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1]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1]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1]](https://img.taocdn.com/s3/m/9dbd7a9bda38376bae1fae30.png)
第15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王晓洪赵怀普(郑州机械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引言机械零部件和构件在制造加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制造工艺,例如铸造、切削、焊接、热处理等,都会在材料中产生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的存在,一方面工件会降低强度,使工件在制造时产生变形和开裂等工艺缺陷;另一方面又会在制造后的自然释放过程中使工件的尺寸发生变化或者使其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降低,从而影响到它们的使用安全性。
因而,了解残余应力的状态对于确保工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比较成熟且普遍应用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分为两大类:无损检测法和机械检测法。
无损法在检测过程中不对工件产生创伤,机械法在测量的过程中要对工件体做全部或部分的破坏,例如切割法(又称剖分法)和环芯法对工件的破坏较大,而盲孔法对工件的破坏较小,因而盲孔法又称半无损法。
本文主要针对盲孔法的原理和几种打孔方式给于介绍。
一、盲孔法测残余应力的基本原理盲孔法最早由由德国人J.Mathar于1934年首先提出,以后经长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残余应力测量方法之一。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已于1981年制订了测量标准(2)。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原理如图1所示,假设一个各向同性材料上某一区域内存在一般状态的残余应力场,其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别为σ1和σ2,在该区域表面上粘贴一专用应变花,在应变花中心打一小孔,引起孔边应力释放,从而在应变花丝删区域内产生释放应变,根据应变花测量的释放应变就可以计算出残余应力:图1 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原理图()()()()⎪⎪⎪⎪⎪⎩⎪⎪⎪⎪⎪⎨⎧---=--+-++=--+--+=1331223122313122312231311222)(442)(44εεεεεθεεεεεεεσεεεεεεεσtgBEAEBEAE(1)式(1)中:ε1、ε2、ε3—三个方向释放应变;σ1、σ2 —最大、最小主应力;θ—σ1与1号片参考轴的夹角;E —材料弹性模量;A、B —两个释放系数。
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由于工件经过振动时效处理以后其残余应力降低,所以测定工件振动时效前后残余应力的变化量也是判断振动时效效果的方法之一。
1. 盲孔法:它的原理是在平衡状态下的原始应力场上钻孔,以去除一部分具有应力的金属,而使圆孔附近部分金属内的应力得到松弛,钻孔破坏了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而使应力重新分布,并呈现新的应力平衡,从而使圆孔附近的金属发生位移或应变,通过高灵敏度的应变仪,测量钻孔后的应变量,就可以计算原应力场的应力值。
测量仪器;应变仪.盲孔钻. 应变花。
2.X射线法:X射线应力测定方法是利用X射线衍射测定试样中晶格应变求出工件表面应力的方法。
但是由于χ光应力测定仪的测量精度较差.比较适合用于测定具有较大残余应力的工件,如普通纲件.焊接件 .淬火件等。
З.磁性法:磁性法测量残余应力是利用铁磁材料的压磁效应即在应力作用下.铁磁材料的各方向上的导磁率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产生磁各向异性.通过对导磁率变化的测定来确定残余应力的方法。
此法目前尚处于试验或试用阶段,我所正在进行探讨采用此方法的可能性。
有关的数据处理方法在科学试验中,有着大量的测试数据,但是有时这些数据并不能使我们一目了然,而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就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出许多现象和问提。
目前,这一问提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我们试验中每批试件尺寸精度保持性的数据都是几百个,甚至上千多个,因此初步尝试用一些简单的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整理了大批试验数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测量误差分析:对大量的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整理时,经常要用到算术平均值(X )及离差(s )其表达式为:一般用表示测量值的平均水平。
用8来衡量测量值的波动情况,S越大,表名测量值的波动越大,S小,则说明测量比较集中。
在计算.分析振动时效工件导轨精度变化量时,根据测量时重复读数的偏差大小,可以算出测量的离差值S,当变形量小于S时,就应该认为没有变形或变形不显著。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1]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1]](https://img.taocdn.com/s3/m/16f22a24aaea998fcc220e31.png)
第15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王晓洪赵怀普(郑州机械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引言机械零部件和构件在制造加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制造工艺,例如铸造、切削、焊接、热处理等,都会在材料中产生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的存在,一方面工件会降低强度,使工件在制造时产生变形和开裂等工艺缺陷;另一方面又会在制造后的自然释放过程中使工件的尺寸发生变化或者使其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降低,从而影响到它们的使用安全性。
因而,了解残余应力的状态对于确保工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比较成熟且普遍应用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分为两大类:无损检测法和机械检测法。
无损法在检测过程中不对工件产生创伤,机械法在测量的过程中要对工件体做全部或部分的破坏,例如切割法(又称剖分法)和环芯法对工件的破坏较大,而盲孔法对工件的破坏较小,因而盲孔法又称半无损法。
本文主要针对盲孔法的原理和几种打孔方式给于介绍。
一、盲孔法测残余应力的基本原理盲孔法最早由由德国人J.Mathar于1934年首先提出,以后经长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残余应力测量方法之一。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已于1981年制订了测量标准(2)。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原理如图1所示,假设一个各向同性材料上某一区域内存在一般状态的残余应力场,其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别为σ1和σ2,在该区域表面上粘贴一专用应变花,在应变花中心打一小孔,引起孔边应力释放,从而在应变花丝删区域内产生释放应变,根据应变花测量的释放应变就可以计算出残余应力:图1 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原理图()()()()⎪⎪⎪⎪⎪⎩⎪⎪⎪⎪⎪⎨⎧---=--+-++=--+--+=1331223122313122312231311222)(442)(44εεεεεθεεεεεεεσεεεεεεεσtgBEAEBEAE(1)式(1)中:ε1、ε2、ε3—三个方向释放应变;σ1、σ2 —最大、最小主应力;θ—σ1与1号片参考轴的夹角;E —材料弹性模量;A、B —两个释放系数。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关于构件的残余应力检测(盲孔法检测)一、前言(1)应力概念通常讲,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和外力矩作用、温度达到平衡、相变已经终止的条件下,其内部仍然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叫做内应力。
按照德国学者马赫劳赫提出的分类方法,内应力分为三类:第Ⅰ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材料的较大区域(很多晶粒)内,并在整个物体各个截面保持平衡的内应力。
当一个物体的第Ⅰ类内应力平衡和内力矩平衡被破坏时,物体会产生宏观的尺寸变化。
第Ⅱ类内应力是存在于较小范围(一个晶粒或晶粒内部的区域)的内应力。
第Ⅲ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极小范围(几个原子间距)的内应力。
在工程上通常所说的残余应力就是第Ⅰ类内应力。
到目前为止,第Ⅰ类内应力的测量技术最为完善,它们对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也研究得最为透彻。
除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以外,工程界也习惯于按产生残余应力的工艺过程来归类和命名,例如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热处理应力、磨削应力、喷丸应力等等,而且一般指的都是第Ⅰ类内应力。
(2)应力作用机械零部件和大型机械构件中的残余应力对其疲劳强度、抗应力腐蚀能力、尺寸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适当的、分布合理的残余压应力可能成为提高疲劳强度、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从而延长零件和构件使用寿命的因素;而不适当的残余应力则会降低疲劳强度,产生应力腐蚀,失去尺寸精度,甚至导致变形、开裂等早期失效事故。
(3)应力的产生在机械制造中,各种工艺过程往往都会产生残余应力。
但是,如果从本质上讲,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2.不均匀的温度变化;3.不均匀的相变(4)应力的调整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降低对其使用性能不利的残余拉应力,有时还可以引入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分布,这就是残余应力的调整问题。
通常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①自然时效把构件置于室外,经气候、温度的反复变化,在反复温度应力作用下,使残余应力松弛、尺寸精度获得稳定。
(完整版)盲孔法测残余应力

(完整版)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关于构件的残余应力检测(盲孔法检测)一、前言(1)应力概念通常讲,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和外力矩作用、温度达到平衡、相变已经终止的条件下,其内部仍然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叫做内应力。
按照德国学者马赫劳赫提出的分类方法,内应力分为三类:第Ⅰ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材料的较大区域(很多晶粒)内,并在整个物体各个截面保持平衡的内应力。
当一个物体的第Ⅰ类内应力平衡和内力矩平衡被破坏时,物体会产生宏观的尺寸变化。
第Ⅱ类内应力是存在于较小范围(一个晶粒或晶粒内部的区域)的内应力。
第Ⅲ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极小范围(几个原子间距)的内应力。
在工程上通常所说的残余应力就是第Ⅰ类内应力。
到目前为止,第Ⅰ类内应力的测量技术最为完善,它们对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也研究得最为透彻。
除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以外,工程界也习惯于按产生残余应力的工艺过程来归类和命名,例如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热处理应力、磨削应力、喷丸应力等等,而且一般指的都是第Ⅰ类内应力。
(2)应力作用机械零部件和大型机械构件中的残余应力对其疲劳强度、抗应力腐蚀能力、尺寸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适当的、分布合理的残余压应力可能成为提高疲劳强度、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从而延长零件和构件使用寿命的因素;而不适当的残余应力则会降低疲劳强度,产生应力腐蚀,失去尺寸精度,甚至导致变形、开裂等早期失效事故。
(3)应力的产生在机械制造中,各种工艺过程往往都会产生残余应力。
但是,如果从本质上讲,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2.不均匀的温度变化;3.不均匀的相变(4)应力的调整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降低对其使用性能不利的残余拉应力,有时还可以引入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分布,这就是残余应力的调整问题。
通常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①自然时效把构件置于室外,经气候、温度的反复变化,在反复温度应力作用下,使残余应力松弛、尺寸精度获得稳定。
残余应力测量原理

残余应力测量原理
残余应力的检测对于热处理工艺、表面强化处理工艺、消除应力工艺的效果及废品分析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聚航科技为大家总结盲孔法及磁测法残余应力测量原理及相关产品。
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
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的原理是在平衡状态下的原始应力场上钻孔,以去除一部分具有应力的金属,而使圆孔附近部分金属内的应力得到松弛,钻孔破坏了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而使应力重新分布,并呈现新的应力平衡,从而使圆孔附近的金属发生位移或应变,通过高灵敏度的应变仪,测量钻孔后的应变量,就可以计算原应力场的应力值。
磁测法残余应力测量
磁测法残余应力检测法主要是通过测定铁磁材料在内应力的作用下磁导率发生变化确定残余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铁磁材料其磁化方向为易磁化轴向方向,同时具有磁致伸缩性效应,且磁致伸缩系数是各向异性的,在磁场作用下,应力产生磁各向异性。
磁导率作为张量与应力张量相似。
通过精密传感器和高精度的测量电路,将磁导率变化转变为电信号,输出电流(或电压)值来反映应力值的变化,并通过装有特定残余应力计算机软件的计算机计算,得出残余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应力的变化趋势。
以上就是盲孔法及磁测法残余应力测量原理介绍,如果您那还有其他的疑问,可随时联系聚航科技,我们很愿意为您答疑解惑。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
切割法和套环法测量残余应力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因此目前在焊接件和铸件上应用的较多的残余应力测量方法是盲孔法,盲孔法就是在工件上钻一小通孔或不通孔,使被测点的应力得到释放,并由事先贴在孔周位的应变计测得释放的应变量,再根据弹性力学原理计算出残余应力来。
钻孔的直径和深度都不大,不会影响被测构件的正常使用。
并且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它以成为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
(一)理论公式的推导当残余应力沿厚度方向的分布比较均匀时,可采用一次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量值。
用图3.6 表示被测点o 附近的应力状态:σ1和σ2为o 点的残余主应力。
在距被测点半径为r 的Р点处,σr和σt分别表示钻孔释放径向应力和切向应力。
并且σr和σ1的夹角为ф。
根据弹性力学原理可得P 点的原有残余应力σ˙r和σ˙t与残余主应力σ1和σ2的关系如式(4)钻孔法测残余应力时,要在被测点о处钻一半径为a 的小孔以释放应力。
由弹性力学可知,钻孔后P 点处的应力σ?r和σ?t分别为式(5)在一般情况下,主应力方向是未知的则上式中含有三个未知数σ1,σ2和Ф。
如果在与主应力成任意角的Ф1,Ф2,Ф3三个方向上贴应变片,由上式可得三个方程,即可求出σ1,σ2和Ф来。
为了计算方便,三个应变片之间的夹角采用标准角度,如Ф,Ф+45?,Ф+90?,这样测得的三个应变分别为
ε0,ε45和ε90即:
在有些情况下,公式(12)将会有所变化: 1.如果被测点的残余应力是单向应力状态,只要在应力方向上贴一应变片,钻孔后即可测出应变εo,把Ф=0,
σ2=0代入(11)式得
2.如果残余应力σ1和σ2的方向已知,则可沿两个主应力方向贴一应变片,。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
一、盲孔法测残余应力的原理: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是基于弹性力学理论随着应变电测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内应力的测试方法。
其原理就是在被测工件的表面贴上应变花,通过在应变花的中心对工件打孔,使得工件的内应力的平衡状态打破产生一定量的应变(该过程称为应力释放,当所打小孔深度达到小孔孔径的1.2倍时应力基本完全释放)。
应变引起小孔周围的金属塑性流动来带动应变花中的电阻丝的形状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电阻丝电阻的大小使得分在电阻丝上的电压发生改变。
应力应变测试仪将接受到的电信号根据弹性力学原理计算出工件产生的应变及残余应力。
二、盲孔法测残余应力的特点:
1、优点:
a)灵敏度高,测量速度快;
b)应变片形状小质量轻,不改变测试对象的原有应力状态;
c)设备方便易带,适用于生产现场工件残余应力的测试。
2、缺点:
a)盲孔法测量中的应力释放属于部分释放,所以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精度不
是很高,不太适合低水平残余应力测试;
b)盲孔法测量的仅仅是表面残余应力,无法测量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王晓洪赵怀普(郑州机械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引言机械零部件和构件在制造加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制造工艺,例如铸造、切削、焊接、热处理等,都会在材料中产生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的存在,一方面工件会降低强度,使工件在制造时产生变形和开裂等工艺缺陷;另一方面又会在制造后的自然释放过程中使工件的尺寸发生变化或者使其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降低,从而影响到它们的使用安全性。
因而,了解残余应力的状态对于确保工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比较成熟且普遍应用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分为两大类:无损检测法和机械检测法。
无损法在检测过程中不对工件产生创伤,机械法在测量的过程中要对工件体做全部或部分的破坏,例如切割法(又称剖分法)和环芯法对工件的破坏较大,而盲孔法对工件的破坏较小,因而盲孔法又称半无损法。
本文主要针对盲孔法的原理和几种打孔方式给于介绍。
一、盲孔法测残余应力的基本原理盲孔法最早由由德国人J.Mathar于1934年首先提出,以后经长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残余应力测量方法之一。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已于1981年制订了测量标准(2)。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原理如图1所示,假设一个各向同性材料上某一区域内存在一般状态的残余应力场,其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别为σ1和σ2,在该区域表面上粘贴一专用应变花,在应变花中心打一小孔,引起孔边应力释放,从而在应变花丝删区域内产生释放应变,根据应变花测量的释放应变就可以计算出残余应力:图1 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原理图()()()()⎪⎪⎪⎪⎪⎩⎪⎪⎪⎪⎪⎨⎧---=--+-++=--+--+=1331223122313122312231311222)(442)(44εεεεεθεεεεεεεσεεεεεεεσtgBEAEBEAE(1)式(1)中:ε1、ε2、ε3—三个方向释放应变;σ1、σ2 —最大、最小主应力;θ—σ1与1号片参考轴的夹角;E —材料弹性模量;A、B —两个释放系数。
其中A、B系数与钻孔的孔径、应变花尺寸、孔深有关(1)。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的误差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应变片的粘贴质量。
应变片粘贴不好会引起数据漂移和精度下降。
σ1122、钻孔装置安装时的对中偏心引起的误差。
钻孔前必须用专用对中显微镜调整中心位置。
3、钻孔时产生的附加应变。
它可以用两次钻孔并改变钻速的方法减小附加应变。
4、释放系数A、B值的误差。
盲孔法的优点在于:1、由于其打孔直径小,对材料破坏性较小,可以测量较小范围内的应力,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零部件和构件的实际测量中。
适于测量梯度变化比较大的残余应力场,如焊接应力场。
但盲孔法也有其自身的缺点:1、盲孔法测量中的应力释放属于部分释放,释放应变测量灵敏度只有剖分法的25%,因此盲孔法测量精度低,不太适合低水平残余应力测量。
2、盲孔法测量的仅仅是表面残余应力,无法测量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
二、盲孔法测残余应力的几种打孔方法1、钻孔打孔法钻孔打孔是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中最简单的打孔方式。
图2 ZDL-Ⅱ型盲孔法钻孔装置目前,我国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中,应用最多的就是钻孔打孔,该方法采用普通的麻花钻打孔,对中定位支架经过合理设计可在不同构件的平面、曲面、角焊缝、直角边等处进行灵活地定位打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尤其适于现场测量。
该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对中精度、钻孔直径、钻孔深度等。
钻孔打孔法的优点在于其操作比较简单,且设备价格较便宜。
目前郑州机械研究所生产的的ZDL—Ⅱ型钻孔装置已是国内市场很成熟的产品(见图2)。
钻孔打孔的缺点在于它在钻孔时产生的加工应变,这种加工应变是由刀具切削金属时对孔壁的挤压造成的。
这种附加应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残余应力测量精度。
减小钻孔加工应变首先可以从操作上入手,例如要钻φ1.5的孔,可以首先钻φ1.0,再钻φ1.5,并且在钻φ1.5的孔时降低钻机的转速,这样就可以明显减小加工应变。
另外也可以近似地从测量释放应变中直接减去实验标定出的加工应变。
郑州机械研究所生产的钻孔装置还采用专用的短柄麻花钻,以减小钻头旋转时的摆动幅度,进一步降低加工应变。
2、喷砂打孔法喷砂打孔法示意图如图3(1)图3 喷砂打孔法示意图其原理是压缩空气在气砂混合罐中把AL 203粉带出,通过旋转的喷嘴对应变片中心打孔。
这种打孔方式是一种磨削过程,由于其切削量很小,因而打孔引起的加工应变也很小。
调节喷嘴旋转的偏心距可以打出不同孔径的孔。
调节喷嘴和工件表面的距离,可以改变打孔的速度。
磨削过的粉尘通过装置上的出口被吸尘器吸走。
喷砂打孔法按照下式计算残余应力:23122311211213123122311211213123122311212311)](2[)()/1(24)/1(24)()](2[)()/1(2)/1(2)()](2[)(/11/121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σ+-+-+⋅---⋅-+-=+-+-+⋅---⋅+-=⎪⎭⎪⎬⎫⎪⎩⎪⎨⎧+-+-+--+⋅-=K vK KEK vK K E K vK K EK vK K E KvK K vK E K与式(1)中的δ1比较,经过转换、计算得:⎪⎪⎩⎪⎪⎨⎧⋅+-=+-=⋅--=--=112121112121/12/1)/1(2/12/1)/1(2K K vK K vK K B K K vK K vK K A 将试验标定值vK 2/K 1 = 0.31代入得:⎪⎪⎩⎪⎪⎨⎧-=-=11/1655.0/1345.0K B K A 又根据实验标定曲线拟合公式:1/K 1 ≈32.8-36d+14.8d 2-216d 3(d 为孔径:mm )由以上可知,只要给定直径“D ”的值,就可以计算出A 、B 值了。
目前国内有郑州机械研究所生产的PSJ-Ⅱ型喷砂打孔装置,如图4所示。
在使用时配有气源和吸尘器。
其中发明的气砂混合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主要技术指标:对中精度±0.025mm ,打孔直径1-3.0mm ,打孔深度0-3.0mm ,喷嘴口径0.46mm ,工作压力0.4-0.6MPa ,打孔磨料280目AL 2O 3粉。
图4 PSJ-Ⅱ型喷砂打孔装置 喷砂打孔的特点是,由于其特殊的打孔方式,打孔不受材料限制,能在高硬度钢、淬过火的零件、玻璃、陶瓷以及不锈钢等材料上打孔,并且其是磨蚀打孔,加工应变极小,可以大大提高测量的精度。
其缺点是操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如钻孔装置简单。
3、高速透平铣孔高速透平铣孔是美国标准ASTM: E837-2001推荐的盲孔法打孔方式之一。
上世纪70年代,美国VISHAY 公司就研制了RS-200高速透平铣孔装置,如图5所示。
图5 RS-200高速透平铣装置 高速透平铣孔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在三角形定位装置中安装高速透平组件,在组件的底端的夹头处装有专用铣刀,另一端有气管联出,接在气源上。
压缩空气通过高速透平组件带动特制的倒锥型铣刀以400000rpm的转速来切削铣孔。
调节铣刀偏心,可改变打孔孔径。
主要技术指标:对中精度±0.025mm,打孔直径0.8-4.0mm,打孔深度0-3.0mm,工作压力0.2-0.3MPa。
用高速透平铣孔方式测残余应力的计算公式同钻孔打孔法。
高速透平铣孔的优越性在于,不但能在钻孔装置不能钻孔的高硬度材料上铣孔,而且由于铣孔转速高、进刀量小以及采用特殊的倒锥型铣刀,所以加工应变很小。
同时,高速透平装置使用也比较方便,不像喷砂打孔装置那样操作复杂。
因此,高速透平铣孔装置成为目前发达国家应用较多的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装置。
图6 高速铣刀和普通钻头比较美国VISHAY公司的高速透平铣孔装置有一个缺点,就是铣孔时需要人工进刀,铣孔速度慢,铣一个测量孔需要15-30分钟。
为此,德国HBM公司研制了全自动的高速透平铣孔装置,如图7所示,克服了上述缺点,但价格非常昂贵。
为了引进国际上先进技术,提高国内测试设备水平,郑州机械研究所经过几年努力,已经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国产的高速透平铣孔装置,该装置即保持其高性能技术要求,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性价比。
目前这款设备投入市场后开始在国内有关单位使用。
图7 HBM公司的全自动高速透平铣孔装置三、发展趋势分析盲孔法测残余应力是一种理论完善、技术成熟、应用十分广泛的测量方法。
目前国内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中使用较多的还是手电钻钻孔法,它具有成本较低、操作较为简单的特点,这种设备一般都是便携式,不但实验室使用方便,也能很方便的在生产、施工现场应用,因而广泛应用于工矿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但钻孔法测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钻孔时产生的加工应变较大,比较适合用于象焊接这样高残余应力值的测量,对那些残余应力值较低的零部件,钻孔时产生的加工应变会对测量的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速透平铣孔方式基本克服了钻孔法的缺点,由于它特殊的高速切削方式,所产生的加工应力很小,并且它能在各种材料上铣孔,应用范围更广泛,测量精度更高。
随着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对残余应力测量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透平铣孔方式的优点将会被越来越多的认识,高速透平铣孔方式也会被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1、印兵胜:《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测试技术》2、美国ASTM标准:E837-81 《用钻孔应变测量决定残余应力的标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