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沉重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技能。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同学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同学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性格差异,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预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迷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同学: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声声慢》教案范文(12篇)

《声声慢》教案范文(12篇)《声声慢》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以《如梦令》导入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高中语文必修二《声声慢》教案优秀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声声慢》教案优秀范文3篇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二《声声慢》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声声慢》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一.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
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声声慢》教案四篇

《声声慢》教案四篇《声声慢》教案篇1目的: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品读-鉴赏课。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
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
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主要内容: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
导入: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
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进课堂优质课活动教案
《声声慢》李清照
课题与教学: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积累的优
秀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
中国文学和语文教学历来有“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
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更关注的是“渗透”二字,不露痕迹地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女词人那种不输于男子的胸襟和抱负,从而使学生受到一种民族精神和博大胸襟的影响,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
地鉴赏诗歌。
2、在情景的自然结合中感受凄苦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深入文本,揣摩语言,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共同鉴赏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①情与景的自然结合,②凄苦意境的深切感受。
三、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上,有这样一位女子,她集“豪情、才情、悲情”于一身。
说她豪情,因为她曾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说她才情,因她写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绝唱,说她悲情,因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这非常人遭遇的不幸。
这位女词人是谁呢?(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后期代表作品《声声慢》。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词人。
北宋末期的李清照曾拥有过令人艳羡的生活,她出生在名门望族,父母知书能文,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秀外慧中。
她和夫婿赵明诚是文学知己,两人情投意合,共同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
可是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却随着金兵的入侵,北宋的灭亡,而被彻底毁灭。
他们夫妇被迫逃难到江南,不久相濡以沫的夫君染病身亡。
晚年的李清照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
(三)感知质疑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句说的是谁伤心?为什么伤心?-----词人、旧时相识。
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
真可谓是“同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怎不令人越发伤感?
2、词人为什么和大雁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搂。
)
往日丈夫在世时,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如今丈夫已逝,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伤心。
失去了丈夫的词人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黄花堆积”究竟是指花儿开得茂盛还是指花已凋零?(凋零)
那憔悴指的是人还是花?
(1)憔悴的是黄花,实际上是双关语,以花喻人暗示自己韶华已去,青春不再。
无人堪摘是指花无人怜爱,也暗示晚年的词人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就象黄花一样,一朵朵、一瓣瓣地枯萎凋零。
真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啊!
(2)憔悴的是人,黄花开得茂盛簇拥在枝头。
往年词人有摘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幸福的她曾充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而今年迈孤独的词人剩下的只有无心摘花的苦闷,不知窗外黄花,今年又为谁开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质疑环节我们初步感受了词人的愁,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继续鉴赏探究词人还有哪些愁情,是如何便表现的?请同学齐读全词,找出你最喜欢的或者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鉴赏品味
1、第一句在形式(音韵)内容方面怎样理解?
音韵方面: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这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
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内容方面:“寻寻觅觅”描写的是词人的动作和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
这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幸
福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甜蜜爱情,还可能是曾经心爱
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
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
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
醒,感到周围环境的“冷冷清清”。
接着“凄凄惨惨戚戚”,
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
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提到天气,喻指人生变化无常。
(2)表面在写天气实际上写出了词人无所适从的悲寂心情。
3、如何理解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这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
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4、主要意象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
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淅淅沥沥的秋雨,不仅仅滴在耳边,更滴在心头。
黄昏:
黄昏是一日将尽,而作者人到暮年,凄凉之感是相合的。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陆游
下着细雨,又是黄昏时节,打在宽大枯老的梧桐叶上,那点点滴滴的雨滴到了词人心里,雨碎了,心也碎了。
小结:通过刚才的鉴赏,我们了解到作者一方面借助情语“伤心、凄凄惨惨戚戚”甚至是“憔悴”这样的词淋漓尽致地渲染着自己的愁情,另一方面也借助“大雁、黄花、”这样的景语以曲径通幽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愁绪。
可以说作者在情景交融当中取得了一重未了一重添,一愁更比一愁重的效果。
由此可见作者创作的高明之处。
但老师觉得词人的高明更在于她像一个丹青妙手用她悲悲惨惨的文字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凄美动人的图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幻片)(五)情感提升
词人选择的是一个惨淡的黄昏,枯老的梧桐,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和点滴的细雨,这些包含愁情的事物,作者将其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了一起,反复渲染,有用铺陈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展开想象,化身为李清照,
去亲身感受这种意境吧!一会儿,老师请同学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你在音乐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思。
(幻片)
(提问)分享
(六)诵读课文
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描绘的语言也很棒。
的确,正是在这个下着秋雨的黄昏,词人化心头点点滴滴的泪为笔下字字句句的情,用凄凄惨惨的愁成就了声声慢的美!接下来就让我们满怀着愁情大声地诵读课文吧!一会儿老师请同学配乐朗诵课文!
(七)总结: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情景交融中感受了作者营造的凄美的意境,体会了作者厚重的愁情,同时也深刻地解析了作者此词中愁的丰富内涵。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她经历了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国破家亡夫丧使得李清照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沦落成一个漂泊异乡的寡妇,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身为弱女子的她却也能身感国家的重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宣言比起南宋统治集团面对入侵时投降的丑恶嘴脸,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与梦死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外柔内刚的女子不输于男子的胸襟和抱负,这样充满着忧愤之情的难言忧愁又怎能不令人赞叹呢!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记住李清照,记住这位万古愁心的绝代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