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谐音妙趣横生
奇妙谐音手抄报内容

奇妙谐音手抄报内容我们的汉字有许多谐音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同字不同”。
利用谐音,可以创作出许多妙趣横生的联文。
所以自古至今,谐音妙联不乏其例。
有一副联文曰:无山得似巫山耸;何叶能如荷叶圆。
其中“无”与“巫”谐音,“何”与“荷”谐音,妙在音中,含而不露,令人玩味。
字可以谐,词和词组也可以谐,则另有一番趣味:两舟竞渡,橹速不及帆快;百管争鸣,笛清能与箫和。
从表面上看,此联是将“竞渡”、“争鸣”两种情况作了个比较、评判。
其实,作者巧妙地利用谐音,在联中嵌入了“橹速”(鲁肃)、“帆快”(樊哙)、“笛清”(狄青)、“箫和”(萧何)四个历史人物。
使人浮想联翩,兴趣盎然,于玩味中增长了历史知识。
明朝有一副妙联: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上联问句含“因何而得偶”;下联答句隐“有幸不需媒”。
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明朝才子唐伯虎也曾写有一副奇特的谐音对: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令姑箍。
联中音同或音近而义异的字不少,真是别出心裁。
有的谐音联还隐含着谜语。
如:独览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
上联隐含简谱“1234567”的七个音;下联暗谐“1234567”七个数字的方言读音,对仗工整贴切。
有一副描写爱情的谐音对,其情感隐含不露,饶有情趣:月朗晴空,今晚断然无雨;风寒露冷,来朝必定成霜。
文中“无雨”谐“无语”;“成霜”谐“成双”,真是天衣无缝。
更有一副谐音、回文兼备的对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
此联顺读倒念读音不变,或音同字异,或意异而字同。
变化有致,对得十分巧妙,耐人寻味。
民俗文化中的谐音1.过年时,家家户户的大门上贴的福字,有的人家是倒过来贴的,寓意:福到,福到。
2.年节时,若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碟子瓶碗,大人是不急的,反倒安慰说:“岁(碎)岁平安,岁岁平安。
3.新婚之夜,枕头下面,放上一些花生,桂圆,小枣。
寓意:早生贵子,还闺女儿子换着样地生,这个风俗,我在老家经历过。
4.记得多年前,迷信传说,要有灾祸,于是家家争先购买桃罐头,以逃脱灾难。
巧用谐音妙趣横生

巧用谐音妙趣横生作者:杨先武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7期所谓谐音,就是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构成语义的变化,而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它存在于汉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用谐音字表达意思,不仅含蓄委婉,而且生动有趣。
一、谐音与民俗我国民俗中的谐音运用随处可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场合,人们往往借谐音来表达美好的祈愿。
如春节吃年糕、丸子,则寓意“年年高”“团团圆圆”。
吃年夜饭时,家家户户餐桌上必有一条鱼,谐音“年年有余”。
民间的年画、剪纸等工艺品也常用谐音取意。
如喜鹊立于梅枝,叫“喜上眉梢”;五只蝙蝠从天上飞下,叫“福从天降”。
古人常以猫、蝶组成图案,赠送老年长者。
因为猫同“耄”,蝶同“耋”,以谐音取“耄耋”之寿即长寿之意。
二、古诗词中的谐音谐音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即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
这种双关语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见到。
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晴”与“情”谐音双关,借用天气阴晴之“晴”,暗指爱情之“情”。
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春蚕吐丝(“丝”与“思”谐音双关)、蜡炬燃烧,来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以及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的痛苦。
古代的人在离别时,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柳”者,“留”也。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表达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三、谐音与歇后语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其后一部分常常借用谐音来表意,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青菜煮豆腐——一青(清)二白;空棺材出葬——木(目)中无人;飞机上吹喇叭——响(想)得高。
趣味语文:奇趣十足谐音联

我国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在对联中形成一种谐音法,从古至今,有很多谐音妙联,读之意趣盎然,令人拍案叫绝。
明朝才子唐伯虎与好友张梦晋一日相聚豪饮,皆大醉。
二人作成一副谐音联,妙趣横生:“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是唐代诗人,刘伶是西晋文人,皆能饮。
“假倒”“留零”谐音便生出妙趣。
明朝的陈洽,他八岁时,只见江上两只船同时出发,一只摇橹,一只扬帆,扬帆的船很快驶到摇橹的前面。
陈洽的父亲见状,灵感顿生,遂出一联:“两船并行,撸速不如帆快。
”仓促间,陈洽难以为对,这时,恰好远处有一个牧童在吹笛,声音悠扬,动人心弦。
陈洽灵感忽至,对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上联中,“撸速”谐音东吴著名谋臣“鲁肃”,“帆快”谐音西汉一位大将“樊哙”。
下联中,“笛清”谐音“狄青”,是宋代名将,“箫和”谐音“萧何”,是汉代开国宰相。
这副谐音联可谓奇趣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发迹,薛某南下向他寻求协助。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娄某一改从前的态度,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但不管怎么说薛某毕竟是他的同窗好友,不能直接将之拒之门外。
于是,娄某说,我出一上联,你先对后再说吧。
娄某的出句为“江南日暖难存雪”。
雪,谐音“薛”。
薛某洞明其意,再没说什么,匆匆北返,另谋生计。
人们常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后来薛某得志,娄某潦倒。
娄某反倒北上向薛某求助。
薛某说,你以前出的上联,我今天对出来了:“塞北风高不住楼。
”楼、娄谐音,娄某回想往事,感慨万分,而后大惭离去。
两个势利朋友的为人不可取,但其所对的这副谐音联却无懈可击。
巧用谐音妙趣多

巧用谐音妙趣多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中学王礼平谐音,就是利用语言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有意使句子含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表面上是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说另一个意思,且这“另一个意思”是说话者的真意所在。
这种修辞谐音既是一门语言艺术,又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恰当地使用它,可以使你的语言陡然生色,给我们的人际交往添色、添彩、添情趣。
一、谐音数码在电话号码中,有10个成员任君选择,其中要数“8”(谐音:发)最为吃香,被人们评上了“最佳数字奖”,都争着要“8”率领一串吉祥数字来安家落户,如痴如醉地弄上8888168这么一个电话号码——期待着“发发发发,一路发”。
而“4”却被打入冷宫,是公认的“倒霉蛋”,只因广东话谐音——“死”,视7424994这个号码如丧门之神,仿佛那真会害得他“妻死儿死舅舅死”。
其实,数字和“发”或“死”又有什么关系呢?何不利用数字的谐音来帮助我们记忆通讯号码,如:83164253(百年之后,死而无憾),62580000(你让我拨四个零),5531848(股股生意百事发), 5858566 (乌发乌发乌溜溜),3232958 (神啊神啊救我吧),3629089 (想了好久您别走),5179979 (我要吃酒就吃酒),2985451 (喝酒吧,无事无忧),7408695(其实你不了解我), 3376279(餐餐吃肉又恰酒),51396(我要睡觉了),1573(一往情深) ,5257(我爱我妻)等等。
二、谐音对联就是对联中有一些不恰当的字,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有一副“隐字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此联的横批是“南北”,相传为宋朝吕蒙正所作。
吕少时家境贫寒,生活窘迫,有一年春节,家中缺衣少食,过得冷冷清清,与富贵人家不可同日而语。
苦读寒窗的吕蒙正巧用“隐字”修辞,上联隐“一”,下联隐“十”,谐音“无衣无食”,横批隐含“无东西”,可谓叫苦有方。
10个谐音对联

10个谐音对联嘿,您可知道谐音对联那可是趣味十足啊!就像一场文字的奇妙游戏。
1. 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这联可太逗了,就好比两个人在斗嘴,一个人嘲讽另一个人没文化还乱说话,用“对锯”谐音“对句”,另一个人也不甘示弱,用“出蹄”谐音“出题”回怼过去。
2. 上联: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下联: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这就像是一个含蓄的爱情故事,一个人羞涩地问另一个人,怎么就得到了爱情呢?另一个人巧妙地回答,是因为缘分,有了缘分就不需要别人做媒了。
3. 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
下联:水流东坡诗(尸)。
这联像是一个调皮的家伙在捉弄和尚和文人。
那和尚看了这上联,估计得气得跳脚,而那文人呢,也是巧妙地回敬,真可谓是充满了诙谐。
4. 上联: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下联: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想象一下,师姑在田里劳作,被拿来打趣,而美女在堂前也被卷入这场文字的玩笑中,好像两个场景在互相呼应,充满了生活的趣味。
5. 上联:莲子心中苦。
下联:梨儿腹内酸。
这联啊,就像一个充满哀伤的倾诉。
也许是亲人分别,用“莲子”谐音“怜子”,表达怜爱孩子心中的苦,“梨儿”谐音“离儿”,说的是离开孩子腹内的酸,满满的都是情感。
6. 上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下联: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这联简直绝了,就像被困住的人在诉说自己的困境。
好像一个人被囚禁在一个地方,看着周围的一切,心里想着那些英雄人物,感叹自己被困,无法施展身手,就像那些英雄被困在历史的困境里一样。
7. 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
下联: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这联就像在祝福一个家庭,是那种很积极向上的感觉。
就好像在说,善良的人家就应该像那有很多鱼的家庭一样,永远充满喜庆,那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 上联: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谐音手法趣味浓

龙源期刊网
谐音手法趣味浓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1年第08期
清代的纪晓岚曾任侍郎,一天,尚书和御史来纪晓岚家拜访。
刚进门看到一只狗,尚书便问:“这畜生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知道尚书是故意在取笑自己,便回答道:“是狗。
”尚书和御史一听都笑了:“你怎么知道是狗?”纪晓岚说:“看尾巴就知道了。
下垂是狼(侍郎),上竖(尚书)是狗。
”御史哈哈大笑,问:“狼和狗还有什么区别吗?”纪晓岚答:“狼非肉不吃,狗遇屎(御史)吃屎。
”
聪明机智的纪晓岚,采用了谐音的手法,把“侍郎”说成“是狼”,把“尚书”说成“上竖”,把“御史”说成是“遇屎”,巧妙地化解了尴尬。
什么是谐音呢?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手法。
人们常把“谐音”归于双关修辞中,称为“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义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表面上指这个事物,实际上是指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两种类型:1.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的“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他们都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
2.同音不同形的谐音双关,如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的“丝”指的是“思”,表现诗人深切思念的情感。
这类谐音的用法在歇后语中用得较多。
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盐堆里爬出来的——说咸(闲)话”等,看看,是不是很有趣呀!。
谐音小故事。

谐音小故事。
谐音,就像是汉语里的小精灵,调皮地在字词之间跳跃,给我们的语言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巧妙的意味。
我给你讲个谐音的小故事吧。
从前有个小伙子叫阿福,他去集市上卖布。
有个顾客问他这布多少“钱”一尺呀,阿福呢,是个有点迷糊但又特别有趣的人,他听成了“千”一尺。
他心里想,这人是不是在开玩笑呢,哪有布这么贵的。
不过他也没直接说破,反而笑着说:“您可真会打趣,这布要是一千一尺,那我可就成大富翁啦,这布就十文钱一尺呢。
”你看,就因为“钱”和“千”的谐音,差点闹了个大笑话。
这就好比我们走路的时候,本来是要走平坦的大路,结果因为一个小小的岔口(谐音就像这个岔口),差点就走到歪路上去了。
还有一回呢,有个教书先生在课堂上考学生。
他指着窗外的竹子问:“谁能说一个和竹子有关的诗句呀?”有个学生特别机灵,马上就说:“竹外桃花三两枝。
”先生又问:“那谁能根据这个诗句创作一个有谐音的句子呢?”这可把大家难住了。
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逐外桃滑三两脂。
”大家一听先是一愣,然后哄堂大笑。
逐和竹谐音,桃滑呢就像是把桃花想象成了滑溜溜的东西,三两脂就和三两枝对应起来了。
这就像把原本规规矩矩的积木(诗句就像积木)打乱了重新组合,变成了一个新的、特别有趣的形状。
这谐音啊,就像是给语言施了魔法,让原本普普通通的句子变得妙趣横生。
在生活里呀,谐音的用处可多了。
比如说,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贴福字。
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就是因为“倒”和“到”谐音,福倒了就是福到了。
这就像是一个美好的约定,人们通过这样的谐音寓意,把对新年的祝福都寄托在这小小的福字上。
这多像我们在黑夜里点亮一盏灯,这灯就是谐音所带来的美好寓意,照亮了我们对幸福的向往。
再说说那些商号吧。
有的饭店叫“筷乐餐厅”,“筷乐”和“快乐”谐音。
你想啊,人们吃饭的时候,希望有个快乐的氛围,这名字一叫,就好像吃饭的时候都能多吃几碗呢。
这就好比你本来是去一个普通的地方,结果这个地方有个特别吸引人的招牌(就像这个谐音的商号名),一下子就把你的脚步给吸引过去了。
有趣的谐音5到10个

有趣的谐音5到10个
谐音歇后语:
①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②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③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④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⑤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⑥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⑦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⑧黄鼠狼觅食-----------见机(鸡)行事
⑨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谐音梗:
1.我在回家的路上迎面遇到一个怪兽,它却一直往南走,原来这是好南兽。
2.我给我妈洗衣服,她非常感动并且让我小心一点,别把好几个颜色的衣服一起洗会染色的,原来这叫小心感染。
3.医生给我开了药丸,我掉到了地上一直响,仔细一看,原来是好响出去丸。
4.刚吃完医生给的药丸觉得有点苦,就用筷子夹了几颗枣,吃完就犯心急,原来我吃的是筷枣我丸。
5.我在路上买了个馍,回去吃了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原来
这是好寂馍。
6.我在家闲得长出了蘑菇,我把蘑菇煮了吃掉,中毒了,去医院,医生说我中的是好菇毒。
7.从前啊,有两只鳖长得特别像,一只叫在家,一只叫出去,体检结束后,医生拿着病例单问这个有病的是谁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家鳖的。
8.我Gucci 的时候眼泪总是Prada prada地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巧用谐音妙趣横生
作者:杨先武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年第07期
所谓谐音,就是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构成语义的变化,而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它存在于汉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用谐音字表达意思,不仅含蓄委婉,而且生动有趣。
一、谐音与民俗
我国民俗中的谐音运用随处可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场合,人们往往借谐音来表达美好的祈愿。
如春节吃年糕、丸子,则寓意“年年高”“团团圆圆”。
吃年夜饭时,家家户户餐桌上必有一条鱼,谐音“年年有余”。
民间的年画、剪纸等工艺品也常用谐音取意。
如喜鹊立于梅枝,叫“喜上眉梢”;五只蝙蝠从天上飞下,叫“福从天降”。
古人常以猫、蝶组成图案,赠送老年长者。
因为猫同“耄”,蝶同“耋”,以谐音取“耄耋”之寿即长寿之意。
二、古诗词中的谐音
谐音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即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
这种双关语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见到。
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晴”与“情”谐音双关,借用天气阴晴之“晴”,暗指爱情之“情”。
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春蚕吐丝(“丝”与“思”谐音双关)、蜡炬燃烧,来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以及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的痛苦。
古代的人在离别时,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柳”者,“留”也。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表达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三、谐音与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其后一部分常常借用谐音来表意,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青菜煮豆腐——一青(清)二白;空棺材出葬——木(目)中无人;飞机上吹喇叭——响(想)得高。
四、谐音入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