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简介
关于华罗庚的故事

关于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5月12日),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数学之父”,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人,对华罗庚的数学才华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华罗庚自幼聪颖好学,对数学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在读小学时,他就已经学完了中学数学课程。
后来,他考入了苏州中学,师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开始了他在数学领域的深造之路。
1937年,华罗庚赴法国留学,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数学。
在法国期间,他深入研究了数论和代数几何,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
1949年,华罗庚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数学事业。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中国数学会,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数学人才,为中国数学的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他的学术成就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提出了华罗庚猜想,解决了中国数学界长期以来的一个难题,被誉为中国数学的一座丰碑。
他还在数论、代数几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985年,华罗庚因病逝世,享年75岁。
他一生坚持“数学是一种美”的信念,把数学视为一门艺术,用心灵去感悟数学的美。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数学的真理,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华罗庚是中国数学的一代宗师,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学子。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中国数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他的一生是中国数学的一部分历史,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数学的发展史册上。
数学家小故事:华罗庚的一生

华罗庚的一生: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
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高度赞赏了他的才华,并让他去清华当助理员,管管图书馆和收发文件等。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
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华罗庚的事迹

华罗庚的事迹
华罗庚的事迹
华罗庚的事迹(1):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
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
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
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
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
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我不懈的努力,
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
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
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
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
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爿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
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
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
1927年秋,和吴筱之结婚。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
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
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
9月和李政道,朱光亚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_华罗庚的故事简介3篇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_华罗庚的故事简介第一篇:华罗庚的成长与求学华罗庚,数学家,教育家,曾获得美国数学会杨振宁数学奖,并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既传奇又感人,是数学迷们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华罗庚生于1910年,家乡在南昌市。
他的父亲是一名水手,母亲则是一位务农的农妇。
在那个时代,家境贫困的孩子们得到高等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尽管幼年时期家境贫困,但华罗庚却卓有成就。
他自学了高中课程,并于1929年考上北京大学。
在这所著名的大学里,他认识了一位数学家,后者开启了他在数学领域的探索之路。
当时的北京大学数学系科研力量薄弱,华罗庚因此成了一名私塾教师。
在他那时,私塾教师工资极低,生活艰苦。
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数学的热爱。
他白天在学校辅导学生,晚上则独自研究数学。
他为了自己的梦想默默地努力,思考并思考,从不言弃,最终收获了成果。
第二篇:华罗庚在科学与教育上的贡献华罗庚在数学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他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坚信科学应该追求真理,坚持不断创新。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广泛应用的纺织品设计理论以及建立的代数几何和模论的新理论。
此外,他还为Carter、Weyl和Kostant等人的工作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新理论,并为半单纯李代数、对称空间、矩阵理论和模合成理论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教育领域,华罗庚心系中国教育事业,为数名优秀学生提供贷款和奖学金,一起促进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他还于1949年带领一组位于南京的教授迁至成都创建了四川大学数学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造力。
第三篇:华罗庚对华人学子的启示华罗庚的鲜明人格和敬业精神周全地体现在他的创作和教育方式方面。
是他的付出,让我们深感他的影响力。
对华人学子而言,华罗庚的故事就是一种力量,激励着年轻一代时刻坚持和追逐梦想。
华罗庚从小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但这并没有阻止他成为一名数学家。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并勤奋努力,我们便有机会成为实现大梦想的人。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Hua Luogeng)是中国现代数学界的巨星,被誉为“华夏数学宗师”。
他的一生充满了才华、坎坷与辉煌,对中国数学事业的贡献不可估量。
早年经历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华罗庚从小就展现出了超凡的数学天赋。
他自学数学,经过努力,年少成名,在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在国内求学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期间,华罗庚发表了一篇名为《斐波那契数列在模域上的延伸——关于二次剩余概念的应用》的研究论文。
这篇论文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瞩目。
这使得华罗庚有机会赴美国深造。
在美国求学在1936年,华罗庚得到了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在美国求学期间,华罗庚接触到了现代数学的最新领域,并与国际著名的数学家们进行了广泛合作。
他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并发表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论文。
辉煌的成就回国后,华罗庚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并推动了中国数学研究的发展。
尤其是在代数数论、数论几何和函数论等领域,华罗庚为中国建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华罗庚的贡献不仅限于学术研究,他还关注数学普及教育。
他致力于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积极参与了多个工程项目,并为国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咨询。
生平坎坷然而,华罗庚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批斗、迫害并被迫下放到农村劳动。
他的学术研究被中断,曾经建立起来的数学研究基地也被破坏。
直到文革结束后,华罗庚才重返学术界,并继续他的研究和教学生涯。
最后的荣誉然而,尽管遭受了许多困难和坎坷,华罗庚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继续工作和研究。
由于他所取得的成就,华罗庚获得了许多国际和国内的荣誉,包括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等。
华罗庚在1991年不幸去世,终年81岁。
华罗庚的简介及主要事迹

华罗庚的简介及主要事迹华罗庚的简介及主要事迹(通用13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
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华罗庚的简介及主要事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华罗庚的简介及主要事迹篇11、简介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金坛金城镇,是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2、华罗庚少年华罗庚少年时候由于得到数学教师李月波及于维克的教导下,就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他为了研究数学,写了不少数学论文,18岁那年撰写第一篇数学论文《六次方程简式之研究》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
民国19春,他又发表另一篇数学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而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高度重视。
1920年8月,罗庚成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助理员。
此后他工学兼顾,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语言,而用这三种国语发表十几篇论文,其中5篇发表在美、德、日、印度等国权威性的杂志上。
23年担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乙种研究员。
民国25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两年间,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苏、法、德、印度等国。
他彻底解决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
3、华罗庚中年民国27年,罗庚学成回国,就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资源委员会委员。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通用24篇)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通用24篇)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篇1华罗庚(1910~1985),江苏省金坛人,我国著名数学家。
他从小就有天才的数学头脑,在学习中特别善于动脑筋,以后全凭自学,一步一步登上科学的高峰。
他先后担任过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数学权威。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
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
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
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
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
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
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
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
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
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
他大声说:“是二十三。
”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
王老师说:“他答对了。
”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
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
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
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
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
华罗庚终于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关于伟大数学家华罗庚。
他有许多小时候刻苦勤奋的故事,同时又有许多爱国事迹。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华罗庚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华罗庚的故事篇一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的故事篇二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
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
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
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华罗庚的故事篇三享誉数学界的华罗庚是世界数学界的泰斗,但是他不觉得有什么好炫耀的。
作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数学家,他骨子里还是一位诗人。
华罗庚的诗想必很多人都没读过吧。
他斗志昂扬,对数学的痴迷使他从小到大都艰苦奋斗,努力钻研。
他对他的子女学业上的要求也是非常严苛的。
华罗庚简介所以常常也写一些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些诗通常都是铿锵有力的,很有激情的。
就像他的为人一样。
在一九六二年的春节时期,华罗庚写了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是这样的:“敢、干、赶”“严、研、验”。
横批就是一个“党”。
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己的大门上,同时也受到了邻居范文澜的赞美。
这几个铿锵有力的字足以看出华罗庚的高尚精神:敢于发现,脚踏实地,争分夺秒,严于律己,钻心研究,学会试验。
最后的“党”字也表明他所作的这一切只为党也为人民,只为国家。
虽然他的诗在诗坛上排不了的名词,但是与他认识的很多人都知道他写的一首好诗。
他一生都活在数学的海洋里。
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他在日本讲完了最后一个关于数学的演讲。
他的诗作中大多离不开“数”字,几乎在每一首诗里面都有“数”。
他对数学的痴迷于热爱到达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在他七十四岁的时候,他在病床上写下了一首《述怀》。
其中有一句便是: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
事实证明,华罗庚就像这句诗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简介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下!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
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
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
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
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
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拓展:打草惊蛇简介: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
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引证解释:喻惩彼戒此。
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
’为好事者口实焉。
”《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
”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回:“ 老武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
”亦作“打草蛇惊”。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 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例句:1,不要出声,免得打草惊蛇。
2,警察调查的时候不能使罪犯察觉到有任何的风吹草动,这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
3,这帮犯罪分子非常狡猾,隐藏很深。
警察分析,如果再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很可能会打草惊蛇。
用计案例:《三十六计》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1.六字成语故事:三寸不烂之舌2.大义灭亲的成语故事3.成语故事《拔苗助长的故事》4.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5.关于东施效颦的成语故事6.关于百感交集的成语故事7.关于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8.关于不翼而飞的成语故事9.关于不堪回首的成语故事10.成语故事《南柯一梦》关于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达尔文小时候是顽皮的小孩,但是他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达尔文小时候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达尔文小时候故事篇一一个孩子,在学校时的功课差极了,老师说他的智力有问题。
看上去,孩子的确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看着花草小虫很长时间。
他的父亲教训他:”除了打猎、养狗、捉老鼠以外,你什么都不操心,将来会有辱你自己,也会有辱你的整个家庭。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这个学习成绩平平、行为怪异的兄弟。
他在家庭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但是他的母亲怜悯他,她想如果孩子没有那些乐趣,不知道他的生活还会有什么色彩。
她对丈夫说:”你这样对他不公平,让他慢慢学会改变吧。
”丈夫说:”你这是怜悯,不是教育,你会毁了他的一生。
”但她却固执己见,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鼓励。
她支持孩子到花园中去,还让孩子的姐姐也去。
母亲耍了一个小心机,她对孩子和他的姐姐说:”比一下吧,孩子,看谁从花瓣上先认出这是什么花?”孩子要比他的姐姐认得快,于是她就吻他一下。
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无法回答的问题。
他开始整天研究花园的植物,蝴蝶,甚至观察到了蝴蝶翅膀上的斑点的数量。
对于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觉得不可理喻。
那种怜悯是无助无望的,除了暂时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无益处。
但是,就是这位醉心于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后成为了生物学家,创立了著名的”进化论”。
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小时候故事篇二达尔文小的时候,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达尔文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是上帝!””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达尔文小时候故事篇三达尔文的母亲苏珊是制陶商的女儿,她不但和蔼可亲,而且很有见识和教养。
她喜欢栽培花卉和果树,时常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达尔文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同时她又很有耐心,十分爱护他的好奇心,每逢孩子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傻”问题时,她从不横加指责,而是十分高兴地耐心给予解答。
正是母亲的这份爱心和赏识,使达尔文对生物、对他所生活的这个奇妙的生命世界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1815年夏季的一天,苏珊带着达尔文兄妹俩在花园里玩耍。
孩子们采了一些花儿,又去捕捉蝴蝶。
苏珊拿起花皆给刚栽上的几棵树苗培土。
她铲起一撮乌黑的泥土,轻轻闻了闻,然后把它培在小果树的树根旁。
“母亲,我也要闻闻。
”达尔文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学着母亲的样子闻着乌黑的泥土。
突然,达尔文抬起头,好奇地望着母亲,问道:“母亲,您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我要树苗和你一样壮实地成长,树苗离不开泥土,就像你离不开食物。
”“就像我离不开母亲一样,是吗?”苏珊会心一笑,说:“好好闻一闻,这是大自然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呀!别看这泥土黑,它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