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文明之灯
三支俑铜灯——照亮个旧黑蚂井墓地的文明之光

三支俑铜灯——照亮个旧黑蚂井墓地的文明之光位于云南省保山市的个旧市黑蚂井墓地,是世界最大的青铜文化墓地,也是保存完整的俑铜灯最多的墓地之一。
在这片寂静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记录着古代文明的辉煌,也留下了无数令人遐想的谜团。
黑蚂井墓地位于个旧市中心的北郊,面积达到了300余亩。
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黑蚂井墓地的建设始于唐代,发展到明清,历经了千年的漫长岁月。
墓地内的墓主人主要是地方士族、知识分子和当时的统治者,他们的身份地位都非常显赫。
在黑蚂井墓地里,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那些精美的俑铜灯。
据统计,墓地内出土的青铜文物多达上千件,包括了铜器、器皿、铜钱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那些铜制的俑灯。
这些俑铜灯形态各异,有的是人形,有的是动物形,还有的是植物形。
无论是形象,还是雕刻技艺,都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才华。
这些俑铜灯不仅仅是用来点亮墓地的,更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象征。
古人认为,通过点燃俑铜灯,可以得到神灵的庇佑,让逝去的亲人在天堂能够过上快乐的生活。
在墓地内放置俑铜灯,既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生者的希望。
除了宗教信仰的作用,这些俑铜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通过对这些铜灯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制度、文化等等。
有一支精美的人形俑铜灯,造型优美,眼神犀利,姿态矫健。
从这个铜灯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与现代人们一样的。
还有一支动物形的铜灯,以麒麟为造型,造工精细,神态生动。
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神兽的崇拜和向往。
这些俑铜灯无疑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繁荣与灿烂。
这些珍贵的俑铜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而是经过漫长岁月里的千锤百炼才形成的。
制作青铜俑灯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开模、制胎、浇铸、颜色上彩等等。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智慧。
而在黑蚂井墓地出土的俑铜灯表明,古代的黑蚂井人民在青铜工艺方面具有极高的技术水平。
这些青铜俑灯不仅是黑蚂井居民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优秀作文【七篇】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优秀作文【七篇】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优秀作文篇1我说中国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涩的焦灼,凄苦的迷离,构建了华夏的高阁。
回望历史,我们无法不直视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无法躲避他们脸上长流的泪。
那泪,是一种包含,包含了人生诸多的坎坷,包含了时代留下的痕迹,包含了中华礼貌蹒跚的脚步。
你看,李煜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泣诉朱颜改的悲哀;陆游总在哭,哭声中是他北国久失的无奈;杜甫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国强的期待;李白总在哭,哭声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态。
泪,飘洒。
你听,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在泪水中默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泪,表达了千种风情。
我听到阮籍呼号,“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而穷途而哭,那是魏纷乱的愤恨之泪;我听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还秋风又还寂寞”而双泪长流,那是对南宋败落的无奈之泪。
泪,记录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许正因为这些泪流满面的感伤文人才有它更为鲜活的生命力。
而这些泪,又几经流传,流在后人的眼中。
我们无法忘却这些感伤的文人,他们对人世的种种必然的丢失不能对之坦然,对人世必有得缺憾总耿耿于怀,他们无法安宁于生活的定数,然而却既不能战胜世界又不能战胜自我。
这样的现实于是只能由泪来承担。
是的,一个又一个,一代接一代,悄然而来,溘然而逝,最终流下了风雨飘摇中的身影,流下了永不干涸的泪,而对无数的后人来说,则是流下了一个永远的标志,一个属于东方的文化情结,一个不息地祈祷着昌盛的记忆。
泪,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泪,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礼貌;泪,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我总是这样想,在这个年代,我们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泪眼中无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国的文化。
泪,不只是一种实物的液体,而我们应当清楚地明白,泪是一种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们能够看见一切的一切。
原先,小小的一滴泪,却滋润了华夏五千年的礼貌。
原先,小小的泪滴,我们看见过去与未来。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作文(精选七篇)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作文(精选七篇)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作文篇1种花家文化杳长,华夏人自信奔跑。
当今之中国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的碰撞,亦升格为经济军事“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并兼对抗。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泱泱文化若烟似缕,飘渺行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文化因子里。
树立文化自信,共筑民族之魂,这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重大历史使命。
文化自信是发源自心的柔软潜力,它萦绕幻化成舌尖的潜行记忆,自成独特风味。
苏轼贬途不忘美食,趣名“东坡肉”流传至今;走上城市的大街小巷,亦可见许多餐品凭古时味蹿红……“北粟南稻”,“北咸南甜”,“中国人的舌尖文化”多彩纷呈,也由此萌发出我的心灵潜滋暗长的一股爆发劲儿,为匆匆行于世间的平凡旅客加油打气,送去一份份温暖的源动力。
文化自信是外化于住行的视觉盛宴,它在鳞次栉比中增添花样元素,无时无刻不于人们心土种下文化种子。
北方长幼尊卑有序的传统四合院是儒家礼教思想地域的生动演绎;苏州园林精巧别致,是南方小桥流水自成一派的温婉;福建客家土楼庞大壮观,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完美体现……回视文化之旅中先人们的智慧结晶,我们又有何托辞以不自信?文化自信是跨越时空的传睛之笔,它自古歌向今调创新衍变,蜕变出无限的文化魅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太白的飘逸洒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的才高八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子美的兼济天下。
在粗布黔首间亦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当下,我认为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吟所感即为诗,正是不一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创新历史方位,它为“应无羌”的神女谱出一出出“当鸣世界殊”的“中国奇迹”,将航天事业与文化结下纽带,让学习强国成为一种新兴时代风尚。
我们曾被唱衰“被智能产品毁掉的一代”已能毅然肩负后浪的职责,拼搏出中国文化更为靓丽多姿的底色。
余秋雨先生写道:“学术无边,文化无疆,永远不能画地为牢。
”复兴之路仍遥,文化自信勿忘,壮哉我大美中国乡—愿吾辈青年无需在暗夜呐喊彷徨,在迎光奔跑之时,挺立中华文化之脊梁,以在不远的美好未来抵达华夏人民的诗与远方。
三支俑铜灯——照亮个旧黑蚂井墓地的文明之光

三支俑铜灯——照亮个旧黑蚂井墓地的文明之光在个旧黑蚂井墓地的深夜里,一片黑暗笼罩着整个墓地。
逝去的魂灵被忘记,埋葬在这里的古老文明变得模糊不清。
在这个无声的黑暗中,三支俑铜灯燃起了照亮文明之光的希望。
这三支铜灯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它们是当地一位著名的工匠所制作的杰作。
每一支灯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和图案,熔铸着上千年的智慧和美感。
这些灯在长久的岁月中逐渐被人们遗忘,在灰尘中默默等待着被重新发现。
一天,一位年轻的考古学家偶然来到了个旧黑蚂井墓地,并发现了这三支独特的铜灯。
他心生一丝好奇,决定将这些灯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
在实验室中,他仔细清洗和修复这些年代久远的铜灯。
透过灯光透射出来的复杂图案,考古学家发现了这个地区古代文明的线索。
他决定带着这些灯返回墓地,让它们绽放出文明之光。
当晚,三支铜灯被点亮。
“噔噔噔”,三声响起,伴随着铜灯的亮起,个旧黑蚂井墓地的黑暗被消散。
灯光照亮了无边的墓地,古老的文明得以重新重见天日。
第一支铜灯散发出柔和温暖的光芒,照亮了一座座墓碑。
考古学家看到,这些墓碑上刻满了文字和图案,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这些墓碑似乎在述说着一个个故事,他们不仅是古代文明的见证者,更是后世的借鉴。
第二支铜灯照亮了墓地中的一座座古老建筑。
这些建筑琳琅满目,巍峨壮丽。
从中散发出的宏伟气势让人不禁感叹,这些建筑物代表了古代人民的工艺和工程成就。
考古学家深感震撼,对这些古老文明产生了更深的尊重和敬佩。
第三支铜灯照亮了一个秘密通道。
考古学家决定跟随光芒的指引进入这个未知的地下世界。
这个通道充满了谜题和挑战,但是他勇敢地前行,期待找到更多关于这个文明的秘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考古学家终于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发现——一个古代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智慧和成就,对后世具有极大的价值。
通过这三支俑铜灯的照亮,个旧黑蚂井墓地的古老文明得以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点亮文明之灯作文

点亮文明之灯作文点亮文明之灯文明是涓涓细流,是温暖春风,是灿烂阳光,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盏明灯。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位打扮入时的年轻妈妈领着一个小男孩在逛街,小男孩口渴了,叫他妈妈为他买一瓶可乐。
不一会儿,那瓶可乐就被喝得见了底,那位年轻妈妈从小男孩手中接过空瓶子,向附近的那个垃圾箱大张的“嘴巴”进行远距离投射,在“砰”的一声撞击垃圾箱之后,骨碌碌到了一边。
对于这“小小”的失误,妈妈压根儿没想要纠正,自顾自地继续往前走。
然后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小男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朝瓶子的方向跑过去,将瓶子捡起,轻轻地放进可回收的垃圾箱中。
面对众人对小男孩的交口称赞,那位母亲的脸从脖子红到了耳根。
小男孩帮妈妈捡瓶子的动作也许缺乏为外人道,但是这一个细微的动作深深地感染了我。
其实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小男孩用实际行动为他的生命之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口痰、一滴水、一片纸屑、一句话、一个手势……文明与不文明有时全在乎一念之间,往往一不注意就会犯下“小”错误,发生“小”问题。
扪心自问,小男孩的“乖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吗?当我们遭遇这样,那样的选择时,是否都能如那个小男孩一样自觉维护文明新风呢?平时,老师、妈妈经常灌输给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理念。
往往到了紧要关头,却压根儿地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所以我觉得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单单是一句口号而是应该要切实落实的行动。
这一点一滴的举手之劳将浇灌出盛开的文明之花。
有一句歌词写得好:“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里我还要加一句:“只有人人都讲文明,世界将成为一个大花园。
”人类因文明而美丽,世间因文明而美好!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共同点亮文明之灯吧。
创文灯柱公益广告文案

创文灯柱公益广告文案
你是否曾想过,在这个熙熙攘攘的都市中,我们的城市灯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一起,点亮创文灯柱公益广告,为城市增添一抹文明之光。
当你走在繁忙的街头,灯柱上的公益广告会让你心头一亮。
这些广告不仅提供了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更传递着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文明意识。
无论是环保、健康、公益、安全还是文化,这些广告以鲜明的形式,让每个人都能深刻理解和体会这个词的力量。
创文灯柱公益广告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广告,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这些广告所传递的信息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需求,更关注了社会的美好未来。
每一条广告都承载着城市的文明进步,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觉醒。
走近这些创文灯柱公益广告,你会发现,它们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更是一种城市的文化符号。
它们在灯柱上的醒目位置,融入了城市的环境,成为城市风景线的一部分。
它们以绚丽多彩的形式,展现着城市的多元文化,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创文灯柱公益广告如同城市的守护者,始终默默在为城市的文明进步贡献着力量。
它们以高效的方式,将广告传递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引导着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环境保护、追求健康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为城市文明的不断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这个大家庭中,用创文灯柱公益广告点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让城市的人们都能看到、感受到创文灯柱公益广告所传递的文明,让这片土地更加美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城市增添一抹文明之光,打造一个更为和谐宜居的城市!。
第4课+点亮文明+课件+2024—2025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阴影
这几幅画中的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
构图
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变化与统一 均衡与和谐
斜线
垂直
熟悉的物品
静物 静物画 素描
构图
三大面 五大调
作业要求
1 熟悉素描绘画方式,记 忆素描的三大面五大调
2 运用今天所学的构图知 识 尝试用素描的方式绘制 一组熟悉的物品 (三到四 个静物即可)
点亮文明——博物馆里绘静物
鎏金羊形铜灯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彩绘铜雁鱼灯 中国国家博物馆
点亮文明——博物馆里绘静物
错银牛形灯 南京博物院
中宫雁足灯 上海博物馆
錾刻龙纹铜釭灯 扬州博物馆
点亮文明——博物馆里绘静物
狮形烛台 西晋 福州博物馆
青瓷骑兽烛台 西晋 湖北博物馆
点亮文明——博物馆里绘静物
点亮文明——博物馆里绘静物
什么是静物?
这些我们生活中熟悉的 物品作为绘画对象时 我们统称为静物
点亮文明——博物馆里绘静物
不同的画笔质感有什么区别,你喜欢用哪一种?
欢
安
快
静
铅笔、钢笔、炭笔、木炭条、马克笔...... 强
激
烈
动
点亮文明——博物馆里绘静物
什么是素描
素描——用单色来描绘物体的形象。 就是用铅笔、木炭、毛笔、钢笔等单色工具,借助于 线条组合变化开展表现物体的造型、结构、层次、明 暗的一种绘画方式。
猜猜看:它们分别是什么类型的?
减损耗型
灯芯调控型
充分燃烧型
冷却型
战国 错金银几何纹两头豆灯
东周青铜簋形灯 中国财税博物馆藏
宋代黑釉省油灯 望野博物馆藏
西汉 长信宫灯 河北博物院藏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作文(15篇)精选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作文(15篇)美德是石,敲出善良之火;美德是火,点亮温馨之灯;美德是灯,照亮文明之路;美德是路,引人走向纯洁。
然而,美德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
每当我看见干干净净的街道,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我们小区那个默默奉献、拾金不昧的老清洁工。
她已经年过六旬了,脸上布满了皱纹,一双大手长满了老茧。
每天她起得比公鸡还早,街道上的人寥寥无几,只看见她在埋头苦干。
当我起床的时候,向窗口眺望,街道一尘不染。
对于那些乱扔垃圾的人,她总是语重心长地说:“请不要乱扔垃圾,这是不良的习惯。
我们应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啊!〞我曾经问过她:“老奶奶,您不是应该在家安享晚年吗怎么还出来干活啊!工资又那么低,不如在家休息休息。
〞她却笑眯眯地说:“平时在家无聊,不如出来劳动劳动,也能为大家效劳。
这难道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吗何乐而不为呢〞她的答复虽然让我出乎意料,但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对她肃然起敬。
她不仅对工作尽职尽责,她还有一个方面更让人钦佩-拾金不昧。
那是一个赤日炎炎的下午,她在扫地的时候,无意中捡到了一个手提包。
翻开一看,包里面有1千元人民币,还有一张银行卡。
她毫不犹豫的跑向我们居住楼,挨家挨户的找失主。
她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了,但她仍然坚持不懈。
当她经过我家时,我看见她满头大汗,连忙说:“奶奶先坐会儿吧,等会再找也不迟!〞她却不假思索地说:“这可不行,失主现在肯定心急如焚。
我先走了!〞话音刚落,她又迫不及待地奔向其他楼房。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黄昏六点找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失主。
失主万分感谢地说:“真是谢谢你啊!等会在我家吃顿饭吧!〞她却百般推辞。
事后有些人对她说:“你可真笨,天上掉下个馅饼都不要。
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时机呀!〞她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不会将不是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的,我能体会到一个人丧失东西之后的心情。
请你们将心比心想想,你丧失东西后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想必你们心知肚明。
〞他们认为老奶奶言之有理,都被她那耐人寻味的话反驳得哑口无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亮文明之灯照亮和谐校园
姜自友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点亮文明之灯,照亮和谐校园》。
说到和谐的校园,我们每个人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一番景象:环境整洁优美,同学们和睦相处,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我们的校园处处充满了阳光与温暖,充满了文明与关爱,充满了快乐与希望。
同学们:要营造一个和谐校园,我们必须从文明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说起文明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
可是当看见校园里随处丢弃的饮料瓶、包装袋、纸巾,听着某些同学口中随意吐出的脏话,你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曾今有位记者在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时问道: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科学家回答说;“在幼儿园。
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等”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的这些小事做起。
看见地上有一片垃圾,随手把它捡起来,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文明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
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我们不必轰轰烈烈,只需要从点点滴滴入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信待人,言行得体,在不良行为面前挺身而出,以讲求道德为荣,以不道德为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懂文明、有道德的人。
著名演员璞存昕在公益广告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文明行为犹如一盏小灯。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马上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但只要有一个人做了,那盏小灯就会亮起来,社会就会减少一份黑暗,就能启示更多的“灯”亮起来。
同学们,就让我们点亮那盏文明之灯,用自己的行动为生活增添文明的色彩,为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闪耀一份光芒吧!
谢谢大家!。