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土地复垦中的生态修复
浅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

浅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摘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是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大工程,对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矿山领导还是政府班子都应对该项工作予以重视。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指导下,矿区开采应秉持绿色理念,减轻对矿区水土等资源的污染,对已破坏地区积极进行恢复治理。
本文从矿区开采对环境的具体破坏出发,总结恢复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并为矿山土地复垦给出具体工作方向。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矿产资源开发是我国一项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采矿的同时,要考虑到对矿区环境污染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矿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从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进行治理,使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较好水平。
在实施有效生态环境管理措施的同时,也要增加对土地复垦投入,并结合矿山具体情况,设计出相应复垦方案[1]。
一、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我国,煤炭开采、有色金属开采和铁矿石开采是矿产资源的主要类型。
在这些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都会对其土地和土壤进行破坏,并挤占耕地,导致耕地面积缩小,甚至是土地沙漠化,同时还会对水体进行污染,并导致一系列地质灾害发生。
首先,矿业开发给土质和土壤带来了巨大破坏,这也是矿产开发最首要也是最严重的问题。
在进行采矿活动中,易造成巨大土地采掘量和土壤排弃量,这就导致地面塌陷现象层出不穷,而表层土壤大面积剥落、大量肥沃良田被不合理使用,会致使耕地面积大幅度下降。
随着采掘工作持续进行,其对地表资源之损害将愈演愈烈。
其次是矿山开发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冲击。
矿山废渣中含丰富的硫化物和各种重金属,在降雨淋洗条件下,极易对水、土等环境产生酸性腐蚀和重金属污染。
如果长时间酸化,将导致全水的“恶性循环”,对矿山的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最后,是矿山开发易导致地质灾害不断发生。
采矿活动导致地面塌陷加剧土壤侵蚀和土壤沙化,并诱发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矿山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2]。
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管理制度

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管理制度矿山开采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因此,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变得至关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纷纷建立起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管理制度,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管理制度进行讨论,旨在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启示。
一、矿山土地复垦管理制度矿山土地复垦管理制度是指对矿山开采后的土地进行恢复和再利用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通过合理的土地复垦管理制度,可以确保矿山开采活动不再对土地资源造成永久性损失,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效益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1. 监测与评估在矿山土地复垦管理制度中,监测与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矿山开采后的土地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可以了解其恢复状况和生态效益,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土地复垦计划和措施,确保土地的有效恢复和利用。
2. 规划和设计矿山土地复垦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地和矿山开采情况,制定合理的复垦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内容。
这些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并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规划和发展战略相协调。
3. 技术和设备支持矿山土地复垦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适当的设备支持。
例如,通过生态工程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植被种植等手段,可以促进土地的生态恢复和复垦效果。
同时,在复垦过程中,还需要合理配置和利用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矿山生态恢复管理制度矿山生态恢复管理制度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建立起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通过严格的生态恢复管理制度,可以减少矿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环境影响评价在矿山生态恢复管理制度中,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矿山开采前需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开采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和补偿计划。
这有助于在开采过程中降低生态影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

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矿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露天煤矿开采形成的排土场等废弃地是一类特殊的受损生态系统,且受损程度已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承受限值,必须采取人为干预或辅助使其结构和功能逐渐恢复完善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在科学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过程中,结合土壤改良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土壤种子库技术、景观生态恢复技术以及生态监测等技术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露天煤矿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
关键词: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空间规划;治理引言为实现遭露天开采破坏的生态环境系统修复,促进露天矿区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需要全力推动露天矿山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生态修复规划要立足矿区生活定位、多结构多模式、多元多用途效益,实现国土空间系统优化、生态环境系统再生、效能综合下降、环境不再恶化的目的。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成为系统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的优先任务。
1主要问题及危害1.1地质灾害及隐患项目实施区地质灾害隐患主要以露天采场无序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和固体废弃物不合理堆放形成的高边坡为主。
露天采场边坡坡度陡、高差大,坡面几乎无植被覆盖,边坡岩土体经过卸荷作用产生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在遇持续降雨、融雪等自然扰动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固体废弃物不合理堆放形成的边坡岩土体结构松散,平整性差,改变了沟谷形态和地表径流条件,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条件,在降雨、边坡加载、开挖扰动等诱发因素作用下,可能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高陡边坡的形成和固体废弃物规模受露天开采规模和开发程度影响,导致诱发的地质灾害也不同。
1.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主要表现在露天开采矿山形成大片的裸地和不规则陡立坡面,坡度一般在40-90°内,甚至出现倒坡,坡面植被荡然无存,严重破坏了山体原有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景观的破碎化增加,生态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降低。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对策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对策摘要:我国伴随矿山开发规模不断增大,矿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也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诸多煤矿在经过多年开采后已不具备开采价值,为避免土地资源受到严重浪费,目前,矿区土地的复垦工作与生态恢复已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基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煤矿土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煤矿土地;复垦;生态恢复引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80%的工业生产原材料、70%以上的农牧业生产要素、大部分建筑材料来自自然资源。
矿山开采开发设计不仅改变了矿区的地面结构,而且开采产生的废石、尾矿也占用了大量的田地。
管理方法不合理,有害物质的扩散会继续造成山体滑坡等。
此外,矿山、冶炼厂排放的污水和有机废气对矿区周边水、气等环境污染严重,对矿区周边整体生态系统造成明显破坏。
1煤矿区土地复垦发展现状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起步较晚,195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自发、分散的煤矿区土地复垦,复垦作业规模小,技术不畅,仅简单回填,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专业的土地复垦政策法规,缺乏资产应用,煤矿区土地复垦的发展趋势相对缓慢,到1980年代末,中国只有不到1%的煤矿实施了土地复垦,开垦土地不到毁坏土地的1%[1]。
198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第22号令实施《土地复垦要求》,实行“谁毁谁复垦”的标准,涉及复垦土地的权限、执行方式、自有资金和申请开垦土地等相应的要求,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土地复垦工作不重视,土地复垦“谁复垦谁受益”的标准不能集中体现,对复垦土地的责权关系、实施形式、资金来源及复垦土地使用等做了相应规定。
此前,缺乏对微生物复垦等技术应用的分析,阻碍了土地复垦工作的发展,2011年2月,国务院令第592号《土地复垦条例》进一步确定了土地复垦步骤、土地复垦项目验收、鼓励办法等,要求土地复垦要考虑土地利用复垦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将土地复垦计划纳入采矿许可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土地复垦工作的发展。
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措施

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措施
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措施是指在采矿活动结束后,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行为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措施:
1. 土地复垦:对已被破坏的土地进行重新整理、平整和回填等工作,使其恢复原有的地貌特征和土壤结构,并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 水土保持措施:通过构筑水沟、挡土墙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问题,保持水土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3. 植被恢复:在采矿用地上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包括选用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进行播种、造林等活动,以促进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4. 野生动物保护:为了保护受到破坏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种群,可以进行建立采矿用地周边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修建观察台、人工巢穴等措施,促进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5. 水体修复:对采矿活动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比如采取适当的水处理措施,清除浑浊物质,净化水质,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
6. 生态修复监测:建立监测体系,定期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
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措施,具体的修复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采矿活动类型、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来确定。
实施有效的修复措施可以减轻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采矿业中的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

采矿业中的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在采矿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介绍矿山土地复垦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探讨其在采矿业中的应用。
一、矿山土地复垦的概念与意义矿山土地复垦指的是在矿山开采结束后,对废弃矿山进行环境修复和土地利用的过程。
矿山土地复垦的意义在于恢复受矿业活动破坏的土地生态系统,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土地复垦的过程通常包括:水土保持,水资源的管理,植被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土壤修复等。
这些步骤的综合应用将有助于恢复矿山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矿山土地复垦中的应用2.1 水土保持技术水土保持是矿山土地复垦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矿业活动可能导致土地退化,引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势在必行。
常见的水土保持技术包括梯田整治、坡面覆盖、植被恢复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土地水土流失,改善水质状况。
2.2 植被恢复技术植被恢复是矿山土地复垦的核心环节之一。
通过引入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物种,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减缓土地退化速度。
植被的选择应基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同时考虑到植物的抗逆性、生长速度和生态功能等因素。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矿山活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是矿山土地复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植当地特有物种、建立生态廊道、恢复湿地等措施将有助于吸引和维持当地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
同时,矿山企业还应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
2.4 土壤修复技术由于矿山开采活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和退化,土壤修复技术在矿山土地复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改良和污染物治理是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手段。
采用土壤改良剂、生物修复剂等方式,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升土壤的功能。
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矿山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恢复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1. 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将矿山地区的裸露土地进行复垦和改良,从而恢复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然后通过适宜的种植和植物的引入,恢复植被覆盖,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水体修复:矿山通常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和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修复水体生态系统。
可以通过构建湿地和沉淀池来净化废水,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和生物来加速水体的恢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修复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恢复当地的多样性物种。
可以通过引入濒危物种、构建人工栖息地和保护区域来提供适宜的生境,促进物种恢复和保护。
4. 土地再利用:在矿山修复完成后,可以将修复后的土地重新用于农业、林业或其他合适的经济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5. 社区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应该与当地社区进行密切合作和沟通,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权益和需求。
社区参与可以增加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生态修复的成功。
综上所述,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应该是系统、科学和可持续的。
通过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
再利用和社区参与等措施,实现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煤矿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情况汇报

以下是一份关于煤矿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情况的汇报: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们,我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所负责的煤矿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情况。
1. 背景介绍:我们所在地区的煤矿开采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给生态系统和周围社区带来了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计划,并积极进行实施。
2. 生态修复措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源保护、土壤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恢复了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改善了土壤质量。
同时,加强对水源的保护,防止矿区废水污染,确保周边水体的清洁和可持续利用。
3. 土地复垦进展:我们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土地的复垦工作,并将其用于农业生产、生态公园建设等用途。
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式,我们成功将部分复垦土地转化为高效农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建设了一些生态公园和休闲区,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4. 社区回馈:我们注重与周边社区的合作与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在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就业创业支持等活动,帮助当地居民融入新的产业和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5. 成效评估:为了对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监测和评估工作,包括植被恢复情况、水质变化、土壤质量指标等方面的监测。
初步的评估结果显示,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投入。
总结起来,我们在煤矿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科研合作,推动煤矿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土地复垦中的生态修复
1煤矿土地破坏情况
根据猴孙八圩煤矿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煤矿现场的实际调查,该煤矿的土地损毁主要发生在基建期和生产期这两个阶段。
(1)基建期:矿山基建期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指建矿之初,矿区工业场地、矿部(包括矿部办公大楼、生活宿舍区、生产车间、材料库、维修间及配电房等场地)、井筒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场地平整,修建地基,开挖井筒等活动对土地造成的破坏。
矿山基建期的建设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对土地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基建期对土地的损毁类型主要是矿部办公大楼、生活宿舍区、厂房等对土地的压占损毁和井筒开挖对土地的挖损损毁。
(2)生产期:矿山生产期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原煤和矸石堆放形成的煤场、矸石场对土地造成的破坏;巷道掘进、煤层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可能造成土地沉陷使得土地遭到的破坏。
矿山生产期的建设同样也改变了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对土地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生产期对土地的损毁类型主要是煤场和矸石场等对土地的压占损毁和煤矿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可能造成的沉陷损毁等。
综上所述,该煤矿损毁的土地包括基建期和生产期破坏的土地,损毁土地的的地类、类型、水准及损毁面积情况见表1。
2煤矿土地复垦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煤矿采煤不但破坏了区域的土地,而且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
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只有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才能真正恢复,只有恢复采煤区域的生态环境,煤矿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因为该矿还在开采中,土地复垦工作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暂时还未实施,本文重点介绍猴孙八圩煤矿经过砌体拆除、场地平整、边坡处理等土石方工程整理后拟采用的生态复垦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植物物种筛选、植被种植技术和管护措施等。
2.1土壤改良土壤条件是生态修复的基础,但是矿区土地仅仅通过相对应的土石方工程整理后,矿区土地存有理化性质、持水保肥水平较差,有机质含量较低等特点,所以在实行生态复垦前,必须对矿区土壤实行改良。
土壤改良的方法有客土覆
土法、生物绿肥法和人工施肥法等。
本煤矿拟采用覆土法,即在煤矿基建期场地平整前对矿区工业场地等区域实行表土剥离,将表土集中收集和保护起来供复垦时利用。
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工业场地内的一角,表土堆置高度不高于3m,堆置边坡坡比控制在1∶2.0以内,在临时表土堆放坡脚修筑临时挡渣墙实行挡土,并采用苫布覆盖。
临时挡渣墙采用装土草袋堆砌而成。
生态复垦前利用剥离的表土对煤场、矸石场等工业场地实行覆土,覆土厚度为50cm。
根据煤矿土地破坏情况,该煤矿损毁土地面积0.8482hm2,覆土厚度为50cm,共需土4241m3,基建期剥离的表土能满足复垦中覆土的需要。
2.2植物物种选择采矿损毁土地后,原植被也遭到损毁,在矿区脆弱生态条件下自然恢复植被较困难,且周期较长,理应筛选适宜的适生植物作为土地复垦的物种。
适生植物指能在新复垦土地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应具有抗寒、旱、风、涝、贫瘠、盐碱,生长快,播种栽植较容易,成活率较高的特点。
实际中很难找到一种具备上述所有条件的植物,在选择适生植物时,一般选择矿区天然生长的乡土植物,这些乡土植物比较容易适合复垦土地的生长环境,并能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
根据当地调查,本矿区复垦树种选择马尾松、五角枫和胡枝子,草种选择芭茅、狗牙根、狗尾巴草和百喜草(见表2)
2.3植被种植技术本煤矿植被恢复拟采用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树混交的配置方式。
乔木选择马尾松和五角枫,灌木选择胡枝子,草种选择混合草籽包括芭茅、狗牙根、狗尾巴草和百喜草。
乔灌草行间混交、空间立体配置,马尾松和五角枫行间混交,每隔两行五角枫种一行马尾松。
马尾松和五角枫的株距为2m,行距为3m,胡枝子株距为1m,行距0.75m。
马尾松、五角枫和胡枝子采用植苗的种植方式,混合草籽采用条播的种植方式。
马尾松和五角枫种植穴为50cm×50cm×40cm,胡枝子种植穴为20cm×20cm×20cm,混合草籽采用种籽条播,条播间距为30cm。
种植时间选择春季或冬季。
种苗量及苗木规格见表3,植树种草设计见图1.
2.4管护措施根据该煤矿所处地区生态环境因素和复垦经验确定管护时间为3年。
在管护时间内要实行封育,禁止放牧和其它不利于幼林生长的整地工程活动,安排专人管护,防止人畜损毁,防止林草地灾害,防治病、虫、鼠害。
适时浇水、施肥,促动加快生长。
每年冬季对当年春季新造幼林实行成活率抽样调查,对成活率30%~70%的实行补植;成活率不到30%的,不计其造林面积,重新造林。
幼林补植,应用同一树种同龄苗。
3结语
煤矿复垦措施实施后,该煤矿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土地的损坏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得到治理和恢复。
生态修复技术实施后,将使生产后土地获得综合性改善,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农业生产力,改善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