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2011
推拿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2011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概述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的疾病。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中医观点: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项痹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可概况为以下几点:(1)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2)痰湿凝阻、经络瘀滞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
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3)跌仆损伤,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4)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西医观点: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及分型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推拿科诊疗规范

一、项痹病(颈椎病)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 :BNV261)西民病名:颈椎病(ICD 一10 : M5O . 3 0 2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及辩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 T 0 0 1 . 1 一00 1 . 9 一9 4)1 、风寒湿痹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证:失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聋耳鸣,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耳赤。
舌红少津,脉弦。
5 、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脊柱病学》(潘之清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年)拟定。
1 、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肩疼伴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痛或麻木为主要症状。
有时患肢有沉重感或不能持物。
(2)颈部发僵,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后伸或向病侧弯时明显),颈椎生理前凸减小。
(3)病变椎体间的相应棘突旁压痛。
(4)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受刺激神经根分布部位的皮知觉或肌肉的肌力减退或消失。
(6)肱二、肱三头肌键反射减弱或消失。
(7)X 线示颈椎生理前凸减小、变直或成角反弓;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骨刺形成。
2、椎动脉型颈椎病(1)眩晕为主要症状,可为旋转性的、浮动性的、摇晃性的或下肢发软不稳,有地面倾斜或移动等感觉,并有头晕眼花感。
头部运动或改变体位时可诱发眩晕或使其加重,或猝倒。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是几种常见病的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1.颈椎病:
针灸推拿可以通过调整颈椎的位置和疏通经络,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天突、睛明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血液循环。
2.肩周炎:
针灸推拿可促进肩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并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常用的穴位包括肩井、肩髎、天宗等,可用于缓解症状和恢复肩关节功能。
3.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推拿可以缓解腰部疼痛和坐骨神经痛,促进腰椎间盘的退化和修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筋缩、委中、督脉养老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4.关节炎:
针灸推拿可以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供应,缓解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常用的穴位包括阳陵泉、阴陵泉、风市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关节炎的症状。
5.失眠:
针灸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促进放松和入睡。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神门、太冲等,可用于缓解失眠和改善睡眠质量。
6.头痛:
针灸推拿可以缓解头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头痛和紧张感。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阳、风池、四白等,可用于缓解头痛和改善头部的不适感。
上述只是常见病的一些例子,针灸推拿在中医中有广泛的应用。
针灸推拿疗法需要针对具体病情来进行选择穴位和推拿手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由专业的中医针灸推拿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小儿常见病中医推拿诊疗方案

小儿常见病中医推拿诊断方案与健康管理措施邵忠民编著小儿感冒小儿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旳肺系疾病, 以发热, 恶寒, 鼻塞流涕, 咳嗽为特性。
发病率高,四时皆有,而以冬春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高。
一般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
若伴有兼证则为:感冒夹痰、感冒夹滞、感冒夹惊。
风寒、风热辨证要点:凡咽红,喉咙肿痛,舌红,苔白而干,多为风热证候,虽见恶寒,鼻塞,流清涕,也为寒包热郁或寒热挟杂旳证候;若咽不红,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为风寒证候。
风寒感冒一、病因: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二、临床体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有痰、痰液清稀, 口不渴, 咽不红, 苔薄白, 指纹鲜红或脉浮紧。
三、治则: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四、处方 (主手为主穴,辅手为配穴主手:清天河水(或拍红 ,分阳, 补肾阳, 关三腑一,平肝清肺,顺运内八卦,揉一窝风,外劳宫、两扇门。
辅手:补脾胃板门掐五指节(掐五揉三为一遍做三遍身体:搓擦百会太阳、大椎(搓红捏脊加减:头痛鼻塞重加迎香、膊阳池,咳嗽有痰加小横纹、掌小横纹健康管理措施(一饮食1. 常用、多用食品宜吃具有辛温发汗散寒之品, 带有温性旳食品, 如生姜、葱白、豆豉、白菜、南瓜、白萝卜等。
2.忌口食品 :忌吃生冷性凉食物,忌吃油腻、粘滞食物,防止影响消化功能。
禁忌食材:牛奶、番茄、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小米、薏米、绿豆、等一般寒凉食物。
3. 食疗宜多选些如生姜、葱白类具有辛温发汗作用旳药物做药膳: (1神仙粥:大米 50~100克,生姜 3克,入沙锅同煮 1~2沸,再放入连须葱白 5~7段, 待粥将熟时,放入米醋 10~15毫升, 稍煮即可。
此粥要趁热服,食后宜盖被静卧,以微微出汗为佳。
(2葱姜红糖水:小葱 2-3根,老生姜片、红糖各适量。
将小葱、生姜片分别洗净,置小锅内,加水约 500克煎到小半碗,去渣留汁, 加红糖。
趁热喝,每晚 1剂,连服 3次。
针灸推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针灸推拿科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主要通过针灸和推拿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针灸推拿科有许多优势病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一、颈肩腰腿疼痛颈肩腰腿疼痛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病症,常常由于生活和工作姿势不正确、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原因引起。
针灸推拿科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痛感,并且能够改善肌肉的松弛度,减轻疼痛。
主要治疗方法为针刺和推拿。
1.针刺:通常采用局部和远端穴位,如肩井穴、足三里穴等。
通过在疼痛处或相应的穴位上进行针刺,可以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
针刺时注意要深浅适度,避免误伤。
2.推拿: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揉捏的手法来调节气血,缓解疼痛。
可以结合草药拔罐等辅助治疗方法来增强疗效。
二、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很常见的病症,常见的有胃痛、腹泻、便秘等。
针灸推拿科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缓解病症,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1.针刺:常用的穴位有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胃痛和腹泻等症状。
2.推拿: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揉捏腹部来刺激和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的不适。
三、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偏头痛、神经性耳鸣等症状,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针灸推拿科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神经的功能,缓解症状,并且较少出现副作用。
1.针刺:常用的穴位有足阳明胃经的额外穴、手太阳小肠经的阳池穴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神经的功能,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
2.推拿: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揉捏头部和颈部来刺激神经和穴位,缓解头痛和耳鸣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针灸推拿治疗时,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严格掌握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推拿科专科疾病

推拿科常见疾病:颈椎病(项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肩周炎(肩痹)腰突症诊疗方案:辩证治疗:急性期:整复关节,活血化瘀止痛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血府逐瘀汤加减)缓解期:通经活络止痛手法配合中药治疗(独活寄生汤加减)恢复期:补益肝肾,通经活络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金匮肾气丸加减)非药物治疗:手法治疗(包括立体定位斜扳法,提拉旋转斜扳法,垫枕背伸按压法)优化方案:规范化手法治疗,适当配合药物辅助治疗。
我科常用方剂处方:附后我科常用手法:立体定位斜扳法,提拉旋转斜扳法,垫枕背伸按压法,颈椎定点旋转手法,颈椎旋转斜扳法,坐位旋转扳法。
重点专科主攻病种:颈椎病(项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肩周炎(肩痹)主攻病种中医治疗难点、应对思路及方法:难点:1.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推拿治疗较慢,治疗周期长2.由于失治误治,少数腰突症患者会遗留腰部发板,脊柱侧弯,或下肢肌肉萎缩等症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缓解3.对巨大型突出患者手法治疗效果较差,甚至加重4.手法力度及方向量化不足对应解决方法:1.加强脊柱和手法生物力学研究,进行推拿手法创新,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位置关系,改善椎管内环境;同时对手法力度及方向量化研究,使手法更加客观化,科学化2.加强中医治未病的宣传,及早介入腰椎病的早期治疗,深入研究腰痛病相关症状的发生机制,进行针对性的手法设计,发扬中医特色,配合采用中药湿热敷、功法训练、自我推拿及特色制剂等措施解决残留症状。
颈椎病(项痹)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思路:1.对脊髓型项痹病,推拿手法适应症如何把握(如是以影像为诊断依据,还是以大小便失禁,脚“踩棉花”为依据),推拿能做到哪一个层次面,什么情况下是推拿解决不了的,甚至是有危害的,这必须要明确。
2.手法治疗时,如何使手法量化,使其更科学化;哪些情况下必须使用扳法,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哪些情况下不可使用扳法,需要有一个“度”。
对这个“度”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依据,确保安全问题。
针灸推拿科痹症(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1年针灸推拿科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推拿诊疗常规

推拿诊疗常规一、概述推拿又称按摩、按跷、安抚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络腌穴理论为基础,通过手或器械,运用手法施术于人体经络、月俞穴、特定部位,以力的形式作用于人体,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推拿是中医康复治疗技术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推、扪、循、切、抓等10余种。
在康复过程中,推拿具有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功效。
可以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及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及神经系统敏感性,同时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在增进食欲和改善体质等方面有独特疗效。
二、适应症及禁忌症(一)适应症小儿脑瘫、脑损伤高危儿、小儿斜颈、脑血管疾病、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炎、外伤性截瘫、遗传代谢疾病等引起的各种功能障碍。
(二)禁忌症局部皮肤感染、软组织或关节感染、开放性伤口、烧伤、神经坎顿、深静脉血栓或栓塞、骨折。
全身性疾病如严重感染、急性传染病,恶性疾病、血液病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就诊者等。
三、操作规程推拿手法可分为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及捏脊法等。
(一)推揉类1.推法用拇指或手掌在一个穴位、一个部位或沿着1条经络施压并向前推动的手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指推法:一般用拇指指腹接触皮肤,如用拇指指面的称拇指平推,用拇指侧面的称拇指侧推,用拇指尖的称指尖推(又称一指禅)。
指推法作用范围小,适用于头面部和单一穴位的按摩。
②掌推法:用手掌在身体上推动,根据操作时是手掌还是掌根接触皮肤,又分为平推和掌根推两种。
掌推法作用范围大,适用于胸腹部、腰背部和四肢。
2.揉法用手掌或手指的指腹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的转动带动手掌或手指的环形移动的手法。
用手掌的称为掌揉法,用指腹的称为指揉法。
揉法用力比较缓和,作用力主要渗透到皮下组织,因此,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3.滚法半握拳,以小鱼际肌和第4、5掌指关节按压于治疗部位,利用前臂来回旋转带动腕关节做屈伸活动,使小鱼际肌、掌背外侧、第4、5指的掌指关节及其近端指节做滚动按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概述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的疾病。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中医观点: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项痹病”畴,其病因病机可概况为以下几点:(1)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2)痰湿凝阻、经络瘀滞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
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3)跌仆损伤,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4)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西医观点: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及分型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
临床表现: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棘突、棘突旁、肩胛骨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诊断标准: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 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三、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四、鉴别诊断:(一)中医鉴别诊断(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二)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痛点局限时,可局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能明显缓解疼痛。
(2)腕管综合征:腕管容积相对或绝对增加(腱鞘炎和肌腱炎最常见),导致腕管压力增加卡压正中神经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体征在腕远端,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损害除手指,尚有前臂屈肌运动障碍,屈腕试验和Tinel征阴性。
电生理检查有明显区别。
(3)胸廓下口综合征:包括前斜角肌综合征、肩锁综合征及肋锁综合征。
是由先天性畸形、外伤瘢痕、骨痂或肿瘤压迫臂丛神经或锁骨下血管而出现的神经、血管症状。
斜角肌收缩、增大胸腔压力(挺胸深吸气)及改变患侧上肢位置(过度外展肩部或向下牵引上肢)时,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X-ray可发现颈肋、锁骨与第1肋骨间隙狭窄。
锁骨下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
Andson征阳性,即患者端坐,头略向后仰并转向患侧,深吸气后屏住呼吸,检查者略施阻力,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阳性。
五、治疗方案(一)科室规手法1. 颈部软组织松解法(1)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 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输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领,纵向用力拔伸,寺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4)牵引揉捻法: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置于枕骨乳突处,余手指托住下领。
双前臂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立起,牵引颈椎,保持牵引力,环转摇苍头部3-5次,然后保持牵引力,作头部前屈后伸运动各1次,最后医者左手改为托主下领部,同时用肩及枕部顶在患者右侧颗枕部以固定头部,保持牵引力,用右手拇指按在右侧胸锁乳突肌起点处(或痉挛的颈部肌肉处),右手拇指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作快速的揉捻,同时将患者头部缓缓向左侧旋转,以颈部的基本手法结束治疗。
(5)拔伸推按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右前方,右手扶住患者头部,左手握住患者右手2-5指,肘后部顶住患者肘窝部,令患者屈肘,然后医者右手推按患者头部,左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
2.按压止痛法患者体位同前,医者在揉法过程中发现颈背肌痛点,可采用拇指指腹点压疼痛部位,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点压(常称为以指代针) ,一般点压2 —3 分钟便可达到止痛作用,随后以双环式揉法,使挛缩组织放松,结束手法。
此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软坚散结、消肿镇痛的作用。
3.整复类手法(1)旋提手法: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主动将头部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并做最大限度屈曲,达到有固定感。
医生以肘部托住患者下领,轻轻向上牵引3-5秒钟后,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扳动时要掌握好发力时机,用力要快而稳。
(2)定位旋转扳法:以向右旋转为例。
患者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拇指指腹推顶在患者病变颈椎棘突(或横突)旁,用右手(或肘窝)托住患者下颁部。
瞩其颈项部放松,低头屈颈15-30度,然后嘱患者顺着医生的右手在屈曲状态下向右慢慢转头,当旋转到最大限度而遇有阻力时,医生顺势施以快速的向右扳动,同时,推顶棘突的左手拇指向右用力推压,两手协调动作,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有时医生拇指下亦有轻微的位移感。
(3)旋转法:上颈段病变,要求患者将头颈曲屈15度;中段病变,将颈椎置于中立位;下段病变,将颈椎屈曲30-45度。
在此位置向上牵引30秒。
嘱患者头部向一侧旋转,旋转至极限角度(约80度),达到有固定感,同时迅速准确的作同向用力旋专,操作成功可以听到弹响声。
注意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因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损伤。
(二)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2.规选穴:多选取落枕穴,后溪,手三里,尺泽,小海,华佗夹背穴。
3.灸法:直接灸、艾条灸、雷火灸等。
(三)牵引疗法:选用小剂量持续牵引,采用坐式电动牵引,牵引力一般按体重的15~20%给予,从低重量开始,根据病人的适应情况可以适当加减。
总定时一般为15~20分钟,其中持续牵引10~15分钟,间隙牵引5分钟。
在间歇牵引中,牵引20秒,间歇10秒。
(四)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砂、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五)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芍,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芍,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
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5.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推荐方药:黄一茂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民,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六)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可选用磁振热治疗仪、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等。
(七)运动疗法1.颈椎功能训练: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例如“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等。
2.现代康复训练:运用神经肌肉反馈重建(Neurac)技术加强颈椎稳定性;运用颈椎检测与训练系统(MCU)对颈椎运动训练。
(八)其他疗法:神经根压迫严重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疼痛难忍,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要根据病理变化选取射频消融、热凝,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固定,椎管成形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九)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十) 项痹病急性期的患者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者,配合静点甲泼尼龙3-5天,部分项痹病眩晕较严重者可选取风池穴注射维生素B12、野木瓜注射液注射,每周1次,3-5次一疗程。
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o-1分,疗效指数>90%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 <90%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二)评价方法1、部分项痹病患者的眩晕症状在临床上改善困难,彻底消除不易,尤其是伴交感症状或更年期女性,而且现代人生活压力较大,长期坐位办公人群颈肩部疾病的同时多伴有焦虑或抑郁精神症状,使得眩晕的改善更加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