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设计

4•乐音的三个特性是、、。
5•响度是指声音的。
振幅越大,;响度还与和有关。
6•音调是指声音的。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有关,物体振动的越高,音调就越高。
7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物体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的,声波的也不同。
&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的波形是的,噪音的波形是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在我们周围,噪声通常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1);⑵;(3).9.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Hz~ Hz。
高于20 OOOHz的声音称为;低于低于20 Hz的声音称为。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超声波的特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可应用于、等。
11•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 __________ ,很容易绕过绕过障碍物,而且不容易被地面吸收,可用来预报、和监测等12•人们可以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 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典型例题【例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例2】.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例3】•听音乐会时,要判断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色C.声音的音调D.音乐的节奏乐音的三个特性【例4.】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 .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H J 丿、TTT1.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 .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例5】•在城市道路上常见如图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A .鼓号队不能进入B.乐器商店特有的标志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D.道路转弯注意安全噪声的来源、危害、控制【例6.】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A.海的深度B.相距很远的两高山之间的距离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D.很长的钢管的长度【例7.】下列现象不属于利用超声波的是()A.蝙蝠飞行时的定向B.医生利用“ B”超给病人检查C.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D.优美的小提琴演奏声【例8.】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 发现蝙蝠也可以很正常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 )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B.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超声波、次声波【例9.】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______________ 而发出声音。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说课稿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掌握声音的传播特点和速度计算方法;3.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传递规律;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声学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声波;2.声波的特性;3.声音的传播和传递规律;4.声音的速度计算;5.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三、教学重点1.理解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掌握声音的传播特点和速度计算方法;3.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传递规律。
四、教学难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传递规律;2.掌握声音速度计算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声音传播的实验器材:音叉和空气、固体、液体容器;3.学生手册。
六、教学步骤与内容安排第一步:导入(5分钟)1.进行一个简短的导入,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2.出示一张声音传播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第二步:概念解释(15分钟)1.介绍声波的概念,并与电磁波进行对比;2.解释声波的特性,包括振动源、介质和传播媒质;3.带着学生一起观察、感受不同声音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第三步:讲解声音传播规律(10分钟)1.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例如声音的传播是靠空气分子的振动传递的;2.介绍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规律,例如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又比在固体中快。
第四步:声音速度的计算(10分钟)1.讲解声音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频率× 波长;2.指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声音速度的计算。
第五步:实验探究(15分钟)1.进行声音传播实验,分别使用音叉和空气、固体、液体容器进行实验;2.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思考,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传递规律。
第六步:巩固与拓展(10分钟)1.布置相关的习题进行巩固训练;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第七步:总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和方法;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问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3.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4.知道声的利用.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ppt通过三幅图让学生了解听到声音的三个环节,让学生形成三个环节:产生、传播、接收。
二、新课讲解(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1.声音的产生知识点: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学生理解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音频: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区别各种声音,随后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从材料、频率、振幅讨论。
区别不同音叉发声的声波图形。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一。
强调:转换法2.声音的传播PPT:图片宇航员在太空学生:真空不传声,强调:书本实验:科学推理法老师提问:传声的是什么?学生:介质复习介质的分类和声速知识点:以声波的形式,靠介质,传递能量和信息。
真空不传声有趣的现象——回声强调:声音去了又回来,人耳能区别回升和原生的时间为0.1s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二。
3.声音的接收为什么前面的老爷爷听不见声音?学生:耳朵有问题,接收不了复习:人耳接收频率:20-20000Hz接收不了:大于20000Hz为超声,小于20Hz为次声,他们都传递信息和能量能接收的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三要素与发出不同声音的因素有关,见思维导图噪声:从产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减弱。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三。
小结: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的不同因素,让我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板书:。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教案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声音的感知过程 音调:决定因素 响度:决定因素音色:决定因素来源和危害定义 防治声传递信息 声传递能量五、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生声音的特性噪音 声音的利用 二次备课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
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
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第 5 页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第 6 页二次备课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在设计这个复习学案时,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物理概念,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回忆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注意听音乐中的不同声音,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回顾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认为的声音传播的原理,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4. 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观察音叉的振动、使用麦克风捕捉声音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声现象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音量的清晰度、如何减少噪音等。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发现学生们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还可以通过一些额外的拓展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声音的传播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并提高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声现象》的复习教学,旨在帮助幼儿们巩固对声音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幼儿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声音的奥秘,提高他们对声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能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在于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扬声器、音叉等声音产生装置。
2. 泡沫、纸板等不同介质。
3. 实验记录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们注意声音的差异,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演示实验:展示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让幼儿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3. 亲身体验:让幼儿们亲自触摸扬声器和音叉,感受它们的振动,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
4. 实验观察:将扬声器放在不同介质上,让幼儿们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让幼儿们分组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共同探讨声音传播的原因。
7. 课后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幼儿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并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看幼儿们的反馈和表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我也会给幼儿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深入学习声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声现象》复习教学时,我注意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 教案

声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5、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及其应用。
重难点重点:理解乐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音调及其影响因素课时 1 时间一、知识纲要(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物体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即声音可以在____、____和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中传播。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____中传播的最快,____中传播的最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m/s。
(二)乐音的特征乐音是物体____振动产生的,它三要素是指____、____和____,其中振幅越大,________;频率越高________。
声源不同,发声的____不同。
(三)噪声及其控制噪声是物体____振动产生的,影响人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也是噪声。
我们可以在___、___和____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_叫做超声波,_______叫做次声波。
超声波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次声波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
二、考点解析知识点一: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知识点二: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问题(要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1)(2)B、(2)(4)C、(1)(3)D、(3)(4)知识点三:环保问题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针对八年级的学生,课时为1课时。
【知识网络】
声现象
声音是什么: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耳朵),声波、声速、声能
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噪声及其控制:噪声的来源、危害、控制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可听声的频率范围超声波,超声波技术次声波,危害和利用
【例题复习】(针对题型,超链接视频讲解,力求形象生动)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说明______在振动;笛子等管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_______振动产生的。
2.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减弱噪声.
3.小满用手机往家里打电话.他听出是妈妈在接电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______不同来判断的;妈妈让他说话大声些,这是要求增大声音的_______.
4.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______m,这种方法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5.现代城市里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监测仪显示的数据是49.20,这个数据的单位是________.当附近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______.
6.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___,音调较___.如图所示,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图___ (填“甲”或“乙”)是蓝鲸发出的.
7.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声,这是由于管内空气柱正在______.增加试管中的水量,吹气时声音的音调变___(填“高”或“低”).
8.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之称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工作.当大街上车辆稀少时,他们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选择在凌晨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
______________,利用听音棒可以听到的声音更___(填“高”或“大”)些.
9.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___.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比较方案,
你认为最佳的是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图所示,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
(1)实验中需要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_____,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观察尺子振
动的_____ ,注意听声音的不同.
(2)实验表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_____有关.
12.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13.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4.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15.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自己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东西,防止被别人盗领.这里的“声纹”主要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有
16.如图所示,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塑料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这是研究(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17.在学习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他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四种规格的琴弦,并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____、____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_____.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方向性。
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____~____kHz之间.
(2)声呐使用的是________,因为其________较好。
(3)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 内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信号,发现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音调______,说明潜艇B在靠近.
(4)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