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第1章
合集下载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白中英版ppt课件

2. 1958年开始,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3. 1965年开始,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4. 1971年开始,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5. 1986年开始,第五代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史
基本概念
类型 时期 主要器件 重 要 特 征
第1代 第2代 第3代
19461958
19581964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专注于数字信号的高速处理 •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TMS320各代产品 •主要应用于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和计算机
主要应用形式:嵌入式系统
•IP级结构,芯片级结构,模块级结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
处理器总线
数据总线(DB:Data Bus)
•处理器与存储器或外设交换信息的通道 •个数(条数)是一次能够传送数据的二进制位数
计算机组成原理
存储器
存储器(Memory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的部件
高性能微机的存储系统
• 微处理器内部的寄存器(Register) •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 主板上的主存储器 • 以外设形式出现的辅助存储器
基本概念
计算机之所以迅速发展,其生命力在于它的广泛应 用并协助人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计算机的应用 范围几乎涉及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本书归纳成 六个主要方面来叙述:
❖ 科学计算 ❖ 自动控制和测量
❖ 信息处理
❖ 教育和卫生
❖ 家用电器
❖ 人工智能
1.2.1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
中央处理单元CPU
(第五章) 控 制 器
❖ “程序控制”,是当计算机启动后,程序就 会控制计算机按规定的顺序逐条执行指令, 自动完成预定的信息处理任务
3. 1965年开始,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4. 1971年开始,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5. 1986年开始,第五代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史
基本概念
类型 时期 主要器件 重 要 特 征
第1代 第2代 第3代
19461958
19581964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专注于数字信号的高速处理 •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TMS320各代产品 •主要应用于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和计算机
主要应用形式:嵌入式系统
•IP级结构,芯片级结构,模块级结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
处理器总线
数据总线(DB:Data Bus)
•处理器与存储器或外设交换信息的通道 •个数(条数)是一次能够传送数据的二进制位数
计算机组成原理
存储器
存储器(Memory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的部件
高性能微机的存储系统
• 微处理器内部的寄存器(Register) •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 主板上的主存储器 • 以外设形式出现的辅助存储器
基本概念
计算机之所以迅速发展,其生命力在于它的广泛应 用并协助人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计算机的应用 范围几乎涉及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本书归纳成 六个主要方面来叙述:
❖ 科学计算 ❖ 自动控制和测量
❖ 信息处理
❖ 教育和卫生
❖ 家用电器
❖ 人工智能
1.2.1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
中央处理单元CPU
(第五章) 控 制 器
❖ “程序控制”,是当计算机启动后,程序就 会控制计算机按规定的顺序逐条执行指令, 自动完成预定的信息处理任务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1章

1.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这就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简称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 • ③指令的执行是顺序的,即一般按照指令在存储器中存放的顺序执行
,程序分支由转移指令实现。 • ④计算机由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
部件组成,并规定了五部分的基本功能。 • 冯·诺依曼原理的基本思想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架构,并开创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运算器的性能是影响整个计算机性能的重要因素,精度和速度是运算 器重要的性能指标。
• (3)控制器 • 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的控制核心。它的主要功能是读取指令、翻译指
令代码并向计算机各部分发出控制信号,以便执行指令。当一条指令 执行完以后,控制器会自动地去取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依次重复 上述过程直到整个程序执行完毕。 • (4)输入设备 • 人们编写的程序和原始数据是经输入设备传输到计算机中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1 计算机的发展
• 归根结底,40多年的实践证明摩尔定律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及人类的 需求。直至今日,半导体工业还是按照DRAM每18个月、微处理 器每24个月集成度翻倍的规律发展着。
• 如果按照旧有方式制造电路,即将晶体管、电阻器和电容器安装在电 路板上构成电子设备,那么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计算机辅助设计 等都是不可能问世的。
• 主存储器主要由存储体、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emoryAddr essRegister,MAR)、存储器数据寄存器(Memo ryDataRegister,MDR)以及读写控制线路构成。
• (2)运算器 • 运算器是对信息进行运算处理的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二进制编码
进行算术(加减乘除)和逻辑(与或非)运算。运算器的核心是算术 逻辑运算单元(ArithmeticLogicUnit,ALU )。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1章PPT课件

3.数据传输率与数据通路宽度 (1)数据通路宽度: 数据总线一次能并行 传输的数据位数。 (2)数据传输率(带宽):数据总线每秒 传输的数据量。
总线位数×总线时钟频率
总线带宽 =
8
(B/S)
主存带宽 =?
4.存储容量
1)主存容量
K、M、G、T
1024
指存储单元个数 × 位数。
决定地址位数
存储体
控制线路
数据寄存器 读/写线路
译码器
…………
地址寄存器
…………
存储体: 存放信息的实体。 寻址系统:对地址码译码,选择存储单元。 读/写线路和数据寄存器:完成读/写操作,暂 存读/写数据。 控制线路:产生读/写时序,控制读/写操作。 3)讨论 存储单元读/写原理、存储器逻辑设计
(3) 输入/输出设备 1)功能:转换信息。
换、逻辑控制等功能。
2.典型的硬件系统结构 (1)以总线为基础的系统结构 特点: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扩展容易。
总线
部件 部件 部件
单总线结构 系统总线
CPU
M
接口
I/O
接口 I/O
(2)采用通道或IOP的系统结构 带通道的系统(图1-6)
主机
通道
I/O控制器
I/O
• 规模较小的系统可将通道部件设置在 CPU内部。
1.3.2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基本字长 指操作数的基本位数。 和运算器、寄存器、总线有关,它影响
计算精度、指令功能。 8 — 16 — 32 — 64位
2. 运算速度 (1)定点/浮点四则运算时间
(2)每秒平均执行的指令条数(MIPS) (3)CPU时钟频率(Hz)
5M 100M 1G 2.0G 3.2G (4)典型程序执行时间 (5)每条指令平均执行周期.事先编制程序 2.事先存储程序 3.自动、连续地执行程序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

• 第一代计算机硬件采用电子管(体积大、功耗大)为基本器件,软件 主要为汇编语言。 其应用于 1945—1958 年。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主 要为军事与国防技术服务,重点发挥计算机的 计算能力,帮助人们 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
• 1953,IBM开始研制计算机,并在几年时间里发展壮大,成为领头企 业,IBM在1958 年推出了最后一台电子管大型机产品 709。在第一 代计算机中,IBM 的成功产品是 IBM650 小型机,其销售量超过千台 ,在当时已是很了不起了。1958 年,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成功 研 制出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 机”(八一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1
计算机历史
• 第四代计算机发展中的伟大成就是个人计算机的诞生。IBM 于 1981 年推出个人计算机, 其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计算机。由于 IBM 个人 计算机设计的开放性,许多公司同样可以生产 个人计算机,从而推 动了新行业的发展,让成千上万人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第四代计算 机 发展的另一成果是网络的出现,它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 、文化活动等许多方面发生 了变化,网络目前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 部分。随着第四代计算机的发展,该领域的企业排序发生了变化,英 特尔(Intel)公司和微软(Microsoft)公司打败了世界上最大的 IBM 公司,成为世界上计算机产业的领导公司。
充分发挥硬件特性及通用性。目前 CPU 的设计一 定要考虑当今的软 件技术,以更好地配合软件来发挥 CPU 的效用,反之也一样。如在 2005 年,软件技术成熟了,已支持双内核 CPU 的运行,于是人们推 出台式机的双内核 CPU,而 双内核 CPU 技术早就用在了高端服务 器上,只不过这些软件只适合在服务器上运行。台式机 的双内核
下一页 返回
• 1953,IBM开始研制计算机,并在几年时间里发展壮大,成为领头企 业,IBM在1958 年推出了最后一台电子管大型机产品 709。在第一 代计算机中,IBM 的成功产品是 IBM650 小型机,其销售量超过千台 ,在当时已是很了不起了。1958 年,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成功 研 制出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 机”(八一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1
计算机历史
• 第四代计算机发展中的伟大成就是个人计算机的诞生。IBM 于 1981 年推出个人计算机, 其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计算机。由于 IBM 个人 计算机设计的开放性,许多公司同样可以生产 个人计算机,从而推 动了新行业的发展,让成千上万人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第四代计算 机 发展的另一成果是网络的出现,它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 、文化活动等许多方面发生 了变化,网络目前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 部分。随着第四代计算机的发展,该领域的企业排序发生了变化,英 特尔(Intel)公司和微软(Microsoft)公司打败了世界上最大的 IBM 公司,成为世界上计算机产业的领导公司。
充分发挥硬件特性及通用性。目前 CPU 的设计一 定要考虑当今的软 件技术,以更好地配合软件来发挥 CPU 的效用,反之也一样。如在 2005 年,软件技术成熟了,已支持双内核 CPU 的运行,于是人们推 出台式机的双内核 CPU,而 双内核 CPU 技术早就用在了高端服务 器上,只不过这些软件只适合在服务器上运行。台式机 的双内核
下一页 返回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计算复杂数字的机器, 叫“复杂数 字计数机(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后来改 称为“断电器计数机型号I (Model I RelayCalculator)”。它用电话开关部份做逻辑部件 1952年,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IBM701宣布建造 完成。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制成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 1989年11月: Sound Blaster Card(声卡)发布。 1994年9月: PC-DOS 6.3发布。 1997年4月: IBM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 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常见的编程语言有: C; C++; VB; .NET; FoxPro;Java等等 1.1.3 什么是软件? 什么是软件? 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 1.1.4 什么是硬件? 什么是硬件? 是由许多不同功能模块化的部件组合而成的,并在软件的配 合下完成输入、处理、储存、和输出 输入、 输入 处理、储存、和输出等4个操作步骤。另外, 还可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分为5类。1. 输出设备(显示器、 打印机、音箱等)2.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摄像头等)3. 中央处理器4.储存器(内存、硬盘、光盘、U盘以及储存卡 等)5.主板(在各个部件之间进行协调工作、是一个重要的 连接载体)
2005年Intel 开始推广双核CPU。 2006年Intel 开始推广四核CPU。 2007年Intel IDF大会推出震惊世界的2万亿次80核 CPU。
习
题
1.计算机作为主体,是由哪两大部分组成的? 2.什么是计算机组成? 3.计算机硬件主要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其中 哪些部分构成了中央处理器?
最新计算机组成原理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教学讲义PPT课件

(3)控制器 *功能:指挥及控制各部件协调地工作,以实现程序执行过程
*程序执行过程: ①循环的指令执行过程(取指令及执行指令); ②下条指令地址由当前指令产生(按程序逻辑顺序)
取指阶段 取指令
分析指令
执行阶段 执行指令
指令地址 寄存器PC
指令内容 指令译码
寄存器IR
器ID
存储器
10
功能部件
+“1”
寄存器 组(堆)
ALU
Func
累加器型运算器
*(AC)+[Y]→AC的运算过程:
(0) (AC)为被加数
寄存器型运算器 存储器
(1) 加数[Y]→TEMP
TEMP
(2) (AC)+(TEMP) (3) ALU结果→AC
AC
ALU
Func
△约定:(X)表示寄存器X中内容,[Y]表示存储单元Y中内容
15
……
*组成:
地 址 地址 译 码 器 命令
数据
存储阵列
…… I/O电路
0 1 … w-1
0 1
…
…
n-1
…
存储字长W
0
…
1
…
存储字 n-1
*术语:存储元件(存储元)—可存储一个二进制位的元件;
存储单元—可同时存储一串二进制位的元件; 存储字—存储单元内存储的二进制编码;
存储阵列—所有存储单元的集合 存储单元地址—每个存储单元被赋予的惟一编号 存储容量—存储阵列可存储的二进制位数
指令内容
程序 逻辑顺序
A+0
int nCount=0; ⑴
A+1
int nSum=0; ⑵
A+2 LP: nSum+=nCount; ⑶ ⑹ ⑼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

存储体
6
IR 27 3 8
MDR
I/O 设 备
CU 控制 单元
ALU
PC
1
4
MAR
X
运算器
控制器
9
主存储器
(4)主机完成一条指令的过程
以存数指令为例 CPU
…
ACC MQ
1.2
5
存储体
6
IR 27 3 9
MDR
I/O 设 备
CU 控制 单元
ALU
PC
1
4
MAR
X
运算器
控制器
8
主存储器
(5) ax2 + bx + c 程序的运行过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2版
唐朔飞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系统总线 存储器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
计算机的运算方法 指令系统 CPU 的结构和功能
第9章
第10章
控制单元的功能
控制单元的设计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1.1 计算机系统简介 1.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1.3 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1.4 本书结构
1.1 计算机系统简介
一、 计算机的软硬件概念
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软件
系统软件
计算机硬件
应用软件
操作系统 语言处理程序 诊断程序 各种标准程序库 。。。
MIS ERP OFFICE OUTLOOK 。。。
硬件系统
CPU 控制器 内部 外设 运算器
计算机 体系结构
程序员所见到的计算机系统的属性 概念性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曹红根《计算机组成原理》第 1 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ppt

8
1.2.2 冯·诺依曼计算机
1. 存储程序概念
(1) 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2) 采用存储程序方式 (3) 计算机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存储
器和控制器五大部件组成。
2021/3/18
9
2. 早期的冯·诺依曼计算机
2021/3/18
10
3. 现代计算机组组织结构
2021/3/18
⑵ 总线上的各个部件可同时接收总线上的信息。
总线的使用规定,保证了总线上的信息不冲
突,且总线上的各部件可以共享总线信息。
2021/3/18
16
3. 总线的分类
• 按总线所在位置分 (1) CPU内部总线 (2) 部件内总线 (3) 系统总线 (4) 外总线
采用总线结构的好处:
• 可以大大减少系统中的信息传输线数,减轻发送部 件的负载
2021/3/18
21
1.5 计算机的特点和性能指标
1.5.1 计算机的工作特点 (1) 能自动连续地工作 (2) 运算速度快 (3) 运算精度高 (4) 具有很强的存储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5) 通用性强
2021/3/18
22
1.5.2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1. 基本字长 2. 主存容量 3. 运算速度 4. 所配置的外部设备及其性能指标 5. 系统软件的配置
2021/3/18
3
1.1.1 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
1. 电子管时代(1946年-1959年) 2. 晶体管时代(1959年-1964年 ) 3.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64年-1975年) 4.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5年-1990年) 5. 超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90年-现在)
• 可以简化硬件结构,灵活地修改与扩充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组成原理
学时:80学时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 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快速、准确地实现信息存储、 数值计算、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等多种功能的电子机 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本书采用自顶向下、由表及里的方法来描述计算机系 统。从系统的主要部件开始,描述它的结构和功能, 然后逐级深入推进到层次结构的底层。 • 本章首先简单介绍程序员与计算机的接口界面:计算 机的语言;然后介绍如何使用RTL语言来描述数字系统; 接着介绍计算机的发展演变和性能指标;最后重点讨 论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以期提供一个计算 机系统的整个概貌。
1.2寄存器传输语言
1.2.1微操作和寄存器传输语言
• 寄存器传送语言RTL(Register Transfer Language)是初级硬件描述语言,适用于描述 寄存器级的硬件组成,能精确而简练地描述计 算机的各种基本操作。 • 微操作(micro-operation)是计算机中最基本 的操作,这些操作可以简单到从一个寄存器拷 贝数据到另一个寄存器中,或者更复杂,例如, 把两个寄存器中的数据相加存储到第三个寄存 器中。
图1-6表明了该RTL代码的两种实现。第一种实现用一个3 位并行加法器单独产生V+1和置C值。第二种实现用一个3 位的计数器。尽管第二种方法更加简单,但两者均是RTL 代码的有效实现。
图1-6 模6计数器RTL代码的两种实现 (a)用一个寄存器 (b)用一个计数器
1.3 计算机的发展演变和性能
• • • • •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许多科学家一直预测着第 五代计算机将朝哪个方向发展,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 几个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 激光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 生物晶体计算机(DNA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5.嵌入式系统和ARM • 嵌入式计算机一般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 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 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 嵌入式系统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 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 用于实现对其他设备的控制、监视或管理等功能。 • ARM是一种由英国剑桥ARM公司设计的基于RISC的微 处理器和微控制器序列。
图1-4 D触发器:(a)无清0输入端 (b)有清0输入端
用RTL代码描述此触发器的一种尝试为: LD: Q←D CLR: Q←0 然而当D、LD和CLR都等于1时,系统会失败。 解决的方法是改变条件使得两者互斥。下述两 种方法均有效,前者让CLR输入端优先,而后 者让LD优先。 CLR’LD:Q←D LD:Q←D CLR:Q←0 LD’CLR:Q←0
2.第二代(1959年~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 主要特点:逻辑元件 —— 晶体管 主 存 —— 磁芯 辅 存 —— 磁盘 软 件 ——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 应 用 —— 除科学计算外,已应用于数据处理、 过程控制 主要成就: • 首次将晶体管用于计算机,克服了第一台计算机的体积 大而笨重、造价高、功耗大和不稳定等缺陷。 • 发明了高级语言。1956年美国国防部发明了第一个专用 的高级语言Ada语言。1957年IBM公司发明了FORTRAN 高级语言,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 计算机兼容问题的产生。包括硬件兼容和软件兼容。 • 典型代表有IBM 7000系列计算机和PDP-1小型计算机。
3.第三代(1964年~1970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主要特点:逻辑元件 —— 集成电路(IC) 主 存 —— 半导体 辅 存 —— 磁盘 软 件 ——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 应 用 ——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 主要成就: • IBM公司首次提出了系列机的概念,圆满地解决了计 算机兼容的问题。 • 控制器设计使用微程序控制技术,使控制器的设计规 整化。 • 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成熟,软硬件设计标准化。 • 典型代表是IBM360系列机和DEC的PDP-8小型机。
000→001→010→011→100→101→000→…(0→1→2→3→4→5→0…)
其输入端U控制计数。当U=1时,计数器在时钟的上 升沿增加它的值。当U=0时,不管时钟的值如何,它 都保持当前值不变。 计数器的值用3位输出V2V1V0表示。当值从5变到0时, 进位输出C的值为1,否则为0。在该例子中,C值保持 1不变,直到计数器从0变到1为止。
0
0 0 0 0 0 1
011
011 100 100 101 101 000
S6
S7
X
X
S0
S0
1
1
111
111
• 为了用RTL表示该系统,首先需定义条件S0到S7对应于V2V1V0从000 到111,然后考虑模6计数器的每种可能行为。 • 当计数器的值从000变到100且它的U信号有效时,计数器的输出增 加。相应的RTL语句为: (S0+S1+S2+S3+S4)U: V←V+1,C←0 • 当计数器在状态S5(V=101)且U=1时,计数器一定置为000,且 C置为1,即: S5U :V←0,C←1 • 在无效状态时,不管U值为多少均发生同样的赋值: S6 + S7:V←0,C←1 上述两条RTL触发相同的微操作,可以结合起来。 • 最后考虑(S0+S1+S2+S3+S4+S5)U’的情况,此时,计数器保持 当前值与C值不变,不需RTL语句表示。 • 因此,整个模6计数器的行为可以用下列两条RTL语句表示: (S0+S1+S2+S3+S4)U:V←V+1,C←0 S5U+S6+S7:V←0,C←1
1.1.3 汇编语言
• 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程序设计语言,与平台 相关,它能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 控制硬件。它实际上是机器语言的符号化,亦 称为符号语言。 • 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 需要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这种起翻译 作用的程序叫汇编程序,它比高级语言的编译 器要简单很多。 • 汇编语言比机器语言易于读写、调试和修改, 同时具有机器语言的全部优点,即目标代码简 短,占用内存少,执行速度快,能有效地访问 和控制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设备。但在编写复杂 程序时,相对高级语言来说代码量较大,开发 效率较低。
该计数器的有限状态机需有六个状态,任意标识为S0、 S1、S2、S3、S4和S5,状态Si相应于计数器的输出i,状 态按下列顺序排列: S0→S1→S2→S0→S4→S5→S0→… 此外,为了处理模6计数器电源开启位于无效状态的情形, 我们包含另两个状态S6和S7。根据该计数器的工作情况, 很易得出其状态表如表1-3所示,其状态图如图1-5所示。
4.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主要特点:逻辑元件 ——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VLSI) 主 存 —— LSI/VLSI半导体芯片 辅 存 —— 磁盘、光盘 软 件 ——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 应 用 ——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并进入以计 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应用时代。 主要成就: •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了Intel 4004微处理器芯片。 •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1981年IBM公司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个人 计算机IBM PC。 • 面向对象、可视化程序设计概念出现;软件产业高度发达,各种 实用软件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计算机网络把世界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 • 多媒体技术的崛起。 • 典型代表是Intel x86系列、IBM PC机和各种超级计算机。
1.1.2 机器语言
• 机器语言是微处理器能直接识别并执行的唯一 一种语言,其表现形式是二进制编码。 • 机器语言是最低级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平台 特定性,每一种微处理器都有自己的机器语言。 • 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不易阅读、出错率高、 难以维护,也不能直观地反映使用计算机解决 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现在几乎不被程序员采 用。然而,由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 可以转换成机器语言,然后再由微处理器执行。
• 用RTL描述微操作有三种语句形式:
条件:微操作 条件:IF(另一个控制条件)THEN(微操作) IF(整个控制条件)THEN(微操作)
• 例如,有两个1位寄存器X和Y的一个数字系统, 在输入控制α为高时,拷贝寄存器Y的内容到寄 存器X中的微操作可以表示为: α:X←Y • 此微操作可经由直接连接实现,如图1-1(a)所 示;或通过总线连接实现,如图1-1(b)所示。
1.2.2 用RTL表示数字系统
1. 数字元件表示 • 第一个例子,考虑如图1-4(a)所示的D触发器。其功 能可用RTL语句表示为: LD:Q←D 当LD的输入为高时,便装载D输入端的值,并且输出端 Q可得到此值。 图1-4(b)表示的D触发器有一同步清0输入端。当CLR =1时,触发器应被置为0。
1.3.1 计算机简史
自从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W· Mauchly、J· P· Eckert 两位教授研制的第一台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rgrator And Calculator)问世以来,计算 机的发展已经历了60多年。
1.第一代(1946年~1959年):电子管计算机 主要特点:逻辑元件 —— 电子管 主 存 —— 磁鼓 辅 存 —— 磁带 软 件 —— 机器语言、符号语言 应 用 —— 科学计算 主要成就: • 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 194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 冯· 诺依曼提出了 “存储程序的概念”,即程序和数据一起存放在存储器 中。该思想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 被称为冯· 诺依曼思想;以此思想为基础的各类计算机 被称为冯· 诺依曼计算机。 • 典型代表有ENIAC、IAS计算机、UNIVAC商用计算机和 IBM701计算机。
图1-5 模6计数器的状态图
学时:80学时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 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快速、准确地实现信息存储、 数值计算、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等多种功能的电子机 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本书采用自顶向下、由表及里的方法来描述计算机系 统。从系统的主要部件开始,描述它的结构和功能, 然后逐级深入推进到层次结构的底层。 • 本章首先简单介绍程序员与计算机的接口界面:计算 机的语言;然后介绍如何使用RTL语言来描述数字系统; 接着介绍计算机的发展演变和性能指标;最后重点讨 论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以期提供一个计算 机系统的整个概貌。
1.2寄存器传输语言
1.2.1微操作和寄存器传输语言
• 寄存器传送语言RTL(Register Transfer Language)是初级硬件描述语言,适用于描述 寄存器级的硬件组成,能精确而简练地描述计 算机的各种基本操作。 • 微操作(micro-operation)是计算机中最基本 的操作,这些操作可以简单到从一个寄存器拷 贝数据到另一个寄存器中,或者更复杂,例如, 把两个寄存器中的数据相加存储到第三个寄存 器中。
图1-6表明了该RTL代码的两种实现。第一种实现用一个3 位并行加法器单独产生V+1和置C值。第二种实现用一个3 位的计数器。尽管第二种方法更加简单,但两者均是RTL 代码的有效实现。
图1-6 模6计数器RTL代码的两种实现 (a)用一个寄存器 (b)用一个计数器
1.3 计算机的发展演变和性能
• • • • •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许多科学家一直预测着第 五代计算机将朝哪个方向发展,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 几个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 激光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 生物晶体计算机(DNA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5.嵌入式系统和ARM • 嵌入式计算机一般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 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 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 嵌入式系统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 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 用于实现对其他设备的控制、监视或管理等功能。 • ARM是一种由英国剑桥ARM公司设计的基于RISC的微 处理器和微控制器序列。
图1-4 D触发器:(a)无清0输入端 (b)有清0输入端
用RTL代码描述此触发器的一种尝试为: LD: Q←D CLR: Q←0 然而当D、LD和CLR都等于1时,系统会失败。 解决的方法是改变条件使得两者互斥。下述两 种方法均有效,前者让CLR输入端优先,而后 者让LD优先。 CLR’LD:Q←D LD:Q←D CLR:Q←0 LD’CLR:Q←0
2.第二代(1959年~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 主要特点:逻辑元件 —— 晶体管 主 存 —— 磁芯 辅 存 —— 磁盘 软 件 ——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 应 用 —— 除科学计算外,已应用于数据处理、 过程控制 主要成就: • 首次将晶体管用于计算机,克服了第一台计算机的体积 大而笨重、造价高、功耗大和不稳定等缺陷。 • 发明了高级语言。1956年美国国防部发明了第一个专用 的高级语言Ada语言。1957年IBM公司发明了FORTRAN 高级语言,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 计算机兼容问题的产生。包括硬件兼容和软件兼容。 • 典型代表有IBM 7000系列计算机和PDP-1小型计算机。
3.第三代(1964年~1970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主要特点:逻辑元件 —— 集成电路(IC) 主 存 —— 半导体 辅 存 —— 磁盘 软 件 ——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 应 用 ——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 主要成就: • IBM公司首次提出了系列机的概念,圆满地解决了计 算机兼容的问题。 • 控制器设计使用微程序控制技术,使控制器的设计规 整化。 • 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成熟,软硬件设计标准化。 • 典型代表是IBM360系列机和DEC的PDP-8小型机。
000→001→010→011→100→101→000→…(0→1→2→3→4→5→0…)
其输入端U控制计数。当U=1时,计数器在时钟的上 升沿增加它的值。当U=0时,不管时钟的值如何,它 都保持当前值不变。 计数器的值用3位输出V2V1V0表示。当值从5变到0时, 进位输出C的值为1,否则为0。在该例子中,C值保持 1不变,直到计数器从0变到1为止。
0
0 0 0 0 0 1
011
011 100 100 101 101 000
S6
S7
X
X
S0
S0
1
1
111
111
• 为了用RTL表示该系统,首先需定义条件S0到S7对应于V2V1V0从000 到111,然后考虑模6计数器的每种可能行为。 • 当计数器的值从000变到100且它的U信号有效时,计数器的输出增 加。相应的RTL语句为: (S0+S1+S2+S3+S4)U: V←V+1,C←0 • 当计数器在状态S5(V=101)且U=1时,计数器一定置为000,且 C置为1,即: S5U :V←0,C←1 • 在无效状态时,不管U值为多少均发生同样的赋值: S6 + S7:V←0,C←1 上述两条RTL触发相同的微操作,可以结合起来。 • 最后考虑(S0+S1+S2+S3+S4+S5)U’的情况,此时,计数器保持 当前值与C值不变,不需RTL语句表示。 • 因此,整个模6计数器的行为可以用下列两条RTL语句表示: (S0+S1+S2+S3+S4)U:V←V+1,C←0 S5U+S6+S7:V←0,C←1
1.1.3 汇编语言
• 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程序设计语言,与平台 相关,它能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 控制硬件。它实际上是机器语言的符号化,亦 称为符号语言。 • 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 需要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这种起翻译 作用的程序叫汇编程序,它比高级语言的编译 器要简单很多。 • 汇编语言比机器语言易于读写、调试和修改, 同时具有机器语言的全部优点,即目标代码简 短,占用内存少,执行速度快,能有效地访问 和控制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设备。但在编写复杂 程序时,相对高级语言来说代码量较大,开发 效率较低。
该计数器的有限状态机需有六个状态,任意标识为S0、 S1、S2、S3、S4和S5,状态Si相应于计数器的输出i,状 态按下列顺序排列: S0→S1→S2→S0→S4→S5→S0→… 此外,为了处理模6计数器电源开启位于无效状态的情形, 我们包含另两个状态S6和S7。根据该计数器的工作情况, 很易得出其状态表如表1-3所示,其状态图如图1-5所示。
4.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主要特点:逻辑元件 ——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VLSI) 主 存 —— LSI/VLSI半导体芯片 辅 存 —— 磁盘、光盘 软 件 ——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 应 用 ——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并进入以计 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应用时代。 主要成就: •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了Intel 4004微处理器芯片。 •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1981年IBM公司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个人 计算机IBM PC。 • 面向对象、可视化程序设计概念出现;软件产业高度发达,各种 实用软件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计算机网络把世界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 • 多媒体技术的崛起。 • 典型代表是Intel x86系列、IBM PC机和各种超级计算机。
1.1.2 机器语言
• 机器语言是微处理器能直接识别并执行的唯一 一种语言,其表现形式是二进制编码。 • 机器语言是最低级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平台 特定性,每一种微处理器都有自己的机器语言。 • 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不易阅读、出错率高、 难以维护,也不能直观地反映使用计算机解决 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现在几乎不被程序员采 用。然而,由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 可以转换成机器语言,然后再由微处理器执行。
• 用RTL描述微操作有三种语句形式:
条件:微操作 条件:IF(另一个控制条件)THEN(微操作) IF(整个控制条件)THEN(微操作)
• 例如,有两个1位寄存器X和Y的一个数字系统, 在输入控制α为高时,拷贝寄存器Y的内容到寄 存器X中的微操作可以表示为: α:X←Y • 此微操作可经由直接连接实现,如图1-1(a)所 示;或通过总线连接实现,如图1-1(b)所示。
1.2.2 用RTL表示数字系统
1. 数字元件表示 • 第一个例子,考虑如图1-4(a)所示的D触发器。其功 能可用RTL语句表示为: LD:Q←D 当LD的输入为高时,便装载D输入端的值,并且输出端 Q可得到此值。 图1-4(b)表示的D触发器有一同步清0输入端。当CLR =1时,触发器应被置为0。
1.3.1 计算机简史
自从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W· Mauchly、J· P· Eckert 两位教授研制的第一台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rgrator And Calculator)问世以来,计算 机的发展已经历了60多年。
1.第一代(1946年~1959年):电子管计算机 主要特点:逻辑元件 —— 电子管 主 存 —— 磁鼓 辅 存 —— 磁带 软 件 —— 机器语言、符号语言 应 用 —— 科学计算 主要成就: • 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 194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 冯· 诺依曼提出了 “存储程序的概念”,即程序和数据一起存放在存储器 中。该思想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 被称为冯· 诺依曼思想;以此思想为基础的各类计算机 被称为冯· 诺依曼计算机。 • 典型代表有ENIAC、IAS计算机、UNIVAC商用计算机和 IBM701计算机。
图1-5 模6计数器的状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