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胃 肠 道 间 质 瘤概述病理影像表现鉴别诊断1.2.3.4.目录概 述概 述•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富含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一类独立的肿瘤。

流 行 病 学 特 点•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无明显性别差异。

•好发部位:GIST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60%-70%发生在胃,以胃体部大弯侧最多,其次胃窦部;20%-30%发生在小肠。

•发生在胃肠道外(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者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

临 床 表 现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不明显或为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隐痛•包块•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或贫血病 理病 理•大体病理分3型:黏膜下型、肌壁间型、浆膜下型。

•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有时单独由上皮细胞或两种细胞混合而成。

•CD117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是与胃肠道其他间叶性肿瘤的主要鉴别点。

梭形细胞型生 物 学 行 为•GIST应视为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肿瘤危险程度与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显著相关。

有无转移、是否浸润周围组织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恶性者多为血行转移,淋巴转移极少。

GIST危险程度分级极低≤2.0≤5任何低 2.1-5.0≤5任何中等 2.1-5.0>5胃2.1-5.06-10任何5.1-10≤5胃高任何任何肿瘤破裂>10任何任何任何>10任何>5>5任何2.1-5>5非胃原发5.1-10≤5非胃原发影 像 表 现X 线•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钡剂通过顺畅。

•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外。

•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女 56岁 黑便1周余CT•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生长。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PPT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PPT
胃容量:成人为1500 ml左右,新生儿为30 ml左右。
(二)形态与分部: 从外观看,有两口、两弯、两壁。 1.贲门:TV10(或11)左侧,胃 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是胃的 入口。也是胃最固定部位,向 上距中切牙40-45cm左右。其 左侧有贲门切迹。 2.幽门:胃的远端连接十二指肠处 ,是胃的出口。在LV1下缘右侧。 若胃充盈,幽门可向右移动5cm ,距离切牙60cm。
胃的应用解剖
胃是消化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常见病如胃炎﹑胃溃疡﹑胃 癌等的好发部位.据统计资料显示胃溃疡的发病率可达15~25%, 且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梗阻和癌变等.
一、胃的位置、形态与分部
(一)位置: 胃的位置常因体位、呼吸及胃内 容物多少而有变化。中等充盈 时,大部份位于左季肋区,小 部份位于腹上区。胃贲门位于 TV10左侧,幽门在LV1下缘右 侧。
按 胃底:临床称胃穹窿,放射学称胃泡。
形 态
胃体: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胃部。
幽门部 幽门窦 幽门管
按 消化部(胃底+胃体+幽门窦近侧) 功 能 排空部(幽门窦远侧+幽门管)
Cardiac part 贲门部
Fundus of stomach 胃底
Body of stomach 胃体
Pyloric canal 幽门管 Pyloric antrum 幽门窦 Pyloric part 幽门部
四、影像表现
(一)、X线 1、瘤体自胃肠道壁向腔内外生长,腔内见充盈缺损,轮廓
较规则,周围粘膜受压推移,部分出现粘膜破坏、溃疡形成。
2、肿瘤发生于消化道外者,消化道管壁呈外压性改变,邻 近结构受压推移,发生于小肠可见肠间距增宽。
患 者 ,M , 45Y, 发 现右上腹包块就 诊。胃体部充盈 缺损,大小约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 网膜、肠系膜或后腹膜
中空胃肠道最常累及固有肌层,由于GIST多累 及外部肌层,固具有外向性生长趋势
肿瘤一部分通常可向粘膜面生长,半数病例可 出现粘膜溃疡
GIST小者几毫米,大者超过30cm
病理
肿块多呈球形,也可呈分叶状,一般境界清楚,可压迫邻近组织 ,无真正包膜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影像学表现-胃GIST鉴别诊断
胃癌,粘膜改变,局部淋巴结肿大 淋巴瘤 胃壁增厚明显(弥漫、节段、局部),
最可靠的恶性征象是术中发现肿瘤侵润邻近器 官或出现腹腔及腹膜转移,淋巴转移较少见
胃GIST以良性和交界性多见,小肠以恶性多见
生物学行为
GIST中恶性10~30% 潜在恶性70~9% 潜在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为恶性 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更为确切
生物学行为
T1WI上肿块实质部分多与肌肉信号相当,呈低 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GIST的MRI表现多样,坏死和出血的程度很大 程度上影响其信号特点
MRI的组织对比好,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使 其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更有效,
影像学表现
MRI的组织对比好,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 使其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更有效但随着MSCT 的普及,MRI优势不在明显,应用也不及 MSCT广泛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胃间质 瘤( Ga s t r i c S t r o ma l Tu mo r , Gs T ) 是 一种 常见 的原 发 GI S T行延迟期扫描 , 发 现肿瘤实 质强化进一步 加强 , 此种强 于 胃的非上皮异 源性肿瘤 , 为不成 熟梭形 细胞 或上 皮样细胞 化方式 以往报道较少 , 其诊 断价值有 待研究 。
膜、
质瘤可分为 4 型: ( 1 ) 黏膜下型 : 肿 瘤从黏膜下 向腔 内生长 突
巴瘤及平滑肌类或神经源性 肿瘤鉴别 。其 中 GS T 以胃体与
胃底多见 , 通 常沿 胃壁 的垂直 方 向生 长 , 具有 肿瘤 瘤体 大但
构层次正常[ 8 ] , 胃壁有一定 的柔 软度 , 很 少有 梗阻 征象 或发
3 . 1 GI S T分型 根据 瘤体 与 胃肠 道 管壁 的关系 胃肠 道 问 附着点局限的生长特点 , GS T与 胃壁相连部位 以外 的管壁结
出, 与管壁 有蒂相连 ; ( 2 ) 肌 壁 间型 : 肿瘤 同 时向腔 内外 生长 生淋 巴结转移 , 如发现腹腔 内广 泛淋 巴结转移 应考虑其他 疾 g ] 。少数沿 胃壁浸润生长 的 GS T与 胃癌难鉴别 。胃癌发 突 出; ( 3 ) 浆膜下 型 : 肿瘤从 浆膜 下 向壁外 生长 突 出, 与 管壁 病[ 贲 门者 多见 , 肿块周围管壁 常呈环形增 厚 , 有僵 硬 基底有 蒂相连 ; ( 4 ) 胃肠道外 型 : 肿 瘤起源于 胃肠道 管壁 以外 生于 胃窦 、 与邻近组 织分 界 不清 , 易发 生 淋 巴结转 移 , 易 致 管道 梗 的腹 内其他部位 。肿瘤起源 于 胃肠道管 壁肌层 , 通 常是 胃肠 感 , 道壁肌层 内的肿块 , 可 向腔 内生长 , 使黏 膜隆起 , 引起 继发性 阻 。恶性淋 巴瘤以继发 性淋 巴瘤 多见 , 多 见于 小肠 , 强化 多 溃疡 。有的肿瘤 凸向腔 内呈息 肉状 , 与基底 有蒂相 连 。有些 呈轻至中等程度 , 周 围见淋 巴结 肿大 。真正 的平滑肌源性 和 平 滑肌 瘤更 多见 于食管 。C T不 能鉴 向外 、 向浆 膜下生长 , 肿物 主体 在壁外 , 只有 细蒂与 胃肠道管 神经源性肿瘤较 少见 ,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GIST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肿瘤,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提出的一个病理学新概念[1],现搜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4~76岁,平均56岁;其中胃9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3例,回肠2例。

临床表现:腹痛11例,消化道出血8例,腹部包块5例,不完全性肠梗阻3例,病程3~16个月。

检查方法:15例均行常规胃肠钡餐造影,采用510-A型遥控胃肠机,其后行CT检查,采用CT/e型螺旋CT机,平均后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增强扫描。

结果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局部黏膜皱襞变平、消失14例(14/15),管腔偏侧性狭窄6例(6/15),溃疡及窦道样改变4例(4/15)。

9例胃间质瘤中8例表现为黏膜面变平、隆起、破坏,无明显胃腔狭窄,1例浆膜面的肿瘤,局部胃壁无明显异常;6例小肠间质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黏膜局限性消失、破坏,累及一侧肠壁,并沿肠腔长轴发展,造成肠腔偏侧性狭窄,病变段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4例溃疡形成,均呈细小的点状钡斑,其中1例呈窦道样改变。

CT表现:15例GIST均显示为起源于胃肠壁的软组织肿块影,部分见不完整包膜,密度不均匀,肿块向腔内、外生长,大小不一,约 1.8cm×2.4cm~10.3cm×10.8cm,8例肿块内部见不规则片状坏死,其中1例边缘可见条带状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周围脏器未见明显转移。

临床病理:15例均手术切除,11例肿块内部可见坏死,9例可见不完整包膜,5例见多发性溃疡或穿凿性小溃疡,肿瘤黏膜下生长为主,向腔内或浆膜外扩展,其中9例为恶性,6例为良性。

讨论GIST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最常见的肿瘤,过去由于病理诊断技术手段的限制,常与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相混淆,Mazur[2]等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并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

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检查分析

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检查分析

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检查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钡剂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及CT扫描征象和影像表现。

方法参照手术病理结果,对30例经病理证实分别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GIST的钡剂造影、血管造影及CT扫描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性质的GIST在这三种检查中的影像表现特点。

结果良性GIST:良性GIST向胃肠道腔内或腔内、外生长时,钡剂造影表现为腔内小充盈缺损(充盈相)或黏膜局限性“掀起”(黏膜相),蠕动波连续或出现逆蠕动,向腔外生长时则无明显影像表现;血管造影勾勒出的肿瘤轮廓较小,血供丰富,实质期均匀染色,但不能确定肿瘤的生长方式;CT平扫肿瘤体积小,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交界性GIST:钡剂造影可见充盈缺损区小龛影,局限蠕动波消失;血管造影显示肿瘤体积较大,瘤内血管粗细及染色不均,且有“分隔”现象;CT扫描密度不均或不均匀强化。

恶性GIST:钡剂造影可见不规则龛影,边缘出现分叶迹象,局限壁僵硬或肠管移动度受限;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边缘不规则、模糊,血管湖或血管僵硬、不规则,肿瘤中心性或偏心性无染色区;CT扫描瘤体均大,主要呈壁间或向腔外生长为主,密度不均匀,有低密度坏死腔,增强不均匀。

CT检查同时可发现远处脏器转移和邻近脏器侵犯,未见淋巴结转移。

结论GIST的胃肠道钡剂造影检查缺乏特征性,且受肿瘤生长方式的限制,但作为常规检查,在发现、定位和提出诊断等方面仍有一定意义。

由于GIST 多血供的特点,血管造影大部分能发现肿瘤并作出定性诊断,但其创伤性检查和费用高等缺点,限制了其难以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CT扫描对GIST诊断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在定位、定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GIST) of barium,selective angiography and CT scan signs and imaging findings.Methods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30 cases were pathologically proved benign, borderline and m alignant GIST, barium, angiography and CT scan imaging finding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these three checks GIST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ResultsGIST benign gastrointestinal lumen or cavity to the external growth, the barium showed a small filling defect cavity (filling phase) or mucous membrane limits “set off”(mucous membrane phase),continuous or peristaltic wave reverse peristalsis occurs,when the cavity was no significant growth of imaging findings;angiography outlines the contours of small tumor blood supply,the real stain on the uniform,but can not determine the tumor s growth pattern;CT scan of smalltumor size,density uniform,homogeneous enhancement enhanced scan. Borderline GIST: barium shows a small filling defect Kanying, limitations peristaltic wave disappeared; angiography showed a larger tumor volume, tumor blood vessels uneven thickness and coloring, and a “separation” phenomenon;CT scan or uneven density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M alignant GIST: irregular Kanying barium can be seen, signs of marginal leaf emergence, thus limiting the intestinal wall stiffness or limited mobility; angiography showed irregular tumor margins, fuzzy, vascular lakes orvascular stiffness, irregular, central tumor or eccentric, no staining area; CT scan the tumor were large,mainly intramural or to the cavity was the main growth,uneven density,with low density necrotic cavity,enhanced uneven.CT examination also can be found in distant organ metastasis and adjacent organs violations. No lymph node metastasis.ConclusionGIS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barium examination of the lack of features,and tumor growth by way of limitation,but as a routine examination,in the discovery,diagnosis and other aspects of positioning and still make sense.Beca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IST blood supply, angiography can find most of the tumor and make a diagnosis,but the trauma and cost of checking the disadvantages,limiting their difficult as a routine examination method.CT scan diagnosis of GIST has characteristic imaging findings,in the location,nature and so have a greater clinical value.[Key words]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astrointestinal barium contrast;Selective angiography;CT scan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ppt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ppt课件
结直肠〔<5%〕,食管〔<5%〕,胃肠道外腹腔 内网膜、肠系膜、腹膜后〔3~4%〕 发生于胃肠道外腹腔内网膜、肠系膜、腹膜后 又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 extragastroin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 〕,此型恶性者居多
临床症状
患者多以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或腹痛就诊 ,部分患者呕血、腹腔出血、发热或腹部触及 包块
GIST最常见,约占GIMT的70%左右
概述
GIST是一类独立的来源约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 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或〔和〕 神经鞘细胞的不完全分行。也就是说GIST不包 括由平滑肌来源的平滑肌类肿瘤和由神经细胞 或神经鞘细胞来源的神经源性肿瘤
病理
GIST来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多数学者以为是胃 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或来源于幼稚细胞向ICC分化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 断
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下近乎一样的形状表现, GIST过去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 神经鞘膜瘤等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开展和分子生物学 研讨的艰苦突破,人们对GIST的来源、基因表 达及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 组织学诊断规范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影像学表现
MRI的组织对比好,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 使其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更有效但随着MSCT 的普及,MRI优势不在明显,运用也不及 MSCT广泛 以下重点论述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全部胃肿瘤的2%-3%,多数位于胃体,胃窦部少见 小至1cm以下,大者超越25cm 来源于胃壁的不均匀性强化的外向型肿块,小的病变可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诊断PPT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诊断PPT课件
部),常伴有腹腔内大块状或结节状淋巴 结肿大。 • (单发性神经内分泌性肿瘤)类癌:胃窦, 较小,中心溃疡。 • 神经鞘瘤:边界清,密度均匀,壁内。
(二)小肠
• GIST占全部小肠肿瘤的20%。 • 可发生于小肠全段。十二指肠部占三分之一,空
肠病变较回肠多。 • 肿瘤通常较大,恶性程度较高。 • 部分GIST可表现为壁内肿块或腔内息肉,但病变
• 肿瘤坏死形成的空腔与胃肠道交通时可见 钡剂进入其中,有时空腔可以很大。
• 部分病变可完全位于腔外,此时可显示正 常或仅可见局部外压性改变。
(一)胃
• 占全部胃肿瘤的2~3%。 • 大多数位于胃体,胃窦部最少见。 • 典型CT表现为起源于胃壁的不均匀性强化的外向
型肿块。小的病变可均匀强化。 • 许多病变位于胃外,CT有时难以确定其胃壁起源,
(七)GIST 的转移
• 肝脏和腹膜是GIST的常见转移部位。 • 囊性转移灶少见。 • 富血管性病灶,动脉晚期强化明显,廓清
较迅速,单纯静脉期扫描可能遗漏病变。 • 由于病变血管化程度不一样,常见同一病
人出现不同强化方式的病灶。
GIST 的转移
• 淋巴结转移罕见。局部淋巴结肿大意味着 不是GIST。
• 根据影像学资料统计:胃(60-70%)>小 肠(20-30%)>直肠肛门(10%以下)。
临床表现
• 因肿瘤的部位和大小而异。 • 较小的病变可以无任何症状。 • 最常见的表现是由于黏膜溃疡导致的胃肠
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血,也 可隐形失血导致贫血性表现。 • 也有学者认为腹痛和腹胀是最常见的表现。 • 其他表现有恶心、呕吐、体质下降或肠梗 阻。
GIST的影像学表现
X线
• X线平片和透视对GIST的诊断和评价价值 极为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 者 ,M , 45Y, 发 现右上腹包块就 诊。胃体部充盈 缺损,大小约 6.4cm.
患者男性,57岁,腹痛3月 余。贲门外压性改变
患者女性,61岁,黑便伴乏
力9月,复发5天。十二指肠
外压性改变,可见小龛影.
患 者 , M , 65Y , 上 腹
部不适4天,呕血2天。
胃底充盈缺损影,大小 约5CM。
(二)CT表现
1 、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块影,肿块呈圆形
或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多见坏死、囊变或
钙化,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影。
2 、增强扫描肿块多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肿瘤发生溃疡或穿孔、强化程度不能作为判断恶性 的指标) 3、CT分型:腔内型、腔内外型、腔外型
患者,M,55Y,因黑便、呕血2小时就诊。(腔内型)
by Rinze Reinhard and Gerdien Kramer
Radiology department of the VU medical centr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五、鉴别诊断
(一)与胃癌(gastric carcinoma)鉴别
中晚期胃癌
蕈伞型
胃肠道间质瘤(GIST)影像表现
李天然
一、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 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 尔(Cajal)细胞的肿瘤,为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 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具 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为平滑肌分化型、神经方向分化型、 双向分化型及缺乏分化型4个亚型。
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
患者男性,61岁,反复上腹部不适 半年,加重伴黑便2天。
患者女,42岁,间歇上腹部灼烧样疼痛3月
小结
恶性GIST
肿块,外缘较规则,与正常胃壁分界清晰,囊变、坏死、 出血。胃壁增厚较局限,常无淋巴结转移。
胃癌
胃壁增厚,不规则,肾门以上淋巴结肿大,侵犯胃周脂肪, 僵硬。 胃壁明显增厚,胃周淋巴结或肾门下淋巴结肿大,多无明 显外侵,有一定扩张度。 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均质,无或轻度强化
肠道>4cm为潜在恶性。
三、临床表现
GIST好发于中老年,平均年龄为50-60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 胀和黑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溃破、
出血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发生
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晚而一般呈 现瘤体较大。
四、影像表现
(一)、X线 1、瘤体自胃肠道壁向腔内外生长,腔内见充盈缺损,轮廓 较规则,周围粘膜受压推移,部分出现粘膜破坏、溃疡形成。 2、肿瘤发生于消化道外者,消化道管壁呈外压性改变,邻 近结构受压推移,发生于小肠可见肠间距增宽。
浸润型
溃疡型
皮革胃
半月征,环堤征, 粘膜纠集
不规则充缺
患者,M,62Y,上腹隐痛
患者,M,38Y,上腹痛1月余
患者,M,73Y,反复呃逆伴
餐后剑下腹胀1月
溃疡型胃癌
患者,M,59Y,间断
中上腹胀痛不适8月余,
加重4天。
患者,M,50Y,全腹胀痛1月余
(二)与神经鞘瘤(Neurilemoma)鉴别
意义:胃肠道神经鞘瘤是极少见的肿瘤,绝 大多数为良性,发生恶变的几率很低,预后 良好。而 GIST 以恶性居多,易血行和种植 广泛转移,即便良性也有恶变倾向。区分二 者对选用的术式及术后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
义。
胃肠道神经鞘瘤与良恶性GIST鉴别
神经鞘瘤
肿瘤形态 增强模式 圆形、卵圆形
恶性GIST
分叶状、不规则形
(三)与胃淋巴瘤(lymphoma)鉴别
胃淋巴瘤主要表现为: (1)胃壁广泛明显增厚,平均厚度超过2cm,而外缘 光滑或轻度分叶状或波浪状,多数无明显外侵; (2)粘膜粗大,不规则; (3)结节或肿块,边缘较光整; (4)胃和邻近器官间的脂肪层完整; (5)可伴有胃周淋巴结肿大及肾门水平以下腹膜后 淋巴结肿大。
胃 肠 道 间 叶 源 性 肿 瘤 ( 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 tumor,GIMT):指胃肠道的非淋巴非上皮的软 组织肿瘤,包括GIST 、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以及少见
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脉管、脂肪源性肿瘤等。
二、病理特点与生长方式
胃肠道间质瘤依据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比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
胃淋巴瘤
胃神经鞘瘤
GIST多为恶性肿瘤,即使良性也有恶变倾向, 其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故手术切除为首选。 北大医院病例中:恶性直肠间质瘤局部切除术 后复发率为100%,根治切除术后复发率为50%
谢 谢!
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浆膜下型为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
突出,以宽基与管壁相连;胃肠道外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壁以外 的腹腔内其他部位(如肠系膜、网膜等)。
GIST恶性多于良性,易发生血行和种植广泛转移,且良性有恶 变倾向。
GIST恶性指标:肿瘤侵润到邻近器官或有网膜、肠系膜、腹膜、 肝脏、淋巴结及肺等处转移为恶性。肿瘤长径在胃部>5.5cm,在
良性GIST
与神经鞘瘤相 似
均质性(无出血、 非均质性(常出血坏 坏死、囊变) 死、囊变不均匀强化 或边缘强化)
强化程度
无T
D>5CM
D<5CM
患者女性,54岁,行膀胱癌CT扫描偶然发现胃体后壁神 经纤维瘤,直径约6cm,边缘较光滑,增强呈轻度均匀
强化。
患者女性66岁,主因上腹部疼痛、易饱,胃体部肿块,边缘光滑, 大小约6CM,轻度均匀强化。(胃神经鞘瘤)
患 者 , F , 58Y ,
上腹部饱胀 3 月, 加 重 半 月 。 (腔内外型)
患者, M , 45Y, 上腹部痛、膨胀 2 月余。 胃底恶性间质瘤(腔外型)。
患者,女,61Y,上腹饱胀不
适2月,伴腹痛、腹胀,脐周 及上腹压痛 。
空肠间质瘤(恶性)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
空肠间质瘤
Disease recurrence in resected GIST showing hypodense livermetastases and a large heterogeneous peritoneal metastasis.
梭形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 GIST 排列结构多样,除常见的交叉束
状和弥漫片状排列外,可出现栅栏状、片巢状、花瓣样、器官样、 血管外皮瘤样等。GIST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囊性变。 GIST 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粘膜下层、肌壁层、浆膜下或胃肠道外。 粘膜下型表现为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肌壁间型表现为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