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论文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论文引言问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问候语往往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本论文旨在探讨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中式问候语特点中式问候常强调亲密关系与尊重,一般包含以下特点:1.亲切而热情。
中式问候常带有一定的热情和亲和力,体现出亲近和友好的态度。
2.礼貌与尊敬。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尊敬他人,因此中式问候语往往带有敬词和尊称。
3.反映社会地位。
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问候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取决于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关系。
西式问候语特点西式问候语多注重实用性与简洁性,常具备以下特点:1.直接而简洁。
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直接表达,因此问候语往往简短直接,强调行动胜过言辞。
2.个人独立性。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性,因此问候语往往没有太多的礼貌、虚夸和敬称。
3.关注当下。
西方文化强调当下和眼前的事物,所以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当下的情况和对方的近况。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文化因素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可以归因于以下文化因素:社会结构与文化习俗中国社会历史悠久,有着高度重视礼仪与尊敬他人的传统习俗。
尊重长辈、尊敬上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问候语中。
而西方社会相对年轻,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所以问候语往往更直接和简洁。
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西方文化重视个人权利和个人的独立性,因此问候语不会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礼节。
而中国文化强调社会关系和团体利益,问候语中会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尊重。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时间观念,问候语往往简短直接,注重当下的情况和对方的近况。
而中国文化注重长期关系和亲密度,问候语会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结论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中式问候语注重亲切、尊重和体现社会地位,而西式问候语更注重个人独立、实用性和简洁性。
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参考文献•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Sage Publications.•Ting-Toomey, S. (2005). Th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ley-Blackwell.。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篇1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 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
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
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
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
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_中西教育差异论文800字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_中西教育差异论文800字全球教育一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我们对比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寻找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有利方面和各自弊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为推动中国教育实现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篇一《浅析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摘要: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教育成了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从教育的三大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的中西方差异出发,分析产生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并在中西方教育的对比中,为当下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作出反思。
关键词:中西教育;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61-02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激烈,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世界发展所关注的问题。
全球教育一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各国的教育都在为应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另一方面中西方教育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行为日益频繁。
然而,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复制、粗暴照搬,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等问题。
因此,需要我们站在更高高度审视这一问题。
对比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寻找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有利方面和各自弊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为推动中国教育实现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由于历史起源不同、民族性格不同以及其他诸多因素造成了中西方在许多层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等等,而这种差异越在历史的前期越明显,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仍,在相互借鉴中相互融合,然而这种教育差异依然广泛影响着当前的教育事业。
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既表现在教育传统的差异,也表现在教育现实的差异,其具体表现在受教育者、教育者、学校以及教育体制。
一、受教育者(一)中国学生:被选择大部分中国人的中国式审美的评价思维注重外部的评价,好学生的三条标准人品、素质、潜能,这些都是自我是无法界定的,只有社会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行为来进行判断;这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符合中国社会对于素质人才的界定。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从中西方建筑文化重点在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对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正文: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对建筑材料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第二学期研究性学习论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预读: 摘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中英文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真正掌握中英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不能仅仅限于对英语和中文的字、词、语法表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社会、宗教、历史背景,乃至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知识.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对比,尝试在翻译的过程中以适合的调节手段来化解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1、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差异“综合”,就是事物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部分,又见整体.“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任何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是两种方式的结合,都不可能只有分析型思维而无综合型思维,或只有综合型思维而没有分析型思维.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体现在语言上的表现是:“中文注重意,英语注重形”.例如:“Thiswasanintelligentlyorganizedandferventmeeti nginapackedTownHall,withMr.StrongintheCh air”.此句的主谓结构为:Thiswasan…meeting…,其他附加成分均围绕这个主句展开,结构十分紧凑,突出了英语里的注重形的特点.如果将其按英语原来的句子结构翻译为“这是一次精心组织的、热情洋溢的、在市政厅里召开的由斯特朗先生主持的会议”.这样译文表面看似忠实于原文,但实际上给人以词藻堆砌,头重脚轻之感,不符合现代汉语的惯,没有给受众一种与读原文同的感觉,也就没有做到对原文的忠实.如果将其按照汉语叙事论理的方式重新安排语序,译为“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市政厅里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的是斯特朗先生.”这样的译文,无论从字顺序、层次,表达等各方面才会产生与原文相同的阅读效果.既是地道的汉语,又是对原文语言的忠实.反之,将汉语译成英语时,也要充分尊重英语的形合特点,将汉语的结构译为英语的:以主谓为主干,其他成份分别附着不同的结构中,并形成符合英语语法的译语.2、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中国文化是:“以人本为主体”,形成了“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是:“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较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不同,表现在汉英—英汉翻译为:(1)中文句子更习惯以人或物为主语,当主语不是明显时就使用无主语句.例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2)英文却相反,习惯以物为主语,除了祈使句外,严格的语法要求是不能出现无主语句.“Thewheatfieldshavenothingtosaytome.Andthatissad.”翻译成“麦田和我不相干,真令人沮丧.”有时为了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在翻译时,当主语不是很明显时,把原句变成无主语句,然后将被动语态转换成主动语态.如,“Itisnotinhimtobedependeduponintimeofdanger.”译为“危机时刻此人靠不住.”3、螺旋式思维与直线型思维东方人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习惯把思想发散出去但还要收回来,最终要落在原来的起点上,回归主题.这样的回转型、曲折型思维导致了汉语的螺旋式思维和螺旋式的文章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典型的例子有,曾经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就是这样的布局结构.而西方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要与说话人的立场保持一致,不要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因此英语语篇的内容和结构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引入、主题、例证、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即主题句,再分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重心在前、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重心多半在后,头大、尾小.”如:“Imetwithmyhigh-schoolclass-mateattheentranceofthetheatreat7:00yesterdayevening,whomIhadn’tseenfouryears.”应译为:“昨晚7点在剧场门口,我碰到了4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二、认知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在看问题的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强调从大到小方式去看,而西方强调由小到大的方式”.如,在人的姓名的介绍和书写,以及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体现了东西方思维方式中的认知差异.在中国,地址和时间的书写都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他们是由小到大的排列.对颜色的认知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blacktea红茶;blackandblue青一块紫一块;whiteday黄道吉日;white-hairedboy红人;嫉妒的眼红turngreenwithenvy;黄色笑话bluejoke.三、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西方文化是比较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这种价值观使得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影响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区别为:例如:“AnEnglishman’shous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reckoningmakelong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 lmoneyafteryourownfa-ther(亲父子明算账)”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受中国文化的以谦虚为美德的价值观的影响,一般会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如“Y ouspeakexcellentEnglish”,中国人常说“no,no”;而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积极地回答“Thankyou!”.综上所述,“文化翻译”的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翻译的好要有九份文化,一份语言.了解文化的差异,认识语言的本质,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熟悉文化的异同,才能真正做好翻译工作.S*本文为银川能源学院校级科研课题(2012—KY-P-40)阶段性成果之一参考文献:[1]章和升、王云桥,英汉翻译技巧[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目录目录 (1)摘要 (2)一、造成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2)1. 地域环境的差异 (2)2. 历史传统的差异 (2)3. 风俗习惯的差异 (3)4. 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4)5. 思维方式的差异 (4)6. 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5)二、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6)1. 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 (6)2.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 (6)3.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7)三、结语 (7)参考文献 (7)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在语言交际中英汉语言呈现出的诸多文化差异。
本文试图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非语言交际等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
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一、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1、地域环境的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提纲

论文: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ody language一.引言二.肢体语言概述(一)肢体语言的概念及特征(二)肢体语言的相关理论三、肢体语言在差异文化中的发展与演变(一)肢体语言在人类社会交流方面的重要性1 不同种类的肢体语言所代表的意思2 肢体语言在交流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3 在中西方交流中,怎样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二)社群交流及族群认同性对区域文化历史的形成、发展的重大影响1中西方区域文化的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对比2 中西方区域交流文化的重大差异(三)区域文化对肢体语言的反作用(四)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差异1 肢体语言对中西方交流文化的影响2 通过肢体语言对中西方交流文化造成差异的过程以及原因3 中西方交流文化中的肢体语言的比较以及异同四.肢体语言的东西方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交流融合的现代的发展趋势。
1 在中西方交流中学习肢体语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 肢体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发展趋势五.结论1 General ideas of body languageA the definition of body languageB the relative theory of body language2 the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 of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ulturesA 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 in human ’s communication1. Introduction (1)2.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learning body language 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3. The concrete typ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body language (3)3.1 Types of body language (3)3.1.1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conversing (3)3.1.2 Physical contact (3)3.1.3 Eye contact (4)3.1.4 Smiles and laughter (6)3.1.5 Gestures (6)3.2 Application of the body language (6)3.2.1 Greetings (6)3.2.2 Signs of affection (8)3.2.3 Physical contact in life (8)3.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body language (9)4. Conclusion (12)Introduction1. General ideas of body language 52. ?The different kinds of body language 62.1 Manual speech2.2 face expression2.3 posture expression3. ?The function of body language4.How to use body language5. 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身势语摘要“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
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
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
“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
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
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
“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
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
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
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
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
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
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
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
西方的家带有与工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
[1]
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
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
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
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
家是国家的命脉。
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
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兄弟”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表现,这让中国人在处事时往往会以感情牺牲原则。
《中国文化要义》
的作者梁漱溟在文中指出:“西方人宴客,自己坐在正中,
【2】
客人反在他的两旁。
尊贵的客人,近在左右手;其他客人便愈去愈远。
宴后如果要合影,数十百人皆为自己做陪衬。
中国则客来必请上坐,自己在下面相陪。
宴席之间,贵客高举上座离主人最远;其近在左右手者,不过是末座宾客了。
”中国文化重人伦。
在人伦关系中第一人称的“我”不像西方那样突出,甚至中国的皇帝自贬为“寡人”。
西方的工商业发展,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较为突出,做人以自我为基础,强调自我独立,在待客中,自我意识彰显,而中国人却谦卑自处,常常“压抑”自我。
而在食物方面,中国人显示出人和的氛围。
西方却常常菜是菜,肉是肉,分的极为清楚,混合在一起就是不和。
西方人在进餐时将食物先放在自己面前的碟子中,进而进食。
这种分餐制似乎带有个人主义色彩。
饭后AA制付账,更是重分不重和。
中餐不像西餐这般分明,兰州的“暖锅”,成都的“火锅”,东北的“乱炖”等等,中餐有一种和的感觉,如名菜“佛跳墙”就是多种主料结合,相辅相成。
而饮食方式又是“共餐制”,大家在一个盘子中夹菜,不分彼此。
饭后结账,往往是争先恐后。
正如费孝通所讲“朋友之间,最怕‘算账’。
‘算账’等于绝交,因为如果互不相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朋友之间若是AA制则会显得不近人情。
餐具
中西方餐引得工具不合同时也可表现在西方队餐饮的熟悉。
有人曾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实在,这并没有很深的含义。
这句话表现出中西方的内容是完整不合的,西方人饮食重视公道搭配,多种食品产业固然口胃千篇同等但节俭时光,便利。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这类思维好像有一种精练与僵硬化,中国认得菜肴是"吃味",所以中国人的饮食用料是五花八门,被西方人视为弃物,无法措置的东西,再中国人手里确实制做甘旨佳选,可以画陈旧陈腐为奇妙,因而可知,中国人在饮食用料
,比西方多六倍,中餐与方面的随便博识,也是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
【3】
美餐最大的差别则是中吃素、西吃荤,中国人以食品为菜的缘故原由与释教徒的宣扬有千丝万缕的干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从这里表现出非论是礼节文化仍是平易近俗平易近风都是深受人文思维及先人思维的影响。
再者是餐具,中国人早在公元前就开端应用筷子了,但餐叉在英国呈现只是三四世纪前的事,英国的教士认为肉和其他事物是天主为造福人类而而犒赏的。
应避免用手动食品,不然是对天主的无礼和凌辱餐叉因此而产生了。
因为文明进步,餐具的变化也由复杂变地简化、便利,中国只剩下筷子、碗、汤勺、碟子,但是西方的餐具有许多,如:大盘子、小盘子、浅碟子、深碟子,吃色拉用的叉子,叉肉用的叉子喝汤用的汤勺,这一系列繁多的餐具也阐了然西方
饮食文化不但起步晚并且历程非常迟缓,中国认得勤奋与聪明又一次突显,进食叉最早呈现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此前许多西方国度仍是再用手进食而中国早已具有属于自己的餐具,汤勺。
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在亚洲呈现了,由此看来中国人在餐具着方面是很有培养的,西方国度在这些处所有些落后。
交谈
日常礼仪中西方业所不同。
中国在日常打招呼时多用“吃了吗?”、“上哪儿去?”等等,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吃了吗?”的问候语是有请客的意思,当问完这句话吼,如果对方回答“还没有”,就应该请客吃饭。
而“上哪儿去?”这种打招呼方式对西方国家友人会令他们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愉快。
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文化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堆放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够了。
不同于中国人,西方人见面谈论的内容一般有两类:“天气”、“近况”。
因为西方国家多处于天气多变的地带,天气预报都不能保证准确,所以人们更关心天气的好坏。
而近况只是一种局限的表现交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而初次见面总是要说“nice to meet you!”之类的客套话。
【4】在西方,人们崇尚个性,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人们日常交谈不涉及个人私事。
有些问题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问价钱。
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
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
两人谈话时,不可太近。
一般以50公分以外为宜。
不得以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在见面后的分别之际,中西方也有着不同之处。
西方朋友告别时会说:“我会保持联系”。
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没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联系。
此外,西方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别,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以离开。
如果突然说“我还有事情,得回去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国家是被认为是失礼的举止。
结论
由此可见,在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是社交礼仪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在和西方人共同学习,生活,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这种差别,尊重别国的文化与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交流与学习,从而达到世界团结和平,有一进步的效果。
【参考文献】
【2】《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3】《中国饮食文化》,胡自山,时事出版社,2006年
【4】《语言与文化》,邓炎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