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2024年砷污染治理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砷污染治理市场环境分析1. 引言砷污染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环境问题,针对砷污染的治理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砷污染治理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2. 砷污染治理市场的背景2.1 砷污染的来源砷是一种常见的地壳元素,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矿山开采、化学工业及农药使用等活动会导致砷污染。
2.2 砷污染的影响砷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影响,长期暴露于高砷环境会引发癌症、皮肤病等健康问题。
3. 2024年砷污染治理市场环境分析3.1 政策法规的影响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对砷污染治理市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限制和规范企业的排放标准,加大对砷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支持,都有助于市场的发展。
3.2 技术水平的影响砷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还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
治理技术的成熟度和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3.3 市场需求的影响市场需求是砷污染治理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健康的关注,砷污染治理市场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3.4 竞争态势的影响砷污染治理市场的竞争态势也对市场环境产生影响。
市场上存在着多个企业竞争同一市场份额,竞争程度较大,这将促使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降低成本。
4. 砷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趋势4.1 技术创新的推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砷污染治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新技术的出现将为砷污染治理市场开辟更多发展空间。
4.2 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对于砷污染治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应的政策支持也将会增加。
这将为治理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4.3 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砷污染治理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这将为砷污染治理市场带来更多的商机。
4.4 国际合作的加强砷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对于砷污染治理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国际间的合作将促进技术的交流和共享,为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5. 总结砷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受到政策法规、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的影响。
未来,随着技术创新、政府支持、市场需求增加和国际合作加强,砷污染治理市场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砷污染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

砷污染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1.砷污染的环境来源砷是地壳中常见的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岩石、土壤和水体中,它的存在形式有无机砷和有机砷,其中无机砷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砷的主要环境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施肥、农药等。
在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砷可以进入地下水、土壤和环境空气中,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威胁。
2.砷污染的健康效应砷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中。
急性中毒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砷,引起的胃肠道、皮肤、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等症状。
而慢性砷中毒则是由于长期摄入小量的砷,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慢性中毒的症状包括慢性皮肤病、癌症、心脏病、神经系统症状等。
3.砷污染的环境效应砷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水体污染:地下水是砷污染风险最为突出的环境介质,砷释放后容易被地下水所吸收;(2)土壤污染:土壤中的砷污染主要分为植物可利用态和不可利用态,前者直接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后者会扩散和渗漏到表层土壤中;(3)大气污染:砷污染形式包括煤矿、烟煤燃烧和烧制硅酸盐陶瓷等,砷会附着在悬浮颗粒上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对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4.砷污染的治理与预防治理和预防砷污染应该采取多种措施:(1)掌握砷污染的来源和发生机理,规范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等领域的管理及其排放;(2)加强砷污染监测与防控能力,建立砷水平普查等监控机制,加强对污染源的积极管控;(3)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砷的治理,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4)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砷污染的危害和预防意识,积极推广环保理念和技术手段。
5.砷污染研究的未来展望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砷污染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不断发展:(1)加强研究砷的来源和发生机理,掌握更多新型污染源和发病机理;(2)开展砷的毒性机理研究,深入探究砷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理;(3)研究砷的生物化学代谢,掌握砷在人体内的代谢、积累和转化规律;(4)开发环保技术和治理方法,探索更加有效和经济的治理技术,提高砷的治理效率和质量。
除砷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级阶段
目前,除砷技术已经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优化,一些先进的组合技术和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处理中。
生物除砷
光催化除砷
组合技术
除砷技术的研究现状
物理除砷技术
02
活性炭吸附
01
活性炭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孔结构,能高效吸附水中的砷。研究表明,活性炭对低浓度含砷废水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但处理高浓度含砷废水时存在饱和问题。
存在问题和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吸附法除砷
矿物吸附
02
某些矿物如膨润土、硅藻土等具有较好的除砷效果。矿物吸附法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处理高浓度含砷废水时需要大量使用矿物,增加了处理成本。
生物质吸附
03
生物质材料如植物秸秆、微生物细胞等可高效吸附水中的砷。生物质吸附法具有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但生物质材料的再生和分离困难。
膜过滤法除砷
化学除砷技术
03
氧化法除砷
生物还原
利用某些微生物将砷化合物还原为无害的物质,如硫酸盐还原菌能够将砷酸盐还原为无害的硫化物。
化学还原
利用还原剂如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将砷化合物还原为无害的物质。
还原法除砷
利用氢氧化物与砷酸盐反应生成难溶的砷酸盐沉淀,从而去除砷。
氢氧化物沉淀
利用硫化物与砷酸盐反应生成难溶的硫化物沉淀,从而去除砷。
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和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低浓度污染物的处理。
研究现状
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纳米材料在除砷方面的应用,如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除砷中的应用。
结论与建议
06
多种除砷技术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电化学法、膜分离法等,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良好的除砷效果。
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

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砷是一种常见的元素,可以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土壤、矿物中。
虽然砷是地壳中的重要元素,但过量的砷含量对环境和生物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
一、砷污染现状砷的超标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研究表明,砷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药、肥料等人类活动,并且泥炭、煤炭、矿物质等自然存在的物质也是砷的重要来源。
全球砷污染主要位于亚洲、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其中孟加拉国和印度是受砷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而在中国,各个区域也有不同程度的砷污染,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陕西、海南、黑龙江、云南等省份。
二、砷对环境的影响砷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破坏土壤生态平衡:砷物质的落入土壤,会打破原有的土壤生物物理化学平衡,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破坏了土壤里建立的微生物群系;2.影响水资源质量:砷的排放量大,会直接影响到地下水、河流等水资源的质量,不断破坏自然水系统;3.破坏生态环境:砷的高浓度污染,影响了环境生态的平衡,破坏自然界生态的健康平衡。
三、砷对生物的影响砷对生物的影响也非常大,主要表现为:1.对动物生理产生毒性反应:砷长期积累在环境中,对野生动物的生产和生长的影响非常大,而毒性反应表现为身体无法正常生长或生物死亡。
2.对细胞的影响:砷物质有较强的局部毒性,可以损坏细胞膜,破坏细胞内部结构,影响细胞功能;3.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骨质疏松等都与砷污染有关联。
四、砷控制砷的控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控制:1.加强环境监控和管理:通过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对砷超标污染的情况及时进行控制和干预,并对污染源实施治理和监督;2.探索化学污染治理专业技术:通过多种化学方法去控制砷的污染,例如沉淀、吸附、还原、稳定化渗透等技术;3.培育和使用新的高效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处理方法,例如利用特殊细菌去除砷。
环境砷污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砷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砷污染物的检测方法;2. 研究砷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3. 探讨砷污染的治理措施及效果。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1)砷标准溶液(1mg/L,硝酸型)(2)实验用水(去离子水)(3)土壤样品、水样、沉积物样品(4)实验试剂:盐酸、硝酸、氢氧化钠、氨水、硫酸铜等2. 实验设备:(1)电子天平(2)分光光度计(3)恒温培养箱(4)振荡器(5)微波消解仪(6)实验器材:移液管、容量瓶、烧杯、试管、滴定管等三、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1)土壤样品:采用随机多点采样法,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风干、研磨、过筛后备用。
(2)水样:采集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样,带回实验室静置、过滤、保存。
(3)沉积物样品:采集河床、湖底等沉积物样品,带回实验室风干、研磨、过筛后备用。
2. 样品前处理(1)土壤样品:采用微波消解法,将土壤样品消解为溶液,用于砷的测定。
(2)水样:采用直接测定法,将水样过滤后,用于砷的测定。
(3)沉积物样品:采用微波消解法,将沉积物样品消解为溶液,用于砷的测定。
3. 砷的测定(1)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砷含量,使用砷标准溶液进行标准曲线绘制。
(2)在特定波长下,测量样品溶液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砷含量。
4. 砷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1)将土壤、水、沉积物样品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模拟自然环境条件,观察砷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
(2)定期采集样品,分析砷含量变化,探讨砷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5. 砷污染治理措施研究(1)采用吸附法、化学沉淀法、生物修复法等治理砷污染物。
(2)对比不同治理措施的效果,评估其适用性和可行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砷含量测定结果通过实验,土壤、水、沉积物样品中砷含量分别为:土壤样品中砷含量为0.5mg/kg,水样中砷含量为0.2mg/L,沉积物样品中砷含量为1.0mg/kg。
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治理措施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元素或其化合物在环境中积累而引起的环境污染现象。
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严重的危害,长期而言,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新形势下,为了有效治理重金属污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至大气、土壤和水体中,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
砷、镉、铬、汞、铅等重金属元素是目前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通常来源于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废弃物处理和农业活动等。
1.对环境的影响重金属元素进入自然环境后,会富集在土壤和水体中,通过生物链逐级富集,最终进入人类食物链,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重金属的长期积累和富集会导致土壤失去肥力,影响作物的生长和质量,甚至导致土壤酸化及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水体中,重金属元素会影响水质,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从而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物经由蔬菜、水果、水、土壤等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摄入会引发慢性中毒,对人体造成严重健康问题。
铅中毒会导致儿童智力发育受损,镉中毒会引发骨质疏松等。
重金属污染物还可能通过空气中的微粒悬浮物进入人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诱发癌症等严重疾病。
二、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治理措施针对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我们需要在新形势下采取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以减少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1.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农业活动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重金属污染监测和排放标准,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对重金属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重金属污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的法治理念。
2.推动清洁生产和减排技术的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降低重金属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砷在土地和水体中的环境归趋

砷在土地和水体中的环境归趋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元素,它存在于土壤、岩石和水体中。
然而,砷在环境中的富集和污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本文将讨论砷在土地和水体中的环境归趋,以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1. 砷在土壤中的归趋砷的含量和分布在土壤中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性。
砷主要以矿物形态存在于土壤中,如砷矿物、氧化砷和硫化砷等。
砷的富集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来源和地质背景,受到地球化学和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当土壤中存在过高的砷含量时,可能会对植物和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砷,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动物和人类。
因此,砷在土壤中的归趋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解砷在土壤中的归趋,研究人员通常使用土壤采样和分析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土壤中砷的含量和分布。
此外,土壤修复技术也可以被应用来减轻土壤中砷污染带来的影响,如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等。
2. 砷在水体中的归趋砷在水体中的归趋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砷可以通过天然过程(如岩石风化)或人类活动(如煤矿开采、矿石加工和电池制造等)进入水体中。
当水体中的砷含量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时,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长期饮用富含砷的水可能导致砷中毒,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皮肤病变、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了解和掌握砷在水体中的归趋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砷在水体中的归趋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体的pH、氧化还原条件、溶解有机质和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研究人员使用水样采集和分析方法来测量水体中砷的含量,并通过水体修复技术来降低砷污染。
对于水体中砷污染的管控,监测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机构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监测和限制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水中的砷含量。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对用水安全的意识,选择可靠和安全的饮用水源。
3. 砷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砷在土地和水体中的富集和污染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_概述及报告范文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概述及报告范文1. 引言1.1 概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砷作为一种严重污染物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砷是地壳中普遍存在的元素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工业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等,导致砷污染成为目前面临的一项严重环境问题。
随着对砷相关风险的认识不断提升,国外各地区展开了大量针对砷的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砷的背景和特性、砷来源和传播途径、砷污染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去除技术与处理方法以及毒性影响评估等方面。
通过总结国外对砷的研究成果,并借鉴其经验和启示,能够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包括背景介绍、现实问题和文章目标。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具体介绍国外对砷的研究概况,包括砷的背景和特性、污染源及传播途径以及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
第三部分将重点介绍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砷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砷去除技术与处理方法以及毒性影响评估方法。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国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实验室及团队的成果概述、重点研究领域和突破以及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国外的研究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和挑战。
同时,展望未来国外对砷的研究发展方向,并探讨其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对砷的深入研究进行概述,并总结其成果和经验,为我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了解国外在检测方法、治理技术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来提高对砷污染问题的认识,并开展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通过展望未来国外研究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球砷污染管理领域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2.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概述2.1 砷的背景和特性砷是一种常见的地壳元素,可以以多种形态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中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4-12-29T14:09:49.81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7月中旬供稿作者:邹小丽
[导读] 环境中的砷污染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砷污染的状况,总结了水体和土壤的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邹小丽ZOU Xiao-li曰杨智末YANG Zhi-mo曰林鹏LIN Peng曰黄叔贤HUANG Shu-xian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511325)
(Huali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1325,China)
摘要:环境中的砷污染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砷污染的状况,总结了水体和土壤的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Abstract: Arsenic pollution has caused great damage to human. In this article, the situation of arsenic pollution is expounded, theresearch status on treatment of water and soil which has arsenic contaminant is summarized.
关键词:砷;污染;水体;土壤
Key words: arsenic;pollution;water;soil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0-0290-02
0 引言
砷是一类有毒且具有致癌、致畸性的物质[1],环境中过量的砷和微量的砷长期暴露会对人体和动物产生危害[2]。
近年来,地下水砷污染和土壤砷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受砷污染的水体和土壤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孟加拉、泰国、印度、越南以及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水体和土壤的砷污染状况。
如:1991 年广东省某市357 人因饮用自来水,陆续发生急性中毒;2010 年8 月麻城市宋埠镇长塘村老河湾1 号帝主庙发生了十余人群体砷中毒事件等。
1 水体和土壤中砷污染的治理
国内外,含砷污染物或被砷污染的地区的治理和修复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
依据砷污染物的类别、性质、状态和所处的环境不同,采用的处理方法和治理技术也不相同。
从所处环境来讲,一般分为水体砷污染治理和土壤砷污染的修复。
1.1 水体系中砷的去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排放到水体中的砷也随之增加,水环境中砷的污染日益严重。
根据这些污染物的形态、性质,污染的程度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处理处置方法。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砷废水,这类废水易于收集,可以集中处理。
处理此类污废水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或者是物理化学生物的结合方法。
如:沉淀法、浮选法、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等。
大面积且难于收集的废水或已受污染的自然水体,此类水的面积比较广,涉及到环境中其他的事物,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来治理比较难以实现。
对于这类污废水最常用的是生物技术法和植物修复法。
生物技术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菌种培养产生的物质,与砷结合,产生絮凝、沉淀,再分离,去除砷污染。
植物修复法主要是利用植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的吸附、吸收等作用,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
1.2 土壤砷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性质不同、用途不同、污染程度不同的土壤,其修复的技术和方法也不相同。
常用土壤砷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有以下几种[3,4]:固定、稳定化技术、土壤淋洗技术、原位电动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
固定、稳定化技术成本低,但是材料固化剂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因此,该技术不适用于大面积的土壤修复。
土壤淋洗技术用淋洗液淋洗,此方法容易引起某些营养元素的淋失和沉淀,因此,该方法适用于面积小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治理。
上述的土壤砷修复技术各有优点,但使用这些方法后均会对土壤环境照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微生物和植物本身就是来源于大自然中,能与大自然和谐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的环境工作者发现了这一有利优势,在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生物修复主要是以微生物为材料来净化环境。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收、累积作用,来移除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是一种经济环保的环境污染修复方式。
2 植物修复
与环境处理方式、方法、技术相比,无二次污染是植物修复的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且植物修复的操作容易、简单,成本费用低,还有美化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环境友好型污染物修复技术。
具体的有:淤它在去除环境污染物的同时,不仅能维持微生物的活性,保持土壤结构,不破坏生态环境,还可以改善和改良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增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本身的生产能力,此外,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扩大绿化面积、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于投入成本低。
植物修复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易于管理,所需财力、人力、物力投入相对较少,可以提取回收贵重金属,植物也可以资源利用,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盂适用范围广。
用于减少和去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同时,还可以净化和美化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周围受污染的大气和水体。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在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的理论研究方面就取得了的进展。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些重金属方面的植物修复技术,如砷、铜、镉、锌等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技术。
尤其是建立了多个污染物的植物修复示范点,这推动了我国植物修复事业的发展。
已有一些植物修复技术上的成功案例,使我国的植物修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3 砷的植物修复
植物体能够吸收砷,并且在体内积累,土壤环境和水体环境中的含砷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植物对砷的吸收和积累[5]。
近年来,关于植物修复砷的研究越来越多,在美国、中国和泰国等国家还发现了一些能超富集砷的植物。
超积累植物是指植物修复过程中所利用的能超量吸收和累积重金属并将其转移到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6]。
它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比普通植物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一般情况下,植物中砷含量变动范围为0.01耀5mg·kg-1,但关于砷的超累积植物,其地上部分的砷含量可超过1000mg·kg-1[7]。
Ma 等[8]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发现了一种植物-蜈蚣蕨,能超富集砷。
他们在实验室栽种蜈蚣蕨,培养6 周,其羽片中砷的含量达到了22630伊10-6。
陈同斌等、韦朝阳等[9]在中国湖南也发现了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蕨和大叶井口边草。
目前,还发现了很多植物能够很好的富集砷,比如:匍茎翦股颖、蒙塔那菊、蓼车、狗牙草等[10]。
砷的植物修复为环境中砷的去除提供了另一种绿色可行的方法和技术。
参考文献:
[1]Tseng W P, Chu H M, How S W, et al. Precalence of skincancer in an endemic area of chronic arsenicism in Taiwan [J]. NatlCancer Inst, 1968, 40(3):453-463.
[2]Golub M S, Macintosh MS, Baumtind N. Developmental and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inorganic arsenic:Animal studies and
humancomcerns[J]. Toxicol Environ Health B Crit Rev,1998(1):199-241.
[3]田相伟,李元,祖艳群.土壤砷污染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增刊):583-586.
[4]罗磊,张淑贞,马义兵.土壤中砷吸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土壤,2008,40(3):351-359.
[5]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污染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85.
[6]陈怀满.环境土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Mandal B K, Suzuki KT. Arsenic round the world: A review[J].Talanta, 2002, 58:201-235.
[8]Ma L Q, Komar K M, Tu C, et al. A fern that hyperaccumulates arsenic [J]. Nature, 2001, 409:579.
[9]陈同斌,韦朝阳,黄泽春等.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及其对砷的富集特征[J].科学通报,2002,47(3):207-210.
[10]Visootticiseth P, Francesvoni K, Sridokchanw. The Potenialof Thai Indigenous Plant Species for the Phytorrnediation of ArsenicConraminated Land [J]. Environ.Pollut, 2002, 118:453-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