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

合集下载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特点与对策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特点与对策
式 的运 算 , 种 由数 到式 , 这 即从特 殊 的数到 一般 的抽象 的含字母 的代 表式 的过 渡 , 数 学 上 的一 个 大 的 转折 是
“ 升高” 下降” 与“ 的说法 , 对于要 把“ 下降 5米 ” 说成 “ 升
高负 5米” 是很不习惯 的, 不理解. 更
1 2 采 取 的 对 策 .
在讲解负数 这一概 念 时 , 采用 的对 策 是 : 先把 小 学 数学 中的数 的知识作 一次系统 的整理 , 学生 注意到 数 让 的概念是为 了解决实 际问题 的需要而逐 渐发 展 的, 原 是 有 的数集与解决实 际问题 的矛 盾而引 发新数集 的扩展 , 从而解决负数概念 的教学 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中的一些相应的策略.
1 数 的 范 围 发 生 了变 化 1 1 出现 了负 数 .
个基 准 出现 , 它是 正数与 负数 的分 界点 , 定其 中一 规
种意义的量为“ 量 , 正” 与之相反意 义 的量就 为“ 量 , 负”
用“+” 表示正 , “一” 用 表示 负 , 让学 生体会 引进 负数 的 必要性 , 使得 学生在 心理上 认 同负数 , 亲身感 受数 的发
来 , 么零下温度的数 学读法是 怎么样 的呢?这个 数与 那 小学学过 的数 相 同吗?部分 学生 由于预 习 了课本 的 内 容能正 确读 出来 , 能指 出零下 温度 是负数. 并 接下 来教 师还可 以举 出几个具 有相 反意义 的量 的例子 , 比如 “ 增 产” 减产” “ 与“ 、 收入 ” 支出 ” “ 与“ 、 上升 ” “ 降” 与 下 等例
2 0
中’般- (1年 9 初 版 7 7 21 第 期・ 中 ) 0
. 教材教法 .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3篇)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小学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初中数学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使小学与初中数学教育实现顺利衔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的策略,以期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小学初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时难以适应,影响学习效果。

2. 教学方法衔接不顺畅小学数学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则更加注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教学方法衔接不顺畅,使得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时难以掌握新知识,影响学习兴趣。

3. 学生心理衔接不适应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面临着学习环境、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变化,心理上难以适应。

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三、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策略1. 加强教学内容衔接(1)梳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找出衔接点,确保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2)编写适合小学与初中衔接的教材,使教材内容既有小学数学的趣味性,又有初中数学的严谨性。

(3)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知识的过渡,引导学生从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过渡。

2. 优化教学方法衔接(1)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

3. 做好学生心理衔接(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

(3)组织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如何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如何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如何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一、课程内容衔接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旨在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连贯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顺利过渡到更深入的学习。

在进行课程内容衔接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 温故知新:中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开展新课程教学前,通过复习小学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扩展拓展:中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度扩展小学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渐进推进:中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置渐进性的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教学方法衔接教学方法是促进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衔接:1. 任务导向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来促进知识的传授和理解。

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引导学生渐进地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2. 走进生活教学:将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3. 适应个体差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

三、教育环境衔接教育环境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条件。

为了有效进行教学衔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 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中小学教师可以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互相交流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探讨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

同时,学校也应强化教学管理,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支持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二、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衔接问题1. 学习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在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渡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数学学习内容的重复和遗漏现象。

在小学阶段,学生可能已经学习了一些初中数学的内容,而在升入初中后,可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与此一些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可能因为衔接不当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遗漏掉,导致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给后续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和障碍。

2. 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变化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需要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由于学校之间、年级之间甚至教师之间教学方法的不同,学生在衔接阶段可能会面临着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困难。

从小学的机械式计算转变为初中的逻辑思维和证明推理,以及从初中的数学拓展到高中的数学分析,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衔接阶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转变。

3. 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转变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会发生着逐渐的变化。

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也往往体现在了学生的这一转变上。

一些学生在小学时对数学可能兴趣盎然,但升入初中后由于学习压力增大、学习内容难度加大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下降甚至失去。

而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教学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也给教师在教学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路和措施1. 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加强不同年级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小学教师可以与初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交流,以确保学生在升入初中时能够顺利过渡。

也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指导和帮助。

2. 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注意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

学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使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与初中、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能够衔接得更加顺畅。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质量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够熟悉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创新能力、分析求解能力等综合能力。

它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基础科目,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课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重要话题。

一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提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在此,教师应把握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应该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之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衔接起来。

教师应加强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是从数学教学内容上提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要做到有效衔接,应该把数学教学内容按照知识体系的要求,从容易的内容开始,一步步从简单的概念出发,引入较难的概念,最后实现整体衔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清晰的学习体系、自然的学习路线,实施终身学习。

三是从教学设计上提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尽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示式教学、解决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应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法,如课堂演示、网络教学等,丰富课堂教师课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四是从教学评价上提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教学评价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般应包括评估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估学生原始数据和综合数据,以及评估学生学习情境、行为、兴趣爱好和健康状况等。

它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学生的学习风格,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可以实现通过教育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来实现。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教学步骤,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数学教学,为中小学生培养抽象思维、创新能力、分析求解能力及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是一项质量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基础科目,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课程。

小学初中衔接数学教案

小学初中衔接数学教案

小学初中衔接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差异性和联系性;
2. 掌握基本的初中数学概念和技能;
3. 提高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
1.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点;
2. 初中数学常见概念和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
1.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点;
2.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教学难点:
1. 熟练掌握初中数学的解题方法;
2. 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小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联系和不同;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并总结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4. 整合知识:老师进行梳理和归纳,让学生全面了解小学初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
5. 练习环节:设计多样性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习内容;
6. 拓展知识:展示初中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
7. 实践训练:让学生实践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小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高数学思维和解
题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对初中数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浅析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浅析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渡 到代 数 方 法 解 答 。 教 学 方 法 的衔 接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认真研 究教材 , 好教 学内容 的 做
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 可从布 置一些能模仿 公式 、 定理 的简
5 逸 誊 H x .A Y 2 su uTo u 童 E I
浅析 中小学数学教学 的衔接
安徽 省 蚌埠市 新城 实验 学校
摘要 : 中小学教学的衔 接一直是大家 解 负数 的意义 ; 二是要 加强对符号法则 的 地解决 的问题 。 如何使每个 小学毕业生都 完成从小学教育 向中学教育 的过 渡, 是每 个数 学老 师都应思考的 问题。 本文 旨在就 中小学数 学教学衔 接 中出现 的 问题 做简 要分 析并提 出解决办法 。 关键词 : 中小学数学 教学 衔接
一 一
简秀 兰
进入 中学就碰 到 “ 急转 弯” —— 老师突
比较关注 的问题 , 也是一直未能得到很好 教学。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 容易错误 然讲得不 那么详细 、 形象 了 , 往很不 适 往
的计算 , 要反复 加强巩固练 习 , 使学生尽 应。 因此 , 教学过程 中, 教师不能一下子讲
课程、 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 的 全面的、 固的、 牢 结成 网络 的数学 知识 , 有
量关系, 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
四、 重视学 法指导 。 培养 学生 良好的 1注重预 习, . 指导 自学。训练的方法
课程结构 : 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 , 有 进行 对比, 过对 比使学生体会 到代 数法 学 习习 惯 通 的优越性 , 而使学生逐步从算 术方法过 从
方面做好 中小学数学教 学的衔接 工作 。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及策略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及策略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及策略作者:吴玲芳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年第09期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背景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都会听到有些家长说,孩子在小学阶段数学很优秀,到了初中,数学成绩直线下降,甚至已经害怕学数学了,这样的现象其实还很普遍.由于小学的数学知识比较具体、直观,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中学的数学知识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扩展,呈螺旋式上升,对知识的理解也要求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让刚步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注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心理适应等方面的衔接,寻找跨越教学断层的途径,使七年级学生尽快适应中学数学学习.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意义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更多的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生活中,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培养目标来看,它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基本都是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培养的能力;从课改理念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其宗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三、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原因1.心理方面.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小学升中学考试,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放松了两个月,一下子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再有,这个阶段的学生正进入青春期,当学习出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2.教材方面.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理解起来相对容易.而初中数学概念多而抽象,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逻辑性强,要求学生迅速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许多学生不适应.3.教法方面.在小学阶段,由于课程少,题型简单,课时比较充足,因此,教师讲课的进度较慢,对重难点内容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各种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择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有些学生难以灵活运用.4.学法方面.在小学阶段,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而初中数学课堂内容多而抽象,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若学生仍然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不善于独立思考,不注重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将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四、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1.心理上的过渡.开学的第一、第二周中,教师可以适当放慢教学的进度,主动多与学生沟通,与学生谈谈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些特点、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恐惧感.课堂上力争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化的数学模型等,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关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弱的学生,多给他们以理解、信任、鼓励,使他们树立起牢固的学习信心.2.教法上的衔接.(1)搭好阶梯,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容易出错易容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2)立足于大纲和教材,立足于学生基础,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起点低、步子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能忽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同时也要以学生持续性发展为目标.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3)充分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实例、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找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愉快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
作者:卢西英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14期
【摘要】中小学数学课程在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方式提升两类课程的衔接性,优化中小学数学衔接过程的完成质量是必要的。

当前的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未能根据学生在学习思维上的发展设计课程教学规划,缺乏对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过程的正确认识。

本文就如何建立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模式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思维发展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34-01
引言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数学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来优化不同阶段数学教学,实现不同课程的衔接是当前教师应当进行研究的问题。

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课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教学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建设需求和学生的思维变化对衔接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一、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价值
实现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设计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中的现实性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重视,优化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案设计。

针对教学课程衔接进行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教学阶段教学质量的提升,优化数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实现课程的健康发展。

在未来的教学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设计课程衔接方式,对优化课程教学质量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我国义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对学生正确学习思维的培养,因此,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来完成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设计新式的课程内容推进结构,对于促进教学课程的完善,优化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二、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就当前的教学发展来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过程的质量仍然不高,由于课程内容上的差异以及思维发展,部分小学生在进入中学进行学习之后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

中学课程的教学注重对知识的扩展性学习,小学固有的学习方式无法满足中学的学习需求,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

造成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的几个方面。

1.课程设计缺乏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优化。

在当前的教学发展过程中,课程设计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维衔接存在关注和考虑上的不足,教学方式以及内容设计并未针对学生在这一阶段思维变化进行优化,造成了当前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进行质量的下降。

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教学观念以及思维发展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数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的教师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对于如何优化思维培养过程没有进行考虑,导致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质量不高。

2.缺乏整体教学衔接规划。

当前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存在矛盾,部分教师认为中学课程之中应当对部分旧内容进行重新教学,以便于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而另一部分教学人员认为重复内容的存在影响了教学进度的提升,影响了中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教学资料的编写人员不同,导致中小学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和缺失现象,使得中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内容跨越较大的问题,影响了两个教学阶段的正常过度,影响了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教学目标把握存在问题。

中小学数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初中教学中应当将重复内容进行深化教学,加深学生对旧有知识的认识。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导致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未能进行深化教学处理,实际教学中教学无法结合教学阶段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改变,造成了不同教学阶段知识上的连贯性交叉,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三、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设计措施
1.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数学学习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因此,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应当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等进行优化,针对思维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不同,教师应当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以便于加强中小学教学衔接中的连贯性,推进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

同时,教师也要结合中学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计划和目标,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推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终生发展。

2.加强不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

要整体把握中小学数学课程,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连续性、统一性、整体性。

教师要从教材的视角对各个学段内容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建立相关知识系统,并逐步建构清晰的序列。

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的基础关注重要的数学内容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上下贯通、有机衔接、螺旋上升,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数学理解上的困难,要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排就不能完全按照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编排,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加工,既要注意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性,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智力发展水平,按照儿童学习心理学的要求,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建立优化的知识结构。

3.突出数学教学的逻辑特点。

教师从知识的视角对具体内容的数学本质进行细致刻画,揭示知识形成的内在逻辑线索和不同学段的教学关键,明确中小学数学教材知识体系结构。

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教材的整体编排结构和线索,要掌握教材内容的数学精神实质,明确数学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还要重视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从内容上看,衔接可分为垂直衔接和水平衔接。

垂直衔接即为继续性,水平衔接即为统整性。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特征,抓住数学本质,采取不同的衔接方式,给教师与学生以自主的调整空间,并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衔接方式。

四、结语
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差异,两部分的数学教学呈现为递进关系,在这一阶段中,数学教学人员应当在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之上设计合适的教学衔接方式,避免衔接阶段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推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S].教基二[2014]4号.
[2]田慧生.加强学科统筹深化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06-23(8).
[3]杨九铨.关于课程衔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