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寒食》 部编版(人教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之《寒食》(精华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之《寒食》(精华版)

合作探究
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 夜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
古诗解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汉宫】指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代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
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翻 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 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翻 译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 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讨论交流
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讨论:诗的 开头描绘了春天长安城怎样的画面?
古诗解读
点明暮春季节。 皇宫里的风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对比
这两句诗写描绘了春天京都长 安城的寒食节景象。暮色临近,京城 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 皇家花园里柳枝随风飘拂。
易写错
hóu
侯 王侯
公侯
hòu
候 时候
丨 等候
同音字
暮幕慕墓
暮春 屏幕 仰慕 墓碑 日暮 幕后 羡慕 墓地
讨论交流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会运用哪些方法?
(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 工具书,与别人交流……)
古诗解读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注 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示例二: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日暮汉宫传蜡 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诗用白描的手法写长安城落日时分 的情景,前一句写了传蜡烛的情景,后一句描绘了沿途轻烟飘散 的情景。“轻烟散入”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宫中走马传烛图”, 虽然既没有写马也没有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却让人身临 其境,自然而然地使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3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3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素材-第3课《古诗三⾸》⼈教部编版3 古诗三⾸(1)寒⾷①[唐] 韩翃(hóng)春城②⽆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③斜。

⽇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五侯(hóu)⑥家。

注释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寒⾷节寒⾷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后⼀百零五⽇,清明节前⼀⼆⽇。

在不断发展的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卵等风俗。

节⽇起源:寒⾷节原发地是⼭西介休绵⼭,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端午节的发⽣早358年)。

春秋时,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重⽿复国后,隐居介休绵⼭。

重⽿烧⼭逼他出来,⼦推母⼦隐迹焚⾝。

晋⽂公为悼念他,下令在⼦推忌⽇(后为冬⾄后⼀百零五⽇)禁⽕寒⾷,形成寒⾷节。

(⼆)作者简介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

唐代诗⼈。

是“⼤历⼗才⼦”之⼀。

天宝⼗三载(754)考中进⼠,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被提拔为中书舍⼈。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三)翻译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漫天舞着杨花,寒⾷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四)主题解说这⾸诗描绘了寒⾷节的景象,由⽩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诗⼈对现实的不满。

(2)迢tiáo迢牵⽜星①迢迢牵⽜星,皎jiǎo皎河汉⼥②。

纤纤擢zhuó③素④⼿,札zhá札⑤弄机杼zhù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第3课古诗三首(第10-11页)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活做饭。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这里泛指天子宠幸之臣。

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tiáo)迢:遥远。

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河汉,银河。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zhuó):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弄:摆弄。

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

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

零:落下。

清且浅:清又浅。

相去:相离,相隔。

去,离。

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盈盈:形容清澈。

间(jiàn):间隔。

脉(mò)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意思。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寒食》阅读理解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寒食》阅读理解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阅读理解及答案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轻烟散入。

1.《寒食》是一首诗,是诗人的作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2.春城是什么意思?春城指的是3.诗歌前两句用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4.《寒食》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描写了的景色,后两句则是写,用、二字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图。

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想到这句俗语。

5.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6.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7.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渲染的美丽景色。

8.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意思。

9.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一句是什么意思?10.《寒食》这首诗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度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请你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是一首讽刺诗,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

2.春城是什么意思?春城指的是春天的京城。

3.诗歌前两句用花、柳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汉宫、五侯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4.《寒食》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春天京城长安寒食节的景色,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用“传”、“散”二字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赐新火图。

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

5.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6.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注释: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第3课古诗三首(第10-11 页)寒食[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 105 天,清明节前 1-2 天,节日期间不能生活做饭。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这里泛指天子宠幸之臣。

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tiÁo)迢:遥远。

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河汉,银河。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zhuó):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弄:摆弄。

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

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

零:落下。

清且浅:清又浅。

相去:相离,相隔。

去,离。

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盈盈:形容清澈。

间(jiÀn):间隔。

脉(mò)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意思。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古诗三首PPT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古诗三首PPT教学电子课件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注 意 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顿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天的京城长安没有一个 地方不飞花,寒食节这一 天东风吹拂着皇宫中的柳 树,柳枝随风轻摇。到了 傍晚皇宫里开始分传端处, 轻烟飞散到五侯家。
寒食
元日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 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 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 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 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 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 食节。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从景物的颜色中感受到奇妙。大雪 纷飞的时候世界只有一种颜色就是白色; 而杨花飞舞的时候世界早已是花红柳绿 了,各种颜色的衬托下,杨花的白就不 是那么单调,这种颜色的搭配非常奇妙。
寒食节人们出外游玩,长安 城内一定热闹非凡,但诗人 仍把目光停留在景物上,这
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 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 御园柳枝吹斜。
从“飞”字你能想到什么?
“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 生机勃勃。“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一 个“飞”字,神笔。
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 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
皇帝赐予的荣耀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形象,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学会鉴赏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诗的背景:介绍《寒食》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寒食节的习俗。

2.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艺术特点。

4. 文化拓展:探讨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难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诗人心境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和习俗,引起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寒食》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3. 诗意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5. 文化拓展:介绍寒食节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学习的意义。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寒食》- 作者:介子推- 背景:寒食节- 诗意:描述寒食节的景象和情感- 艺术特点:韵律、对仗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寒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2. 选做题:查找一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与《寒食》进行比较。

课后反思1. 教学方法: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3. 文化传承: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严谨的教学结构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寒食》这首古诗,同时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部编(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背诵内容

部编(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背诵内容

部编(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背诵内容1.《寒食》XXX(hó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十五夜望月》XXX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XXX素手,XXX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XXX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长歌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XXXXXX,朝露待日晞。

XXX,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XXX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马诗》XXX大漠XXX,XXX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6.《竹石》XXX(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XXX工具南北风。

7.《石灰吟》XXX千锤万凿出深山,猛火焚烧若轻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采薇》(节选)昔我往矣,XXX。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酸悲,莫知我哀!9.《春夜喜雨》XXX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XXX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XXX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老婆愁安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XXX须纵酒,XXX作伴好回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江上渔者》XXXXXX往来人,但XXX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2.《呈水部张十八员外》XXX天街细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3.《泊船瓜洲》XXX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还。

14.《游园不值》XXX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XXX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傍晚,皇宫里忙着传蜡烛,袅 袅青烟散入王侯贵族的家中。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讽刺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寒 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区把寒食 节与清明节等同了起来,在同一天过。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 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 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的活动
寒食节的故事
时代背景
这首诗描写的是 古代宫廷寒食节的情 况。诗人以汉喻唐,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 的特权和宦官得宠专 权的腐败现象。
学 习 要 求: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 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片,了解、想象诗中 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清明的前两日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飞花:柳絮纷纷飘落。 日暮:傍晚。
五侯:东汉时,同时受封的五个宦官。泛指 王侯贵族。
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唐都城长安。
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 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御柳斜: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译文: 寒食节的东风吹斜了宫中 的柳树。
传蜡烛:虽然寒食节这天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赏,是可以点蜡烛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韩翃(hÓng)
诗人介绍
寒 食 节 的 来 历: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 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 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 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 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 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 “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 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 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 的纪念节日。
1
2
345Fra bibliotek67
8
9
寒食节的起源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 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 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 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 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 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 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 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 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 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 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 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héng )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 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 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 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