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调查报告(第四次修改)1
北京四合院之旅领略传统民居的韵味

北京四合院之旅领略传统民居的韵味北京四合院之旅:领略传统民居的韵味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北京的胡同里,隐藏着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四合院。
四合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走进北京的四合院,领略传统民居的韵味。
四合院,即由四条院落围合而成的建筑形式,通常以四周围合、天井居中的布局特点为主。
四合院建筑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北方古代的民居建筑,是古代城市民居的典型代表。
它融合了中式庭院建筑、宅院建筑和寺庙建筑的特点,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瑰宝。
作为北京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四合院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在四合院里可以感受到老北京的风貌,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过去的年代。
紧邻皇城根的景山胡同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四合院——“什刹海故居”。
该四合院以其古老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进入“什刹海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亭子和一株参天古树。
古树繁茂的枝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翠绿的光芒,为四合院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清凉。
北京的夏天特别炎热,站在树荫下,即便是被烈日炙烤过的地面也显得毫无炙热感。
这是传统建筑最大的优势之一,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给人带来舒适的居住环境。
除了古树和亭子,什刹海故居的大门敞开着,迎接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
进入大门,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院落四周是高墙,墙上爬满了绿藤,给人一种隐蔽的感觉。
墙的中央有一扇红门,门上装饰着精美的雕刻,显示出主人的高贵身份。
穿过红门,便来到了四合院的正厅。
正厅是整个四合院的核心,也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
宽阔的正厅里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和一套檀木家具,家具上陈列着精美的茶具和文房四宝。
正厅的中央是一个方正的天井,天井内有盆栽花卉和金鱼缸,带来凉爽和生气。
天井四周的走廊上悬挂着一些字画和朱红色的灯笼,给整个院落增添了一份庄重和祥和。
四合院的研究

四合院的研究首都体育学院赵祎伊一、摘要关键词:基础知识、四合院来历故事、四合院拆建保护、危房改造、保护、矛盾摘要正文:北京四合院、胡同所特有的另一个无形文化价值,是体现在它是北京历史名城延续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的载体。
分布在旧城内连绵成片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就是北京城市的历史文脉,它记载着历史上曾发生和出现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
尽管北京城经历了自民国以来巨大的历史变化与时代发展,原有旧城也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最能体现北京古城特色的城墙及大部分城门的拆除,已成为影响北京历史名城整体形象的最大遗憾。
但是,旧城内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岁月的一批“旧时王榭”与大量的寻常百姓的宅院大多完整,这些古老的四合院、胡同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北京乃至我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人物活动和著名的古今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是在这些传统的院落和胡同中实现的。
二、正文目的:对北京四合院的详细研究以及对四合院保留拆建提出建议相关背景:在二十一世界高楼大厦林立的背景下,四合院已经变得很少。
但是还有许多人仿建四合院以追求那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1年2月10日地点:南锣鼓巷,国家图书馆人员:赵祎伊调查手段:问卷调查、搜集资料北京传统四合院有着不可估量的特别的价值。
北京悠久的都城发展史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传统建筑,遍布全城大街小巷中的各类古老的四合院建筑及院落,都蕴涵着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都城历史文化,从而成为当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北京自元代营建大都城开始,由四合院民居所构建的传统胡同、街巷,历经明、清数百年来的巩固发展而成为最具北京都城特色的民居建筑系统。
在历史上,由于四合院这种独特的布局型制适应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最实用的居住与使用的需要及多种利用功能,因此,在北京漫长的历史与朝代更替中,四合院民居始终是历代都城中最普遍的建筑形式。
它在全城的整体规划布局中,协调和联系着城内南北中轴线两侧的及分布全城的重要建筑,烘托着处于全城中心位置的宫城、御苑等皇家建筑的威严和尊贵。
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类型学研究

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类型学研究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北京旧城区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是北京独有的城市巷道,而四合院则是北京传统的居住建筑类型。
对于北京旧城胡同和四合院的类型学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的城市文化。
首先,北京旧城胡同的类型多样而独特。
胡同是连接北京城市街道的狭窄巷道,形成了独特的胡同网络。
根据街道的宽度和胡同的长短,可以将北京旧城的胡同分为三种类型:大街胡同、小巷胡同和弄堂胡同。
大街胡同是连接主要街道的胡同,宽敞而繁华,街道两旁常有商店和市场。
小巷胡同则较为狭窄,街道两旁多为居民住宅,居住着大量的居民。
而弄堂胡同则是连接小巷胡同的狭长巷道,形成了复杂的胡同网络。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居住建筑类型,一般由四周围合而成,中间有天井的院落组成。
根据四合院的布局和规模,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大四合院、中四合院和小四合院。
大四合院一般由多个院落组成,院落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庞大的居住空间。
中四合院则规模适中,一般由两个或三个院落组成,居住面积适中。
小四合院则较小,一般只有一个院落,适合小家庭居住。
最后,北京旧城胡同和四合院的类型学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北京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胡同和四合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京旧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胡同和四合院的保护和修缮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城市发展和改造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和利用胡同和四合院的独特价值,使其在现代城市中焕发新的活力。
总之,北京旧城胡同和四合院的类型学研究对于了解、保护和传承北京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胡同和四合院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城市文化遗产。
同时,在城市发展和改造中,也需要注重保护和利用胡同和四合院的独特价值,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四合院调查报告(第四次修改)1

北京四合院调查报告(第四次修改)1日期:2011.11.101、北京四合院文化1.1四合院的源起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
作为一种合院式的居住形式,其发端于周,起源于唐宋,成书于元明,而到清朝则发展到极致。
其中对今天北京四合院空间及格局影响最大的是元代建都,但现今的北京城已经基本找不到元代四合院的足迹,唯一能供参考的是在元大都旧址上发现的后英房住宅遗址(图1-1)。
图1-1元大都北京后英房遗址到明朝攻打元大都,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明朝的建都并没有舍弃元大都的旧城,而是对其进行修复,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明朝都城。
明朝的居住区与元代基本相仿,道路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开来(图1-2)。
到清朝,整个城市布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是沿用了明代的建筑风格。
图1-2元大都胡同遗址1.2四合院的分类四合院有一定的规制,根据主人的身份和住宅的规模可以演变出各种繁简不同的组合形式。
其大致可分为小四合、中四合、大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项,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如图1-3)。
图1-3小四合院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岷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铺地,青石作阶(如图1-4)。
图1-4中四合院大四合院(如图1-5,如图1-6)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以及一些并联组合……等等。
四合院的历史演变调查与报告

四合院的历史演变调查与报告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老北京人称它为四合房。
我国四合院形制的住宅历史久远,分布范围也较为广泛, 其中,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家族制、宗法观念的自然产物,同时随着地区的自然条件与风俗习惯而发展起来的。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
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
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祖先的居住建筑就已采取了四合院的形式。
岐山风雏的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呈矩形,中轴线由南至北分别为门道、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有廊相通, 院两侧为前后相连的厢房,中间形成两组院落,是一座相当工整的四合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四合院。
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已很普遍。
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庭院,很明显地看出四合院的格局。
汉代有钱人的第宅常有前堂、后寝、大门、中门以及楼、阁、室、井、灶、庑、囷等内容,由一个或多个四合式院落构成。
在汉明器中还可看到坞堡式四合院落,隋、唐时期四合院式第宅的史料更加丰富,无论从绘画、明器,还是壁画、绢画中,均可看到这种四合院式宅第。
至于宋代留下的有关四合院式住宅的资料就更多了。
无论是宋画《文姬归汉图》中的大型住宅,还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中小型住宅,都可以看出四合院式的格局。
可见,四合院这种居住建筑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
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国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北京四合院历史文化考察报告

文化艺术考察调研报告Culture and the arts Investigation Report19+20+21 Weeks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调研结果分析:(内容提炼与分析)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北京市西城区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调查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调查研究A Study on the Listed Xicheng Courtyard in Beijing张 曼 | Zhang Man汤羽扬 | Tang Yuyang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9)04-0125-04 收稿日期 2018-03-08摘 要 四合院保护是北京市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出“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地区要求”的重要课题。
与文物和文化保护区保护不同,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尚未制定完整的法规与管理规定,保护形势更为严峻。
该文以北京市西城区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梳理现状特点,分析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在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制定并逐步完善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保护院落的法律地位、建立保护院落的管理规定,健全保护院落的管理程序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
关键词 北京市西城区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 现状特点 现状问题 思考与建议DOI:10.13942/ki.hzjz.2019.04.032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Siheyua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Beijing to implement the 《Beijing Urban Master Plan (2016-2035)》, which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protection and revival of the old city and to build the regio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Different from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reas, the courtyards(Siheyuan)have not yet established complete 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regulations, and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 is even more severe. Taking the Listed Xicheng Courtyard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we analyze the status quo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the listed protection courtyard, aiming at formulating and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polici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listed protection courtyards. Further aiming at clarifying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listed protection courtyards,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regulations for the listed protection courtyards,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procedures.Keywords Listed Xicheng Courtyard in Beijing, Status quo, Main problems, Thinking and suggestion北京老城既是首都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地区,也是北京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的主承载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区域及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区域[1]。
中国古代建筑史——四合院调研报告

中国古代建筑史调研报告之北京四合院一、资料收集二、实地调研地点:故宫背景资料: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北京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图1-1)。
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
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图1-2)。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图1- 1 图1-2 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平面图重点调研地点:钟粹宫布局形制钟粹宫属于内廷东六宫中的一座院落(图2-1),南北长47.38米,东西宽47.9米,平面近方形,分成前后两进院,前堂后寝。
前院正殿即钟粹宫,坐北向南,是一座面阔五间、前出廊歇山式屋顶大殿。
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出廊单檐硬山顶。
正殿左右有转角廊与配殿前廊相通。
正门名钟粹门,坐北向南,是一座带斗栱的单檐歇山顶琉璃门,左右嵌有琉璃花饰照壁,门内有悬山卷棚顶倒座式垂花门,垂莲柱内置四扇可开合的屏门,门的两侧依南墙建游廊,与垂花门及东西配殿前廊相通,形成三合院带围廊的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期:2011.11.101、北京四合院文化1.1四合院的源起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
作为一种合院式的居住形式,其发端于周,起源于唐宋,成书于元明,而到清朝则发展到极致。
其中对今天北京四合院空间及格局影响最大的是元代建都,但现今的北京城已经基本找不到元代四合院的足迹,唯一能供参考的是在元大都旧址上发现的后英房住宅遗址(图1-1)。
图1-1元大都北京后英房遗址到明朝攻打元大都,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明朝的建都并没有舍弃元大都的旧城,而是对其进行修复,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明朝都城。
明朝的居住区与元代基本相仿,道路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开来(图1-2)。
到清朝,整个城市布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是沿用了明代的建筑风格。
图1-2元大都胡同遗址1.2四合院的分类四合院有一定的规制,根据主人的身份和住宅的规模可以演变出各种繁简不同的组合形式。
其大致可分为小四合、中四合、大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项,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如图1-3)。
图1-3小四合院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岷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铺地,青石作阶(如图1-4)。
图1-4中四合院大四合院(如图1-5,如图1-6)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以及一些并联组合……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图1-5大(四进)四合院图图1-6带有私家花园复合四合院1.3四合院的特色北京四合院作为我国北方四合式民居的代表,必有其自己的特色。
一般来说,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则有利于采光,视野开阔。
同时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来讲,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社会行为规范,而四合院所具有的防卫严密,内向稳定,秩序井然的特点正与这套规范高度吻合,因此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合院住宅系统。
四合院之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3.1“坎宅巽门”的方位追求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东南“巽”位,主生,最吉。
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
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
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
北京人有“有钱不住东南房,东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3.2房屋相离,宽敞舒适的院落的布局。
(如图1-7)图1-7四合院院落1.3.3碎砖砌墙,墙不塌的建筑工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砖头采用软心墙的砌法,形成既美观又经济实用的软心墙,这种墙体并不承重,只起到分割和保温的作用,是北京民居的一大民族特色。
1.3.4等级分明,色彩鲜艳的油彩装饰(如图1-8)在北京四合院里,油饰与彩绘成为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烘托出红墙碧瓦皇家建筑的壮丽宏伟,北京民居的外表是最朴素无华的,千篇一律的平房灰墙与灰瓦构成了城市基调。
在这单板单调的环境之中,北京四合院的内部却选择了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调的装饰色彩。
如此强烈的色彩搭配,非常适合于北方的居住环境,因为寒冷的日子里花木凋谢,环境颜色单调,特别是城区,而绿色和红色能够调剂萧瑟的气氛,赋予宅院勃勃生机。
讲究的人家还在红色或绿色的梁柱上饰一色调明快的彩画。
当然,彩画也是分等级的,庄重华贵的旋子彩画只有在王府中见到,而活泼绚丽的苏氏彩画则随处可见。
图1-8恭亲王府建筑装饰1.3.5四合院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对称性,纵然其建筑层数有高低、院落有大小、间数有多少,全院房屋均以中轴线为中心,呈东西对称之势展开。
这种中轴线概念很强的布局形式暗合了儒家“用中为常道”的中庸思想,以“取中”的方式调合了左右、高低、大小的差别,使“聚而不乱、分而不散”,规整中富有变化,变化中持有秩序,充满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严整的轴线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布局,不论院落如何延展,在众多建筑和房间中,正房永远是体重最大,装修等级最高的建筑,凸现了正房在全宅的中心位置,自然会产生一种主次分明的秩序感,也暗合了传统礼教尊卑有别的思想。
其次是它的序列性(图1-9),如一幅画应有虚实、主次;一篇文章要有起、承、转、和;一首音乐要有高潮和过渡,四合院也有其节奏和序列。
将房屋、廊、墙、路等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不断变化的有节奏的空间序列,以婉转动态之美展现建筑的观赏性与被观赏性。
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视线所达之处产生步移景换的效果。
图1-92、四合院的现状2.1四合院的分布北京四合院的现状分布受历朝城市格局的影响,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城市布局,在元大都营建过程中,就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各阶层居住位置是由皇权决定的,这对四合院的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末北京城的住宅格局根据身份和财富等因素的不同有着明确的地域划分。
北京皇城以内的地区是内府官员的办公与住宅区;皇城以外的东交民巷一带是外国使馆区;西城、北城有许多王府,属于贵族及内府当差人的居住区;东城主要是高级富商的府邸。
北京四合院的现状分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传承了历代的城市格局;另一方面也是在漫长的历史自发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大变化(图2-1)。
自元代到明清时期,北京城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分布格局,并一直影响到今天。
另外,后代人习惯性的居住区域,基本上是由前人的生活地点及经验记忆,约定俗成所致。
北京现今保存比较完整的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南锣鼓巷、东单、东四、西单、西四等大街,这些区域基本保持了原有规划中的街道布局。
图2-1崇文门外大街四合院院落分布2.2居住条件2.2.1外貌站在钟鼓楼上俯视北京旧城,可以发现满是青灰色,屋面、墙壁、地面的砖瓦灰色,夹杂着从胡同里,庭院中探出的青色树冠,构成了四合院的基本色调(图2-2)。
低矮密集的大片灰色四合院包围着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将其衬托得更加富丽堂皇。
如果说四合院构成了北京城市的肌理,那么庄严内敛、朴实无华的青灰色,则构成了北京的城市基调,也是古都整体风貌和历史文脉最鲜明的代表。
图2-2四合院院落外貌2.2.2内部功能、平面四合院是北京最典型的住宅形式,老北京又称之为“四合房”,意思是“四面都用房子围合起来”。
四合院由大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厢房、后照房等不同房屋组成围合的院落空间(图2-3),并且根据主人的身份和住宅的规模可以演变出各种繁简不同的组合形式,又沿着胡同组合成一片片的街区。
博大精深的北京城铺展在华北大地上。
方正对称的格局,尊卑有序的空间,浑厚敦实的风格,浓荫遮蔽的院落,隔绝尘嚣,自成一方天地,也成为北京人最理想的生活场所。
其中的建筑都采用典型的北方官式手法砌筑,色彩凝重,表现出北方文化端庄大方的风格,与素雅灵秀的江南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2-3四合院示意图以三进院四合院为例对其功能流线进行分析(图2-4):功能分区中院为主要部分,前后院为次要空间。
辅助空间分散于各院之中。
分区明确,互不干扰。
流线分析减少了人流的交叉,又加强了中院的私密性。
空间的可变性可随人口的增加调整住宅各个部分的使用。
图2-4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示意图2.3衰落的原因及现存的问题2.3.1老北京四合院衰落的原因a.根本原因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带来的社会各方面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变化是入侵者用大炮打入北京的,但却触发了近代150年北京城市风貌变革的导火线。
b.工业化也是北京城市风貌、古民居四合院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c.北京城市变化的核心是西方的政治、文化和资本的进入。
d.中国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化同步进行也是北京城市风貌、古民居四合院的变化的一个原因。
2.3.2老北京四合院存在的问题a.平面布局不紧凑b.部分房间功能布局不合理c.卫生、基础设备欠缺d.容积率偏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e.立面韵律单调3、四合院的改进方法及未来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前景3.1对老北京四合院的改进方法a.整治庭院环境,修缮原有建筑b.彻底改善基础设施,重新营造秘密典雅,安恰舒适的环境c.政府的配合与支持3.2对老北京四合院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也是北京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家庭结构转变和政策导向等原因,传统的四合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建筑密度的增加改变了原有四合院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是居住人口的密集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破坏了原有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传统的四合院转变为搭建严重、多户居住的混居四合院。
这些混居四合院构成了目前作为民居的平房四合院的主体,它们的保护再生和发展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对北京四合院保护和开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保护历史的延续性和生活的原真性b.四合院的改造和更新要注意考虑现实的人口密度以及居民的生活社会关系变化,不能完全否定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特质的新建建筑及其所表达的需求。
3.3前景展望北京四合院是古老的,因为它有着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北京四合院又是年轻的,因为在21世纪的现代又重现出新的勃勃生机。
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赋予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科学研究、系统规划、分步设施的四合院改造工程,不仅为众多老住民提供了安居之所,也保持了老北京的特色面貌,使大量古老的民居延续了生命。
对于四合院,在保护和继承其精华的前提下,合理整治能使这一传统建筑形式适宜舒适、便捷、现代化的生活,实现四合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的四合院继承传统四合院的建筑精髓和文化意蕴,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理念。
具备现代居住功能,集老四合院的古朴、典雅、幽静与现代建筑的方便舒适与一体,使四合院这一古老的住宅建筑更具魅力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希望和方向。
北京四合院的明天相信将是更加灿烂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