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的超声表现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 与CT相似,MRI对肿块的坏死、囊变、出血,邻近结 构的侵犯范围,肝脏等脏器的转移显示要明显优于 CT。
女 67岁 发现肿瘤指标(CA199)高半年,胃占 位性病变1月余
良性与恶性表现
项目 大小 密度
性质
境界 邻近器官
良多大于5cm
均匀,偶可见小点状钙 多不均匀,可出现坏死、
肿瘤大小(cm)
≤2.0 2.1-5.0 2.1-5.0 2.1-5.0 5.1-10
任何 >10 任何 >5 2.1-5 5.1-10
核分裂数 (50HPF)
≤5 ≤5 >5 6-10 ≤5 任何 任何 >10 >5 >5 ≤5
肿瘤原发部位
任何 任何
胃 任何
胃 肿瘤破裂
任何 任何 任何 非胃原发 非胃原发
目录
•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 胞,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 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富含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一类独立的肿瘤。
• 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 无明显性别差异。 • 好发部位:GIST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
• 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 • 部位: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胃,以胃体部大弯侧最多,
其次胃窦部;小部分发生在小肠。 • 影像学表现:软组织肿块,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和
信号不均,增强呈中等或明显强化。 • KIT蛋白(CD117)阳性表达是其确诊的指标。
男 69岁 反复下腹部疼痛半月
CT值:39HU、70HU、95HU
(小肠肿物)胃肠道间质瘤 (GIST),伴出血、坏死及囊 性变。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型; 单个;肿瘤大小: 6.5*5.0*5.0cm;中-重度异型 (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像 计数:5个/5mm2(21HPF); 具体位置:粘膜下层及肌层。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 (-);肿瘤性坏死(+)。 淋巴结:肠周LN(0/2)未见 肿瘤累及。IHC: CD117(+),DOG1(+),KI67(+, 5%),CD34(+),desmin(),SMA(+),SDHB(+),PDGFRA( +),S100(-)。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超声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肿块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少数为不规则形。

肿块大小不一,以胃部发生比率最高。

超声表现:良性14例,交界性5例,恶性11例。

良性与交界性肿瘤其大小大多数≤5cm,多无回声区与恶性肿瘤相比(p0.05)。

2.3 超声与病理结果比较:超声术前明确肿瘤部位23例(76.67%),提示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33.33%),误诊5例(16.67%),漏诊1例(3.33%)。

误诊胰腺肿瘤2例,误诊腹膜后肿瘤、肾上腺恶性肿瘤及肿大淋巴结各1例。

3 讨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同其他肿瘤一样为一个较复杂的发病链条,可能因多种因素而致。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与肿瘤的原发部位、大小有关,腹部肿块、腹部隐痛、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贫血、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体重减轻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伴有肠梗阻症状或发热现象。

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有关,一般肿瘤>3 cm 或出现坏死溃疡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以胃部发生比率最高,本组共16例,占53.33%,少见于直肠、结肠、食管,偶见于腹腔、腹壁、网膜及肠系膜。

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的判断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以肿瘤的潜在恶性程度来进行评定。

(1)肿瘤具有浸润性;(2)出现肌层浸润、邻近器官的侵犯与局部黏膜;(3)肿瘤出现远、近脏器的转移是临床对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评定指标。

潜在恶性指标有:(1)肿瘤内部出血、坏死;(2)肿瘤体积较大,即肠间质瘤直径>4cm,胃间质瘤直径>5.5cm;(3)肿瘤细胞排列密集,生长活跃;(4)以高倍镜视野观察核分裂象,即胃、肠gist核分裂分别>5个/50hpf 和>1个/50hp;(5)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CT图像上胃间质瘤与胃平滑肌瘤难于区分。

在病理学上,以往都把胃间质来源的肿瘤归为平滑肌瘤[1]。

现把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光镜病理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8例对照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8例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的病例。

其中男4例,女4例。

年龄48~70岁。

临床发现腹部肿块1~3个月,2例未发现腹部肿块。

手术前腹痛时间7~20d,1例无腹痛。

其中2例在无诱因下呕吐。

CT平扫8例,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8例,纤维内窥镜检查2例,GI检查1例,手术8例,光镜病理诊断8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例。

1.2方法使用S om atom AR CT机作腹部平扫,层距层厚各10mm,重点区域即肿块部位用5mm层厚加扫。

扫描前均一次性口服1.5%泛影葡胺1000m l充盈胃肠道。

1.3结果8例病人CT扫描和超声探测均发现腹部胃体旁肿块,2例病人纤维内窥镜检查,仅1例发现贲门部肿瘤; 1例作GI检查未发现异常。

8例均手术切除肿瘤,光镜病理诊断胃间质瘤。

免疫组化诊断为胃间质瘤。

1.4典型病例介绍例1男,48岁。

约20d前在进食米饭后呕吐。

超声检查在胰尾部探及70mm×63mm×50mm偏低回声,内见散在液性暗区。

CT扫描见胃、胰、脾间巨大软组织肿块,大小80mm×67mm×52mm。

肿块上缘与胃小弯紧贴,中间部分边界光滑,内部密度不均匀,CT值分别为6.0HU、10.2HU和44.2HU不等(图1)。

下缘与胰尾粘连(图2)。

术前GI及内窥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手术见肿块上缘有一约10mm长的蒂与胃小弯近贲门下端处相连,下方与胰尾粘连,包膜光滑完整,大小80mm×50mm×60mm。

呈节结状,切面出血坏死囊性变,光镜下见梭形细胞呈旋涡状排列,核分裂象易见。

例2男,61岁。

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腹部肿块,约拇指大小,活动。

后逐渐增大,1周前自觉肿块增大约拳头大小,因左上腹部疼痛入院。

胃肠间质瘤病例报告

胃肠间质瘤病例报告

胃肠间质瘤病例报告1. 病史女,58岁,已婚,绝经6年。

主诉患者腹胀月余,均能自行缓解,未引起重视。

患者10天前体检当地医院发现盆腔右后方肿块(10.0*85mm);MRI提示:盆腔占位病变(75*93mm),考虑来源于左附件,建议手术。

患者未求明确诊断,去上一级医院检查,检查所见,意见相同,患者确定后,来医院,择期手术。

2. 超声检查患者膀胱截石位,经阴道超声行子宫附件全面扫查后,同时显示正常子宫肌层与病灶切面作为造影切面,探头固定不动。

经左侧肘静脉注入声诺维造影剂2.4ml,追注5ml生理盐水后,存储动态造影过程。

子宫右前方包块,大小约8.8*8.4*8.5cm,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见多个囊性暗区,液较稠。

双卵巢可及,回声偏实。

多普勒图像CDFI: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RI:0.48 超声所见:子宫右前方见8.8*8.4*8.5cm 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见多个囊性暗区,液较稠,可有流动感。

CDFI: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RI:0.45。

提示:子宫右前方不均囊实性占位(输卵管来源?Ca可能)真的是输卵管来源肿瘤吗?未明确诊断,给予静脉超声造影增强达峰期(子宫前方富血供包块)超声造影所见:瘤体内部增强时间同步于子宫肌层,实性部分呈整体等增强,增强尚均匀,边界清晰,内见造影剂充盈缺损,增强晚期静脉期同步于子宫肌层廓清。

可见一支明显穿支血管来源于附近肠管,进入包块。

造影提示:子宫前方富血供包块:肿瘤考虑,胃肠道来源可能。

3. 术中所见及术后标本瘤体血供来源于小肠瘤体质软、囊实性、表面光滑、内见液化坏死子宫上方直径约10cm肿块,与小肠相连,质软,囊实性,表面光滑,可见供血动脉来源于小肠。

标本剖检内见液化坏死区。

4. 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病理诊断:(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肿块大小10×6×5cm,核分裂<5< span="">个/50HPF,伴坏死,高度风险,肠壁两端切缘阴性免疫组化:CD117/C-kit(+)、CD34(-)、Desmin(+)、DOG1(+)、Ki-67(15%+)、S-100(-)、SMA(-)、GFAP(-)5. 鉴别诊断1.- 输卵管癌临床表现:输卵管癌“三联征”,即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盆腔肿块;有时阴道出血,晚期出现腹水等超声表现:附件区腊肠形囊实性包块,壁厚,内可见实性不均质回声,或囊壁上见乳头状结构,实性部分及囊壁上可探及血流信号2.- 浆膜下肌瘤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较大的浆膜下肌瘤以下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超声表现:子宫肌层内异常回声结节向浆膜下突出,有时仅与宫体以一蒂相连,彩色多普勒可显示来自子宫的供血血管3.粘液性囊腺瘤临床表现:症状:早期肿瘤体积小,多无明显症状;伴随肿瘤体积增大,可出现轻度腹胀等症状;当肿瘤过大压迫周围组织时会出现相关的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心悸等。

胃肠道间质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
张明 智 , 庄华 , 玉兰 彭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 胃肠 道 问 质 瘤 ( S 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表 现 及 其 在 诊 断 中 的 应 用 价 值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GIT)
20 年 1 21 08 月一0 0年 7 7 例 经病理证实 的 GI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 图表现 , 月 5 S 将其与手术病 理结果进行对 比分 析 。结果 GIT患者 中男性高危险度肿瘤 的比例较女性高( . 1 , <0 0 ) S y一7 20 P . 1 。肿瘤 的大小 、 内部 回声与其病理
Hu ,P NG Y — n De a t n f Ul a o o r p y,Wet C ia Hop t l S c u n U ie s y,C e g u a E ul . p r a me to t sn g a h r s hn s i , i a n v ri a h t hn d ,
[ b t c] O jci T n et ae te v le o l ao o r p y i h i n s fg s o tsia srma A sr t a b et e v o i s g t h au fut s n g a h te da o i o a t i e t l t v i r n g s rn n o l
GIT rm a u r 0 8 t uy 2 1 r er s e t ey a ay e .Th o o r p i f dn s we ec mp rd wi S fo J n a y 2 0 oJ l 0 0 wee rto p ci l n lzd v e sn g a hc i ig r o ae t n h
危 险 度 高低 有关 : 险 度 低者 、 瘤 最 大 径 < 5c , 危 肿 m 内部 回声 较 均 匀 ; 险 度 高 者 , 瘤 最 大 径 ≥ 5c 内 部 回声 不 均 危 肿 m,

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超声表现

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超声表现

勒超声 检查并 经手 术病 理 证实 的腔外 型 胃肠 道 问质
病 灶直 径 为 5o 以上 。 n 2 9个病 灶 均为外 生 性 生长 。3个 为 良性 ,6个 2 为 恶性 。光 镜下 , 瘤 细胞 呈 梭 形 或 上皮 样 或 2种 肿 细胞 兼 有 , 细胞排 列 呈 编 制状 、 轮状 、 涡状 或栅 车 漩 栏状 。免疫 组 化 : D17(+) 2 / 9 C 3 C 1 :8 2 , D 4(+) :
究 室

对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 讯 作 者 : 剑波 , ma : nj2 1 @ 13 cn 滕 E i t g 00 6 .o le b
20 0 7年 6月 至 2 1 0 1年 3月 在 我 院行 彩 色 多普
至 月 第 9卷 第 1期 C i JMe laon ( lc oi E io )Jnay2 1 , o9.0 1 hn dUt su d Eet nc dt n , ur 0 2 V l N . r r i a
c ln a d w r l a c r e i u g r . h r e e 2 u r n 2 a e i xr l mia aton e t a oo n e e al c od d w t s r e y T e e w r 9 tmos i 7 c s sw t e tau n lg s it s n h h r il
do eu n=1 , al o e ( ud nm( ) s l w l =5 ,o n n=2 ,xld go at i et a t c( 5 . eut m b ) cl ( o ) ec i f so tsn atn= ) R s l un g r n il r s

CT诊断四例胃肠道间质瘤及总结

CT诊断四例胃肠道间质瘤及总结
检 查 发 现 肝脏 内见 多 个 大小 不 等 结 界 、肿 块 ,大者 居 肝 Ⅷ 段 , 7×6 58m 小 。胃体部 后 方 不 规则 形 肿 块 , 胃 约 . .c大 5× 与
底部 胃壁分界模糊 , 周围见多个结节及条状影( 3。 图 ) 诊断 : 胃问质瘤可能 , 肝脏多发转移 , 围淋 巴结肿大 。胃镜深度 周
GS IT在钡餐检查 时常不能发现病变 ,可见粘膜展平 ,
钡剂铺挂不佳, 突入 胃腔 内的肿块显示盈缺损 , 可见 腔内
龛影 。G S IT的 C T表现主要是 胃腔外 的肿块及 胃壁的显著 增厚 , 肿块 的大小不定 , 大者直径可达到 1 c 肿块的形态 0m。
4×3 3m 图 1 T术病理 : . c 。( ) - 5× 梭形细胞肿瘤 , 免疫组织化 学 :波形蛋 白、 一平滑肌肌 动蛋 白、 10 白 C 3 S0 蛋 D 4均为 阳性 , 诊断 : 胃肠道间质瘤 例 2女 6 岁 以腹部肿块及腹痛就诊 , C 5 行 T平扫检查
因 圈 圜
下为笔者经 C T诊断并 经病理证实的四例发生于 胃的 G S IT
的C T表现并 总结其特征, 提高对它 的认识 。
例1 6 男 0岁 以腹痛及血便 就诊 ,行钡餐检查提示 胃
外压性病变 , 超声提示腹腔 占位 , 胃镜检查未见异常 , 最后
行C T平扫检查 , 胃小弯内侧腔外生长 的肿块 , 胃壁广 示 与 基底连续 , 胃壁显著增厚 , 密度均匀 , 界清楚 ,其 大小 约 边 ,
中国中医药咨讯

21 00年 5月 下 第 2 卷 第 1 期 O
Ma v 2 1 00
96 ・
J u n l f iaTrdt n l ie eMe iieIfr t n o ra n a ii a n s dcn nomai o Ch o Ch o

胃间质瘤与异位胰腺的胃镜及超声内镜特征对比分析

胃间质瘤与异位胰腺的胃镜及超声内镜特征对比分析

胃间质瘤与异位胰腺的胃镜及超声内镜特征对比分析文峰;陈兰【摘要】目的对比胃间质瘤(GST)与胃异位胰腺(GHP)的胃镜及超声内镜(EUS)下特征,为其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2例GST与68例GHP的胃镜及EUS表现特征,包括病灶部位、表面、大小、形态、来源层次、超声特征、生长方式及边界等.结果 GST的发生部位以胃体(41.8%)、胃底(31.8%)为主,而GHP以胃窦为主(70.6%);GST表面多为光滑或伴有糜烂,而GHP表面多数为中央有脐样凹陷,并且30.9%出现凹陷内有胰液溢出.EUS下,GST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74.7%),其次为黏膜下层(17.6%);GHP主要来源于黏膜下层(47.1%),其次为黏膜层(17.6%)及固有肌层(14.7%);二者的生长方式均以肌壁内为主(50.5%,78.0%).结论 GST好发于胃体和胃底,其表面光滑或伴有糜烂,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并向肌壁内或腔内生长;而GHP好发于胃窦,其表面有脐样凹陷,多起源于黏膜下层并向肌壁内生长,据此有助于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8(028)012【总页数】3页(P1248-1250)【关键词】胃间质瘤;胃异位胰腺;胃镜;超声内镜;鉴别诊断【作者】文峰;陈兰【作者单位】430020武汉,解放军161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江汉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445胃间质瘤(GST)是具有潜在恶性的胃黏膜下肿瘤,普通胃镜仅能观察GST表面情况、部位及大小,但无法判断肿瘤的起源部位、生长方式及黏膜下浸润程度。

超声内镜(EUS)可以判断GST的来源、生长方式、组织结构及浸润深度等,因此,对于GST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1]。

但不易与其他胃黏膜下病变如胃异位胰腺(GHP)相鉴别,尤其是普通胃镜下表现不典型的GHP容易误诊为GST[2]。

本研究回顾性对比分析了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GST与GHP的普通胃镜及EUS表现,为二者的内镜下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D117阳性者或CD117阴性而CD34 阳性者,且伴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或无分化者,可诊断为 GISTs;以Desmin和SMA强阳性,而CD117阴性诊断为平滑 肌肿瘤;以S-100阳性,CD117、Desmin、SMA均阴性诊断为神 经鞘瘤。
临床良恶性判断标准
• GISTs的分型与组织学良恶性的关系:研究证实GISTs • 非单一分化的肿瘤,具有多向分化。 • 当前GISTs的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判断标准多参照Amin等 提出的标准:①良性:核分裂数<5/50HPF,肿瘤≤5cm;②交界 性:核分裂<5/50HPF,但肿瘤>5cm;③恶性:核分裂 >5/50HPF,不管肿瘤大小。 • 另外研究显示,平滑肌型大多数为良性,少数为交界性和恶 性,神经源型为恶性,双向分化亚型和未分化型为交界性和 恶性,提示GISTs的分化型与其良恶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胃间质瘤的超声表现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 干细胞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潜能 • 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 叶源性肿瘤。 •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 及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其有了 新的认识,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日益增多。
镜下观察
• 肿瘤组织主要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为长梭 形细胞,细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呈梭形或 杆状;另一种为上皮样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细 胞肥胖,胞质少。两种瘤细胞常呈束状、编 织状或旋涡状排列。 • 部分病例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可见 病理性核分裂象和瘤巨细胞。 • 不少肿瘤伴有出血、坏死及淋巴细胞浸润。
声像图良恶性鉴别
• GIST的声像图表现有助于其良、恶性的鉴别: • 良性肿瘤多体积较小,圆形或椭圆形,回声均匀,边界清晰。 • 恶性肿瘤多较大,呈不规则分叶状,回声不均匀,内部易出血、 坏死、囊变。
• 肿瘤长径与肿瘤内部是否出现无回声区在良、恶性病变之 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判断良恶性的有效征象。 • 如以肿瘤长径>5cm为诊断恶性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及 准确性均较理想。
超声定位
• 胃间质瘤的定位准确率要高于十二指肠及小肠间质瘤,这主要是因为胃 的解剖位置相对固定,且通过饮水使胃腔充盈,可清晰的显示胃壁的各 层结构及肿块与胃壁的关系。肿块多表现为粘膜下、肌层或浆膜下低 至中等回声团块,可向腔内、腔外或腔内外生长。但当肿瘤较大或浸润 周围脏器时,超声定位仍有困难, 因此,超声如发现上腹部肿块且怀疑来 源于胃者,应尽可能嘱其饮水充盈胃腔,并多角度、多切面观察肿块与 周围脏器的关系,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图片
病例2、3
• 患者,女,63 岁,上腹胀痛2 个月。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良好,全腹软、平坦,腹部无压痛。 • 超声检查:患者仰卧位时左上腹于胰尾前方 可见一大小约6. 1 cm ×5. 8 cm ×5. 3 cm 实性均质低回声,形态规则,包膜完整,边界清 晰,活动度大;右侧卧时,肿块移至胰头右前方 (图1) ;于其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 • 超声诊断:上腹部腹腔实性占位,网膜肿瘤可 能性大
免疫组化检查
• CD34抗原是一种115kd的糖基化蛋白, 50% ~80% GIST的CD34表达为阳性,CD34对鉴 别GIST和典型的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还是非 常有用的标记物,因后两者的CD34一般是阴 • 性的。但CD34在诊断GIST上其特异性受到 限制,一般情况下CD34多与CD117联合应用, 方能提高GIST的诊断率。
播散性胃肠道间质瘤,鹅卵石样,结节呈中等回声
恶性播散性胃肠道间质瘤,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恶性播散性胃肠道间质瘤,血流阻力指数为0. 44
单发良性胃肠道间质瘤,血流阻力 指数为0. 72 •
胃肠道间质瘤肝脏转移,呈强弱不均匀回声
向壁外生长的胃肠道间质瘤, st为 胃腔,箭头所指为胃壁, T为向外生的肿瘤
靶向治疗用量
• Glivec推荐用量为400mg(4片),每日一次, 3 个月为一疗程。如服3个月后无效可加至 600mg/d~800mg/d(6~8片)[18];若仍无效果 不再增量应停止治疗。
病理镜检
• 梭形细胞界不清楚,胞质丰富,淡染,轻度嗜伊红或 略嗜碱,可有纤细、长梭形、短梭形或胖梭形、卵 圆形,可见核仁。细胞核两端钝圆,部分病例胞质呈 空泡状,位于核一端形成核端空泡胞,多呈交叉束状、 旋涡状、席纹状及栅栏状排列。上皮样细胞胞浆 丰富或透亮,多呈弥漫片状、束状或巢状排列。肿 瘤间质可有出血、囊性变、坏死及黏液变,可见 • 炎性细胞浸润。
GISTs诊断标准:
• • • • • • • •
• • • • •
GIST的诊断至今缺乏统一的标准。 对于临床发现的消化道(包括肠系膜、网膜、后 腹膜)实体肿瘤,在排除其他常见肿瘤后,才考虑 GIST。目前,诊断GIST有三条标准:①CT扫描和内 镜检查证实为实体性肿瘤;②CD117免疫活性测定阳 性;③肿瘤组织具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 本细胞成分的病理学特征。这是诊断GIST金标 准
转移与复发
• GIST的转移复发 • 与肿瘤发生部位有关 • 胃间质瘤早期多局部侵犯,后期出现肝转移 和腹腔内种植, • 小肠间质瘤早期即可出现转移
影像学检查
• • • • • • • • • 主要有超声扫描(检出率30%左右)、纤维内镜、超声内镜、CT、MRI、普通X 线检查(胃肠钡餐造影、小肠插管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等。 不同部位的GIST,各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不同。以CT检查为佳,尤其是螺 旋CT,分辨率最高,可以三维重建,直接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密度、内部结构、 边界,对邻近组织的侵犯也看得很清楚,同时还可观察其他部位的转移灶,有 利于分期、鉴别与诊断。 MRI具有多轴成像及反映肿瘤内部成分的优点,尤其是动态扫描及各种新的 扫描系列的出现更使其可以普及应用。 DSA检查对于GIST,特别是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更有价值。 超声检查。
病例1
• 患者男, 62岁。自扪腹部包块2月余,包块 增大20天就诊,查体:腹部平坦,无腹壁 静脉曲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 剑突下5cm处及左肋缘下可触及一质韧包块, 大小约15*12cm,活动度差,边界尚清,包 块深压痛,全腹无反跳痛。化验检查 AFP:3.66(1.09-8.04)ng/ml,CEA:2.85 (0-5)ng/ml。
超声的应用价值
• 超声可为临床提供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 大小、边界、回声等较多有用信息,一部分 病例可作出定位、定性诊断,并可在术后或 复发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对其进行动态观察; CDFI方便快捷、无需造影剂即可对间质瘤 周边及内部血流进行观察,可为临床医师提 供肿瘤血供情况。但未发现腹腔或肝脏转 移时,超声判断胃肠道间质瘤性质有一定难 度。
发病机制
• GIST的发病机制与KI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 KIT是一种酪胺酸激酶跨膜受体蛋白,未经“装配” 过的KIT蛋白是一种非活化的单体,参与细胞膜形 成。几乎所有GIST都表达了KIT蛋白,而且大多突 • 变的KIT基因保留了表达KIT蛋白的特性。c-kit • 内的突变主要见于恶性病例,特别是外显子11的 • 点突变,还有外显子9、13和17,可以导致本质的或 • 配体独立的c-kit激活,引发细胞的无序增殖和凋 • 亡。这些具有功能的突变是GIST发病机理的关键, • 并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较差相关

上述影像学检查表现并非特异性,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困 难。明确诊断要依赖病理免疫组化等手段。
超声表现
• 超声图像特征 肿物体积较小者(直径< 5. 0 cm ) 多为实性病变, 呈类圆形, 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多为 较均匀的低回声。 • 肿物体积较大者(直径> 5. 0 cm ) 多为混合性病变, 呈不规则圆形或分叶状, 多数边界尚清晰, 以实性 为主的病变内部为不均质中低回声伴不规则液性 区及斑点状强回声; 以囊性为主的病变囊壁较厚, 有分隔, 部分囊腔内可见点状、团状低回声。CDF I显示肿物实质回声内血流均较丰富
命名由来
• 1983年Mazur[3]发现,曾经诊断为胃平滑肌 瘤或神经鞘瘤的胃间质性肿瘤也缺乏雪旺 氏细胞的免疫组化特点(S-100蛋白阴性),而 且在电镜下无平滑肌细胞的特征,因此,首次 提出了在组织发生上中性的名称,即胃间质 瘤(gastric strunaltumor,GST)。 • 此后,又将该名称应用于肠道的类似肿瘤。 从此,GIST作为一种特殊的胃肠道间叶性肿 瘤逐渐得到认可与广泛应用。
•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定位亦较准确,但降部的外生性肿块常与胰头粘连而 误诊为胰腺肿瘤回声均匀且位置较深的间质瘤亦可能误为胰头周围淋 巴结。 • 空、回肠间质瘤常因肿块较大,多发,位置不固定而难以定位,往往误诊 为腹、盆腔或腹膜后肿瘤,超声检查如发现肿块局部肠壁增厚,肿块与 肠道随呼吸同步运动时可作出定位诊断。
病例2、3图片
图1 腹腔低回声肿块随体位改变活动 图2 腹腔低回声肿块位于胰尾前方 图3 腹腔低回声肿块位于左肝下间隙,于低 回声肿块内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
多个病例图片
• 多种超声表现图片
良性间质瘤
恶性间质瘤
囊实性胃肠道间质瘤,中央大 片不规则液性回声
囊肿样胃肠道间质瘤,呈厚壁的囊肿回声
流行病学
• GIST约75%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中位 年龄为58岁,无明显差异。 • 可以发生在消化道从食道到肛门的任何部 位,偶尔可原发于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 约50%发生在胃,25%发生在小肠, • 不足10%发生于食管、结肠及直肠。
组织病理
• 大体观察:肿块多境界清楚,类圆形,结节状, 部分有假包膜。切面灰白、灰红,质韧,部分 质嫩呈鱼肉状,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
治疗简述
治疗方法
• 目前临床上对GISTs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满意。治疗仍 • 以手术为主,对无法手术切除或已有转移的GISTs患者进行 • 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