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戏曲鉴赏---评剧

合集下载

[精华]中国传统戏曲鉴赏

[精华]中国传统戏曲鉴赏

中国传统戏曲鉴赏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短、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下面是我对评剧的一些认识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新凤霞评剧演员新凤霞,是青衣、花旦。

原名杨淑敏。

小名杨小凤,天津市人。

中共党员。

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

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

作家。

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

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

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

评剧简介介绍

评剧简介介绍
现状与影响
如今,评剧已经成为了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 在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走向了全国和世界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评剧的艺术特点
唱腔艺术
• 唱腔艺术是评剧的核心特点之一。评剧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 同时吸收了曲艺、民歌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唱腔风格。评剧 的唱腔具有高亢、激越、口语化的特点,既能够表现抒情、柔 美的情节,又能展现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情感。不同的角色 有不同的唱腔,如小生、小旦的唱腔明快流畅,老生、老旦的 唱腔醇厚稳健。
表演艺术
• 评剧的表演艺术具有朴实、生活化的特点。评剧的表演强调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和表现。在表演 中,演员的念白和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以贴近现实生活的表现为目标。此外,评剧的表演还吸收了京剧、昆曲等剧种的 表演技巧,使得评剧的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音乐伴奏
• 评剧的音乐伴奏以传统民族乐器为主,包括二胡、板胡、月 琴、三弦等。音乐伴奏在评剧中起到了烘托情感、增强效果 的作用。在不同的情境下,音乐伴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为剧情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评剧的音乐伴奏还 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元素,使音乐效果更加丰富多样。
VS
魏荣元在评剧表演中,非常注重唱腔 的创新和表演的真实性,善于运用声 音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同时, 他还致力于推广评剧艺术,为评剧的 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5
评剧的传承和创新
评剧的传承
传统表演艺术
评剧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之一,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起 源于华北地区,以华北方言为基 础,融合了说、念、唱、打等多
种表演形式。
艺术风格
评剧的艺术风格独特,表演形式 简洁明快,以细腻入微的人物情 感刻画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表

评剧

评剧

评剧在滦南俗称“落子”,即史载中的 “莲花落”,民国25年(1936)所修的《滦 县志》中载:“莲花落原名莲花乐,俗谓之 蹦蹦戏,昔时乞者沿街乞讨之歌曲也。嗣 后日益发展,居然登台,唯奏曲作态,俗 鄙不堪,诚足以伤风败化,然市井游闲之 辈,热烈欢迎,顾曲者肩摩踵接,争先恐 后,待所谓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人欤···” ···
第三场刘彦贵向赵金才提出巧儿要退婚后的台词)
• 高占英……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 (《杨三姐告状》第七场)
• 杨王氏……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
• (《杨三姐告状》第二十二场)
• 王寿昌 得啦,别“老虎戴念珠—假充善 人”了。你这一年到头的,干的缺德事还 少哇 ?(《刘巧儿第十三场》)
• 刘巧儿(听不顺耳,调皮地讽刺)当然喽, 你们财东家,有地有房可以吃吃喝喝,就 像一口肥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踢你 一脚都不动弹! • 刘巧儿……(调皮地)我看你连二流子都不 如,简直就是个饭桶!
评剧的艺术特点
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 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 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 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 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服装特点有夸张的写意之美。
色彩还具有象征人物性格的功能。 第一、评剧服装的象征特点非常突出。 如黑色是具有计谋、严肃感的颜色,为了突出 颜色具有了区别人物身份的功能 包公刚直不阿、正义凛然的性格,穿黑蟒, 蟒袍分为上五色红、绿、黄、白、黑)和 显得威严肃穆。红色具有忠正、耿直之意, 为了突出关公忠烈不二的性格,让其穿绿蟒, 下五色(紫、粉、蓝、湖、香)。什么样 与红脸成反比,显示他智能双全的性格。 的人穿用上五色,什么样的人穿用下五色, 蟒袍上的龙形并非千篇一律, 有比较严格的规范。一般情况下,上五色 分为团龙莽、行龙蟒、 穿用者的身份、地位要略高于下五色的穿 大龙蟒,它们分别代表代表性格沉稳;性格粗犷、 用者。 刚健威严;刚直暴烈或独霸一方

评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评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评剧的背景和特点,并通过赏析经典剧目,让您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一、评剧的背景和特点评剧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于20世纪初发展成熟,被誉为“北方昆曲”。

它以评书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的唱腔技巧和曲牌系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唱腔表演:评剧以说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既有念白对话,又有唱腔演唱。

唱腔包括高腔、二黄、梆子、曲调等,运用音调的升降调节情绪,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剧目题材:评剧剧目题材广泛,涵盖历史、古代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历史剧是评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

表演风格:评剧的演员表演时需具备高度的技巧和功底,他们通过身段、嗓音、眼神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评剧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整个演出充满了动感和艺术张力。

二、经典剧目赏析以下将介绍几部评剧中的经典剧目,以展示评剧的独特魅力。

《红灯记》:这是一部讲述清朝宦官权谋斗争的历史剧,通过女主角红灯儿的传奇命运,展现了宫廷阴谋和人性的复杂性。

该剧融合了传统戏曲和评书的艺术元素,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生动细腻。

《西施》:这是一部以古代美女西施为主题的传奇剧,通过西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权力和爱情的交织与冲突。

该剧以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展现了西施的美丽与聪明,以及她在纷繁世事中的坚守。

《俏郎君》:这是一部轻喜剧,讲述了一个青年才俊和一位聪明伶俐的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活泼欢快的唱腔和诙谐幽默的对白,展现了年轻人的激情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能够传递情感和塑造角色,还能够通过剧目展现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评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艺术张力的世界。

观众通过欣赏评剧,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评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魅力。

红色中国风非遗系列之评剧介绍

红色中国风非遗系列之评剧介绍
➢ 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 出河北梆子戏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
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
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乐队
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
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 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
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
02
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人物(如《西厢
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
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角)彩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
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 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李金 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初的 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 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 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 法
特点。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 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 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 骆龙》《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 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
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

第肆章
非遗系列
角色行当

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戏曲评剧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戏曲评剧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戏曲评剧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内涵。

其中,评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特殊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一、评剧的起源和发展评剧起源于上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评剧起初以评弹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的表演风格和唱腔。

评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话本为主要表演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困境的感慨。

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流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评剧的剧本多以历史传说、名著改编和当代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曲艺的形式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命运的历程。

评剧中的唱腔和表演方式独具一格,既有丰富的感情表达,又能够准确地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

二、评剧的表演特点评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演员除了要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外,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演技和形体表演能力。

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吸引观众,使人沉浸于剧情之中。

评剧的唱腔主要有高腔、止腔和大调,唱腔婉转高亢,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表演方面,评剧以娴熟的身段、生动的手势和灵活的语言来塑造角色形象,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三、评剧的艺术价值评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给人带来欢乐,同时也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评剧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扎实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的艺术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评剧以流传已久的经典剧目为基础,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 丰富人生体验:评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情感表达,能够深入人心,使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爱情、家庭和社会问题等。

3. 弘扬社会价值观:评剧作为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生动地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引导观众正确看待现实和面对生活问题。

全国评剧名家名段欣赏

全国评剧名家名段欣赏

全国评剧名家名段欣赏一、评剧的起源与发展评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北方地区,尤以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最为盛行。

评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戏曲形式,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式使得它在中国戏曲界独树一帜。

评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的杂剧,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评剧形式。

在清代乾隆年间,评剧正式定型,并成为京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剧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并发展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地方戏曲。

二、评剧名家的特点与贡献评剧名家是评剧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演唱和表演风格以及艺术成就对于评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几位评剧名家及其特点与贡献的介绍:1. 梅兰芳梅兰芳是中国评剧史上最著名的男性演员之一,被誉为“评剧皇帝”。

他以其独特的嗓音和精湛的演技闻名于世,为评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兰芳在演唱和表演上对于传统评剧的技巧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得评剧在他的演绎下更加充满了戏剧性和艺术性。

2. 陆锦花陆锦花是中国评剧界的女性代表,她以其婉转动听的嗓音和出色的表演风格广受好评。

陆锦花的演唱技巧独具特色,她能够通过声音的起伏和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 王立平王立平是近年来评剧界的新星,他以其出色的演唱和表演技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王立平的演唱风格充满激情和力量,他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以及音调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使得观众在观看他的演出时能够完全投入到剧情中去。

三、经典评剧名段欣赏评剧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段,下面将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评剧名段,并进行欣赏:1. 《牡丹亭》选段•选段一:“情不自禁,捧玉双糖丸”•选段二:“誓言已订,山盟海誓”•选段三:“情意绵绵婷婷,风雨凄凄惨惨”•选段四:“他人已侬心已碎,愁肠百结,谁忍相离”2. 《红楼梦》选段•选段一:“忙着给宝玉作饭,又忙着接送宝玉上下梁!”•选段二:“抱住他的尸骸大哭一场,对我说,我的孩儿!你已经走了!”•选段三:“哥哥,你这样不是儿戏了,这样是害人呦!”•选段四:“我只想看到黛玉,才不在乎有没有石头!”3. 《雷雨》选段•选段一:“雷雨姐姐,我为什么会开玩笑?”•选段二:“父亲,听您一句话,你准买!”•选段三:“咱们都不了解,德意广大啊!”通过欣赏这些经典评剧名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评剧的魅力和艺术内涵,同时也能感受到评剧名家们的精湛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

中国评剧,传统戏曲大全

中国评剧,传统戏曲大全

中国评剧,传统戏曲大全
评剧
起源于河北东部唐山一带的曲艺“莲花落”,俗称“蹦蹦”,“蹦蹦”原是流行在东北各地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一丑一旦,也使用节子板为主要乐器。

演员自打自唱,且唱且舞。

清末民初吸收京剧、梆子表演艺朮发展而成,后又形成“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等,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曲调流畅自然,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

评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艺术行类的综合体现,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很受人民的欢迎。

评剧本来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脸(小丑)为主的「三小」戏,评剧就如它的名称「平腔梆子」所突显出来的一样,是一种梆子戏,和其他的梆子戏一样,
主弦都是板胡,都是富于板式变化的板腔体。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大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评剧
这学期的公选课——民歌戏曲鉴赏课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戏曲,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评剧。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

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平戏”等称谓。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

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等,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评剧的艺术特点来看,她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

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除了上面所说的小白玉霜和新风霞的作品外,还有《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再从评剧的行当来看,她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

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

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目前的评剧逐渐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

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从评剧的唱腔来看,有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

评剧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

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

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

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

李金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30年代初的奉天落子时期,
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

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

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

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

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

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

使评剧唱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大大增强了评剧表现力。

从伴奏乐器来看,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武场有板鼓、梆子、锣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

后来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

评剧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的评剧大家和经典剧目,其中就有《花为媒》。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

剧名的意思是“以花为媒”。

风格幽默,唱词优美。

几个高潮或著名唱段为: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

《花为媒》讲的是一个比较浪漫的故事。

大概故事情节是: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前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诉衷情,并赠罗帕定终身。

李月娥走后,王母托媒人阮妈为俊卿说亲。

阮妈来到张家,张家有女名叫五可,才貌双全,一说便妥,但王俊卿心爱表姐月娥,不允张家亲事,并忧虑成疾。

王母又托阮妈到李家说亲,月娥与李母喜出望外,惟其父李茂林则说王俊卿轻狂,不懂礼教,顽固拒婚。

王俊卿闻知与李月娥的婚事不成,病情更重,王母爱子心切,心焦如焚。

阮妈献计去张家花园相亲,以为王俊卿亲眼看见张五可的才貌后便会答应,但王俊卿病重,不能前往,乃请其表弟贾俊英代为相亲。

贾俊英代替王俊卿前去张家花园相亲。

张五可恨王俊卿拒婚之情,但见贾俊英英俊文雅,心中之恨,顿时雪化冰消,并赠红玫瑰,私订终身。

贾俊英将张五可私赠的红玫瑰转送表兄,倍加赞美张五可的才貌,但王俊卿拒不接受,并将红玫瑰扔在地上。

阮妈又向王母献策,先将张家小姐娶来,待王俊卿看到如花似玉的张五可,病必好。

王母只好应允,于是婚事商定,定期迎娶。

李月娥得知,痛苦万分。

李母溺爱其女,乘李父不在家中,采纳了二大娘冒名送女之计,抢先将李月娥送到王家与王俊卿拜堂成亲。

王俊卿以为新娘是张五可,拒不拜堂。

当他听说新娘是表姐李月娥,顿时心花怒放,疾病痊愈。

待张五可的花轿前来,他们早已拜完花堂。

张五可闻知此事,心中大怒,立即闯进洞房,质问王俊卿。

阮妈见状,无地自容,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此际,突然发现贾俊英,随即将他拖入洞房,于是真相大白,两对有情人各遂心愿。

最终获得圆满的结局。

学习了民歌戏曲鉴赏这门课后,我受益匪浅。

这门课程对于提高我们的音乐文化修养有很大的帮助,促进我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民间戏曲艺术,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