶的层数越少,如图3所示.熔化 完毕直接拉伸的情况下,明显存在几层等轴晶,不同 层的晶粒相互交叉,上层晶粒的形核部位完全被下 层晶粒所包围.保温时间为30 min时,只有紧靠结 晶台的一层还保留为等轴晶,其余均为柱状晶.当保 温时间达到60 min后,则几乎看不到等轴晶的存 在,柱状晶为晶体存在的主要形式. 2.2晶粒的强制生长 2.2.1 临界生长速度 由成分过冷公式,可计算出 试验条件下铝锭定向凝固平界面生长的临界速度:
下引停止时,晶粒的生长并没有完全停止,只是 速度变得缓慢.由于温度梯度变大,在此条件下新生 的晶粒在形核及逐渐长大过程中出现了晶粒合并现 象.新的晶粒形核及长大并不是以某个晶粒的晶格 结构为基础的,而是在多细柱状晶顶端重新开始,新
万方数据
图6合并后的晶粒直径与暂停时间的关系
Fig.6
The dependence of diameter of the combined grain on halting time
在合金的定向凝固中,新的晶粒在固液界面前 沿形核是可能的.在纯铝定向凝固中,溶质元素含量 较低,在界面前沿的液相中不可能产生大的成分过 冷区,所以在界面前沿直接形核的可能性很小.但由 于偏析溶质元素在晶界处和界面前沿聚集n],在晶 粒夹角处易于局部形成成分过冷.以夹角处为基底 形核,可大大减小形成固液界面所需的界面能,故新 晶粒在晶界夹角处形核.这也说明此时固液界面表
(4)将制备的试样放人保温炉中,在650。C保 温2 h,取出后马上施以冲击力,晶粒即可剥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 4%Cu合金定向凝固枝晶/胞晶转变速率的研究Research of Dendrite/Cellular Int erfacial T ransitionalV elocity in Directionally Solidified Al 4%Cu Alloy屈 敏,刘 林,张卫国,赵新宝,张 军,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2)QU M in,LIU Lin,ZH ANG Wei g uo,ZH A O Xin bao,ZH ANG Jun,FU H eng zhi(State Key Labo rato ry of Solidificatio n Pro cessing,N orthw estern Polytechnical U niversity,Xi an710072,China)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对比研究Al 4%(质量分数)Cu合金定向凝固胞晶/枝晶转变过程,得到胞晶/枝晶转变发生在尖端半径变化的拐点处。

采用K GT模型与非平衡效应研究与胞晶/枝晶转变过程相对应的高速枝晶/胞晶转变特征。

结果表明:尖端半径和界面温度均随抽拉速率的增加而减小,到达临界值后又急速增大。

枝晶/胞晶转变发生在尖端半径和界面温度的拐点处,即在尖端半径和界面温度最小时发生转变;溶质截留在枝晶/胞晶转变过程中作用明显,大大减小了微观偏析。

关键词:定向凝固;枝晶/胞晶转变;界面温度;尖端半径;溶质截留中图分类号:T G113 1;T G111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381(2008)12 0001 05Abstract:T he transition from cellular to dendrite w as obtained at the spindle o f tip radius by compa r i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 n Al 4%Cu allo y during directional so lidification.It w as found that the tip radius fell quickly in cellular stag e but fell slow ly in dendr ite stag e.The KGT(W. Kurz,B.Giovano la and R.T rivedi)m odel and non equilibrium effect w ere applied to research the tip radius and interface tem perature in o rder to obtain the transitional char acteristic from dendrite to cel lula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ip r adius and interface tem perature w ere both decreased w ith in creasing w ithdraw al rate,after r eached the cr itical points,finally turned to rise sharply.It w as even tually obtained that the transitio n from dendrite to cellular w as occurred at the spindle of tip r adiusand tem perature,that w as the tip radius and tip tem perature reached minimum,V Rmin and V Tmin.Mor eo ver,solute tr apping becam e obvious during the transitio n,w hich led to decrease o f microseg reg a tion.Key words:directional so lidification;dendrite to cellular transition;inter face temperature;tip radius; solute trapping凝固界面形态演化与选择直接决定了实际材料和铸件的凝固组织特征和性能,由于定向凝固过程的可控性及其在凝固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性,因此定向凝固界面形态演化及其稳定性一直是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1953年,Charm er s等[1,2]首先提出了成分过冷理论,该理论首次对胞晶和枝晶的形成提出了初步的解释,但是也存在着诸如把平衡热力学应用到非平衡的动力学之中等不足。

鉴于这些问题,Millins和Seker ka[3,4]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界面稳定性的线性动力学理论。

预言了快速的绝对稳定性现象。

但是对更高温度梯度和凝固速率的演化规律,特别是凝固体系在靠近绝对稳定速度时的枝晶/细胞晶的凝固行为仍缺少解释。

近来,郭景杰[5]采用相场模拟方法对T i55 Al45高速下形态演化进行研究,发现了胞枝晶/细胞晶转变现象。

Xu[6]采用激光重熔、甩带法和Bridgman定向凝固三种方法得到了片状枝晶和细胞晶,但是该转变的系统条件均发生变化,不具可比性。

以上工作虽然得到了枝晶/胞晶转变现象,但具有一定偶然性,对其他合金的转变速率无法起到借鉴作用,不具通用性。

实际上,由于枝晶/胞晶转变的发生需要很大的速度,一直无法估算,枝晶/胞晶转变很难得到。

而且凝固过程中的淬火速度本来就很快,因而很难确定淬火界面的位置[7]。

鉴于这个问题,大量学者[8-14]长期致力于高速下的界面形态演化的研究,虽然尚未得到明确的转变机理,但是发现了低速下枝晶界面不稳定的基本思想对高速下枝晶组织的不稳定同样适用,得到了枝晶/细胞晶转变是与低速的胞晶/枝晶转变相对应的,这对以后研究高速枝晶/胞晶转变奠定了基础,为研究枝晶/胞晶转变指明了方向。

研究高速下枝晶/细胞晶的转变,无论对理论还是实验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可极大改善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因此,本工作以A l 4%(质量分数,下同)Cu 合金为对象进行研究,从胞晶/枝晶转变入手,结合实验和理论对比研究胞晶/枝晶转变特征,根据胞晶/枝晶的转变特征,考虑到非平衡效应,通过KGT 模型进行计算,得到枝晶/细胞晶转变的机理特征,从而得到发生枝晶/胞晶转变的速率,对实验研究枝晶/胞晶转变起到指导性作用。

1 实验方法Al 4%Cu 合金采用A l Cu 中间合金(Cu 含量51 87%)和99 99%超纯铝在真空感应炉中配制而成,熔化后浇入内腔直径为60mm,高为180m m 的蜡模中,然后切割成直径为3 5m m,长为120mm 的试棒。

将试棒表面打磨光滑,用丙酮清洗,在定向凝固电阻炉中加热至1000 并保温30min,然后按设定的速率进行抽拉,并采用气动装置进行液淬。

实验完成后对试样进行打磨抛光,用Kroll 腐蚀剂(H 2O !H NO 3!H F)进行微观腐蚀,采用Leica DM4000光学显微镜观察金相组织。

通常条件下,胞晶呈整齐的棱柱状生长,从试样纵切面中,并不能保证所得的胞晶为生长过程中最大轴向切面的胞晶,因此,在本研究中,胞晶尖端半径R 是通过测量横截面的六方胞的半径而得到,尖端半径即为六边形长轴的一半,如图1a 所示。

枝晶尖端为旋转抛物面状,尖端半径R 可通过做内切圆的方法得到[15],圆心到切点的距离即为枝晶尖端半径,见图1b。

图1 胞晶/枝晶尖端半径R 测量示意图 (a)胞晶测量法;(b)枝晶测量法[15]Fig.1 Sk etch of cellu lar/dendrite tip radiu s R measur ement (a)measurement of cellular;(b)measu rement of d endrite [15]胞晶横截面微观组织如图2所示。

测量过程中,对同一速率下的胞晶/枝晶,选取5个不同的区域,重复测量尖端半径3-5次,然后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尖端半径有效值。

2 实验结果对Al 4%Cu 合金界面形态演化进行研究,得到凝固界面由胞晶转化为枝晶界面,如图3所示。

抽拉速率V =10 m/s 时,凝固界面为典型的胞晶界面,胞晶排列整齐,如图3a 所示;抽拉速率增加到15 m/s 时,凝固界面由胞晶向枝晶过渡,如图3b 所示,凝固界面中胞晶和胞状树枝晶共同存在,枝晶雏形出现,但整图2 胞晶微观组织横截面图Fig.2 T ransverse section of cellular micros tru cture体仍为胞晶;速率增加到50 m/s 时,如图3c 所示,界面形态主要以枝晶为主,二次枝晶出现,但总体而言,枝晶并不发达;凝固速率增加到100 m/s时,枝晶变得非常发达,呈整齐列状晶排列,二次枝晶臂完全显露。

此时界面形态由胞晶向枝晶转变彻底完成,如图3d所示。

图3 胞晶/枝晶转变界面形态演化图 (a)V=10 m/s;(b)V=15 m/s;(c)V=50 m/s;(d)V=100 m/sFig.3 Th e interface morph ologies evolu tion from cellular to dend rite(a)V=10 m/s;(b)V=15 m/s;(c)V=50 m/s;(d)V=100 m/s定向凝固胞晶向枝晶转变过程中,界面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样微观组织参数,如一次间距,尖端半径等也会相应的变化。

通过对胞/枝晶尖端半径进行研究,得到胞晶/枝晶转变过程中尖端半径变化规律,如图4中黑点所示。

结果显示,在胞晶向枝晶转变过程中,尖端半径发生了明显变化。

3 分析与讨论3 1 枝晶/胞晶转变如上所述,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低速下枝晶界面不稳定的基本思想对高速下枝晶组织的不稳定同样适用,枝晶/胞晶转变与低速的胞晶/枝晶转变是相对应的。

因此研究枝晶/胞晶转变,只有首先从胞晶/枝晶转变入手,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对比研究其转变的内在特征,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高速枝晶/胞晶转变的内在特征,进而根据其内在特征研究枝晶/胞晶转变速率,为实验中得到枝晶/胞晶转变奠定基础。

枝晶/胞晶转变过程已严重偏离了稳态的平衡凝固,达到了非平衡凝固[9]。

而非平衡凝固过程中界面动力学效应非常重要,不可忽略,其主要表现为界面动力学过冷度。

在低速凝固中,动力学效应对该过程的影响并不大,通常均忽略掉;其次,由非平衡效应引起的溶质成分发生了变化,进而引起溶质分配系数等均发生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