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从日常语言交际中看中西方文化不同

从日常语言交际中看中西方文化不同

从日常语言交际中看中西方文化不同中西方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各自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通过对比中西方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差异,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便更好地将英语学以致用,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与语言》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

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体系,还有把知识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思考,积极有效得体的语言运用才是英语学习的实用之处。

二、日常语言交际中的差异1. 问候语的差异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见到朋友或熟人打招呼,问候一声都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

中国人有浓厚的饮食文化,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你若和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

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么,就说什么。

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洗车,可能会这样打招呼:你在洗车啊?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

可是对西方人说:You are cleaning your car, arent you?他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

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洗车,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在说废话。

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人与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 are you?或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在中国,礼貌用语中强调“尊老爱幼”“恭敬有礼”等概念,礼貌用语中会特别强调对上司、长辈和师傅的尊重。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强调“平等”“尊重合法权益”,礼貌用语中不会特别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

另一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客气”“说话缓慢”“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要求低调、端庄,爱护社会的公共形象,重视集体整体形象;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强调“友好”“礼貌”“平等”,更加重视个人的发言权,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个人在社交场合里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出风格。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上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规范,就可以在社交场合保持得体和谐的关系,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性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性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性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性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性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性(2009-09-05 23:30:13)转载标签:文化杂谈分类:文化篇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教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误解、冲突和障碍。

这种差异涉及到语言、礼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文的词汇量较大,多以汉字为基础,而英文则注重语法和时态的准确运用。

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意思不清、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交际方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谦虚、尊重和面子,倾向于间接表达和避免直接拒绝。

而英国人则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直接表达,更加注重个体权益。

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英国人直接了当、不够委婉,而英国人则会觉得中国人拐弯抹角、含糊其辞。

价值观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之一。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家庭和谐、长辈尊重,而英国人更加强调个体自主、独立和平等。

这可能导致在交际中,双方在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习惯上产生误解和冲突。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对交际产生影响。

中国人倾向于以整体性思维为主,注重关系和上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区分。

英国人则更加注重逻辑性思维和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交际中,中英双方可能会对问题的看法、解决方案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产生误解和偏差。

为了解决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双方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注重倾听和沟通的双向性。

在语言表达上,应该尽量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并且主动确认对方的理解。

在礼仪上,应该尽量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并且避免侮辱或冒犯对方的行为。

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双方应该学会欣赏、包容和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双方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交际模式,并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中西方文化差异介绍

中西方文化差异介绍

中西方文化差异介绍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价值观念、礼仪习俗、饮食习惯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家庭、集体、社会的利益往往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强调家庭的和睦与团结,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差异在各种行为和决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礼仪习俗在礼仪习俗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对于规矩和礼节并不十分讲究。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言行谨慎,尊重传统礼仪和规范,重视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这种文化差异在交往和沟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饮食习惯在饮食习惯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

在西方文化中,肉类和奶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被广泛食用,蔬菜和米饭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的食物相对较少。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膳食的均衡和谷类食物的摄入,多以米饭、面食、蔬菜和豆类为主食,辅以适量的肉类和鱼类。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是主流宗教,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尊重《圣经》等宗教经典,强调信仰和灵性的重要性。

而在中国文化中,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牟丽达持续的精神成长。

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国和英国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时,双方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特点和倾向性。

这些差异涉及语言、礼仪、习俗、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于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方面,中英交际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用词的直接与间接性。

英国人常常喜欢以委婉和间接的方式表达意思,尽量避免直接表达不悦或不同意见。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直接与间接的差异在交流中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礼仪方面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讲究礼貌和尊重,常常以礼貌和客气的方式对待他人。

英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可能在交际中显得更直接和开放。

这种差异在交流中可能造成不同的期望与规范,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适应。

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在中英交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在交际中会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而英国人则更注重时间和效率。

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可能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或小礼物以表达友好和好意,而英国人则更注重合约和交易本身。

这些差异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尊重,以促进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英交际中,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应该学习彼此的文化和习俗,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观点,尝试以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可以促进更良好的理解和合作。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可以通过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参加跨国会议和培训等,来加深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文摘要:文化规定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除掌握一定的词汇和必要的语音、语法知识外,还必须重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本文就日常交际中的打称呼、招呼、饮食文化以及“身势语”等几方面体现的文化差别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使人们提高对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的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关键词:称呼;招呼;饮食文化;身势语;差异一、称呼(call):1,亲属称呼语,英汉皆有亲属称呼语。

但汉语中采用亲属称呼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英语中的亲属称呼语要远少于汉语。

例如,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有四种关系:父亲的兄弟(伯父或叔父),母亲的兄弟(舅父),父亲姐妹的丈夫(姑父)母亲姐妹的丈夫(姨父)。

同样“aunt”一词在汉语中也有四种关系。

这种一对多的关系可列表如下:爷辈、父辈、同辈、晚辈爷爷外公grandfather 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伯母婶母舅母姑妈姨妈哥哥弟弟堂哥堂弟brother姐姐妹妹堂姐堂妹侄儿外甥nephew 侄女外甥女niece2,直名称呼中美文化都有直呼其名的招呼方式,只是美国人更习惯于称名,而不是全名(fu ll name)。

一方面,它表现出一致关系,即双方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

另一方面,它表现出居于优势(如年长些,辈分高些,社会地位高些),另一方居于劣势。

因此直名称呼中也表现出对社会地位、年龄、辈分的牵涉。

中美各自在使用此称呼方式时对于辈分和年龄的不同情感、心理,都与各自的文化息息相关。

3,通用称呼语,通用称呼语指可以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

例如,汉语中的“同志”、“师傅”等,英语中的Mr./Mrs./Miss加上姓,或“sir ”(先生)/“Madam”(女士)等。

如今的汉语称呼语中也有了“先生”、“小姐”之类的词,这与中国自先秦以来的“先生”、“小姐”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商务英语专业082班,孙静)摘要:汉语与英语中有大量的日常对话,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的不同,日常交际中也呈现出诸多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

但是,由于缺乏对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交际障碍和误解,本文主要就日常交际中容易引起误会的中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daily dialogue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history,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story’s culture, there exists lots of culture differences in daily convers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s becoming closer. Yet, due to the lack of culture background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re exists some barriers and misunderstanding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And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re more likely causing misunderstandings.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日常交际;差异中西方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日常交际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在此着重讨论,中西方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生活用语的差异。

(一)称呼用语的差异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

得体的称呼可使双方缩小心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

在中西方文化中,因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称呼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

“中国人的称呼以“姓”居首位,而英美人则以“名”居首位。

”因而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用西方人的“姓”而非用他们的“名”来称呼他们。

如在看到Jim Green这个姓名时,可能将其称呼为“Green” 或“Mr. Jim”西方人听了这样的称呼就会感到不舒服,应该是“Jim”或“Mr. Green ” 才是正确的。

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先称呼后讲话。

根据对方的身份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亲疏以及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其称呼注重敬意。

但是在西方,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 Joy, Peter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一点儿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如学生对老师、雇员对上司,老师和上司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而西方人崇尚对等式的称呼方式。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属或邻居时,都可以使用亲属称谓。

”如非亲属之间,孩子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伯伯”等;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常事。

但是,“在英语中用于表达亲属称谓的词一般不用于表达非亲属关系。

”如果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Green”、“Auntie/Aun t Brown”,对方听了可能觉得不顺耳。

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而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还可以用“Mr.” “Mrs.” “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先生)”“Lady(女士)”来称呼。

再则,汉语的亲属关系比较具体。

最典型的如汉语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区分,但是在英语中就用一个词“Un cle”来表示;汉语中有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等称呼,英语也都只用“Aunt”一词代表;再如,汉语中的堂、表兄弟姐妹,英语中“Cousin”一词也包含了全部的称呼。

这三个词究竟指谁,要弄清楚当时的情景才能知道。

此外,在中国,人们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会在姓的后面加上人的头衔、社会职位等,如“郭校长”、“杨经理”、“周局长”、“刘老师”等称呼。

但是,“Principal Guo”、“Manager Yang”、“Bureau Direct or Zhou”、“Teacher Liu”等称呼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

在西方,只有少数职业和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教授可称Professor;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 ctor;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 和Major,等等。

英语中这种职业/职务衔头+姓氏的称呼形式使用范围狭小,用途十分有限。

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认为这样的称呼很虚伪。

(二)打招呼用语的差异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见到朋友或熟人打声招呼,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

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和习惯也大相径庭。

中国有浓厚的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

因此,中国人见面时喜欢用“你吃了吗?”来和对方打招呼,但这句问候语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意义,不是用来询问信息,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

因此,回答“吃了” 或“还没有吃”均无关紧要。

然而,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的愿望。

可是,中国人说这句话时,通常是没有“邀请”和“约会”这层意思。

汉语中另一种常用的打招呼语是“你去哪里啊?”、“到哪儿去啦?”这两句话在汉语中是打招呼的方法,而不是真想了解问人到哪里去。

所以,对方可以任意给一个回答,也毫不觉得难堪。

然而,如果用同样的方式与西方人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 ou been?”西方人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询问信息的问句,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会感到生气,他们会觉得说话者在干涉他们的私事。

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许会想:“Why do you ask these question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 s.”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么,就说什么。

”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洗车,可能会这样打招呼:“你在洗车啊?”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

可是对西方人说:“You are cleaning your car, aren’t you?”他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

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洗车,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在说废话。

也许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的缘故,人与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 a re you?”或“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

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和对方打招呼。

然而这些问候语中国人听起来觉得洋味太浓,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一般较少使用。

(三)告别用语的差异通常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不会不发出任何信号就突然分手或匆匆离去。

离开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己要离开。

中国人分手时通常说:“再见。

”相当于英语中的“Good-bye”、“Bye-bye”。

但是在说“Good-bye”、“Bye-Bye”或“再见”之前,还要说些客套话,中西方由于社会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告别用语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

”[8](P71) 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以“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

”(“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你明天还得早起,我该走了。

”(“You will have to get up very early tomorrow. I should go now.”)等方式向主人告别。

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去另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9](P7 1),如:“Well, 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让你休息了。

”)、“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明天我还得早起,我该走了。

”)或者说:“I’ll have to go . Tomorro w I’ll go to work.”;“I must be say good-bye. 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home.”等等。

就如Alan Maley 所说:“In typical western context the guests would usually find reasons to leave related to themselves r ather than to their hosts.” 另外,也可以用“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 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s a lot.”(“我们得说再见了。

我们今天晚上过得很愉快。

多谢了。

”)或“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 ing now. It’s very nice to have a talk with you.”(“我想我得离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