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中问答

合集下载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全文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全文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全文《山中问答》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山中问答》古诗全文: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 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山中问答》全诗译文: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

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山中问答》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

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

《山中问答》(李白)评析

《山中问答》(李白)评析

《山中问答》(李白)评析原文:《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评析:此诗作于作者三十八岁到四十二岁之间,即还未被道士吴筠荐举出任之前。

李白早从二十六岁始,即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过着漫游而兼求仕的生活。

诗人想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终南捷径”,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以期青云直上。

他曾自言“隐不绝俗”。

此诗是他“酒隐安陆”时所作。

诗借问答形式,写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的避尘远俗的闲情逸志。

但在“闲适”中又有期待朝廷赏识的苦衷在。

首两句一问一答,抒写内心的情志。

此诗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应是“俗人”。

首句中的“碧山”为“白兆山”,在今湖北安陆境内,李白曾隐居于此。

此两句开门见山,紧扣题目,首句写“问”,次句即写“答”。

“问”自然期望得到“答”,可诗人却“笑而不答心自闲”,以不答作答。

这“心自闲”三字颇值得玩味,它隐含的意义就是对此闲适的生活,己心有所领会,但其妙处难以言表,故只能以笑作答。

这句简单的答问,写得神情毕现,引人入胜;用笔轻描淡写,却意味深厚。

“闲”字是此诗的“诗眼”,安闲的环境,悠闲的生活,闲适的情志,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追求的境界。

结两句写山居生活的环境,是诗人“闲”的情志的依托,也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是不答之答。

诗人不明说,只以写景作答,“桃花”句描写环境的幽美恬静,桃花随流水,悠然远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他所描绘的这一幅画面,不仅明丽秀美,清新自然,而且充满着生机和诗情画意。

这是作者隐居之处,碧山下有桃花岩,下有流水。

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种幽美的环境,如仙境一般,所以说“别有天地非人间”。

它避开了一切人世嚣烦的尘俗,怎不令人流连忘返!这里隐含着愤世嫉俗的思想,但作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

作者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遁乎此山(即白寿山,与碧山相近),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漱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A.无可奈何花落去B.风住尘香花已尽C.簌簌衣中落枣花【参考答案】:1.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

“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

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C【问题】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

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

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山中问答的古诗词

山中问答的古诗词

山中问答的古诗词
嘿,你知道那首超有意境的不?“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哇,每次读到这首诗,我就
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幽静的山中。

你想想看啊,有人好奇地问诗人:“你为啥要住在这碧绿的山里呀?”诗人呢,只是笑笑不说话,心里那叫一个自在悠闲呀!就好像我
有时候面对别人的奇怪问题,也不想多解释,就笑笑而过。

就像那次,朋友问我为啥总喜欢去那个小公园,我也是笑而不语,因为那种宁静
和美好只有自己知道呀!
诗里说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漂走,那画面多美呀!这就好比生活中
那些美好的瞬间,不经意间就溜走了。

我们不就得像诗人那样,学会
享受当下,抓住那些美好吗?这山中简直就是另外一个天地呀,和喧
嚣的人间完全不一样!
你再想想,我们每天在城市的喧嚣中忙碌,是不是特别渴望能有一
个像诗中那样的地方,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逃离那些烦恼和压力?
这山中的世界,不就是我们心中的那片净土吗?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小美好呀,可能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透过窗户洒在脸上,可能是路边一朵绽放的小花,也可能是偶然听到
的一首好听的歌。

这些不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桃花流水”吗?
我觉得呀,这首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像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别有天地”。

不要总是忙碌于琐碎的事情,而忽略了身边那些美好的存在。

你说呢?。

李白《山中问答》

李白《山中问答》

李白《山中问答》《山中问答》朝代:唐代作者:原文: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赏: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

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

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

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②,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③,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

②何意,一作“何事”,为什么。

栖,栖息,这里是隐居的意思。

碧山,又名白兆山,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境内。

③窅(yao咬)然,深远的样子。

〔解析〕富庶安定的盛唐社会,使“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的年轻诗人李白,产生了施展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做一番安社稷、济苍生的轰轰烈烈事业。

于是二十五岁的李白“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始了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全国漫游。

本篇大约就作于这一时期。

安陆境内,有一座风景优美的碧山,李白经常去那里栖息、盘桓。

他对碧山的流连,引起了人们的疑问,这首《山中问答》就是李白用诗的形式作的答复。

“问余何意栖碧山”:从别人的这种疑问中,透露出诗人对碧山有着特殊的喜爱,一入碧山,竟是要乐以忘返。

不然,偶一登临何至于引起人们的疑问呢! 是呀,既然要建功立业,为什么又要在青峦碧崖间隐居呢?“笑而不答心自闲”:只是微微一笑,却并不直接作出回答。

诗人的心境,就像那悠然自得的白云一样,闲适淡泊得真够可以!“桃花流水窅然去”:碧山之中,灼灼其华的桃林、潺潺远去的流水,映入诗人的眼帘,使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难以抑制,于是脱口而出——“别有天地非人间”。

“别有天地”已经说明另有一种世界了,但诗人觉得意犹未足,还要进一步用“非人间”三字加以强调,提醒我们,这确实是与人世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李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有着由衷的热爱,他“观奇遍诸岳”(《望黄鹤山》),写出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赞歌。

祖国山河的壮美自然是令诗人神往、使诗人礼赞的一个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一面,乃在于这个山水世界与人世不同。

诗人通过游历、通过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活动,逐渐认识了官场的腐败、社会黑暗的一面。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创作背景】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

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

此诗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意思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意思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意思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意思
山中问答 / 山中答俗人问
李白〔唐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

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注释
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问答
唐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汉族,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 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 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瑰丽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韵和谐多变。
帮你理解

Thanks for your time!
1、窅然:深远的样子。 2.非人间:诗中指诗人隐居的生活 3、笑而不答:只是微笑着,不作 正面回答。
帮你理解
4、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 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5、桃花流水:形容春日美景。
全文解释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 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 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 里就像别有天地地桃花源一样,不是 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单【
元 古 诗





PPT策划:罗睿茗 四(2)班
阅读提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祖国历史 的发展长河中,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我们 留下了许多流传久远的诗词名篇。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就 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会不会 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 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 因为这些诗句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库, 是人类智慧宝库的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