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2)

⼈教版⾼⼀历史必修2第⼀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2) ⾼⼀历史⾮选择题 ⼆、⾮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春秋战国⾄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中击⿎三百声⽽众以会,⽇⼊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作坊。
晚间有夜市⾄三更,到五更⼜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的地⽅出现各种集市,如“⼭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之外,余⽶尽以贸易” (叶适《⽔⼼⽂集》),明州农民,同时“为⼯、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学、义塾、镇学的兴办⽇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了书院。
──傅宗⽂《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密集,有的多迭数万⼈。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唐代“市”的特点。
(2分) (2)根据材料⼆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发⽣了什么变化。
(2分) (3)⽐较材料⼀、⼆、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
“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6分)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4分) 27.得天独厚的⾃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休息,⼜私⾃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4耕作方式时间(天) 面积(担田)锄耕 1 1木牛 1 4牛耕 1 14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练习试卷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练习试卷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是A、石斧、石锛的出现和普遍使用B、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C、放火焚烧杂草树木技术的发明D、青铜工具的出现2、商周时期农业的进步主要在①中耕农具的出现②开沟排灌技术③除草培土技术④沤制绿肥技术⑤治虫灭害技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3、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C 、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4、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B、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井田制被废除C、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D、它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5、春秋时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人转变的因素是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推广C、各国税制的改革D、战争的影响6、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地主经济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D、封建庄园经济7、中国的耕犁达到完善阶段的标志是A、耦犁的出现B、高山犁的出现C、曲辕犁的出现D、铁铧犁的出现8、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这种方法是A、精耕细作法B、代田法C、垄作法D、区田法9、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 分封制的瓦解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10、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11、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12、关于官私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1 新人教版必修2

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北京会考)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指的是( )A.耧车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解析】由“入土也深”“入土也浅”可知此农具可以调节犁耕深浅,故曲辕犁符合此特征。
【答案】 C2.《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晨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解析】由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晨昏”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体现了当时耕织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故选D项。
【答案】 D3.(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解析】由题干可知,代田法能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这是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 D4.《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解析】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都城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
【答案】 B5.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词汇。
以下各项,反映秦汉时期我国手工业较全面的一组是( )【导学号:14330026】A.青瓷、丝路、水排、黄道婆B.青瓷、丝路、水排、用煤冶铁C.青瓷、丝路、灌钢、曲辕犁D.青瓷、水排、缂丝、海禁闭关【解析】黄道婆生活在元朝时期,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且不属于手工业领域的发明,故C项错误;海禁闭关出现在明清时期,且属于国家政策而不是手工业领域的成就,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 ( 2007 •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III 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W3)C.②④D.①②④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一一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朝代的御瓶A. 东汉B. 唐朝C. 北宋D. 明朝5. ( 2009 -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oA.都江堰B.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3. (2008 •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 > 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 > 不知饥馋'”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卜•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①©③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
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 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B. 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C. 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最D. 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7.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B. (2X3>® C •①②④ D •①③④前◊n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A.8. 灌溉工具B •冶金工具“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乂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C •农耕工具D •交通工具古代有货郎(右图)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2.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傭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 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3.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 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5.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6.欧阳修撰《新唐书·地理志》,于所修农田水利事,皆祥记载。
据其所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处,而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为独多。
北起楚州(治所在今天江苏淮安),南迄明州(治所在今天浙江宁波南)海滨,络绎不绝。
据此可知,当时A.农业区域差别明显 B.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安定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7.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
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教田”这一信息相符。
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
2.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上述规定反映出()A.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家庭方面的体现。
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3.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推行区田法,“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区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B.区田法下重视通过水利灌溉提高农业产量C.区田法适合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D.区田法适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耕作方式的比较。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1671年,清政府规定,“准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二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顺者以县丞用”,“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
其规定主要是为了()A.鼓励垦荒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B.扩大官吏来源以缓和社会矛盾C.改革科举制度以扩大政权基础D.笼络汉族人民以巩固统治收入。
5.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可能是()A.商B.周C.秦D.唐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公元前127年,又“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
他这样做是为了()A.促进全国商业的发展B.保持经济发展的均衡性C.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D.打击豪富以加强集权胁中央集权。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7.据《文献通考·钱币考》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
”据此可推断出宋代()A.四川地区是商业贸易最为兴盛的地区B.官府垄断货币的铸造C.最初的纸币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发行D.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私为券”表明纸币发行开始于民间,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8.唐中期以后,“营金融业者之柜坊,益为社会所需要,同时商人皆感现钱交易之不便,竞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于是票据乃与现钱同时流通于市面”。
上述材料反映了()A.柜坊初起于长安,五代及宋时遍布各地B.柜坊是封建政府设置的金融交易场所C.柜坊兼具银行、客舍、邸店等多种功能D.柜坊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营金融业者之柜坊,益为社会所需要……竞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等信息判断,D项符合题意。
9.南宋赵汝适《诸藩志》载:“西海中有市,客主同和,我往则彼去、彼来则我归。
卖者陈之于前,买者酧之于后。
皆以其值置诸物旁,待领值,然后收物,名曰鬼市。
”由此可见,当时的鬼市是()A.政府在边境上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B.自由贸易的市场C.城市中受政府严格控制的交易市场D.农村的定期集市市场。
故选B项。
10.公元196年,曹操接受枣祗等人的建议,在许下召募流民“兴立屯田”,获得成功并向北方各地推广。
曹操推广屯田的背景是()A.战乱使黄河流域出现大量荒地B.土地私有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C.少数民族的垦田方式影响中原D.南方的大量农民迁往黄河流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土地大量荒芜。
曹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推行屯田制的。
故选A项。
11.汉初,政府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衣丝乘车”的禁令,这实质上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挑战。
1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A.放松了政府对盐业的监管B.导致了市场盐价的暴涨C.创新了盐业的经营机制D.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调剂盐价的举措来看,其改革并没有放松监管,也没有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不会导致盐价的暴涨。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3.导学号34224010(2019课标全国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皿,这破坏了明前中期的等级规定。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故排除A项。
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是朝廷的规定,并非传统的伦理,且材料信息没有指向市民阶层,故C项错误。
由题干材料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
14.明代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道:“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网不敢归,又连结外夷,向导以入。
”材料主要反映了()A.抑商的必要性B.“海禁”政策的恶果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明代”“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等关键信息,可判断材料中的现象是“海禁”政策实施的后果。
故选B项。
15.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
这表明()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闭关锁国”政策,但仍开放广州作为进出口贸易港口,十三行成为重要的贸易机构,从材料信息“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可知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兴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12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4分)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
……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8分)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坊”“市”分开;到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表现:经济上,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官方对外贸易仍在进行。
思想上,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