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影视鉴赏 《中国合伙人》影评

合集下载

中国合伙人影评

中国合伙人影评

中国合伙人影评
中国合伙人影评
中国合伙人影评精选(一):
《中国合伙人》:青春、梦想、成功
青春:
其实相比于“中国合伙人”这个片名,我其实更喜爱被替
换之前的“中国先生”,简洁、含蕴又没有那么多商战范儿,正因
从这部电影里,你不仅仅能看到合伙追梦的经历,还有那段2B的
青春岁月和深刻的兄弟之情,这或许比那部中丹合拍片,更适合“中国先生”这个名字。

说到青春岁月,我们貌似刚刚致敬了青春,《致青春》里说: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然而此刻我更欣赏陈可
辛对于青春的解读,他说他不喜爱《致青春》的全称,正因我们
的青春,永远都不曾逝去。

此刻的青春,是一种心态,就像电影
中的三个人,他们把最辉煌的时段用在了合伙创业上,即使人到
中年,也能一齐共事,一齐拼搏,当初的激情还在,青春就永远
没有逝去。

我一向在说,我走过的,正是青春,或许这句话里有
年轻人的一股傲劲儿,但仔细想想,谁走过的,又不是青春呢?
再一次致敬,为了这永不逝去的青春。

[由。

中国合伙人影评3篇电影影评

中国合伙人影评3篇电影影评

中国合伙人影评3篇电影影评中国合伙人影评1曾经有个网络上流行的段子,把接下来我要说的某类人描绘得有声有色,段子说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每天都在报道他们的新闻,人人都关心他们的生活,如果你成了这种人,说明你成功了。

不用我多加解释,你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就会明白我在说的是哪类人。

尽管他们企业的产品和文化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故事也时常在坊间流传,但是直到《中国合伙人》的出现,这些新兴企业家的形象,才算是走进了神话的殿堂。

香港导演陈可辛,也许不是一位传奇影人,但在港人拍“北佬”大陆人的创作群体里,他绝对算得上高手。

凭借着《甜蜜蜜》、《如果·爱》对大陆青年在历经浪潮后千变万化的心理感悟,到《投名状》里兄弟贪图名利而各自反目的唏嘘史话,这位半站稳脚跟的北上香港导演踏进了《中国合伙人》的片场。

影片表现了由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扮演的某传奇外语教学机构的创始三人组之间的悲欢离合,故事从他们青春年少的大学时代说起,这意味着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需要考究地还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风物面貌。

以往的北上导演,无论是做古装武侠戏,还是做现代都市戏,大体都是细节不堪推敲的山寨货色,而陈可辛几部内陆题材戏里,这点却难能可贵地做的出色。

无论是人物的服饰、发型,到每人寝室的布置,无不有模有样。

银幕上,黄晓明推着自行车走在寂静的北京街头,身后的墙上写着“申办2000年北京奥运会”之类的标语字样,而身前的职工宿舍楼上摔下了一台老式电视机,如果稍有当年对“北京申办奥运惜败悉尼”的新闻有些许记忆留存的观众,应该会对影片的此处细节会心一笑。

除美术上的“求精”外,电影语言的运用也让《中国合伙人》在同年的众多草台班子“神奇”大片中鹤立鸡群。

摄影师杜可风充分考虑到了当时校园环境内的弱照明条件,因此在夜景戏中巧妙地运用路灯和图书馆内的蜡烛来营造一种温热的浪漫效果,黄晓明和杜鹃之间的暧昧,也因此变得悱恻。

再后来,三人矛盾白热化到制高点,乒乓球室内俩人针锋相对的场景,摄影机又是通过门侧偷拍的方式来给快节奏的剪辑提供丰富的单人特写素材,无需再多言语,看官便能体会出个中升温的情绪氛围。

中国合伙人 影评

中国合伙人 影评

《中国合伙人》影评影片讲述由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梦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

影片节奏较快,时间跨度长,信息量大,将青年们的奋斗过程完整的展示出来,比较真实的体现了成功的艰辛。

印象比较深刻的场景;成东青被学校开除后骑车离开、黑暗的雪天下在废工厂办学,王阳剪发时流泪、孟晓骏与生物系同学擦过,令人感动。

影片配乐比较经典,很多旧时的标志性场景,迎合了当时的气氛,有浓郁的时代感。

人物塑造上,三位主要人物各有特色。

黄晓明饰演的成冬青,一个事业和感情双双受挫的农村屌丝,土得掉渣,但就是这个温吞水般的人物成为这部戏的戏胆,创业转变,心理历程刻画至深。

这个人物算是比较常规的人物,是三个人中笔墨最重,但效果一般,电影突出了他的失败与成功,但转变却一笔带过,真正出彩的地方在于中段,才是真正的创业历程,有心理也有行动,相反电影前后部分相对逊色,一向以耍帅为标榜的黄晓明这回一反常态,前半段书呆子样自毁形象,后半段情感迸放,一句“傻X”凸显演技。

邓超饰演的孟晓俊,比较容易刻画,孤傲、冷峻的神情,出国后的受挫,回国后梦想的实现与波折,表现的都非常好,邓超的形象比较适合这样的角色,将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演绎的很棒,后半段是其出彩的地方,也是产生冲突的地方。

陈可辛说过:“电影里的三个角色,我最像孟晓骏”。

也即陈可辛将自身的经历、情感等较多的融入在孟晓骏的身上,始终有一种孩子气在这个角色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将这个人物的内心的自尊与脆弱传达的很具有特点。

不敢说佟大为很适合王阳这个角色,但王阳的人物塑造却是最成功的。

他就像《古惑仔》中的大天二,不是中心,但没有他玩不转。

他是三名角色中的润滑剂,从一个愤青,到随波逐流入俗,拿得起放的下,表面上悠闲自得,实际上内心缜密,把所有的事情看得很明白。

这个人物很聪明,始终以一个参与者但又不沉浸其中的身份来审视整个事态的发展,比如后半段的冲突戏份中,眼看着成冬青与孟晓俊一触即发,正是王阳出头,巧妙的将矛盾转移到自己身上,结结实实的挨了孟晓俊一拳,让后者情感得到宣泄,转移了成冬青与孟晓俊的冲突点,才有了后来的故事,否则《中国合伙人》就成了“中国散伙人”。

《中国合伙人》影评-激活青春之梦

《中国合伙人》影评-激活青春之梦

《中国合伙人》影评:激活青春之梦
(狐狸西西/文)如此短的时间内,两部以青春为题材的片子连接上映,均获得不俗票房,实属励志. 一个是女性视角,一个是男性视角.女导演关心的是青春未尽的梦,男导演想的则是青春中的那个“梦”是否成真.
抛开那些追求年代质感细节的移情代入,相较而言,还是《中国合伙人》的构思,显然更符合“梦想”的精髓. 《中国合伙人》故事的蓝本出自何处自然不必多言,从剧作上来说,它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设置,还原了一个“创业梦”的实现过程,傲娇的青春与残酷的现实交织成趣. 影片前半部分就是告诉我们,没钱死了也要去美国挣,后半部分就是提醒我们有钱死了也要去美国花,似乎陈道明在《无间道》里的经典台词:“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
从人物上来看,影片中主要的人物其实是土鳖和海龟,愤青要相对退后一点.黄晓明克服心理障碍一雪前耻(闹太套事件).海龟的整个人物情绪变化是比较成功的,心路历程清晰而合理.愤青的卖萌和犯二也显得自然不突兀.三个主角基本都是成功的,这种人物的全面成功率在国内电影也不多见.配角方面,脸谱化加写意处理,寥寥几笔已然足够.
即便你没有经历过着一切,但依然会为这三个男人的梦想叫好,即便三个合伙人的英语发音实在是很”屌丝“,但依旧不会阻碍青春的步伐.成冬青诠释的中国式成功,充满了某种实用主义的得意.而王阳诠释的中国式幸福,则有自欺欺人的妥协.如果说《致青春》让人回忆起曾经念念不忘的初恋,那麽《合伙人》似乎激活了你心中忘怀已久的青春之梦.
今日聚集
小伙子是在修炼什么
夏天最想做的事
大哥你是有多饿。

影评范文赏析:《中国合伙人》

影评范文赏析:《中国合伙人》

影评范文赏析:《中国合伙人》调成泛黄色调,温火热煮青葱岁月,《中国合伙人》里有旧时代热血青春;三个青年从一无所有到身家万贯,这是一部励志大片;横跨几个年代,里面有时代的断截面;还有始乱终弃的爱情,有始至终的友情……陈可辛想说的东西很多,但什么都没讲彻底。

或许,其实是这样,他并不想说这么多,他只是觉得要堆砌这么多,因为这些对票房可能有益。

经过《武侠》和《血滴子》(监制)或小或大的失败教训,他对失败产生前所未有的恐惧,迫不及待想找个机会消除挫败感。

陈可辛擅长刻画情感,以及更大一点的群体情怀,他所有的电影都在围着情感打转,即便在尝试拍摄中国式大片时,类型电影的框架也压制不住他对情感的突出关注。

这是陈可辛最大的优点,他懂得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美好与哀愁。

可惜在《中国合伙人》里,他并没发挥出上好状态,成冬青、孟晓骏和王阳三人的性格和关系变化,包括他们各自的爱情,除了偶现的动人妙笔,几乎全靠旁白帮忙。

在讲述方式上,我没见过这么笨、这么匆忙的陈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厌烦,简直退化到早期作品《双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泛滥。

设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仅借助于画面和情节,他们三人的性格和情谊差不多会坍塌。

过于依赖旁白,就像强行灌输的评述,生硬地为观者构建对主角们的印象。

作为北上拍片的港区导演,对于影片营造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质感,当给予一些表扬,这也是陈可辛从不失手的地方。

不像别的香港导演到了内地,港味与陆味仓促杂交,如蹩脚的国语配音一样令人难受,陈可辛的《如果·爱》、《武侠》,包括这部《中国合伙人》,并没出现不自然的怪异问题。

当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内核精神。

王阳是个文青,留着长发,有观众向陈可辛提问,王阳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知道诗人海子是谁。

这个无关紧要的事实,泄露了很多秘密,可解释三个人物没有人格(不一定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

陈可辛终究对人物的外在和内在设定有距离感,他做了功课,但视野和经验不够。

「中国合伙人」影评-评电影主题与观众的联系

「中国合伙人」影评-评电影主题与观众的联系

「中国合伙人」影评-评电影主题与观众的联系主题「中国梦」贯穿了整部电影。

「中国合伙人」影评-评电影主题与观众的联系「中国合伙人」是由陈可辛导演执导的一部谈青春、谈友谊、谈梦想的励志创业电影,包含了中国梦的寓意。

主题「中国梦」贯穿了整部电影。

剧中的「中国梦」指的是八十到九十年代,中国学生盼望能够赴美留学的梦想。

在片中主角们创办的教育事业是「新梦想」,他们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中国学生实现他们赴美留学的梦想。

而主角们的成功创业,能让观众们直接领会到「中国梦」在那个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部分的观众对于这样的主题有着强大的共鸣,因为有过那个时代的亲身体会,同时,这些观众还会透过电影影像缅怀某些逝去的年代与特质。

演员说的台词也大部份围绕梦想,身为中国人的主角之一孟晓骏不停地向成冬青及他的身边人提问「你有梦想吗?」,这直接反映出并强调了主题。

观众可能也会因此对自己提出同样的疑问,而接下来观众也会更加专注于剧情的发展来解开心中的疑问。

这样,观众不但可以理解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同时也让影片主题「中国梦」起到了突出及影响观众的作用。

剧中的部份对白不仅让观众觉得言之有理,还能够很好地突出主题。

在片中,成冬青说:「这里从来都不是一个公平的战场。

」在那个年代,面对现实的社会,主角很坚定地表明实现梦想是很艰难的,因为人人都不可能会得到平等的机会。

尽管如此,主角还是成功了,因为他把握住了机会。

通过他的成功,激励了观众的好胜心,观众就更有信心去寻找并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电影传达的主题与观众紧紧相扣,主题不但鲜明,而且极具意义。

电影里传达的梦想真谛让观众印象深刻:「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这样简单明了的台词配上主角坚持不懈的创业剧情,顿时让观众对主题有了更好的理解及产生了共鸣。

本人深深地感受到并认同主题的含义:尽管梦想挫败了,只要坚持奋斗,就一定会有机会实现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观众在被电影的主题吸引及感染的那一刻,说明了「中国合伙人」是一部能够深入人心、感动观众的励志电影。

向梦想致敬《中国合伙人》影评

向梦想致敬《中国合伙人》影评

向梦想致敬--------《中国合伙人》影评“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成东青如是说。

梦想即是人们在梦里所大胆的想象,不一定会实现,是一个美好的期望。

有梦想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它便是人生活的动力!梦都是美的,所以美梦成真也成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信仰.作为一名九五后,电影里面的青春,校园,一切对于我都是陌生的,但是却能够莫名的让人与之产生共鸣。

《中国合伙人》仿佛充满着魔力,它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仿佛可以令人深思,它充满青春、友谊、爱情、梦想的力量。

而最让人触动的更是电影里面传达出的——为梦想而奋斗。

成东青,一个农村青年,高考失败两次,才考上燕京大学,起初企图通过知识不回到农村去,但是现实的挫折让他失去了老师的职位,面临回到农村种田和债务的困境,愤而崛起,坚持自己的梦想,成就了一个从36块钱到身价63亿的成功者。

他告诉我梦想是用来坚持的!“掉在水里不会淹死,呆在水里才会,你只有拼命的向前游。

”我也身处校园,也有偌大的图书馆,成东青以自己变成近视为代价背下整本牛津字典,而我也没有苦逼的熬夜背过英语单词,因为整日被各种事情缠身而叫苦叫累。

成东青说过中国考生最擅长的就是考试,美国人很难想象一个中国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而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

他说的就是他自己,一个历经艰辛最后成功的年轻人。

电影里的人物在前往梦想的道路中不断遭遇现实的打击,但是却没有让他们退缩,他们就像鹅卵石,流水只是磨平了他们棱角,变得越来越光滑。

“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但是当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时,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将被他们改变。

青春不仅是只有爱情和友情,还有坚持梦想的热血。

我还没有经历过他们那样的岁月,他们的青春没有遗憾。

这步电影让我看到了梦想的力量,它的青春活力,真诚励志实实在在的触动着我们,让我不得不为他们致敬。

现实是残酷的,现实也许会打磨你的棱角,但是希望我们可以记住陈冬青的话“如果额头终将刻上邹纹,你只能做到邹纹不要刻在你心上”。

影评-中国合伙人

影评-中国合伙人

梦想的追逐——评《中国合伙人》《中国合伙人》是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的呕心沥血之作,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叙事,身临其境的场景和闪回,插叙的手法,活灵活现的讲述了成东青,王阳和孟晓骏从大学开始为了自己的目标与梦想打拼的故事,使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梦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梦想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尤其是当下。

所谓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纵观全篇,梦想如同一条线索,三个年轻人奋斗与追逐,拼搏与努力。

期间,他们虽然都与各自的女朋友分手,也都遭受过了很大的失败,但却从来没有扬言放弃,而是凭借着自己内心的渴望与激情,不断的朝着梦想的方向奋力前行。

影片之中,梦想,友情和爱情相互交融,因为有着共同的梦想,所以也决定了他们毕业后一起打拼的志同道合的友谊,因为现实导致爱情的失败,所以也决定了成东青在给学生讲课时候内心的感受,从而深刻的引发了观众内心的共鸣,也会使人想到曾经为了梦想而奋斗的岁月。

影片之中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当成东青已经成为“新梦想”的校长,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当他与孟晓骏打电话的时候,依旧用的是一个破旧的诺基亚直板手机,我记得还有一个场景,成东青在开会的时候,用的水杯却是有些微微发绣的白色铁制水缸。

可见,成东青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迷失自己,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物,也是导演用心良苦向观众展示的一种能够发人深思的追逐梦想的状态。

当成东青在做老师却被开除的时候,经过好友王阳的帮助,开始了他们追逐梦想的过程,王阳非常懂得活在当下,有一个场景是他们刚刚开办“新梦想,”王阳就在KTV与众多美女享受,他将成东青推进了美女的怀抱,说了一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怎么办?你也要欺骗回生活。

”其实他并不快乐,他已经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丢弃了自己的信仰,抛弃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个梦,他只懂得活在当下,他完全代表了现实中的一个阶层,代表了那些在追逐梦想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鉴赏(周三)
《中国合伙人》影评
姓名:
班级:
学号:
《中国合伙人》影评
中文摘要:本文从影片内容、故事主题、角色扮演、背景音乐、画面营造、镜头运用等方面阐述了笔者从观看这部影片后得到的收获,也阐述了笔者对于影片中多次提及的“改变”的拙见。

关键词:英语梦想美国改变
影片内容、角色扮演
《中国合伙人》是在2013年上映的由陈可辛导演的一部从八十年代的北京到九十年代甚至千禧年,讲述以新东方“三驾马车”俞敏洪(成东青—黄晓明饰)、王强(王阳—佟大为饰)、徐小平(孟晓俊—邓超饰)为原型的三个好朋友在燕大相遇、成长,受到名利的考验,共同走过人生变化的故事。

这部影片原名《中国先生》,后有女观众在映后交流会上,激动地对陈可辛表示,“看这部电影好像看我自己的故事,我就是当年做着美国梦,去了美国,刷盘子打工,梦碎了回国。

和最好的朋友一起打拼奋斗、合伙创业,经历各种艰辛,最后却因意见分歧,连朋友都没得做,不再来往。

我很想待会儿走出影院时,跟那位朋友打一通电话,说声对不起。

”她的这番话让陈可辛决定“一意孤行”,把片名改成《中国合伙人》,“因为合伙人的英文是partner,这部片讲的就是partner之间最珍贵的情谊。


成东青的“土鳖”形象,孟晓俊高傲的家族留美气息、王阳披头的愤青形象都由三位演员演得恰到好处。

成东青在演讲、上课前总是会先鞠躬的招牌动作以及他被拒签时说的“I will come back to my country”、王阳从影片开始被拒签时说的“I love my country”,孟晓
俊说的“Too Yong Too Innocent(太年轻太天真)”,这些话都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更加使这三位人物演的立体化。

除了三位主角挑选了当前当红的三位“奶油小生”黄晓明、佟大为、孟晓俊为来饰演以外,配角的挑选也是独具匠心,比如东青娘不愿意再让东青念书的寒酸、全村人听到东青娘要借钱是的愕然、不愿意为成东青支付补课酬劳的高主任、在课上讲美国引起孟晓俊反驳的老师,孟晓俊在美国打工时饭店waiter的刻薄等等,这些配角的选择和演绎都很好的为影片营造八十年代的气氛。

背景音乐
这部影片吸引我的地方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便是影片中运用的炉火纯青的背景音乐。

陈可辛把1980年代以来的“流行金曲”刻成CD在车里天天放,更花重金买下不少80年代经典歌曲的版权,用到电影中,“其实买这些经典老歌的版权费已经几百万,并不比做特效的费用便宜,但我觉得是必须的,我们之前做过几场观影调查,其中最受欢迎的有三首歌,分别是《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海阔天空》、《外面的世界》。

这些歌曲是大家集体的记忆,所以在看电影过程中,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关于上世纪80年代的记忆。


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花房姑娘》、苏芮的《一样的月光》、齐秦的《外面的世界》、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潇洒走一回》、《leaving on a jet palne》,还有片中多次出现的钢琴曲,选自《土耳其进行曲》的片段。

这些都是比较经典的音乐,大部分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人听起这些音乐
就会想起自己的过去,触景生情。

片尾曲《光阴的故事》,更是由三位主角演唱,配上我国其他创业者的照片,在呼应全片的基础上更加画龙点睛。

画面营造
影片在画面营造方面更是看得出费了一番苦心,八十年代的“二八”自行车、大边框眼镜、英文版的《红楼梦》、电话亭、碎花长裙、羊毛背心、皮制旅行箱、大哥大、八十年代兴起的KFC、停电时学生为成东青照明的手电筒,以及孟晓俊在美国遭遇困境时的闲得困倦的长头发和他回国后的短发的对比,孟晓俊字典上的“孟晓俊之书从不外借”等等,还包括民警的警服,申奥失败时墙上出现的字,都具有很强的中国元素并能让人联想起八十年代的生活。

镜头运用
镜头运用方面,故事场景的巧妙转换使影片衔接紧凑,使整部影片在较短的时间内能交代清楚故事的内容,不拖沓。

比如影片开头时三人在面对签证官回答问题时场景的互相转换,在美国的孟晓俊生活的描述与在同时期中国的王阳、成东青生活通过两方正在看“电视机”来转场等等,都为影片节约了大量时间来交代其他内容。

故事主题
影片用倒叙、插叙相结合的方式,以时间顺序叙述并穿插中国申奥失败、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等国际事件,由三位主角的“美国梦”为主线,全片从这三位热血青年想要“改变”世界开始为依托,最终通过种种尝试,最后以“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能做的就是,不要
让皱纹刻到你的心上”为结尾,深刻的阐述的“改变”的意义。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看了这部影片后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影片内容吸引人、背景音乐优美而觉得这部影片拍的好,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梦想,都想让这个世界为自己改变,也都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着。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在无数的诱惑面前,我们只有坚守本心,坚守自我,最终才能走向成功,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不变既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