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共识(2013年版)解读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共识(2013年版)解读

GIST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并在《临床肿瘤学 杂志》上正式发表H』。本解读就该共识的病理诊断
部分作一简要介绍,并对其中的部分内容予以补充 和说明。 一、关于GIST的定义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可 以表现为从良性到恶性[2 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常 表达CDll7和DOGl,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 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KIT或PDGFRA活化突变, 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异常。 二、对标本的要求 与2011年版共识相同,主要是提醒和敦促外科 医师在手术标本的处理上能更合乎规范。 三、关于GIST的病理诊断 1.基本诊断:从事GIST病理诊断的医师应熟悉 GIST的基本形态,并了解GIST的一些特殊形态。 GIST的基本病理组织学形态包括梭形细胞型 (70%)、上皮样细胞型(20%)和梭形细胞-上皮样 细胞混合型(10%,图1~3)口J,并可有多种排列结
在任何两种成分即可做出诊断,但因肿瘤发生的异 时性而不易被诊断。组织学上SDH缺陷型GIST常 呈多结节状生长(图10),多为上皮样型(图11),也 可为混合型,常见淋巴管侵犯(图12)和/或区域淋
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表达CDll7和
DOGI(图13,14),但SDHB呈失表达(图15)。分 子检测无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约半数病例显 示为SDH亚单位之一(SDHA、SDHB、SDHC或 SDHD)功能丧失性胚系突变,其中30%为SDHA突 变,20%为SDHB、SDHC或SDHD突变,另一半数病 例可能为SDH复合体的表观基因沉默,存在广泛的 基因组甲基化,大多为高甲基化。SDH缺陷型GIST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SDH缺失导致琥 珀酸累积,从而触发低氧诱导因子.1仅(HIFI o【)介导 的假缺氧信号通路相关。SDH缺陷型GIST还存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l)信号的活化,可高表达

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TDM的技术方法
有效浓度 舒尼替尼用于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GIST患者,包括以50mg·d-1
的剂量服药4周停药2周(4/2方案)或37.5mg·d-1连续给药两种方式。 患者以4/2方案给药,血浆舒尼替尼+SU12662总Css≥100ng·mL-1呈现剂量 限制性毒性,总Css维持在50~100ng·mL-1时疗效最佳。 鉴于舒尼替尼Css与剂量呈线性关系,且其暴露量与临床反应显著相关,外 推获得GIST患者37.5mg·d-1连续服药时血浆舒尼替尼+SU12662总 Css>37.5~50ng·mL-1有效性好,总Css<75~100ng·mL-1安全性好。
推荐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TDM用于治疗期间肿瘤进展的晚期GIST患者及不 良反应严重的GIST患者。 建议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TDM用于治疗期间合并使用与其有潜在药物相互作 用的其他药物、伴有肝肾功能损害、服药依从性差的GIST患者。 建议伊马替尼TDM用于胃切除的GIST患者;舒尼替尼TDM用于同时行胃切 除和小肠切除的GIST患者。
替尼。 完整切除术后PDGFRA基因外显子18D842V突变的GIST患者对伊马替尼原 发耐药,其他突变类型患者行伊马替尼400mg·d-1治疗。
GIST主要靶向治疗药物的药动学特点
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TDM的必要性
GIST患者服用相同剂量的伊马替尼后PK呈现较大的个体差异,稳态谷浓度 (Css)、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清除率(CL)的个体间变异分别为 25%~64%、21%~66%、17%~88%,Css和AUC个体内变异分别高达69%和12%。 同时,伊马替尼AUC、Css、游离浓度等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显著相关。 舒尼替尼及其活性代谢物N-去乙基舒尼替尼(SU12662)无论在单次给药后还是连

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

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

使用核分裂象或Ki67%判断分级
WHO 2010 根据核分裂象或Ki67%进行分级。
分级
核分裂象,10HPF1,3
Ki67指数,%2
神经内分泌瘤1级
<2
≤2
神经内分泌瘤2级
2-20
3-20
神经内分泌癌
>20
>20
1、10 HPF高倍视野=2mm2(视野直径0.50mm,单个视野面积0.196mm2),至少评估高分裂相区域的 50个视野。

WHO 2010 有关TNM分期的规定
–为了更好判断患者的预后,TNM分期可以作为WHO 2010分类的补充。 –胃、小肠、阑尾、结直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各自的TNM分期方法。 –食管、肛管、壶腹、肝外胆管、胆囊和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
TNM分期方法均与相应部位“癌”的AJCC TNM分期相同。
背景
• 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ENETS) 2009 • 北美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NANETS) 2010 • WHO 2010 第四版消化系统肿瘤分类 • 2010.11.27 北京 第一届“中国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共识
专家研讨会”
GEP-NET 2010 WHO 最新分类标准*
WHO 1980
病例5 1105391
病例5 1105391
病例5 1105391
病例5 1105391
病例5 1105391
CK
病例5 1105391
SYN
病例5 1105391
CD56
病例5 1105391
CGA
病例5 1105391
KI-67
病例6 1112252
病例6 1112252
病例6 1112252

中国gist诊断治疗共识

中国gist诊断治疗共识

有条件的单位,宜留 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 以备日后基因检测
*对于直径≥2cm的肿瘤组织,必须每隔1cm予以切开,以达到充分固定
GLI 140212049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GIST病理诊断思路
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 CD117,DOG1免疫组化检测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GLI 140212049
GLI 140212049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GIST的定义
• 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 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可以从良性至恶性 • 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 • 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PDGFRA 活化突变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原发GIST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
• 2008年,Joensuu等对NIH危险度分级系统进行了修订,将原发肿瘤部位和 肿瘤破裂也作为预后的基本评估指标
危险度分级 极低 低 中等

肿瘤大小(cm) <2
GLI 140212049
Lancet Oncol 2002; 3: 655–64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病理检测标本的要求
手术和活检
取得组织 标本
30min内
固定12-48h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近年已逐渐被外科学界熟悉,为了更好地普及推广这个较新的肿瘤概念,及时更新知识和规范诊疗,2010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成立专家委员会,首次编写GIST中国共识(2011版)[1]。

共识每年进行更新,2012版已修订完毕。

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NCCN指南早已为大家熟知,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

笔者就GIST的最新国内共识和新版NCCN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解读。

一、GIST的活检原则和适应证GIST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只有病理学检查才是确诊GIST的唯一方法。

但GIST质脆、血供丰富,部分呈囊实性,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出血、破溃,以致肿瘤播散种植的严重后果。

因此,国内外共识或指南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且原发性局限GIST,不推荐手术前进行常规活检。

术前活检适用于拟进行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在治疗前必须取得明确病理诊断。

对于首诊即合并转移的可疑GIST,必须进行活检明确诊断,再开始靶向药物治疗。

而对于术中冰冻活检,专家共识为不推荐常规进行。

只有当手术中怀疑GIST周围有淋巴结转移或手术中肉眼不能排除是其他恶性肿瘤时,才考虑术中冰冻活检。

至于活检方式,NCCN指南始终推荐首选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法活检(EUS-FNA)。

由于该方法穿刺针直径小,导致肿瘤出血的风险极低;此外,从胃肠腔内进针,有效避免了经皮穿刺引起针道种植和肿瘤破溃导致腹腔播散转移的危险。

尽管取得的组织较少,但活检阳性率高,国外报告诊断准确性可达90%以上[2]。

《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0版要点解析

《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0版要点解析

《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0版要点解析近期,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组织编撰的2020版《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治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公布。

这是CSCO针对胃肠间质瘤(GIST)这个小瘤种首次推出的指南。

先前, 中国GIST临床诊疗遵循的主要是由CSCO编写的《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最近一版的共识于2017年发布。

与《共识》相比, 《指南》的推荐等级更高, 更具权威性;内容格式由文字变为表格, 使用上也更为便捷;而且《指南》依据证据级别进行推荐, 更具说服力。

《指南》内容涵盖病理、影像、手术、药物、随访全流程。

病理免疫组化检测原发部位为胃的经典型GIST患者免疫组化检测项目除了CD117、DOG-1和Ki67, 还Ⅰ级推荐常规增加SDHB标记, 因为SDH缺陷型GIST绝大部分发生在胃。

与先前的临床实践相比, 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更新。

SDHB缺陷型GIST具有独特的特征: 大多发生于胃, 对伊马替尼不敏感, 惰性发展,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较高。

GIST生物学行为决定了治疗方式。

分子诊断适应人群对于拟行靶向治疗的患者或发生继发性耐药的患者, 分子检测的推荐级别最高, 是Ⅰ级推荐;对于低危GIST Ⅱ级推荐进行分子检测, 对于小GIST和微小GIST Ⅲ级推荐进行分子检测。

如一代测序检测为野生型GIST, 可行NGS(Ⅱ级推荐), 因为一代测序常规只检测6个位点, 而KIT和PDGFRA的突变位点有44个, NGS可以覆盖全部44个位点, 且一代测序的深度不如NGS, NGS可能能够检测到一些突变频率比较低的突变。

将野生型GIST进行精准分类已成为必然。

外科治疗外科治疗总体原则尽可能做到R0切除, 保证无瘤原则, 避免肿瘤破裂。

小GIST(最大径≤2cm)的处理原则小GIST总体上预后较好, 小部分仍可能具有不良生物学行为, 不良生物学行为包括临床表现与内镜表现两个方面。

CSCO 2020:中国版GIST诊治指南(2020)关键问题概述

CSCO 2020:中国版GIST诊治指南(2020)关键问题概述

CSCO 2020:中国版GIST诊治指南(2020)关键问题概述作为罕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

但在消化道的软组织肉瘤中,其发病率位列第一。

其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和小肠多发,结直肠次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于2008年、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分别制定了中国GIST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这些共识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规范和提高了我国GIST临床诊治水平。

2020年9月21日,在第二十三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0年CSCO学术年会胃肠间质瘤专场上,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的叶颖江教授,代表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最新发布的《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要点更新做出了详细的解读。

图1: 中国胃肠间质瘤共识到指南发布历程共识与指南的区别叶颖江教授首先介绍了共识与指南的区别,并解释了为何在发布《专家共识》后还需总结发布《临床指南》。

临床指南是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和平衡了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集合。

主要编写小组包括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制定小组、外部评审小组。

指南对疾病的证据质量进行分级,并形成推荐等级,进而全文报告,突出指南推荐意见和总结,参与人员利益声明。

专家共识是强调专家经验在指南制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其专家经验主要来源于多学科专家代表组成的团队,针对具体临床问题的诊疗方案进行共识的结果。

成员构成无要求,证据利用也无要求,无证据等级及评价,可能有偏倚。

图2: 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证据类别与推荐等级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特点,叶颖江教授着重强调了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的特点。

新指南利用表格和注释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本指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同时,还对最新的靶向药物进行了推荐,纳入瑞普替尼和阿泊替尼治疗的最新临床证据;需要注意的是,新指南在专门的章节对小GIST进行了描述,首次发布了小GIST专家共识。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为规范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根据近年来在GIST诊疗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相关学术进展,12名中国病理学专家于2009年3月22日、2010年9月18日和2010年12月11日,经3次会议,对2007年GIST病理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

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尚未发布,根据笔者对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意见讨论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的理解,特撰文进行简单说明。

关键字: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为规范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根据近年来在GIST诊疗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相关学术进展,12名中国病理学专家于2009年3月22日、2010年9月18日和2010年12月11日,经3次会议,对2007年GIST病理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

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尚未发布,根据笔者对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意见讨论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的理解,特撰文进行简单说明。

GIST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在分化上具有Cajal间质细胞的表型特征,在免疫组化上通常呈DOG-1 和CD117 阳性,在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多形性细胞(偶而)排列成束状或弥漫分布。

多数由突变的c-kit或PDGFR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驱动,c-kit 与PDGFRA均属于Ⅲ型受体偶联的酪氨酸激酶家族。

1998年,GIST分子病理学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提示大部分(75%~8 5%)GIST伴有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CD117 是GIST 分子病理学特征。

2003 年,Heinrish 等在无c-kit 基因突变的GIST中,又发现有PDGFRA基因的突变。

近年发现,在无c -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中,少数病例(约4%~13%)有BR AF基因突变。

GIST涵盖了大部分过去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神经源性(胃肠自主神经肿瘤)的胃肠道间叶肿瘤,在生物学行为方面表现为从良性到明显恶性的连续谱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在诊断、治疗及研究领域取得快速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将对GIST临床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经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并对争议问题进行投票,最终,在2013年版共识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现予公布。

1 病理诊断原则1.1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包括SDHX、BRAF、NF1、K/N-RAS及PIK3CA等基因突变等。

1.2 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后的标本需要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分钟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福尔马林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

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必须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

固定时间应为12~48小时,以保证后续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基因检测之用。

1.3 GIST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测1.3.1 基本诊断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及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

即使为同一亚型,GIST的形态在个例之间也可有很大的差异。

除经典形态外,GIST还可有一些特殊形态,少数病例还可见多形性细胞,尤多见于上皮样GIST。

间质可呈硬化性,可伴有钙化,特别是小GIST,偶可呈黏液样等。

此外,发生于小肠的GIST内常可见嗜伊红色丝团样纤维小结(skeinoid fiber),对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性意义。

1.3.2 靶向药物治疗后的GIST 经靶向药物治疗以后,GIST可发生坏死和(或)囊性变,部分病例中细胞密度明显降低,瘤细胞成分稀疏,间质伴有广泛胶原化,可伴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反应。

近年来,经靶向治疗后再经手术切除的GIST标本也逐渐增多,对这类标本推荐的组织学疗效评判标准为:①轻微效应,0%~10%;②低度效应,>10%且<50%;③中度效应,≥50%且≤90%;④高度效应,>90%。

但是组织学评估疗效与GIST预后的相关性尚有待于更多病例的积累和研究。

1.3.3 GIST的免疫组化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推荐采用CD117、DOG1、CD34、琥珀酸脱氢酶B(SDHB)及Ki67标记,可酌情增加SDHA 标记。

CD117和DOG1建议加用阳性对照。

1.3.4 GIST的分子检测应在符合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分子检测,推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GIST的分子检测十分重要,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及指导临床治疗。

专家委员会推荐存在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分子检测:①疑难病例应进行c-kit或PDGFRA突变分析,以明确GIST的诊断;②术前拟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者;③所有初次诊断的复发和转移性GIST,拟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④原发可切除GIST手术后,中-高度复发风险,拟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⑤鉴别野生型GIST;⑥鉴别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GIST;⑦继发性耐药需要重新检测。

检测基因突变的位点,至少应包括c-kit基因的第9、11、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A基因的第12和18号外显子。

对于继发耐药的患者,应增加检测c-kit基因的第14和18号外显子。

原发c-kit基因突变可表现为多种突变类型,其中缺失突变约占50%,特别是557-558缺失突变,其生物学行为较非缺失突变更差,表现为自然预后差、伊马替尼治疗有效时间相对较短等。

明确外显子11具体突变类型,对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制订整体治疗策略具有一定价值。

因此,分子检测报告中应对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的具体类型加以描述。

BRAF突变在少数野生型GIST中可检测到,其可能作为野生型GIST 的一个特殊亚组,BRAF抑制剂治疗该类患者仅有个案报道,且总体突变率低,不推荐将BRAF基因突变检测作为常规检查。

目前二代基因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与液体活检在GIST领域中的报道较少。

但有少数研究发现其可检测到少见突变类型,并可能提早发现继发基因突变,具有潜在的可应用性。

鉴于NGS 和液体活检的可靠性和临床价值尚有待于进一步评估,故这两种技术不能取代直接测序用于原发GIST的分子检测。

但对于进展期GIST,尤其是继发耐药病例,推荐NGS与液体活检可用于探索性研究。

1.3.5 GIST的诊断思路和标准从事GIST病理诊断的病理医生不仅要熟悉GIST的各种形态学表现,也要了解各种易被误诊为GIST的肿瘤。

免疫组化检测强调联合使用CD117和DOG1标记:①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且CD117和DOG1弥漫(+)的病例,可以作出GIST的诊断;②形态上呈上皮样但CD117(-)、DOG1(+)或CD117弱(+)、DOG1(+)的病例,需要加行分子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PDGFRA基因突变(特别是D842V突变);③CD117(+)、DOG1(-)的病例首先需要排除其他CD117(+)的肿瘤,必要时加行分子检测帮助鉴别诊断;④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均符合GIST,但分子检测显示无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需考虑是否有野生型GIST的可能性,应加行SDHB标记,表达缺失者应考虑SDHB缺陷型GIST,表达无缺失者应考虑其他野生型GIST的可能性,有条件者加行相应分子检测;⑤CD117(-)、DOG1(-)的病例大多为非GIST,在排除其他类型肿瘤后仍考虑为GIST时,需加行分子检测。

GIST的病理诊断思路参见图1。

1.4 野生型GIST 野生型GIST指的是病理诊断符合GIST,但分子检测无c-kit/PDGFRA基因突变者。

约85%的儿童GIST和10%~15%的成人GIST为野生型GIST。

根据是否有SDHB表达缺失,野生型GIST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SDH缺陷型GIST,包括SDHA突变型、散发性GIST、Carney三联征相关性及Carney-stratakis综合征相关性;②非SDH缺陷型GIST,包括BRAF突变、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性、K/N-RAS 突变及四重野生型(quadrupleWTGIST)等,参见图2。

1.4.1 SDH缺陷型GIST 约占野生型GIST的50%,包括:①无综合征相关的SDH缺陷型GIST: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女性多见。

肿瘤发生于胃,镜下常呈多结节性或丛状生长方式,瘤细胞呈上皮样,也可为混合型,约50%的病例于淋巴管内可见瘤栓,约10%的病例于区域淋巴结内可见瘤转移,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可表达CD117和DOG1,但SDHB表达缺失。

分子检测显示约50%的SDH亚单位(SDHA、SDHB、SDHC 或SDHD)功能丧失性胚系突变,其中约30%为SDHA突变(多为胚系突变),免疫组化SDHA失表达,20%为SDHB、SDHC或SDHD突变。

余50%的病例SDHC促进子高甲基化和SDH复合体表观基因沉默,常过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R(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②Carney三联征相关性GIST(Carney Triad):无家族性,可伴发肺软骨瘤(常为多灶性)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仅22%的患者同时合并三种肿瘤,53%的患者同时有GIST和肺软骨瘤,24%的患者同时有GIST和副神经节瘤。

其他可伴发的肿瘤包括嗜铬细胞瘤、肾上腺腺瘤及食管平滑肌瘤。

由SDHC甲基化所致,标记SDHB为阴性,标记SDHA为阳性;③Carney-stratakis综合征相关性GIST:是一种遗传学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全外显。

由SDHB(10%)、SDHC(80%)及SDHD (10%)的胚系失活性突变所致,突变导致蛋白表达丢失,标记SDHB为阴性。

1.4.2 BRAF突变型GIST 占野生型GIST的3%~7%,好发于小肠(56%),其次为胃(22%)。

组织形态上多为梭形细胞型,免疫组化标记仍显示CD117(+)、DOG1(+)。

分子检测显示BRAF基因15号外显子(p.V600E)突变。

少数情况下为伊马替尼(IM)耐药性二次突变。

1.4.3 NF1相关性GIST GIST在NF1患者中的发生率为7%。

NF1相关性GIST患者年龄相对较小,肿瘤多发生于空肠和回肠,常为多结节性,伴有Cajal间质细胞(ICC)增生。

分子检测显示NF1功能丢失性胚系突变,但突变无热点集中现象,可为插入/缺失或框内移位突变、错义突变。

1.4.4 K/N-RAS突变型GIST 原发耐药GIST或KIT/PDGFRA突变型GIST可发生RAS突变。

1.4.5 四重野生型GIST 极为罕见,可过表达分子标记CALCRL和COL22A1,或涉及酪氨酸和细胞周期依赖激酶(NTRK6和CDK6)以及ETS转录因子(ERG)等基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4.6 其他类型包括PIK3CA突变和具有ETV6-NTRK3融合基因等。

1.5 小GIST和微小GIST 直径≤2 cm的GIST统称为小GIST,直径≤1 cm的GIST定义为微小GIST(micro-GIST),其中的大多数病例为偶然发现。

尽管大多数小GIST或微小GIST病例在临床上呈良性或惰性经过,但确有极少数病例显示侵袭性行为,尤其是核分裂象计数>5/50 HPF或>10/50 HPF者。

1.6 原发完全切除GIST的危险度评估GIST的危险度评估适用于原发完全切除的GIST。

下列几种情形不适合进行危险度评估:①各类活检标本,包括细针穿刺活检、芯针穿刺活检及内镜活检等;②已发生复发和(或)转移的GIST;③经过靶向治疗的GIST。

原发可切除GIST术后复发风险评估系统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2008改良版)、WHO(2013年版)、美国国防病理学研究所(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AFIP)标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2016年第2版)、热点图及列线图,参见表1~5和图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