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合集下载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沉重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技能。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同学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同学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性格差异,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预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迷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同学: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声声慢》教案范文(12篇)

《声声慢》教案范文(12篇)

《声声慢》教案范文(12篇)《声声慢》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以《如梦令》导入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高中语文必修二《声声慢》教案优秀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声声慢》教案优秀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声声慢》教案优秀范文3篇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二《声声慢》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声声慢》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一.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

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主要内容: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

导入: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

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

《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教案篇1《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教学过程预设: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

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一、读“天”1、朗读词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 || 风细雨3、学生活动,交流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二、读“地”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 || 窗儿三、读“人”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联系背景资料四:想象体验情境五、把握主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六、品味语言: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

“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

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梧桐细雨于

课后反思:
欣赏《一剪梅》作结。
对比分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格异同。
朗读,体悟
初步感知
领悟词人心情
找出意象
自主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探讨
小组代表发言
畅所欲言
知人论世
情感升华
明确
本首
词感
情基

诵读中找出意象分析,
领悟词的意境。
探究意象
体会
意境
联系词人人生经历亦能真切体会其愁情
板书设计:声声慢
李清照
寻淡酒疾风寓
觅孤雁黄花愁情
明确:酒——愁的象征
风——渲染凄凉、萧索的气氛
雁——触发乡情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细雨——表达离情愁思
3、体会意境。
(三)为何生愁
1、插入词人相关经历。
2、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教学重、
难点处
理方法
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难点
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处理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处理方法
探究法
教学准备(含课前导学)
1、教师课前准备朗读录音。
2、预习全词,熟读《声声慢》,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
大方实验高中新课改教与学设计
教学内容
声声慢
时间
2018年2月1日
课型
新授课
执教者





知识

技能
1、通过反复诵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
2、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
过程

方法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体味词的声律之美,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的窗外曾种满了梧桐,绽开着芭蕉;她的脚边,曾有如兰似麝的香炉;她的碧纱橱上,曾有清芳撩人的素笺;她曾在玉瘦香浓时将翠帘低卷;她曾在月满西楼时临水照花;她曾慵依栏杆看雁子成阵;她曾与他琴瑟相谐,形影不离,凤凰台上听吹箫…
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
(二)赏意象品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愁在那浑浊的淡酒里,
愁在那急骤的秋风中,
愁在那孤飞的大雁上,
愁在那满地的黄花里,
愁在那雨中的梧桐上。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深创巨痛的呢?请你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诗句,结合词句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注重与高考考点链接)
《声声慢》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风格或蕴藉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恣肆,酣畅淋漓,使我们为之情志向往。因而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把握词的意境和感情,以此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词的能力。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较浓,所以在欣赏时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词句中蕴含的感情。
感知词人形象
营造氛围进入意境
二、朗读感知
三、鉴赏全词
4、小结
五、作业
1、朗读
(1)生自由朗读;(2)师范读;(3)齐读
2、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