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
沟通、情商等内容。
﹡仪表、仪容—指人的外表,包括仪容、仪貌、服饰。
外显的 ﹡仪态—站相、坐相、走姿等。
仪式—开展活动的方式、规范、程序。 语言—交谈、演讲文明礼貌,忌粗俗。 行为—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守规矩。
外在表现可以表现出内在的:修养、气质等。 内在、外在相结合,举止端庄、有礼貌、有风度、有教 养、语言文明,才能凸显气质高雅。
东、西方礼仪的ຫໍສະໝຸດ Baidu异
东方礼仪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泰国、 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所代表的具有东方 民族特点的礼仪文化。 西方礼仪主要指流传于欧洲、北美各国的 礼仪文化。


东方礼仪及其特点 重视亲情和血缘 谦逊、含蓄 承认现实,满足现状 强调共性 礼尚往来

西方礼仪及其特点 简单实用 崇尚个性自由 惜时如金 自由、平等开放
在对待隐私权方面
西方礼仪处处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在不违 反法律的前提下),将个人的尊严看得神圣不可 侵犯。在西方,冒犯对方“私人的”所有权利, 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因为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 私权,同样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隐私权。 东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拥有,强调群体,强 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邻里间的相互关心,问寒 问暖,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表现。
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 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还开始从事农耕和畜 牧。 例如: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生活距 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 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 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 仰韶文化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 女有别。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 边,女子坐右边。
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衰落时期:公元1796年~公元1911年 元明清三代,封建制度越来越走向集权专 制,传统礼仪也随之暴露出专制、残暴、繁冗、 僵化的一面。 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礼仪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礼仪 还是走向重生。
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 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年的封建体制 的基础。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 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 统礼仪的主体。其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 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 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 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年~公元1949年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孙中山从美国火速 赶回祖国,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 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西方“自由、 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对腐朽、落后的 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 流传,那些繁文缛节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些国 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 推广和传播。
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 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 守传统礼仪,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奴隶社会瓦解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学术界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此期间,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 为代表的不同学派,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封建 礼教。 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倡导“仁者爱人”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恭敬之心,礼 也”“礼之用,和为贵”倡导“王道”“仁政” 荀子:“礼者,人道之极也”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 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倡导“隆礼”“政法”
当代礼仪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 1)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 摒弃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 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 确立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 关系,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 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礼仪中的精华得到继承 和发扬。
当代礼仪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 2)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 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 来了一场“浩劫”。 “封资修”,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在对待“老”的态度方面
东方礼仪一般是老者、尊者优先,凡事讲 究论资排辈。 西方礼仪崇尚自由平等,在礼仪中,等级 的强调没有东方礼仪那么突出,而且西方人独 立意识强,不愿老,不服老,特别忌讳“老”。
在时间观念方面
西方人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区别分明,休 假时间不打电话谈论工作,甚至在休假期间断 绝非生活范畴的交往。 相对来讲,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时 间观念比较淡漠。包括改变原定的时间和先后 顺序。
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1.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
代。
2.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中国开始从原始社会末
期向早期的奴隶社会过渡。
3.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
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殷都(今河 南安阳),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 所掩盖。
关于“礼”
不学礼 无以立
[孔 子]
关于“礼”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关于“礼”
一个人的成功 15%是靠专业知识, 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安德鲁· 卡内基
古代
近代
现代
1840
1919
中国礼仪的起源
1. 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 客观矛盾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 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 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有相 互制约。人们在共同的采集、狩猎、饮食生 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构成了 “礼”的最初萌芽。
当代礼仪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礼仪建设进入 新的全面复兴日期。 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 礼仪教育日趋红火,人们学习礼仪的热情空前 高涨。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1. 涉及内容广泛,以崇拜为主 2. 强调尊君,将人划分为不同的尊卑等级 3. 礼节仪式,强调男权思想,歧视妇女 4. 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强权统治
萌芽时期 草创时期 形成时期 发展、变革时期 强化时期 衰落时期 现代礼仪的发展 当代礼仪时期
一、中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备的渐进过程
• • • • (一) 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二) 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三) 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四) 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年,东周时期) (五) 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 (六) 衰落时期(1796年-1911年) (七)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 (八)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在表达形式方面
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东 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 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 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 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 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 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 的美意。
二、西方礼仪起源和发展
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 地。 公元1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是罗马帝国统治西欧时 期。 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 ,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此间制定了严格而 烦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 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 西方现代学者编撰、出版了不少礼仪书籍 。
• • • •
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长达100万年),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1.8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知 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 饰品。 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 始的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 早的葬仪。
中国礼仪的起源
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仪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 祀活动。 古代礼仪起源与两大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禮:“示”的上部象天,下面的“小”原是三垂,代表
日月星。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 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豊”为 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礼仪的内涵 礼仪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社交 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包括 了三层含义,即:礼节、礼貌、仪式。
什么是“礼仪”?
“礼仪” = 礼 + 仪
“礼”是指礼节和礼貌; “仪”是指仪表、仪容、仪态和仪式。 礼仪: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是在人际交
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
在礼品馈赠方面
在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 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 梁。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 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 生日、提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 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 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 造作。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 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在送礼形 式上也比东方人简单得多。
根据自己的经验,探讨我们 与不同的人见面时握手的礼节
与同学见面: 自己应该主动伸手。 与长辈见面: 应该等长辈主动伸手。 与异性朋友见面: 男性应该等女性先伸手后再握手,男性只 握女性手指即可;女性如果无握手之意, 男性不应伸手,而以点头示意。
礼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 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是一个 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 它通过仪表及言谈举止来表示对交往对 象的尊重。它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 水准,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 度。
4. 推翻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
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 用。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是周朝礼 仪制度的重要方面。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
5.
6.
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礼典是记录各种礼节的 百科全书,合称为“三礼”或“礼学三著作” 此时,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 先的形式,跨入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对治国 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 用。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
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候、 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 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具有形式化 的特点,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礼 貌行为。
礼节的一般表现形式 握手、拥抱、会客、访友、跪拜、作揖、双 手合十等 礼节的要求 熟知各国、各民族的礼节,了解各民族的风 格习惯。
在对待血缘亲情方面
东方人非常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血浓 于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际关系中最稳 定的是血缘关系。 西方人独立意识强,相比较而言,不很重 视家庭血缘关系,而更看重利益关系。他们将 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责任必须尽到,义务 则完全取决于实际能力,绝不勉为其难。处处 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追求个人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